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东 《家庭中医药》2006,13(3):42-43
《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从现代医学来看,这里的“心”相当于脑。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主血脉,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在心的统领之下,各脏腑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正常功能。但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正常的情绪变化,一般是不会损害人体健康的。但是如果发生突然的或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使情绪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会引起心神的过度活动,这就叫“心劳”。《延命金丹》曰:“凡欲身之无病,必先正其心,使其心不妄求,心不狂思,不…  相似文献   

2.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3.
吴迪  杨萍  敖杰男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12):2423-2424
中医理论中“神明”的狭义定义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关于它的主宰者有心或脑之争。中医藏象学说中的每一脏腑均有其独特的含义,它不单纯是指解剖学中某个实质性脏器。“心主神明”之“心”是功能集合体,其对应的实体是心脏、血管、大脑的组合;主神明的功能活动是以实体心脏、大脑、血管的正常生理为基础的,其中任何一方处于或呈现病理状态都将影响'主神明'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4.
<正>《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医学又谓之"神"或"神志",包括喜、怒、忧、思、恐五志,再加悲和惊  相似文献   

5.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6.
从植物状态论“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探讨“脑主神明”。自《内经》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奠定了“心主神明”的中医基本理论。“心主神明”即人的意识、思维、精神、情感等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但在临床工作中,人们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及多种疾病致脑损伤后,一部分患者出现社会功能完全丧失,即植物状态。病人虽然体温、呼吸、血压、心跳均正常,但意识丧失,无任何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的功能,此无法用“心主神明”所解释,而正说明人体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精神等活动是有脑所主,即“脑主神明”。修正“心主神明”而倡“脑主神明”有利于完善和发展中医脑病学的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7.
失眠证治     
失眠,又称“不寐”,在古医书中尚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等名称。是指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夜难入眠,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者通宵达旦,不能人寐,经年不愈,殊甚苦恼。心为全身之主宰,为精神所藏处,《灵枢·邪客篇》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之功能正常,神能守舍,则夜寐自宁。若肝气抑郁,久而化火,上灼于心,忧思伤脾,化源不足,心失  相似文献   

8.
析“心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古今医籍皆曾列目。但观各书的论点,则有所不同。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心主神明”这一功能,曾有否定的观点出现。例如,有的教材曾载:“根据现代生理学的认识,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即大脑对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没有认识到精神思维活动是脑的功能,而误把这些活动归之于心”。显然这完全否定了心主神明的功  相似文献   

9.
古人以心作为人类思维的器官,认为精神意识的活动,都是由心来主宰。这种说法,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如荀子在《解蔽》中指出:“心者,形之君,神明之主。”《内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另一派医家则认为:“脑髓为脏,”提出“脑主神明”的观点。如《黄帝内经太素》:“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为是。”由此看来,在《内经》成书之前,以“脑髓为脏”的论点即已存在,并展开了学术争呜。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春主肝,夏主心,秋主肺,冬主肾。夏季炎热,五行应火,在五脏应心,在六淫之邪而多暑病。“夏主心”,这里所谓的“心”,既主神明又主血脉。主神明,当包括人体整个血液循环幂统、大脑皮层活动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负责思考、分析、综合、归纳、判断,同时也控制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组织器官正常运作,  相似文献   

11.
心、肾、命门关系与心-肾轴心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之  张大宁 《中医杂志》2004,45(10):795-796
1 心、肾、命门的关系 心:中医学认为,心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为思维意识的中心.《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所有脏腑的活动.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比较现代医学的神经中枢(包括下丘脑)和中医学的"心",可以看出,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包括在"心"的概念之中.至于"心主血"则是"心"的另一种功能.  相似文献   

12.
心神主导脏腑机能活动,心神为五脏六腑之主,经络为神气行使之道;心神主导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主神明论"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背景,根植于中医传统藏象学说理论,是对人类复杂精神活动的高度概括,具有着浓厚坚实的文化底蕴。"心主神明论"不仅阐述了机体复杂生理活动的整合调控、心理活动的有序进行,更重要的是强调了心身统一,一元化地阐述了人类复杂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可见"心主神明论"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的"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可以说神就是精神;而广义的神泛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表现,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气血、津液活动的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素问·灵兰秘典论》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宣明五气》载:"心藏神"。心主神明,指出心具有产生和协调精神活动的作用。《灵枢·五色》载:"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心的功能正常,才能正确思维,认识事物。单以"心主神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鲁艺  王垲涵 《吉林中医药》2013,(12):1189-1191
心脑共主神明理论认为,脑髓为“神明”所居的物质基础,“心”主管“神明”的调节机制。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盈无损和调节机制的功能正常,人之神明活动才可正常进行,二者缺一不可。阿尔茨海默病是神明活动异常的典型疾病,故从神明之主的角度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病机,同时结合肾精可化髓充脑的理论基础,重视调心补肾法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养生”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研究,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今摘其要者而简略言之。一、注意养神,调节“七情”神就是精神。神藏于心,心是一身之主。神采奕奕是身心健康的反映。按中医之理论,“心”既支配血脉的运行,又主持精神活动,是人体最重要的组织,称之为“君主之官”。中医的经典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  相似文献   

16.
中医古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记载,最早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调经论》:“心藏神。”《灵枢·邪客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从上述经文中可以看出,心是藏神的地方,是精神意识的发源地,“神”或“神明”是指精神意识功能而言,这些功能是由“心”主管和体现  相似文献   

17.
心理疼痛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徐杭  沙阳 《陕西中医》2001,22(5):287-288
1 疼痛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疼痛是由许多因素引起见于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 ,它不仅是一种感知觉 ,而且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心理因素是造成疼痛的一个主要方面 ,认为疼痛的产生是“痛则不通 ,气血壅滞也。”“不通则痛”,并认为“心主神明”,“神明”即指人的感知觉、情绪和思维等精神活动 ,因此“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而气血的壅滞与否 ,与人的情感有关 ,故有“心寂皆痛微 ,心躁则痛甚”。因为心主神、主血脉、主汗 ,因此疼痛反应时伴有情绪不快 ,脉博变化 ,汗分泌增多。七情过于激烈或持久 ,可以引起气机失调 ,故《内…  相似文献   

18.
北乡医话     
<正> “神明之心”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脑为奇恒之腑之一。由于五脏是“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论》),因而认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历来为中医界同仁所接受。但其中心与脑的问题,不论前哲或时贤的提法都值得有所商讨,如《医学入门》“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中医学术研究》则直接指出“心有大脑皮层的功能”。这种提法,我认为有讨论的必要,其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19.
“心藏神”源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内经》关于心与神的关系的论述还有“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等。后世医家将其理解为心主神志 ,也即心有主持、主管人的意识、精神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并将意识、精神和思维的改变归结于心。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与思考 ,体会到“心藏神”不单指心主神志这一生理功能 ,还包括心具有机巧灵动的生理特性 (从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可见一斑 )和病情多危重、传变神速、变化多端的临床特点。现仅就后者简要论述。1…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经典理论有“心主神明”、“心藏神” ,至于“为髓海”之“脑”虽亦知是“元神之府”却相对论述较少 ,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对前者的重视和其影响广泛 ,很容易使人生出模糊的概念 ,以至认为中医的“神经系统”体系是“以‘心’为中心”的 ,其实不然。《灵枢·海论》曰 :“脑为髓之海”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 :“头者 ,精明之府” ;《本草纲目》指出 :“脑为元神之府” ;而“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灵枢·邪客》)。这里有“精明之府”、“元神之府”与“精神之所舍”之不同 ,亦有“元神”与“精神”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