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 (PD)大鼠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 6 羟多巴胺 (6 OH DA)损毁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 ,于损毁侧立体定向植入自体颈动脉体球细胞块 ,分别对移植后 2和 8周的纹状体组织切片行多巴胺 1受体 (D1R)mRNA(D1)、多巴胺 2受体 (D2 R)mRNA(D2 )、和Nurr相关因子 1(Nurr1)mRNA(Nurr1)的原位杂交分析。结果 :6 OHDA损毁侧纹状体内Nurr1和D1表达显著降低 ,D2 表达增高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 ;移植后Nurr1仅在移植物内呈高表达 ,而D1表达无明显改变 ,D2 表达则逐渐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移植物内Nurr1表达和D1、D2 表达的变化是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治疗的分子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其行为学的变化。采用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细胞制成PD样大鼠模型。在右侧纹状体内分别移植入胚胎黑质和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块。在移植后2、4、8和12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步分析存活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在12周时与胚胎中脑组织移植相比较,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大鼠旋转行为改善更为明显。存活TH^+细胞显著增多(分别P〈0.05),但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PD大鼠行为学显著改善。效果优于胚胎中脑组织块的移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在脑黑质细胞及神经递质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6-羟基多巴诱发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随机分组,观察抑颤汤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特征的影响;采用脑组织液微透析技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分别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后40min旋转次数抑颤汤组为(61.63&;#177;17.93)次,生理盐水组为(340.90&;#177;52.97)次,表明抑颤汤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t=2.762,P&;lt;0.01);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脑组织透析液中3,4-二羟基苯酸(DOPAC)、高香草酸、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P&;lt;0.05或P&;lt;0.01),治疗后抑颤汤组含量则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lt;0.05或P&;lt;0.01),而未损毁侧各递质的含量3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gt;0.05);病理学观察,大鼠受损侧脑黑质神经细胞数量抑颤汤组明显比生理盐水组多,且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氏体、线粒体等接近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受损程度,促进其修复,改善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分泌功能,提高脑组织中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4.
樊志刚  刘芳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67-2570
背景:目前帕金森病的临床治疗还是以药物为主,细胞移植实验也多见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血来源干细胞移植能否改善帕金森病的旋转行为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影响。方法: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纹状体内植入用Hoechst33258标记的第4代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PBS。此后每周腹腔注射阿扑吗啡以观察大鼠的旋转行为;并在移植后3,6,9周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迁移情况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和突触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大鼠的旋转行为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P〈0.05);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大鼠脑内存活,随时间延长迁移范围扩大,分布于纹状体、胼胝体和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酪氨酸羟化酶都有表达,突触素无表达。结果可见移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后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有望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小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行为缺陷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自发运动、Morris水迷宫和转杆实验对小鼠的行为进行评价。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PD模型小鼠的自发运动次数明显减少,水迷宫寻台潜伏期延长,转杆时问缩短。经单侧和双侧纹状体神经干细胞移植后2周、4周和8周,PD模型小鼠的自发运动次数明显增加,水迷宫寻台时间显著缩短,转杆时间延长。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PD模型小鼠的行为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体颈动脉体细胞团块纹状体内移植对慢性帕金森病猴模型行为学评分的影响,为帕金森病的移植治疗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取4只正常恒河猴,采用肌肉注射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0.1mg/kg,1次/d)制备慢性帕金森病模型。应用帕金森病猴模型修正评分量表进行评价,行为学症状持续稳定1个月后,应用MRI扫描系统进行移植前定位,取一侧的自体颈动脉体,使用Leksell(GM592)脑立体导向系统行纹状体区立体定向移植术,术后按帕金森病猴模型修正评分量表标准进行行为学评分;并采用阿朴吗啡注射诱发旋转的方法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所有动物均完成了实验,无死亡脱失。移植后2周,动物开始出现帕金森病猴模型修正评分量表评分进展性下降,至移植后4周,行为学评分与移植前比较出现显著性差异(P&;lt;0.05);阿朴吗啡注射后动物出现朝向移植侧的旋转行为。结论:自体颈动脉体细胞团块纹状体内移植能够显著促进帕金森病猴的行为康复。  相似文献   

7.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定向移植后对帕金森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的影响,证实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帕金森病模型大鼠以及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然后将神经干细胞悬液立体定向移植到帕金森病模型鼠黑质纹状体区,测定纹状体的多巴胺含量,并与生理盐水组和非移植组相比。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帕金森病模型鼠纹状体多巴胺含量(346&;#177;26)μg/g与生理盐水组(58&;#177;56)μg/g和非移植组(72&;#177;60)μg/g比较明显增多,经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3.99,12.57,P&;lt;0.05)。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减轻6-羟基多巴胺对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背景:帕金森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而且对感觉、认知也有严重影响。采用多巴胺类药物替代治疗,只能控制症状,并且副作用较大,临床应用中药经验方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观察抑颤汤对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行为学特征、脑组织儿茶酚胺类物质以及黑质神经细胞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检测者单盲评估。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材料:雌性SD大鼠120只,体质量180-200g,将造模成功的70只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生理盐水组30只和抑颤汤组40只,另取未经造模的大鼠3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抑颤汤由山萸肉15g,石菖蒲15昏仙灵脾10g,肉从蓉10g,枸杞子15g,丹参15g,蜈蚣8g等组成,由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提供。按传统煎药法文火煎30min滤取药液,以恒温水浴锅浓缩成含生药1.0g/mL汤剂。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动物实验室(洁净级)完成。运用6-羟基多巴诱发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观察帕金森病大鼠行为特征。抑颤汤组帕金森病大鼠每千克体质量给药量按成人(60kg)每千克体质量剂量(5mL/kg)的10倍计算,灌胃给药,1次/d。每周称体质量1次,按体质量调整给药量,连续给药8周。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日按体质量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在给药前、给药第5,6,7,8周,观察正常组、生理盐水组(用药前称模型组)和抑颤汤组大鼠的旋转行为。采用微透析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光学显微镜20倍、40倍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双侧纹状体黑质神经细胞的改变。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抑颤汤疗效及其对帕金森病大鼠脑神经介质的影响;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双侧纹状体黑质神经细胞的改变,评价抑颤汤的作用。结果:各组实验大鼠共100只,由于灌胃操作失当,抑颤汤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死亡6,5,2只,最终进入结果分析87只。①治疗第5,6,7,8周后抑颤汤组大鼠40min旋转次数均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112.34&;#177;33.36),(91.16&;#177;73.06),(72.05&;#177;20.77),(61.63&;#177;17.93),(340.90&;#177;52.97)次,P〈0.01]。②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脑组织透析液中3,4-二羟基苯酸、高香草酸、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P〈0.05~0.01),治疗后抑颤汤组上述介质含量则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0.01),而未损毁侧各介质的含量3组比较差异均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病理学观察,抑颤汤组大鼠受损侧脑黑质神经细胞计数明显多于生理盐水组,且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氏体、线粒体等接近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受损程度,促进其修复,提高脑组织中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9.
背景:将骨髓基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分别单独移植于帕金森病模型鼠脑内已取得良好效果,但尚未见联合移植的报道.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并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移植效果进行比较.方法:用Neurobasal+B27培养3~6代的骨髓基质细胞24 h后,收集并离心上清液.即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体外分离培养大鼠神经干细胞后,行BrdU标记.55只大鼠随机取8只作为正常组,剩余47只采用它体定向仪单侧黑质致密部和腹侧被盖区注射6-陉荩多巴胺建立帕金森病动物模型.32只造模成功,随机分为3组,选取右侧纹状体两个坐标点为移植点,单纯神经干细胞组每点注入神经千细胞悬液5 μL,联合组每点注入神经干细胞悬液+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5 μL,模型组不注入任何液体.观察帕金森病大鼠旋转行为的改变,通过水迷宫试验对大鼠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蚩白的表达及移植区BrdU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移植后1~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旋转次数均显著减少(P<0.01),移植后第4,8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在平台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游泳距离百分比、穿越平台次数均明显增加(P<0.05):后2组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8周,各组大鼠6-羟基多巴胺注射侧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襄达基本缺失:单纯神经干细胞组、联合组移植区可见一定数量的BrdU阳性细胞表达.多数位于针道刚近.部分细胞沿胼胝体迁移.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条件液与神经干细胞联合移植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和认知能力,与单纯神经千细胞纹状体移植的效果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颤汤治疗帕金森病在脑黑质细胞及神经递质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6-羟基多巴诱发法建立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通过随机分组,观察抑颤汤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特征的影响;采用脑组织液微透析技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外液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并分别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治疗后40min旋转次数抑颤汤组为(61.63±17.93)次,生理盐水组为(340.90±52.97)次,表明抑颤汤能明显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t=2.762,P<0.01);帕金森病大鼠损毁侧脑组织透析液中3,4-二羟基苯酸(DOPAC)、高香草酸、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明显低于未损毁侧(P<0.05或P<0.01),治疗后抑颤汤组含量则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或P<0.01),而未损毁侧各递质的含量3组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学观察,大鼠受损侧脑黑质神经细胞数量抑颤汤组明显比生理盐水组多,且神经元体积较饱满,结构较清晰,细胞内高尔基氏体、线粒体等接近正常。结论:抑颤汤能减轻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细胞的受损程度,促进其修复,改善黑质纹状体系统的分泌功能,提高脑组织中内源性儿茶酚胺类物质的含量,从而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旋转行为。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及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探讨超声对其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文献复习,回顾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颈动脉体瘤及1例颈静脉球瘤的超声特征表现并评价超声对其诊断率。结果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为位于颈动脉分叉处的低回声实性团块,使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夹角增大,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上述表现具有特征性,超声诊断率较高;颈静脉球瘤超声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条状低回声实性团块,向下延续至颈内静脉内,团块内可见高速低阻的丰富血流信号,超声难以明确诊断,但可清晰显示肿块与颈内静脉管壁的解剖关系。 结论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具有较高的特征性,可作为本病首选的诊断技术;颈静脉球瘤的超声变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虽然难以确诊但可为本病的手术治疗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体瘤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共16个颈动脉体瘤的超声表现,重点观察肿瘤与颈动脉外膜的关系及肿瘤的血流特征。结果16个颈动脉体瘤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边界清晰的中低回声团块,瘤体均位于颈动脉外膜与管腔之间;颈动脉体瘤内血流丰富,为高速低阻血流信号。13个颈动脉体瘤瘤体供血血管发自颈动脉;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间距增宽者8个。结论根据颈动脉分叉处的中低回声团块,颈动脉外膜下方的瘤体位置,瘤体内血流丰富,颈动脉发出供血血管等特征,超声可对颈动脉体瘤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帕金森病大鼠多巴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8只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5组:注射生理盐水高压氧处理组(A组,n=7)、全程高压氧处理模型组(B组,n=18)、未经高压氧处理模型组(C组,n=7)、造模后高压氧处理组(D组,n=18)、造模前高压氧处理组(E组,n=18)。在实验第1天至第7天给予A组、B组和E组大鼠高压氧治疗;而在实验第8天时,分别向B组、C组、D组及E组大鼠单侧脑黑质内定位注射6-羟基多巴胺以制作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给予A组等量生理盐水定位注射。从实验第8天至结束,分别给予A组、B组及D组大鼠高压氧处理;并于造模后第9天,16天及21天每组各处死6只大鼠,取其纹状体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选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黑质区域内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量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B、D、E组大鼠病变侧纹状体内SOD及GSH—Px活性显著增高,MDA含量及GFAP表达明显降低,6-羟基多巴胺毁损黑质区残存的TH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结论高压氧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机体抗自由基损伤功能、减弱胶质细胞效应发挥,从而有效保护脑黑质区多巴胺(DA)能神经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患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经验。结果:6例患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随访6个月~3年,患除声音嘶哑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成功、有效地避免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诊断颈动脉体瘤的价值。方法对1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患者的颈部肿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位置、形态、大小、边界、内部回声,与颈动脉的关系等。结果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常围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生长。肿块呈中低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清楚,无包膜,血流较丰富,为动-静脉血流频谱。结论颈动脉体瘤的声像图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提供肿块与颈动脉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提供重要信息,在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显像特征.结果 18例颈动脉体瘤均诊断准确,超声诊断准确率100%,其二维超声均表现为于颈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相对均质的中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瘤体与颈内、外动脉的位置关系以及瘤体内回声和血流分布情况,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呈高速低阻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作为临床检查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诊断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 神经鞘瘤均为单发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可伴有囊性变,呈类圆形,边界清晰,有包膜,内部可探及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呈高阻型动脉血流频谱;颈动脉体瘤为单侧或双侧发生的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实质性低回声肿物,使颈内外动脉间间距增大,包绕颈总动脉和(或)颈内外动脉,内部血流极为丰富,呈低阻型动脉血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神经鞘瘤和颈动脉体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37岁.发现双侧颈部包块4年半.查体:双侧颈动脉三角区可见一隆起的肿物,呈球形,表面光滑无结节,直径约2 cm,质地中等硬度,表面皮肤颜色正常,与皮肤无粘连,上下活动度差,前后活动度尚可,触压包块未引起咳嗽,无压痛,可触及搏动,未闻及血管杂音.MRI示双侧颈总动脉分叉上颈内外动脉间右侧、左侧分别可见直径约3.06 cm、1.32 cm结节影(图1).  相似文献   

19.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2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颈动脉体瘤二维超声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边缘规则或呈分叶状。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形状多较规则;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所有肿瘤内均可见较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能清晰地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结论 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无创、安全、特异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同颈部其他性质包块的鉴别诊断,是诊断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1例患者颈动脉体瘤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颈动脉体瘤声像图表现为颈动脉分叉处见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楚、边缘较规则、无明显包膜.肿瘤较小时,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使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肿瘤较大时,常围绕血管生长.CDFI显示肿瘤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以动脉为主;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更能清晰地显示肿瘤内血流与颈动脉的关系;频谱多普勒显示:肿块内以动脉为主,为低速低阻型血流.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具有较大实用价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