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6月在本院就诊,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患者,手术后进行随访,根据FBSS判定方法对FBSS患者做出判定,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进而探讨腰椎术后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纳入术后患者212例,182例获有效随访,符合FBSS者49例,非FBSS者133例,整理两组临床资料,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后发现教育程度低、病程长、瘢痕体质、糖尿病、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量多、首次下地时间晚等7个因素与腰椎术后综合征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当患者术前具备教育程度低、病程长、瘢痕体质、糖尿病等1个或多个危险因素时须注意FBSS的发生,而通过减少手术创伤、术中注意止血、尽早下地等或可减少FB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术后综合征(FBSS)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4-2015-09行腰椎手术的180例患者,其中术后发生FBSS 46例,统计患者的各项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生活习惯(有无吸烟或饮酒)、文化程度、是否瘢痕体质、内科合并症(高血压、贫血或糖尿病)、手术创伤性(微创或开放手术)、术中出血量、外固定类型(腰围或支具)、外固定佩戴时间、首次下地时间等相关资料,并作为自变量;以是否发生FBSS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病程、术中出血量、合并糖尿病、手术创伤性、瘢痕体质、术后的康复锻炼开始时间等6项,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与FBSS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上述6项指标均为FBS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对于伴有自身因素者(病程长、合并糖尿病、瘢痕体质),术前应强调有发生术后FBSS的可能,以免导致不必要的纠纷;有微创条件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开放式手术,同时注意提高手术技巧和术后的充分引流,术后督促患者尽早进行康复锻炼,以尽量避免FB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腰椎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发生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FBS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1月采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的473例老年(≥65岁)LS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BSS分为FBSS组(n=48)和非FBSS组(n=425)。比较患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在2组之间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发生FB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相关因素中受教育程度、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瘢痕体质、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疾病、皮质醇激素使用史、术前脊柱-骨盆匹配等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手术相关因素中是否存在脑脊液漏、椎弓根螺钉位置、术后脊柱-骨盆匹配情况、是否佩戴支具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病程长、有瘢痕体质、有糖尿病、术前脊柱-骨盆匹配度异常、椎弓根螺钉位置靠内是FB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318、4.066、3.501、4.715、5.407,P < 0.05)。结论 老年LSS患者病程、瘢痕体质、糖尿病、术前脊柱-骨盆匹配情况、椎弓根螺钉位置与FBSS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脑脊液漏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01例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初次手术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脑脊液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合并糖尿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腰椎后路椎间融合(PLIF)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TLIF)]、滑脱部位、滑脱程度(Meyerding分度)、手术时间及术者年资与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01例患者中共有20例并发脑脊液漏,发生率为9.95%(20/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手术方式、滑脱程度、手术时间、术者年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PLIF与TLIF相比:OR=4.572,95%CI=1.192~17.534)、滑脱程度(Ⅰ度滑脱与Ⅱ度及Ⅱ度以上滑脱相比:OR=0.172,95%CI=0.059~0.500)是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术方式和滑脱程度影响退行性腰椎滑脱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病变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情况并进行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纳入2014年2月~2016年4月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144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0.21±4.23)个月,将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丢失≥2 mm定义为融合器下沉,设为下沉组,共40例;2 mm设为正常组,共104例。调查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相关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44例患者行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40例,下沉率27.78%;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和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合并骨质疏松、年龄、性别等资料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椎间隙高度(OR=2.452)、术后椎间隙高度(OR=2.498)、术后节段性前凸角(OR=2.611)、责任椎间隙L5-S1(OR=2.351)、合并骨质疏松(OR=2.176),均是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退行性病变TLIF术后融合器下沉率较高,前、术后椎间隙高度、术后节段性前凸角、责任椎间隙L5-S1、合并骨质疏松均为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行后路固定融合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采用后路固定融合治疗的167例LDD患者,术后随访18~38个月,观察术后PJK发生情况,分别设为PJK组与非PJK组。调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手术前影像学资料等,组间各项目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确定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发生PJK 25例,发生率14.97%; PJK组与非PJK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骨质疏松、术前PJK角度(PJKA)、年龄、腰椎前凸角(LL)、骶骨倾斜角(SS)、融合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OR=3.778)、合并骨质疏松(OR=2.985)、PJKA10°(OR=3.567)、年龄70岁(OR=2.877)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DD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易发生PJK,BMI25 kg/m2、合并骨质疏松、PJKA10°、年龄70岁均会增加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的疗效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行后路手术治疗的127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融合节段、体质量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伤口感染、基础疾病、术后并发症、非计划再次手术等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1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60%,其JOA评分改善率为(39.78±12.52)%,无并发症患者为(53.14±20.3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单因素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前神经功能障碍、ASA分级、固定节段数量、肺部感染等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年龄≥60岁(OR=2.746,P=0.038),体质量指数(OR=4.906,P=0.003),术前神经功能障碍(OR=2.187,P=0.005)是腰椎退行性病变行后路手术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人、肥胖、合并有神经功能障碍,是影响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腰椎融合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所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腰椎后路术后患者椎管内血肿(Intraspinal hematoma,IH)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8年1月行腰椎后路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住院期间均发生IH,另按1:3比例随机选择未发生IH的90例患者,分别设为IH组与非IH组。分析两组患者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确定腰椎后路术后I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血清钙、翻修手术、明胶海绵止血、非计划性拔管、合并高血压、总蛋白、白蛋白、手术时间、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钙2.03 mmol/L(OR=2.443)、明胶海绵止血(OR=2.043)、年龄65岁(OR=2.543)、非计划性拔管(OR=1.997)、翻修手术(OR=2.43)是术后IH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钙2.03mmol/L、明胶海绵止血、非计划性拔管、年龄65岁、翻修手术,均可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增加腰椎后路术后IH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症(DLS)患者后路椎间融合(PLIF)手术后腰骶矢状位平衡参数对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8月在本院接受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的DLS患者作,手术前后测量腰椎前凸角(LL)、节段性前凸角(SL)、骶骨倾斜角(SS)、椎间盘高度(HOD)、骨盆入射角(PI)和骨盆倾斜角(PT),评估患者疼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观察腰骶矢状位平衡参数与FBSS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患者VAS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FBSS发生率为19.47%。FBSS患者体质量指数≥24 kg/m2、症状持续时间、侧隐窝狭窄、合并焦虑、合并抑郁、手术时间高于非FBSS(P<0.05)。FBSS组患者术后SL、SL矫正度(ΔSL)、VAS改善度(ΔVAS)、ODI改善度(ΔODI)均显著低于非FBSS患者(P<0.05),术后PT、PT矫正度(ΔPT)、术后VAS、术后ODI均显著高于非FBSS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症状持续时间、侧隐窝狭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其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的10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访18个月,将PJK患者设为观察组,非PJK患者设为对照组,调查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5例患者术后发生PJK 20例,发生率19.05%。两组上端固定椎(upper instrumented vertebra,UIV)位于胸腰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近端交界性后凸角(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 angle,PJKA)、合并骨质疏松、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JKA10°(OR=2.435)、UIV位于胸腰段(OR=1.764)、合并骨质疏松(OR=2.215)、SS25°(OR=1.976),均是术后发生PJK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PJK发生率较高,UIV位于胸腰段、PJKA10°、合并骨质疏松、SS25°,均会增加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LDD术后PJK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科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施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73例患者,男516例,女557例,年龄18~84岁(54.67±13.23岁),将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患者纳入感染组,其余患者纳入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体重指数(BMI)、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情况、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手术开始时段等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阳性结果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073例患者中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9例,感染发生率为1.77%,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8~77岁(54.89±16.67岁)。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肥胖(BMI≥28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等因素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合并高血压、出血量、是否输血、吸烟史、术前ASA分级、术前使用激素、内固定节段数、是否固定至慨骨或骨盆、是否为翻修手术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肥胖(OR=6.704,P=0.005)、合并糖尿病(OR=4.071,P=0.008)、较长手术时间(OR=7.102,P=0.000)、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OR=3.981,P=0.018)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肥胖、合并糖尿病、较长手术时间、手术开始时段为晚间的患者后路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最大限度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行性变(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5例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减压并椎间融合术(融合组)治疗,26例采用单纯减压术(非融合组)治疗。记录手术前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等指标,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联合CRP水平(DAS28-CRP)评估RA活动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测量X线片上腰椎邻近节段头端椎间隙狭窄及椎体滑脱程度以评估ASD情况。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术后继发ASD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1.5~6.0年,平均3.2年。2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融合组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融合组手术翻修率、影像学ASD及症状性ASD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AS28-CRP评分 4.7分、术前血清MMP-3含量升高是术后继发A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A合并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减压并椎间融合术治疗后出现ASD和需行翻修手术的风险高于采用单纯减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血清MMP-3含量和DAS28-CRP评分升高可能与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术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3—2019-07采用PLI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的147例腰椎滑脱症,119例PLIF术后未再行手术治疗(未再手术组),28例PLIF术后再行手术治疗(再手术组)。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分析腰椎滑脱症PLIF术后再次手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14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较术前降低,JOA评分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未再手术组与再手术组在年龄、病程、病变程度、合并硬膜外血肿数、合并糖尿病数、不完全复位数、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糖尿病、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是PLIF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结论采用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术后患者出现再滑脱需要二次手术治疗。年龄>60岁、合并硬膜外血肿、合并糖尿病与术后不合理功能锻炼是PLIF术后再手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探讨单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stand-alone-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术后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SA-OLIF手术治疗的89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状况、激素使用情况、疾病类型以及是否合并骨质疏松]和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融合器高度],在腰椎正侧位及脊柱全长X线片上测量患者术前、术后1周手术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计算矫正值。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1年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及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根据患者术后1年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丢失值将患者分为两组:DH丢失值≥2mm为下沉组(17例);DH丢失值<2mm为未下沉组(72例)。对可能影响融合器下沉的因素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A-OLIF术后患者融合器下沉的危险因素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合并骨质疏松、融合器高度、术后1周DH、矫正DH等资料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89,95%CI:1.807,4.979)、合并骨质疏松(OR=3.753,95%CI:1.926,15.210)、术后1周DH(OR=2.777,95%CI:1.155,3.903)、矫正DH(OR=1.965,95%CI:1.523,4.334)为腰椎退行性变行SA-OLIF手术后融合器下沉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时VAS评分及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骨质疏松严重、术中矫正DH大会增加融合器下沉风险;融合器下沉对SA-OLIF术后1年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MED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ED术后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 FBSS)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伴侧隐窝狭窄、术后康复、肥胖等自身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措施.方法 对819例MED术后患者进行6个月~5年的随访,术后发生FBSS 63例作为病例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63例,年龄≥60岁17例,伴侧隐窝狭窄22例,术后严格执行康复计划37例,肥胖14例,对照组756例,年龄≥60岁123例,伴侧隐窝狭窄177例,术后严格执行康复计划567例,肥胖143例.经x2检验证实老龄、伴侧隐窝狭窄是MED术后FBSS的危险因素(P<0.05,OR>1),术后严格执行康复计划是FBSS的保护因素(P<0.05,OR<1),而肥胖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ED术后FBSS的发生与患者年龄、伴侧隐窝狭窄、术后康复有关,术前准确的神经定位诊断并充分评估减压范围,术中减少出血并充分止血,术后严格执行康复计划是减少FBSS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腰椎后路手术深部切口感染与同期手术无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且随访1年以上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确定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痛风、尿路感染、肺部疾病,术前血液学指标,手术相关因素,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术后留置尿管时间进行分析,确定深部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90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符合切口深部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共20例,男女各10例,平均年龄58.9±7.8岁。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饮酒、糖尿病、尿路感染、输血与感染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ckward LR法)显示BMI>25kg/m2(P=0.031),既往饮酒(P=0.049),糖尿病(P=0.006),尿路感染(P<0.001),术后引流少(P=0.040),术后输血(P=0.001)是发生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高BMI是深部切口感染的四个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4.92、5.53、3.10、2.78)。结论:术前尿路感染、糖尿病、饮酒病史、BMI>25kg/m2以及术后引流少、输血多是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路固定融合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降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Quadrant通道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医院行Quadrant通道下MIS-TLIF治疗的患者资料,将术后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于同期未发生SSI患者中按照1∶4比例随机抽取对照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对文献报道常见的脊柱术后感染高危因素进行资料收集,包括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病情况、腰椎疾病类型,术前血清学指标: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融合节段数。对上述资料进行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与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并选取OR值最高的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结果:共纳入679例患者,其中25例发生SSI,发生率为3.68%(25/679),纳入SSI组。随机抽取同期100例未发生SSI的患者纳入无感染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节段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性别比、合并高血压病、腰椎疾病类型、血清球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钾、血钙、手术节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OR=1.077,95%CI 1.003~1.156,P=0.042)、BMI (OR=1.251,95%CI 1.004~1.559,P=0.046)、糖化血红蛋白(OR=2.368,95%CI 1.457~3.801,P0.001)、血清白蛋白(OR=0.877,95%CI 0.773~0.977,P=0.044)、手术时间(OR=1.026,95%CI 1.003~1.050,P=0.029)是MIS-TLIF术后SSI的相关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糖化血红蛋白的临界值为7.60%。结论:高龄、肥胖以及术前高糖化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手术时间长会增加MIS-TLIF术后SSI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将177例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根据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11例)和非感染组(166例)。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皮下脂肪厚度、合并糖尿病、吸烟、术前白蛋白、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后脑脊液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是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皮下脂肪厚度≥3 cm、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3 h、术后脑脊液漏的患者行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DS)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09-2016-09手术治疗的198例DS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是否发生脑脊液漏作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既往吸烟和酗酒史,以及滑脱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数据,作为因变量。对上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者,则进一步以Logistci回归分析进行处理。结果 198例术后共发生19例脑脊液漏(9.6%),均予以对症处理后痊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平均年龄、滑脱椎体的Meyerding分度、手术方法等三项因素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Meyerding分度高(OR=3.947,P=0.015)、高龄患者(OR=2.975,P=0.036)、PLIF手术(OR=4.614,P=0.023),均为导致DS患者术后并发脑脊液漏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高龄、椎体滑脱程度严重、行PLIF手术治疗,均为DS患者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