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汁淤积是指胆汁流的障碍使正常数量的胆汁不能抵达十二指肠,伴有胆汁内成分,如结合胆红素、胆汁酸、胆固醇和碱性磷酸酶等返流至血液。可分为肝内肝细胞胆汁分泌功能障碍和肝外胆管系统机械性梗阻,前者为内科性黄疸,后者为外科性黄疸。由于两者处理不同,因此,鉴别诊断十分重要,我们就目前常用、具有一定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的实验室指标及影象学检查分述如下。1实验室检查1.1血清胆红素胆汁淤积时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胆红素总量可超过342μmol/L,有达855μmol/L者,其中结合胆红素占50%或更多。血清胆红素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胆…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性黄疸和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是较常见的两类黄疸。肝细胞是胆红素代谢的主要器官,肝细胞的损伤会影响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分泌和排泄,导致血清胆红素增高出现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内和(或)胆小管及肝内胆管胆汁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血胆汁酸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0例标准肝功能指标正常的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TBA)检测,结果显示: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TBA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表明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病理性黄疸中存在胆汁淤积,因此在治疗黄疸的同时适当用些加快胆汁排泄,减少胆汁瘀积,保护肝功能的药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胆淤指示酶升高程度在鉴别肝胆疾病黄疸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淤指示酶升高程度在肝胆疾病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疸的类型分为肝细胞性黄疸组和胆汁淤积性黄疸组,后者再分为肝内胆汁淤积组和肝外胆汁淤积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在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之间、以及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之间分布的差异,并构建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与肝细胞性黄疸组相比,胆汁淤积性黄疸组血清ALP与GG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ROC曲线计算血清ALP和GGT诊断胆汁淤积性黄疸准确度最高(特异度和敏感度之和最大)的临界值均为3×正常值上限(upperlimitofnormalvalue,ULN),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4.29%和85.71%、92.38%和99.2%。在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中,肝外胆汁淤积组血清GGT水平显著高于肝内胆汁淤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ALP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GT≥12×ULN时,诊断肝外胆汁淤积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63%和72.58%。结论血清ALP、GGT升高大于正常值上限3倍时有助于鉴别肝细胞性和胆汁淤积性黄疸,GGT明显升高更有助于肝外胆汁淤积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Dubin-Johnson综合征系体质性黄疸,临床少见,易与Rotor综合征混淆。临床资料:葛某,女,27岁。1979年开始皮肤、巩膜黄染,无诱因或其它症状。尿三胆、尿胆原重度增加;尿胆素、胆红素阳性。肝功能II40u,VDB速性反应,胆红素量4.6mg%,1分钟胆红素2.77mg%。病理检查:肝穿肝组织长1.2cm,色调灰暗;HBsAg阴性(维多利亚蓝)。肝轻度脂肪变性,少数肝细胞见褐色颗粒,胆小管轻度扩张,枯否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6.
<正>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目的和步骤有两方面:一是明确是否有溶血性贫血;二是明确溶血性贫血的类型。一、确定有无溶血的主要筛选试验 (一) 血红蛋白破坏后产物的检查 1.血清胆红素增多(黄疸指数增高),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多为主。2.尿胆原和粪胆原排泄增多。3.尿胆红素阴性。  相似文献   

7.
高光 《中原医刊》2004,31(20):30-30
瘀胆型肝炎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示胆红素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中度增高或增高不明显,1998年以来我们用肝毒净治疗瘀胆型肝炎并与地塞米松静脉滴注治疗30例对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在梗阻性黄疸并发的肝功能失常中的作用,用RIA法测定4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值并观察其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肝功能失常的发生率高达31.1%;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之间均有正相关关系。肿瘤坏死因子在梗阻性黄疸术后并发的肝功能失常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ubin-Johnso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Dubin-Johnso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结果 主要表现为无症状的长期轻-中度皮肤、巩膜黄染和小便发黄,慢性持续性或间歇性黄疸;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平均(87.9±51.5) mol/L;尿胆红素均阳性;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显示:中央区周围肝细胞胞质内易见较粗大的棕色色素颗粒沉积,一般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结论 对临床上反复发生以结合性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同时血清转氨酶正常,并已排除肝内、外梗阻及其他各类肝病者,应及时行肝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以便确诊是否患有Dubin-Johnson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多种心血管药物可以引起肝脏损伤,常见的药物有抗心律失常药、降压药和某些强心苷药物。肝脏损伤类型可以是肝细胞损伤型,或者是淤胆型,也可以是混合性肝损伤。以下将心血管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情况分别叙述。1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中有不少可以引起轻重程度不同的肝损伤,肝细胞损伤性和淤胆性病变都可出现。(1)乙胺碘呋酮一般在口服用药数月后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甚至可达正常值的4倍,发生率约40%~50%,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多数连续用药者血清转氨酶升高仅为一过性的变化。转氨酶升高明显者,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再次用…  相似文献   

11.
血清生化学检查可有尿淀粉酶升高、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阳性。黄疸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转氨酶可轻度升高,尿胆红素阳性。免疫学检查胰腺癌时,大多数血清学标记物均可升高。包括:CEA、POA、PaA、PCAA及CA199。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具有安全、无创、简便易行、可反复追踪随访等优点。可提示肿物的大小、边界、性质、部位及比邻,亦可显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胰管扩张及有无肝转移及淋巴结转移。CT检查胰腺区动态薄层CT扫描可获得优于B超的效果,且不受肠道气体的影响,对判定肿瘤的可切除性也具…  相似文献   

12.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巩膜、皮肤和一些体液等的黄染.正常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7~17.1微摩/升,如血清胆红素浓度超过34.4微摩/升,才会出现明显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分两种类型:非结合型是由于胆红素产生过多或肝脏对其摄取与结合能力降低所致;结合型是由于肝内外胆汁淤积,造成结合型胆红素排泄减少所致.85%(或以上)血清胆红素为间接胆红素(又称非结合型胆红素),30%(或以上)为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型胆红素).结合型胆红素为水溶性的,即使血清浓度很低时也可在尿中检测出来.  相似文献   

13.
1 梗阻性黄疸及其分类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发生黄染的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按其来源可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梗阻性黄疸3类. 梗阻性黄疸根据阻塞的位置可分为肝内和肝外梗阻性黄疸,前者常分为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如肝内胆道结石、肝肿瘤、寄生虫、胆道闭锁、胆道发育不全等;肝内胆汁淤积,如毛细肝管型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药物性胆汁淤积等,属于内科性黄疸范畴,一般仅需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功能化验异常的研究分析及处理对策。方法以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实验室收集的220例体检人员的血液样本进行肝功能化验,检测项目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I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移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总胆红素(TBIL)、总蛋白(TP)等指标。总结220份样本肝功能化验异常情况,就造成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展开分析,并就如何处理提出建议。结果 220份样本中发现152例肝功能异常,其中64例为转氨酶升高、23例为胆红素升高、65例为血清总蛋白升高。经分析可见,57例为急性肝炎、48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4例为酒精性肝病、23例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结论肝细胞损伤性疾病、胆汁淤积性疾病、黄疸是造成肝功能化验异常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类情况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必要时可行影像学或者病理检查确诊,及时确诊和判定,为治疗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15.
当胆道内压力超过35cmH_2O时,胆流阻抑,可造成阻塞性黄疸。肝内外阻塞的结果均能因胆汁栓子导致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从血管周围淋巴进入血流,或者胆红素从毛细胆管进入肝细胞,再逆流入窦状隙,所以血清胆红素既有结合的亦有非结合的,血清双氮和尿三胆试验均反映为同样的阻塞性黄疸,致使决定外科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当胆道内压力超越35厘米水柱时,胆流阻抑,可造成阻塞性黄疸.阻塞的原因虽有肝外和肝内之分,但其结果均能因胆汁栓子导致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从血管周围淋巴进入血流,或者胆红素从毛细胆管进入肝细胞,再逆流入窦状隙,所以血清胆红素既有结合的亦有非结合的,血清双氮和尿三胆试验均反映出同样的阻塞性黄疸表现,致使决定外科手术带来一定困难.我科从1966~  相似文献   

17.
药源性黄疸     
药源性黄疸叶慧凤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30060)黄疸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临床病症。正常胆红素代谢在肝细胞内经过摄取、结合和排泌3个过程,药物可干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而引起黄疸。1药源性黄疸的发生机制1.1干扰血清胆...  相似文献   

18.
病例摘要患者,男,30岁,1984年3月24日以“黄疸待查”入院。住院号23656。该患者15岁始因剧烈运动后出现尿黄,24岁时发现目黄,1981年9月初因发热两日后尿黄、目黄加重,伴一过性乏力、纳差。肝功能试验:黄疸指数30单位,余均正常;查尿三胆,尿胆原弱阳性,经一般保肝药物治疗后黄疸持续不退,多次复查肝功,胆红素持续在2~4毫克%,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谷丙转氨酶(GPT)一直正常,麝香草酚絮状试验(TTT)正常或偏高达14单位。1984年1月后再次出现乏力、肝区不适,为查明原因而入院。患者否认家族中有黄疸病史,15岁后出现肝掌。查体:一般状况好,巩膜轻度黄染、肝脾不大,肝掌阳性,余无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19.
42例母乳性黄疸,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日龄为7~28天35例,大于28天7例。均为母乳喂养儿,除黄疸外无其他异常。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其病因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轻度给予适当增加喂奶次数等治疗,中、重度给予光疗,结果全部治愈。  相似文献   

20.
正胎黄是由胎儿时期感受湿热,或瘀热内阻,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1诊断依据(1)黄疸出现早(出生24小时内),发展快,黄色明显,可消退后再次出现,或黄疸出现迟,持续不退。肝脾常见肿大,精神倦怠,不欲吮乳,大便或呈灰白色。(2)血清胆红质、黄疸指数显著增高。(3)尿胆红素阳性及尿胆原试验阳性或阴性。(4)母子血型测定,以排除ABO或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黄疸。(5)肝功能可正常。(6)肝炎综合症应作肝炎相关抗原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