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3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采用苯那普利治疗4周,观察其治疗前后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2(6-keto-PGF1α)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治疗后患者PRA,AngⅡ,ALD,NE,E,TXB2水平均显著下降,而6-ke-to-PGF1α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服药后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84.2%。结果提示苯那普利不仅能抑制CHF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而且还能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调节前列腺素代谢,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激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苯那普利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以及儿茶酚胺水平,观察心率、血压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水平显著下降(P<0.01),心率减慢、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3.3%。提示苯那普利能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3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浓度,并观察了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的变化。结果显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1),经苯那普利干扰后,较非干扰组(对照组)血浆ET下降更为显著(P<0.01)。提示苯那普利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改善内皮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4.
作者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苯那普利干预前后去甲肾上腺素 (NE)和肾上腺素 (E)的变化 ,以探讨苯那普利对 CHF患者肾上腺素活性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CHF患者 3 0 (男 17,女 13 )例 ,平均年龄 5 1.4岁。心功能 (NYHA分级 ) 级 4例 , 级 18例 , 级 8例。病程均 >1年。心脏瓣膜疾病 13例 ,高血压病 9例 ,冠心病 5例 ,心肌病 3例。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过敏 ,年龄 >70岁 ,肝肾功能明显受损 ,卧位收缩压 <12 .0 k Pa以及瓣膜狭窄为主的心脏病患者除外。1.2 方法 患者在继续服用维持量洋地黄、利尿剂的同时加用…  相似文献   

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常规一线药物[1]。但关于高龄老人CHF应用ACEI方面的报告却不多见。本研究旨在观察苯那普利(penapril,Pen)对高龄老年CHF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变化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1对象与方法1.亚病例选择CHF患者24例,其中男18例,女6例,平均78.4±78岁(70~副岁)。心功能分级(按NYHA分级标准):Ⅱ级14例,Ⅲ级10例。致心衰原因:冠心病16例,高心病6例,肺心病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影响HRV分析的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病,肌酐清除…  相似文献   

6.
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速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29例急民生心肌梗塞患者48小时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肾上 素及肌酸磷酸激素酶变化,观察苯那普利对AMI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其中苯那普利组15例,常规组14例,并以21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相似文献   

7.
苯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分常规治疗组和苯那普利治疗组于发病24h内和治疗48h后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速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及肌酸磷酸激酶(CK-MB),并以21例健康成人作对照。观察苯那普利对AMI早期神经内分泌影响。结果:AMI发病后24h内上述6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心功能恶化而显著增高(P<0.01),其中CK-MB同AⅡ、NE、E呈显著正相关(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48h后与常现组比较AⅡ、E、CK-MB显著降低(P<0.05~0.01)。提示AMI早期AⅡ、儿茶酚胺(CA)大量分泌对心肌有直接毒性作用,苯那普利可抑制AMI早期AⅡ、CA释放,从而减少心肌缺血损伤,有利于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 (ET -1)、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一氧化氮 (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对 6 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 (苯那普利组 30例 )和安慰剂组 (安慰剂组 30例 )治疗 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 - 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 (P <0 0 1) ,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 ,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增加 (P <0 0 1)。结论 血浆ET - 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内皮素(ET)水平及心功能变化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8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苯那普利组和常规治疗组,另有38例健康受试者选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苯那普利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ET水平,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峰和A峰比值(E/A)。结果CHF患者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苯那普得治疗12周后,CHF患者的ET水平显著降低,LVEF、E/A值显著提高。结论CHF患者ET水平增高可作为判断CHF病情的指标之一;苯那普利可降低CHF患者的ET水平,改善CHF患者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苯那普利治疗老年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5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苯那普利(洛汀新Lotensin)治疗老年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35例,有效率为80.0%。研究认为,在改善心脏功能时,苯那普利对肾动脉和周围动脉的扩张作用减轻心脏负荷可能是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加用小剂量苯那普利口服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25例,初步评估其疗效及安全性。1对象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文50例均为1995年~1997年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加用苯那普利治疗组(以下称治疗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60岁~72岁,...  相似文献   

13.
14.
观察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液凝血和纤溶性性变化以及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苯那普利10mg/d,连服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单体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含量。结果:心衰竭者的血浆DD、FM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PA浓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后神经激素的变化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39例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NYHAⅡ~Ⅲ级),于口服利尿剂的基础上加服苯那普利和缬沙坦,治疗6个月比较心功能及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浓度的变化;以21例口服苯那普利的慢性心衰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两组ALD均下降,苯那普利+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用药后心功能均得到改善,但元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与苯那普利合用可更完全抑制慢性心衰患者过度激活的RAS,且心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得到进一步改善,以及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苯那普利组30例)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30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姚荣国  宋书凯 《山东医药》1999,39(18):15-15
许多研究表明,人和动物的血浆中存在一种内源性炎洋地黄因子(EDLS),具有很强的强心、利尿、利钠和缩血管作用〔1〕。苯那普利是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已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本文观察该药对CHF患者血浆EDLS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其治疗机理。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择2周内未服用洋地黄类药物的CHF患者25例,随机分成两组:①苯那普利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3~67岁,平均482±123岁。心功能(NYHA分级法)Ⅱ级4例,Ⅲ级8例,Ⅳ级1例。原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对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另外3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心力衰竭后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93.3%),左室射血分数(5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哚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心力衰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自主神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了56例苯那普利组、61例对照组冶疗后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结果 用药后苯那普利组的代表HRV的时域指标及颍域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苯那普利能提高HCF患者的HRV;HRV分析可作为评价ACEI作用的一种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浓度和苯那普利对ET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定79例心衰患者血浆ET含量并用苯那普利10mg/d,连服2周观察疗效。结果: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NYHA心功能Ⅳ级者的ET水平(94.7±20.0)pg/ml较NYHA心功能Ⅱ级(69.5±19.0)pg/ml和NYHA心功能Ⅲ级者(79.2±14.3)pg/ml明显升高(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EF)减低者的血浆ET浓度明显升高,经相关分析后,血浆ET浓度与EF呈显著的负相关(r=-0.35,P=0.02)。其中29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浓度由治疗前的(113.7±36.6)pg/ml下降至(81.1±43.1)pg/ml(P<0.001)。结论:ET参与了心衰的发病和病理过程,苯那普利可明显降低心衰患者的血浆ET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