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跟腱断裂小切在自制导引器辅助下腱周内缝合治疗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修复跟腱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患者20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采用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20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期为6~18个月,平均10个月。患者都愈合良好,无感染发生及无跟腱二次断裂,无腓肠神经支配区麻木。吻合后4个月的AOFAS评分为95分,吻合后的6个月的评分为98分。结论小切口在自制导引器辅助下有限腱周切开内缝合治疗新鲜的跟腱断裂,能有效保护血运,创伤小,保护腓肠神经,再次断裂及感染的机会较少,是急性跟腱断裂修复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治疗及矫形鞋辅助下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 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5例,采用单纯端端缝合修补11例,腓肠肌筋膜瓣加强修补2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周,常规使用自制矫形鞋辅助下行康复训练.应用AOFAS评分标准对术后效果进行评定.结果35例中,AOFAS评分评优19例(54.3%),良15例(42.9%).不同方法缝合修补两组患者的AOFAS评分及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手术修复跟腱断裂疗效良好,术后给以矫形鞋辅助下的康复训练是保证术后疗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结果。方法对27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术修复跟腱。采用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平均随访32个月,无感染及跟腱再断裂,腓肠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正常。功能评定:优23便(85.2%),良4例(14.8%)。结论有限切开腱周内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能有效保护断端血运,创伤小,再断裂及感染机会少,功能恢复好,是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又一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本院手部指屈肌腱损伤修复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根据结果对津下氏双套圈(Tsuge)法和改良Kessler法两种缝合方法进行评价。方法回顾近三年本院进行的72例手部指屈肌肌腱损伤修复手术,观察实施津下双套圈修复术(A组)和实施改良Kessler缝合修补术(B组)的治疗修复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术后优良率为88.9%,对照组为9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满意度为89.2%,B组患者满意度为9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津下氏双套圈缝合法和改良Kessler法修补手部屈肌肌腱断裂均效果显著,患者满意率较高,均是较为理想的手部指屈肌腱的缝合方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方法对16例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施乐辉锚钉+腓肠肌腱膜翻转双线Bunnell缝合法修复治疗,术后石膏托固定并指导康复锻炼。结果16例患者随访8个月~2年,优12例(75%),良4例(25%),优良率为100%。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回缩较多(〉3cm),用锚钉+腓肠肌腱膜翻转法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改良Bosworth法结合渐进锻炼对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Boswonh法手术治疗的19例陈旧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术后进行渐进性的功能锻炼.采用电话或复诊随访,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Arner- Lindholm临床疗效评定法.结果 随访时间0.5~ 3.75年,平均2.01年.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法,预后优6例,良13例,差0例,优良率为100%.术后无再断裂和跟腱粘连.结论 陈旧性跟腱断裂采用改良Bosworth法手术治疗后,经渐进性的功能锻炼,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用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跟腱断裂患者12例,采用微创小切口配合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修复跟腱断裂,术后随访,并采用Arner-Lindholm评定法评定疗效。结果12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坏死,无腓肠神经损伤、跟腱断裂等并发症。跟腱外形恢复良好,疗效:优10例,良2例。结论卵圆钳辅助穿针技术方法便捷,费用低,并发症少,可达到微创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带线锚钉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止点断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10 月— 2014 年 1 月天津市天津医院创伤骨科应用带线锚钉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止点断裂 25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标准手术入路, 带线锚钉重建跟腱止点, Krachow 缝合法编织缝合跟腱末端。 术后随访 19~ 35 个月 。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 包括术后切口愈合、足跟部疼痛及跟腱再断裂等情况, 并于术后 1 年比较患侧与健侧踝关节活动范围, 应用跟腱完全断裂评分标准(ATRS)及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等评价踝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 25~ 35 min, 平均(30.4±4.8)min。 术中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等组织结构的损伤。 患者均得到随访, 切口愈合良好, 未见感染及皮肤坏死, 无足跟部疼痛和跟腱再断裂发生。 术后 1 年跖屈患侧与健侧双侧踝关节活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36°±3.33° vs. 46.40°±4.53°, P> 0.05), 而背屈患侧活动范围小于健侧(16.88°± 4.10° vs. 20.12°±3.21°, P< 0.05)。 ATRS 评分 79~ 97 分, 平均(88.7±6.1)分;AOFAS 评分 76~ 100 分, 平均(92.4±5.6)分。 优 20 例, 良 5 例。 结论 带线锚钉修复急性闭合性跟腱止点处断裂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跟腱断裂病例较多 ,断裂的原因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开放性损伤 ,锐器或钝器直接切割或打击跟腱致其断裂 ;另一类为闭合性损伤 ,多系跑跳运动损伤。治疗方法不外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自 2 0 0 0年采用游离腓骨长肌肌腱修复跟腱断裂 3例 ,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 3例 ,男 2例 ,女 1例 ,年龄 3 5~ 42岁 ,均为剧烈运动形成的闭合性损伤 ,受伤后 2周入院。2 治疗方法与结果2 1 手术方法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 ,取健侧卧位 ,在跟腱外侧缘作纵行切口 ,长约 8cm ,并清理跟腱周围的疤痕组织 ,于足外侧第五跖骨基…  相似文献   

10.
李振伟  张井泉  陈辉 《淮海医药》2011,29(4):344-345
目的 观察跟腱断裂不同缝合方法的疗效.方法 横行断裂和撕脱伤断端张力不大者16例,采用改良Kessler 缝合法,2例拖布样损伤采用4/0 可吸收线缝合腱束,腓骨长肌移位包裹式缝合.2例采用小腿三头肌腱倒V-Y延长成形术.结果 全部病例均经12~36个月(平均18月)的随访,按Arner-Lindholm评定标准判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闭合性跟腱损伤修复的处理方法及经验。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6月,对22例闭合性跟腱损伤患者进行跟腱修复手术。所有伤者均在伤后5~7 d手术修复,其中止点撕脱型3例,采用骨锚辅助的修复方式。横断型及撕裂型19例,采用BOSWORTH法5例,腓肠肌腱膜向下翻转缝合法14例。结果所有伤者跟腱均愈合良好,经3~6个月康复治疗,伤肢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跟腱损伤的手术时机最好在伤后5~7 d进行,以利于跟腱缝合修复。根据跟腱损伤的类型选择修复方法 ,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是保证伤肢功能尽早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应用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3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伤患者采用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获得随访6个月~3年,平均8个月。患者去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功能训练后均提踵有力无疼痛及跛行,优良率达91.3%。结论对于急性闭合性跟腱断伤采用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疗效满意,手术同时修复腱周组织对于跟腱断伤愈合防止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后齐  李家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7):2328-2329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17例腱外露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腓肠神经血管深筋膜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及胫前区骨)手术。结果17例中14例一期成活。2例皮瓣水肿,边缘部分坏死,经切开减压,换药后成活。1例因跟骨骨髓炎形成皮瓣边缘慢性窦道,6个月后,骨折愈合,再行扩创、解除内固定、搔刮、冲洗后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切取简便,不需吻合血管,是修复足跟、内外踝、跟腱处和小腿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4.
高频超声在20例跟腱损伤临床诊治中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跟腱损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跟腱损伤患者术前均行高频超声检查,并与术中探查情况比较,术后行高频超声复查。结果20例患者术中探查情况均与高频超声检查结果相符。跟腱损伤后断端及吻合口的形态及内部回声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结论高频超声诊断跟腱损伤具有特异性,且简便、准确,并对其治疗、评估疗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在跟腱外伤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依据。方法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2013年12月期间11例有跟腱外伤病例的患者进行过核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查看11例跟腱外伤患者各自的核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并归纳总结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诊断跟腱外伤中的特征性表现。结果有3例患者跟腱完全性损伤,其中此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主要为跟腱肌腱普遍增粗,而且呈现不规则的形态,肌腱束的连续性全部分开中断,肌腱内T1wI、T2WI上呈混杂性信号;有7例患者为跟腱部分性损伤,其中此类患者MRI图像表现特征为肌腱广泛增粗,在T1WI、T2WI上,肌腱内呈局限性高信号,跟腱肌腱束内毛糙而且呈现不规则形态。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完全性损伤有5例,部分性损伤为6例。结论核磁共振成像能清晰显示跟腱的图像,通过图像能清楚看到跟腱肌腱内的形态及其病变,能准确评估跟腱损伤的位置、范围、程度,判断跟腱损伤的性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陈旧性跟腱离断伤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成形术治疗陈旧性跟腱离断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腱缺损2~5cm的陈旧性跟腱离断伤采用双腓肠肌腱膜瓣翻转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6~13个月,术后半年病人都恢复正常。2例出现皮肤问题,治疗后愈合。结论 对肌腱缺损较大的跟腱损伤采用该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新鲜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患者28例(28处骨折),所有骨折均Ⅰ期清创缝合和外固定,待消肿后Ⅱ期经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病例获12-4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5.4周。无深部感染和其他软组织并发症发生,1例因严重伸肌腱损伤致足下垂,术后半年行跟腱延长和肌腱转住术,术后2年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踝评分系统评价,优15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Ⅱ期经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住内固定是治疗胫腓骨下段开放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此法固定可靠,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少,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