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分析临床资料,利用HE染色,白细胞共同抗原,CD20,CD45RO,上皮膜抗原的SP法免疫组化及电镜观察了27例涎粘膜相关淋巴瘤,结果 男性24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3.45岁,其中腮腺12例,颌下腺15例,涎腺粘膜相关淋巴瘤是由弥漫性中心细胞(CCL)细胞组成,并有“淋巴上皮病变”。CCL细胞呈CD20阳性,CD45RO阴性,电镜下瘤  相似文献   

2.
3.
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涎腺原发性恶性肌上皮瘤临床表现、形态特征和生物学行为。方法对16例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包括肌动蛋白、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S-100、结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MSA)、平滑肌肌动蛋白(SMA)、肌红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白细胞共同抗原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结果16例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年龄12~65岁,平均44岁。肿瘤主要发生于腮腺和腭部小涎腺。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快速生长或生长突然加速的局部包块,可有溃疡形成、骨质破坏和神经侵犯。16例中7例为复发病例,2例有颌下或颈部淋巴结转移。大部分肿物侵犯周围涎腺组织或邻近脂肪、肌肉、骨组织,侵入程度不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化,有透明、梭形、上皮样、浆细胞样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较多。肿瘤以透明细胞型为主,占9例。免疫组织化学示瘤细胞CK、EMA、MSA、结蛋白、S-100阳性。结论涎腺恶性肌上皮瘤为比较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肿瘤,不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但容易复发,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易受侵犯,生物学行为不一,在组织学的基础上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等其他检查可以确诊。  相似文献   

4.
涎腺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涎腺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涎腺肿瘤,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不过数十例,同义名有透明细胞腺癌,玻璃样透明细胞癌.现报道本院近10年来诊断的8例涎腺透明细胞癌,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myoepithelial tumor, MT)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2006-2016年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标本,筛选出37例MT,其中恶性13例,良性24例.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临床资料采集、组织学形态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EWSR1基因重排情况,归纳本研究中FISH阳性MT的形态特点以及EWSR1基因重排检测在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结果 37例MT均发生于腮腺,患者多以无痛性肿块就诊. 13例恶性MT中,男性7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62岁;24例良性MT中,男女比5∶7,中位年龄54岁. 37例(100%)MT均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阳性,并表达p63、S-100蛋白、Calponin、CK14中至少1种肌上皮标志物. 26例检测到EWSR1信号,其中8例(4例恶性MT、4例良性MT)EWSR1分离探针检测阳性.根据MT肿瘤细胞主要形态划分,4例EWSR1重排阳性的恶性MT中,2例呈透明细胞样,2例呈上皮样组织学形态;4例EWSR1重排阳性的良性MT中,有2例呈透明细胞样、1例呈浆细胞样、1例呈梭形细胞形态.结论 MT多发于腮腺,男女发生比例相近. MT均表达CKpan,并至少表达1种肌上皮标志物. EWSR1基因重排存在于一部分MT中,伴有该重排的 MT 形态学特征多样,EWSR1 基因重排检测对于判断该肿瘤临床生物学行为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6.
乳腺肌上皮细胞免疫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病理诊断工作中,乳腺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往往给病理医师带来很大的困难,如某些腺病与癌的鉴别、导管/小叶普通型增生和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的鉴别、原位癌与浸润癌的鉴别、导管内乳头状瘤与高分化囊内乳头状癌的鉴别、微腺性腺病与小管癌的鉴别等。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除微腺性腺病外)都存有肌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7.
涎腺肿瘤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1 涎腺肿瘤概述 正常涎腺导管上皮的cytokeratin、CEA(多克隆)、EMA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表达,肌上皮和基底细胞为cytokeratin、p63阳性表达,S-100蛋白和GFAP表达常不确定,calponin(图1)和actin只表达于肌上皮.但是在涎腺肿瘤中,腺上皮和非腺上皮可出现异常的免疫表型,如actin在肿瘤性肌上皮可呈阴性表达,以及在正常涎腺阴性表达的CD117在肿瘤性腺上皮常阳性表达(图2).此外,正常的涎腺导管细胞常分泌中性黏液(PASD阳性)、肌上皮常分泌酸性间质型蓝色黏液(alcin阳性)和基膜样物质(PASD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涎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感染HCMV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涎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人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模型。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初步鉴定涎腺导管上皮细胞 (HSG)角蛋白 8(cytokeratin 8,CK8)和角蛋白 18(CK18)抗原的表达 ;观察HCMV感染HSG后导致的病变 ;观察宿主细胞中病毒颗粒的超微结构 ;用RT PCR及nest RT PCR检测HCMVIE1(即刻早期 1) /IE2基因的转录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CMV感染细胞中IE1/IE2蛋白的表达。结果 呈上皮样贴壁生长的HSGCK8和CK18阳性表达 ;HCMV感染后 12小时 ( 12h .p .i.)即可见细胞病变 ,6 0h .p .i.CPE已极为明显 ,72h .p .i.绝大部分细胞出现病变。感染的HSG细胞在细胞核、内质网、细胞质中出现数量不等的 3种不同形态的疱疹病毒样颗粒。宿主细胞中可检测到HCMVIE1/IE2的转录以及IE1/IE2蛋白的表达。结论 成功建立了涎腺导管上皮细胞体外HCMV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CK7、Calponin、CD117、Ki-6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和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adenoma,BCA)中的免疫表型及其病理组织形态学差异,以提高对该类肿瘤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发生于涎腺的26例BCA和17例ACC进行临床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并免疫组化标记(CK7、Calponin、CD117、Ki-67)。结果临床特点为两种肿瘤的发病年龄相似,但发生部位不同,ACC好发于腮腺以外的小涎腺,BCA多数发生于腮腺;病理特点为前者表现为浸润性生长并累及周围组织;免疫组化显示两种肿瘤存在免疫表型差异:其中CD117在ACC和BCA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在BCA和ACC之间的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CC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征,病理特点上与BCA鉴别主要基于两者的生长方式和组织形态学检查,CD117和Ki-67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 SDC 的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结果 (1)SDC好发于老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4.6岁,主要见于腮腺,生长迅速,易侵犯神经,常发生转移.(2)组织学特点与乳腺导管癌极为相似.肿瘤细胞向导管内生长,形成乳头状、筛孔状、实性等多种结构,并可形成粉刺样坏死,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生长是其显著特征.(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细胞CK、EMA、CEA、GCDFP-15、c-erbB-2、p53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高,ER、PR在部分病例呈散在阳性表达,而PSA、CD117、p63、S-100、CD10、GFAP均阴性.(4)随访资料显示SDC具有较差的预后.该组5例中,3例复发,1例转移.结论 S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肿瘤,组织形态类似乳腺导管癌.对该肿瘤确诊主要依赖于病理形态特征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且需要和其他肿瘤如低度恶性筛状囊腺癌、黏液表皮样癌、实性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乳头状囊腺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均为男性,平均发病年龄49岁(范围36~71岁),且均发生于腮腺(4/4)。肿瘤最大径3~4 cm。镜下组织形态类似于高级别乳腺导管癌,肿瘤呈实性、管状排列,可见导管扩张及粉刺样坏死,瘤细胞较大,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免疫表型:CK(AE1/AE3)、EMA、S-100、GCDFP-15、AR、Ki-67均阳性,SMA、CEA、p63、CD56、CGA、Calponin、PR均阴性,1例ER为1+,按乳腺癌HER-2判读标准,2例HER-2为2+,2例为0~1+。随访2例患者(2/4)于2年内发生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与乳腺导管癌形态相似。  相似文献   

12.
类似发生于乳腺的涎腺分泌性癌( mammary analogue secreta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 MASC)是一种发生于涎腺的具有乳腺分泌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遗传学改变的罕见恶性肿瘤。该肿瘤的形态和组织学结构与涎腺的腺泡细胞癌及其他一些低级别恶性肿瘤非常相似,目前认为其是一种新的独立类型肿瘤。该文现对MAS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筛状结构为主的涎腺基底细胞腺瘤(basal cell adenoma,BCA)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以筛状结构为主的涎腺BCA临床病史和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K、CK14、CK8/18、CK19、EMA、CD10、CD117、BCL-2、CDX-2、SMA、S-100、p63、p53、EGFR、Ki-67的表达。结果 4例以筛状结构为主的BCA均生长缓慢,分界清楚,无周围组织浸润,有被膜内浸润但未突破被膜,镜下见瘤组织中筛状结构占50%以上。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中CK、EMA、CD10、CD117、BCL-2、CDX-2、p53、EGFR均呈(+),CK14、CK8/18、SMA、S-100均呈(),CK19和p63呈();Ki-67增殖指数<1%。结论以筛状结构为主的BCA较罕见,与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不易区分,结合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等可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涎腺SC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年龄16~60岁,平均39岁,均表现为单发性肿块,7例位于腮腺,1例位于颊黏膜,肿瘤直径1.5~3.5 cm,平均直径2.4 cm。其中6例为实性肿块,2例伴有囊性变。镜下见粗细不等的纤维性间质将肿瘤分割成分叶状结构,排列成微囊、腺管、滤泡样结构伴腔内均质分泌物,部分区域呈实性及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中等大小,细胞圆形、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核分裂象不易见,未见肿瘤性坏死及脉管侵犯。7例腮腺SC患者行腮腺全切+颈部淋巴结清扫,1例颊黏膜SC行肿块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随访3~86个月,均未见复发。免疫表型:在8例涎腺SC中,7例S-100和Mammaglobin弥漫强阳性,1例部分肿瘤细胞阳性;DOG1均为阴性。结论 SC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涎腺肿瘤,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从青年人至老年人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S-100和Mammaglobin共表达且DOG1阴性为其重要的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SACC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Ki-67、CD117、CK19、p63、SMA、S-100、β-catenin、LEF-1及D2...  相似文献   

16.
乳腺肌上皮细胞( myoepithelial cells, MECs)标记是乳腺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重要的检测指标之一,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ECs存在与否及其分布特点可以鉴别各种良性和恶性乳腺增生性病变。国内外研究发现很多抗体在 MECs中呈阳性,但这些标记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同,对间质细胞、血管、管腔上皮细胞、肿瘤细胞的反应性不同,因此肌上皮标记的选择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推荐使用2种及2种以上的标记,并选择有效的、敏感的、特异的、易判读的标记包括SMMHC、Calponin、p75、p63、P-cadherin、基底型CK、Maspin和CD10等。该文就MECs标记的表达特点及其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3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作HE及Masson's PTAH、AB/PAS和Ag等特殊染色,发现在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及良性肿瘤中,导管周围肌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导管内癌周围有肌上皮细胞及嗜银纤维存在;而导管内癌早浸及慢性乳腺增生病恶变处则见肌上皮细胞消失,嗜银纤维断裂,肿瘤向外浸润。此法有助于判断慢性乳腺增生病早期恶变及导管癌早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olymorphous low-grade adenocarcinoma,PLGA)和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0例PLGA和12例对照组ACC,对比观察2组肿瘤的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并行c-kit、Galection-3、α-SMA、p63和 Ki-67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该组PLGA占同期小涎腺恶性肿瘤的6.9%,肿瘤全部位于口腔内,80%发生在腭部.组织学上呈筛状、管状和实性生长方式,浸润性边缘和嗜神经性为PLGA和ACC所共有,但PLGA瘤细胞形态单一、圆形或立方状,细胞核呈温和的泡状核,排列成多种结构,包括管状、梁状、乳头状、乳头囊状、小叶状,筛状、细索状等,常可见形态一至的单层细胞导管、单排溪流样和靶环状生长方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5种标记物在PLGA和ACC中均有表达,但表达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结论 PLGA是少见的小涎腺恶性肿瘤,好发于腭部;组织病理学特点是鉴别PLGA和ACC的最可靠标准,温和的细胞形态和高度变异的生长方式是PLGA的特征;c-kit、Galetion-3、α-SMA,、p63均非PLGA或ACC的特异性标记物,只能在支持形态学诊断时作为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19.
涎腺皮脂腺淋巴腺瘤1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患者女 ,2 7岁 ,因右颌下包块 4个月余入院。发病初肿块如花生米大小 ,无不适感 ,呈渐进性增大 ,现如鹌鹑蛋大小 ,质软 ,无触痛。B超示颌下腺囊腺瘤。手术所见 :右侧颌下腺区域见一个约 3cm× 3cm× 2cm大小的包块 ,有完整包膜 ,与颌下腺相连。临床诊断 :右侧颌下腺囊腺瘤。  病理检查 眼观 :椭圆形结节一个 ,5cm× 3cm× 2cm ,质软 ,表面灰红灰白色 ,包膜完整 ;切面呈囊实性 ,囊腔约0 5~ 1cm ,部分内含灰黄色凝固性皮脂 ,未见毛发 ,部分内含灰黄色浑浊液体 ,实质区域灰红色。膜外见正常腺体残留 ,约 1 5cm× 1c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DAM-17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8例SACC石蜡组织和20例新鲜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和RT-PCR法检测SACC组织中ADAM-17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DAM-17蛋白在48例SACC组织中阳性率为72.9%(35/48),ADAM-17mRNA水平在20例SACC中平均相对表达量为(0.40±0.18),两者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者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TNM分期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均有相关性。结论 ADAM-17在SACC中高表达,可能介导癌组织生长、侵袭和转移,其有望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