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喉肌电图检查在单侧喉麻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8例单侧喉麻痹者的喉肌电检查结果及其它临床资料,分析患侧喉肌电募集模式、是否有失神经及神经再生电位以及甲杓肌、环杓后肌的电活动是否存在正常相位等参数特征,并与健侧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18例患者患侧喉肌电均有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1~3个被检喉内肌肌电募集减弱。其中,甲杓肌肌电募集减弱现象见于所有病例;14例(77.8%)检测到失神经电位,均未发现神经再生电位;2例患者出现外展性联动。全部患者健侧喉肌电图均表现正常。结论喉肌电图可以为单侧喉麻痹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提供重要信息。本病喉肌电图的主要改变是受累喉内肌肌电募集减弱,多数伴有失神经电位,部分患者可出现喉内肌联动。  相似文献   

2.
3.
本文就喉肌电图的应用解剖、技术操作及临床应用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近年来由于技术操作及引导电极的改进,喉肌电图已有可能用于声带麻痹患者的常规检查。己证实喉肌电图在声带麻痹的鉴别诊断、判断预后等再题上有重要价直。  相似文献   

4.
Weddel等1944年首先对喉肌作了肌电图检查,他们建议为了记录喉内肌的肌电活动需要用适当长度的同心针状电极(Concentric needle electrode),以便所有的操作能通过喉镜进行。Feinstein(1945年)和Macbeth(1946年)对声带麻痹的病人应用了新的试验。以后对喉内肌进行肌电图检查沿三种主要径路。一、通过咽部手术或喉裂开术切口直接径路:许多检查者通过这种外科手术的径路在直接观察下用同心的或双极的针状电极研究了喉肌的活动电位。这种径路对生理的研究和临床的实践都有明显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次全喉切除术后肌粘膜瓣新声门重建术是最新的言语康复手术。作者用喉电图研究了8名行该手术2年以上,未行放疗患者的新声门发声功能及位置的机理。结果证明新声门和正常声门本质上类同。8名患者均在术后8到10天用手指塞住气管造口说话。8名患者的喉电图呈平滑规则的波形,酷似健康成人胸腔音域的波形。从喉电图上可看到新声门的开与合;波幅变化代表了新声门不同程度的振动活动,波型的改变表示发音性质的变化。并可记录到见于正常成人喉电图的短促吱嘎音和假声。该  相似文献   

6.
喉切除术后早期的最常见并发症为自发性皮肤瘘,因而延长了病人的住院期。这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文献报告的结果差别较大,据6个不同病组的分析,其发生率为22~50%。近McKee分析35例,其中14例片发瘘管。所有这些病人,  相似文献   

7.
喉肌电及神经电检测对声带固定或发音障碍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对38例临床诊为带声或发间障碍患者行喉神经电及肌电检测的结果:(1)环榴关节运动障碍6例;(2)神经性损伤29例;(3)肌源性病变1例;(4)正常2例,神经性损伤分:完全神经性损伤15例,部分性生损伤14例。提示喉神经电及肌电检测对鉴别声带麻痹的病因;确定喉神经损伤程度,是两种互补且不可缺少的手段,具有较高的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8.
声带运动不良的喉肌电图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声带运动不良的喉肌电及诱发肌电变化特征。方法对108例声带活动不良患者临床表现、喉肌电图(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及募集电位等)及神经诱发电位特征(潜伏期、时程、波幅)进行分析。结果喉返神经麻痹者患侧甲杓肌、环杓后肌可检测到失神经电位如纤颤波和正锐波及再生电位。完全麻痹者肌电为电静息,相应喉内肌诱发电位消失。神经不完全损伤者患侧相应喉肌正常运动单位电位中夹杂失神经电位或再生电位,募集电位为单纯相或混合相,神经诱发电位较弱,其中患侧甲杓肌(2.2±1.0)ms(±s,以下同)、环杓后肌(2.4±1.0)ms 诱发电位平均潜伏期均大于正常受试者(P<0.05);诱发电位波幅离散程度较大,患侧甲杓肌(0.9±0.7)mV、环杓后肌(1.2±1.0)mV 平均诱发电位波幅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P<0.05)。环杓关节运动障碍者喉肌电正常或稍活跃,神经诱发电位参数与正常无统计学差异。肿瘤侵犯喉肌患者肌电减弱,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正常,波幅减小。结论声带活动不良可以通过常规喉肌电图进行初步定性筛查,后经喉神经诱发电位进一步进行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喉返神经损伤后喉肌病理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犬喉返神经损伤及再生过程中喉肌电生理及其病理变化进行研究,探讨喉返神经不同损伤形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转归特点。方法:实验用犬20只(40侧)分为喉返神经完全损伤组(全切法)、不完全损伤组(结扎法、挫灭法、半切法)及对照组,造模成功后的即刻、1、3、6和12个月观察甲杓肌和环杓后肌肌电特征及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造模后即刻全切法及结扎法肌电为电静息,挫灭法和半切法存在部分正常单个运动单位(MUP)及振幅减小的MUP混合肌电。神经损伤后1~3个月可出现纤颤电位,不完全损伤组3~6个月出现再生电位。全切法诱发电位基本无法引出,结扎法和半切法早期无诱发电位,后期可以引出振幅减小的诱发电位,结扎法小于半切法;而挫灭法始终都可以引出诱发电位,振幅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诱发电位潜伏期呈现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随着全切、结扎、半切、挫灭损伤程度不同,肌纤维平均直径及肌束直径逐渐增大,单位面积细胞核数逐渐减少。结论:不同损伤,肌电特征及声带运动状态呈动态变化,喉返神经的损伤程度依次为完全损伤、不完全损伤(结扎法、半切法、挫灭法),喉肌电图检查是声带麻痹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声带固定喉鳞癌半喉切除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肌电图 (EMG)已被用来评估儿童的神经肌肉疾病 ,它可提供肌肉功能和神经支配的诊断信息 ,帮助定位神经病变 ,鉴别上、下运动功能障碍。喉肌电图 (L-EMG)已普遍用于鉴别诊断成人的肌病和神经病 ,区分功能性和器质性障碍。近来 L - EMG也用于儿科病例 ,但其临床适应证还未确立。它被用来评估儿童声带麻痹 (VFP) ,但对先天性 VFP预后的估价仍有疑问。本研究报道了 30例直接喉镜下术中应用单极 L-EMG的儿科病例 (49天~ 17岁 ,平均 4岁 ) ,诊断包括先天性 VFP、喉气管狭窄、脑瘫、喉肿瘤、创伤性声带功能异常和术后 VFP等。据临床诊…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囊肿的发病率、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9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228例颈外入路喉部分切除术患者的诊疗及随访情况,并对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囊肿进行分析报道。结果随访中发现2例喉囊肿,均为喉部分切除会厌成形术后。1例于术后20个月发现囊肿位于会厌舌面,行支撑喉镜下CO2激光切除囊肿。另1例术后19个月发现囊肿位于声门下区,经颈外入路切除。结论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囊肿并不常见,可能与会厌前间隙分离过程中黏膜上皮种植有关。CT或MRI有助于诊断。囊肿可于支撑喉镜下或经颈外入路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4.
声门癌致声带固定或运动显著受限一般和甲杓肌受累有关,常有声门下侵犯,少数情况因肿瘤沿声带上面向外扩展至内软骨膜,使声带受限或固定,此种情况的声带癌的治疗尚有争议。Kirchner主张作选择性的传统半喉切除术,2年生存率为60%,并指出失败常系下缘切除不足所致。本文报告一组传统或扩大半喉切除病例,声门下扩展大于5 mm者则切除部分环状软骨。全组26例,15例声带固定,11例运动显著受限。传统半喉切除术切除一侧邻近声带的甲状软骨翼,为增加声门下切除的边缘,有时切开覆盖环状软骨的粘膜,将其从软骨分离。扩大半喉切除术切除环状软骨上方的一部分,代之以软骨移植。切除范围包括环状软骨外侧上方的75%,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就喉切除术后鼻功能情况所进行的研究。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10例将行喉切除者,B组为23例已行喉切除者。观察项目有:①在电镜下观察鼻粘膜的表面结构;②用糖精清除时间测定粘膜纤毛传输功能;③用吡啶吸入剂的方法和嗅觉瓶测定其嗅觉。对已行喉切除患者,呼吸时无鼻内气流,故只能测定其通过闭口颊咽部肌肉动作所产生的“人工鼻吸气”的最大气流量,它可使吸入剂直接刺激嗅粘膜。结果:B组粘膜表面的细胞较A组的更为稠密且有纤毛;  相似文献   

16.
本文回顾了1976~1978年100例连续的喉切除病例,以探讨喉切除术后并发症,特别是咽皮肤瘘的原因。100例中,94例因表皮样癌,6例因喉机能不全而行喉切除术。原发部位包括下咽癌、声门癌声门上癌、舌根癌、声门下癌及颈段食管癌。33例术前1月~5年曾接受喉,通常包括颈部的放射治疗。除1例外,放疗剂量均超过4000拉德,25例超过6000拉德。34例术前1周~6月曾做气管造口术;11例曾做根治性颈廓清  相似文献   

17.
为23例喉癌患者行喉大部分切除术,采用下列方法重建喉功能,(1)重建声门关闭功能;(2)重建会厌覆盖功能;(3)保留或重建梨状窝;(4)保护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5)保持宽大的下咽部;(6)切断环咽肌.23例中21例获得随访,术后均能发音,术后2~4周拔除鼻饲管,无误吸及呛咳.5年生存11例,生存率47.8%.  相似文献   

18.
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90年6月~2000年6月的65例T3及T4喉癌患者,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复合重建喉功能,包括重建声门关闭功能;重建会厌覆盖功能;保留或重建梨状窝;保护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保持宽大的喉咽部;切断环咽肌。结果65例中61例获得随访,术后均能发音,术后2~4周拔除鼻饲管,无误吸及呛咳。喉声门型癌和喉声门上型癌术后拔管率分别为45.8%(11/24)和87.8%(36/41),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20/24)、68.3%(28/41)和78.3%(18/23)、54.1%(20/37)。结论在彻底切除病变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保全喉功能,对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喉癌喉全切除术后1年,喉咽闭锁不能进食6个月为主诉入院。患者1年前因喉癌于外院行喉全切除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出现感染咽瘘并行局部清创、换药及颈部局部皮瓣转移喉咽修复、颏下皮瓣转移颈部缺损修复术治疗,咽瘘愈合后行根治性放疗,8个月前放疗结束,出现喉咽狭窄,仅能进水,于外院行胃造瘘术进行营养,逐渐加重,6个月前喉咽完全闭锁不能进食,于我院就诊,以喉癌术后喉咽闭锁收入院。患者一般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