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隐结构分析是一种特殊的隐类分析,是香港科技大学张连文教授专门为研究中医证候而开创的方法。隐结构模型是用隐结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的一种树状图,它作为模型可以揭示数据间存在的某些隐性规律及关联性。自隐结构分析方法被引入中医的研究后,已被该领域学者们广泛应用,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隐结构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可以对中医证候分类及辨证等提供客观依据,较好地适用于中医研究。现将近15年来隐结构分析方法在中医研究中的应用予以总结,希望为其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隐结构模型是由香港科技大学张连文教授提出的一种为中医辨证建立客观定量标准的研究方法。介绍隐结构模型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较全面地概述了隐结构模型在中医证候分类识别中的应用,并认为隐结构模型因其在推理过程、模型内容、分析结果 3个方面具有客观性,故其能为中医证候分类及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血瘀证为例,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了2004份血瘀证症状体征调查表,用隐变量分析方法对获得的症状体征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中医理论解释的隐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利用隐结构模型可以探讨中医辩证的客观化、定量化,揭示众多症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辨证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机器学习方法探索40岁~65岁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基本证候要素特征。方法:运用隐类分析方法对北京和上海社区骨质疏松人群中医证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隐树模型。结果:得到BIC评分为-22950.125的隐树模型,模型中的隐变量展现了骨质疏松人群以肾虚、肝虚、阳虚、阴虚、血瘀等为主的基本证候要素特征。结论:隐树模型可以客观化、定量化地揭示中医症状间的复杂关系,为中医证候的定量化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血瘀证为例,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了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获取了2004份血瘀证症状体征调查表,用隐变量分析方法对获得的症状体征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中医理论解释的隐结构模型。研究表明,利用隐结构模型可以探讨中医辩证的客观化、定量化,揭示众多症状间以及症状与证候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为中医辨证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中医客观辨证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利用全国范围内收集的6 950例确诊为艾滋病患者的信息,首先进行隐结构分析,然后通过多维聚类得到客观的辨证标准,在考虑证候诠释时,需要同时从多角度对症状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结果在隐结构分析基础上,利用综合聚类法进一步对艾滋病患者的数据深入分析,得到了更加明确的证候划分。艾滋病患者中有气血两虚证,且很常见,约占3/4;对于在艾滋病患者中鉴别气血两虚证而言,最重要的症状是脉弱,其次为舌淡、舌淡红、舌红和脉沉情况,其它症状无明显作用。结论隐结构模型分析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为艾滋病中医证候辨证提供相对客观辨证标准;综合聚类分析能够为中医证候的解释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隐结构模型研究西医疾病辨证分型时出现的一个方法学问题。方法:通过考察3021例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指出隐结构分析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对数据进行多维聚类,但是在使用这些结果研究证候分类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侧面来对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结果:提出一种综合聚类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后续处理,得到几组辨证意义明确的划分。结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隐结构分析之后,常需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分析,才能对证候分类提供恰当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基于隐结构模型探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医证型演变规律。方法 该研究采用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中医心系问诊量表,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采集508例冠心病患者问诊数据,根据慢性心衰分级标准,将其分为前心力衰竭阶段(A)、前临床心力衰竭阶段(B)、临床心力衰竭阶段(C)和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阶段(D)。由于四个阶段数据不均衡,故将阶段A和阶段B合并为AB组(共222例),阶段C和阶段D合并为CD组(共286例)。使用Lantern5.0软件建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AB阶段和CD阶段问诊信息的隐结构模型,基于中医理论对AB阶段和CD阶段的隐结构模型进行分析与诠释。结果 对508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衰患者问诊数据共计33个显变量构建隐结构模型:首先,AB组得到6个隐变量、12个隐类,CD组得到8个隐变量、15个隐类,然后,对两组隐结构模型分析结果进一步综合聚类,AB组得到5个综合聚类模型,分别为血瘀证、气滞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阴虚证,各证候的出现概率依次为45%、38%、33%、32%、31%。CD组得到3个综合聚类模型,分别为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兼痰浊证、心阴虚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隐结构分析法探讨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常见中医证型。方法:结合文献检索及专家经验,筛选出现频率较高的局部及全身症状共44个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对315名中老年MGD病人进行问卷调查,采集四诊信息作为显变量资料,通过数据挖掘对常见临床症状进行自然聚类和模型隐结构构建并进行证型分析。结果:运用Lantern3. 4软件进行隐结构模型分析,将隐变量所影响的症状进行综合诠释,得到BIC评分为-4416. 8的最优隐树模型,模型中的隐变量提示中老年MGD以肝肾阴虚、阴虚湿热、脾阳虚等3个中医证型为主。结论:中老年MGD常见证型为肝肾阴虚、阴虚湿热、脾阳虚型,与该病的发病年龄及性别特点相契合,也与五轮学说对该病的基本病机认识相一致,可为该病的中医治疗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隐结构法是运用隐树分析提取中医症状分布规律,为辨证分型提供证据的新方法,近年来其已经应用于一些疾病的中医证候研究中。以一组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数据为例,对此方法使用过程中的中医诠释思路和方法进行介绍,使隐结构法的操作方法、流程进一步完善、规范,以贴近现代中医证候研究标准化、规范化、定量化的要求,也为血管源性轻度认知障碍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遵循中医以药测症、方证对应规律的基础上,应用粗糙概念格聚类技术和方法挖掘喘证用药经验中的基础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和归纳药症之间的对应关系,总结喘证的用药规律.方法:利用Rosetta计算机软件对喘证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和聚类解析.结果:得到喘证各个症状与用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和用药规律.结论:利用粗糙概念格聚类技术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挖掘出中医喘证临症经验中药味的用药规律,为中医临床用药经验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名老中医诊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用药规律,该文从构建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著作文献数据库中提取1 274例慢支病案和临床经验,先用Lantern 3.1.2(孔明灯)隐结构分析软件构建药物的隐结构模型并进行隐类诠释,再用SAS 9.1对药-药、药-症、药-证等不同字段间进行关联规则挖掘。通过挖掘发现1 274例慢支病案常用药物甘草、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物类型止咳平喘药、补气药、清化痰热药,药味甘、辛、苦,归肺、脾、胃经,药性温、平、微温,常用有名方有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二陈汤;构建一诊147种药物隐结构模型得到44个隐变量,88个隐类,7个综合聚类模型;药-药二联有9组、三联50组、四联89组;对297例有两诊的病案经过诊次间的用药比较,得到药-症关联24组,二诊减少的药物有麻黄、苦杏仁、半夏等,增加的有茯苓、白术、党参等;药-证二联有20组,三联8组;对一诊前83位症状和前96味药物建模得到50个隐变量,101个隐类。名老中医治疗慢支时常用苦杏仁、半夏、陈皮、茯苓,药性偏温、偏甘,刚柔并济,归肺、脾、肾经;常用药组有白术和茯苓,细辛、五味子和半夏,茯苓、党参、半夏和陈皮。药症(证)关联有麻黄、苦杏仁、桂枝和痰少,半夏和外寒内饮证、痰浊阻肺证、肺脾两虚证,苦杏仁和痰浊阻肺证、痰热蕴肺证、风寒犯肺证。隐结构模型可量化中医隐性知识,首次扩展至药物、药症层面,量化出不同变量在同一组数据中所处的主、次、兼地位。该研究得出的名老中医辨治慢支的规律对临床诊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数据来源、分析方法、挖掘结果相对可靠、客观,可为其他疾病辨治规律的挖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基于潜在类别结合隐结构分析的血脂异常中医常见证候,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方法 多中心采集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1019例诊断为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建立数据库。采用Mplus 8.3和Lantern 5.0软件,运用潜在类别和隐结构模型法分析法,对比分析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常见证候、症状特征。结果 本研究选择发生率>10%的症状、体征,纳入显在变量指标34个,得到3个较为理想的数据拟合模型(BIC=37734.732)。通过潜在类别分析分为3类共6种主要病性证候要素:痰浊、气虚、血瘀、湿热、阴虚、气滞,病位证候要素以脾、肺、心、肝为主。另纳入患者的89个症状、体征建立隐结构模型,得到17个隐性变量;根据潜在类别、专家组意见,对隐性变量进行综合聚类,最终得到17个因变量、综合聚类为5个证候,包括阴阳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气虚证、湿热内盛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结论 基于潜在类别和隐结构模型分析发现血脂异常的中医常见证候为阴阳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阻滞证、气虚证、湿热内盛证。通过建立数据模型,从显性变量中推导出隐性知识,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新药研发的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聚类分析作为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手段,为中医药数据的客观化、标准化提供技术支持。本文从中药研究、证候研究、组方用药规律研究等方面论述聚类分析在中医药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可对海量数据进行归类、发现规律,运用聚类分析必须结合中医药数据的特性,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是知识的核心,中医学隐性知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实现中医学知识有效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是促进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重要保障,但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数据挖掘技术能够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事先未知的、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取隐性知识的优势,本文围绕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决策树分析、因子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支持下的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与整理,以具体数据挖掘技术为分类标准和主线,研究对象涉及单个医家、古代医学典籍及现代临床研究等,研究内容涉及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规律、方剂使用规律、药对组方规律及其相关性等多个层面的中医学隐性知识。结果表明,针对研究内容的特点,选取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实现中医学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这有利于拓展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渠道,有利于提高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实现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与共享。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学隐性知识显性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中医特色的数据挖掘传承平台应加以推广、整合与优化,促进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62-1066
研究表明中药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对中药发挥药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并逐渐得到关注。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情况对中药微量元素检测常用的方法及其数据处理和应用进行了综述,介绍和评述了每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应用实例,探讨了微量元素研究的应用,以期为中药微量元素的更深入研究提供依据。参考文献58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为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建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中医心系问诊采集量表,采集大样本心血管疾病临床病例,根据问诊信息的"有、无"分别赋值"1、0",建立问诊数据库;基于隐结构分析,找出规律,建立隐结构模型;人机结合,对部分隐变量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基于模型结果,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中医问诊证候分类特征。结果心血管疾病中医问诊证候以心气虚、心阳虚、气阴两虚、痰湿、血瘀、气滞、心火亢盛、津液亏虚为主,并兼见胃气上逆、肾气不固、脾胃虚寒等证,其出现率依次为46%、23%、34%、18%、19%、39%、14%、1.7%、19%、27%、25%,并提示了这些证候与关系密切的各问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出现的概率和互信息)。结论隐结构分析方法能为中医证候的分类提供定性定量依据,并提示综合聚类分析和类的细分方法的应用能进一步明确隐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为临床中医证候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中医临床研究项目的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研究。方法:在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医临床研究进行中期评估。结果:在10个指标中提取了4个公因子,分别代表研究过程管理、电子数据管理、研究进度和二级监查管理,并建立中医临床研究中期综合评估模型。结论:因子分析法可以消除人为因素的干扰,是适合进行中医临床研究中期评估的一种的客观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9.
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是中西结合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难题,以往的辨证分型方案主要是基于专家经验建立的,由于缺乏客观依据,难以形统一的、被广泛承认的标准。本文探讨怎样通过隐结构分析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改变这种不理想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