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损伤的干预机制。 方法 将21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肝豆灵组,每组7只。正常组大鼠接受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两组大鼠均接受高铜饲料喂养以复制铜负荷模型,共计12周。从第7周开始,肝豆灵组以肝豆灵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模型复制结束。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分析大鼠肝组织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中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酸酰胺含量降低,色氨酸、苯丙氨酸、硬脂酰胺、牛磺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含量升高。肝豆灵组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酸酰胺含量升高,色氨酸、苯丙氨酸、硬脂酰胺、牛磺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的含量降低。〖JP〗 结论 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的代谢组学影响,探讨肝豆灵的肾脏排铜机制。方法〓实验大鼠被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肝豆灵组。造模结束后,以TUNEL法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大鼠肾组织小分子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升高(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肝豆灵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0.01);苯丙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酸、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肌苷、天冬氨酸含量升高。结论〓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肾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涉及对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支链氨基酸(亮氨酸、缬氨酸)的调节;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调节肾脏氨的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肝豆灵干预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模型大鼠进行研究,分析肝豆灵干预后,WD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层面探讨肝豆灵对WD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4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健康对照组(n=14)、模型组(n=14)和肝豆灵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经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模型组,肝豆灵组大鼠尿液色氨酸(tryptophan)、马尿酸盐(hippurate)、苯基丙氨酸(phenylalanine)、甘氨酸(glycine)、苯乙酰甘氨酸(PAG)含量有显著升高;乳酸(lactate)、甜菜碱(TMAO/betaine)、甲酸盐(formate)、二甲基甘氨酸(DMG)含量有所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肌氨酸酐(creatinine)、谷氨酰胺(glutamine)含量显著降低;丙酮酸盐(pyruvate)甲基胍(methylguanidine)、丙酮(aceto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为进一步研究肝豆灵干预WD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土三七干预后大鼠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土三七组,每组6只。土三七组大鼠灌胃给予7.5 g·kg-1·d-1土三七水煎液,对照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纯净水,连续给药14 d。末次给药后,代谢笼收集大鼠尿液,并分离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BIL和TG水平; 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液质联用(LC-MS)技术检测尿液样本,主成分分析评价组间代谢谱差异,筛选并鉴定差异性代谢物,分析代谢通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土三七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显著增高(P0.05,P0.01); HE染色结果显示,土三七组大鼠肝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排列紊乱,有炎性细胞浸润。代谢组学分析显示,组间代谢谱差异明显,尿液样本中共鉴定出马尿酸、苯丙氨酸、N-甲基烟酰胺、氧化三甲胺等40个差异代谢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主要代谢通路。结论:土三七诱导大鼠肝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苯丙氨酸生物合成和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Vit B2代谢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附子对急性免疫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干预和保护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采用卡介苗联合脂多糖法建立免疫性肝损伤的大鼠模型),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各10只(治疗组采用附片免煎剂进行干预)。取大鼠血清观察ALT、AST、TBIL的改变情况,取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各用药组均能明显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ALT、AST、TBIL,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各用药组均能减轻肝组织的损伤。代谢组学检测表明附子免煎剂能减轻肝损伤所造成的小分子代谢物的改变。结论中药附子免煎剂能够减轻免疫性肝损伤大鼠的肝损害,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结合模式识别的方法研究SD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后血浆代谢的变化,探讨1H-NMR在DAI中应用的可行性,并筛选出DAI的早期差异代谢物。方法:采用改良的Marmarou A法建立SD大鼠DAI模型,分为打击致伤组(n=6),假手术组(n=6,给予打击致伤组相同的打击前准备,但不予以打击),于致伤后1 d抽取心血,分离出血浆。应用1H-NMR结合模式识别技术对大鼠血浆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结果:通过对打击致伤组与假手术组血浆代谢组差异代谢物的相关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相关系数丨r丨>0.6且P<0.05的差异代谢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打击致伤组血浆中丙酮酸(Pyruvate)(r=-0.831,P=0.019)、赖氨酸(Lysine)(r=-0.773,P=0.030)、谷氨酸(Glutamate)(r=-0.772,P=0.042)、谷氨酰胺(Glutamine)(r=-0.772,P=0.042)、异丁酸(Isobutyrate)(r=-0.631,P=0.045)、甘油(Glycerol)(r=-0.844,P=0.032)明显升高,丙二酸二乙酯(Malonate)(r=0.699,P=0.038)、L2(r=0.786,P=0.047)、L3(r=0.666,P=0.031)、L4(r=0.715,P=0.022)、L10(r=0.663,P=0.025)、β-葡萄糖(β-Glucose)(r=0.800,P=0.030)、α-葡萄糖(α-Glucose)(r=0.808,P=0.015)明显降低。结论:基于1H-NMR结合模式的方法对DAI后血浆的代谢组学分析是可行的,所筛选出的13种差异代谢物及其表达变化,不仅为进一步探索DAI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同时,对于临床DAI的早期诊断、治疗及法医学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大鼠模型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进行研究,分析血清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从小分子代谢物层面上探讨Wilson病的内在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2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1)和健康对照组(n=11),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核磁共振(NMR)技术对大鼠血清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血清甜菜碱(betaine)、氧化三甲胺(TAMO)、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葡萄糖(glucose)含量有显著降低,胆碱(choline)、胆碱磷酸(phosphorylcholine)的含量有所降低,乳酸(lactate)、谷氨酰胺(glutamine)、糖蛋白(glycoprotein)有显著升高,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精氨酸(arginine)有所升高。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WD的小分子代谢标志物,为进一步研究WD的内在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浆1H-NMR代谢组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检测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探讨代谢组学在骨质疏松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只6月龄雌性未生育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模型(OVX)组.去卵巢5个月后,收集血浆.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仪检测血浆代谢谱,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以鉴别血浆代谢产物的变化.结果 Sham组和OVX组代谢产物有明显不同,两组代谢产物各自聚集,分布区域明显分开.与Sham组比较,OVX组大鼠代谢产物乳酸、丙酮和乙醇水平升高,而胆碱/磷脂酰胆碱、丙氨酸、VLDL/LDL、HDL/LDL、血糖及脂肪酸水平降低.结论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血浆代谢组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飞  张鹏  吴淡娟  赵明海  纪婷婷 《重庆医学》2016,(34):4775-4778
目的 应用核磁共振(NMR)波谱学的代谢组学方法,检测中医体质分类中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的血浆代谢物,研究阳虚体质中特征代谢物的特点.方法 收集阳虚体质与平和体质各8例的血液样品,采用横向豫驰时间的分布曲线磁共振脉冲序列(CPMG)采集血液样品数据,观测血浆中的小分子代谢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阳虚体质组与平和体质组血浆内源性差异代谢产物.结果 血浆中的代谢产物,与平和体质组相比,在阳虚体质组中乳酸(shift 1.33;t=-3.018)、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shift 1.26;t=-2.849)、脂肪酸(shift 2.25;t=-3.325)、氧化三甲胺(shift 3.26;t=-5.217)、N-乙酰糖蛋白(shift 2.03;t=-4.684)水平都有不同程度下降;而磷脂酰胆碱(shift 3.22;t=3.901)、葡萄糖(shift 3.42;t=3.390)与谷氨酰胺(shift 2.12;t=5.177)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升高.结论 阳虚、平和体质不仅存在体内生物合成与分解中能量代谢、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等的差异,也存在神经递质、脏腑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方法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铜负荷模型大鼠及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尿液进行研究,分析模型大鼠尿液中代谢物的变化,继而从小分子层面探讨铜过量对机体的损伤机制,以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病。方法:28只雄性Wistar大鼠,体重(180±20)g,随机被分为模型组(n=14)和健康对照组(n=14)。采用铜负荷法制作Wilson病大鼠模型,以NMR技术对大鼠尿液进行检测。采用MestRe-C 2.3软件及自编软件对谱图进行手动调相、基线校正和谱峰对齐。对样品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构成数据矩阵,并利用PCA方法对数据矩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鼠尿液醋酸盐(acetate)含量有显著升高,柠檬酸盐(citrate)、苯乙酰甘氨酸(PAG)、琥珀酸盐(succinate)、甲胺(methylamine)、肌氨酸+肌氨酸酐(creatine/creatinine)、丙酮酸盐(pyruvate)、二甲基甘氨酸(DMG)、丙氨酸(alanine)含量有所升高,胆碱(choline)、牛磺酸(taurine)含量有所降低。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能是潜在的WD铜负荷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可为进一步研究WD的铜过量代谢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体外培养Wilson病患者肝细胞铜转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铜转运P型ATP酶在离体肝细胞铜代谢及Wilson病(W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WD患者和对照者离体培养肝细胞模型,经单用铜(15mg/L)及铜加P型ATP酶阻滞剂矾酸钠(18.39mg/L)、铜加P型ATP酶激动剂长春新碱(0.5mg/L)孵育,差速离心分离肝细胞胞浆、溶酶体、线粒体和微粒体,在不同孵育条件下WD患者及对照组各亚细胞组分的铜含量分别对照分析。结果WD患者肝细胞各组的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铜转运P型ATP酶在离体肝细胞铜代谢及Wilson病 (W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WD患者和对照者离体培养肝细胞模型 ,经单用铜 (15mg/L)及铜加P型ATP酶阻滞剂矾酸钠 (18 39mg/L)、铜加P型ATP酶激动剂长春新碱 (0 5mg/L)孵育 ,差速离心分离肝细胞胞浆、溶酶体、线粒体和微粒体 ,在不同孵育条件下WD患者及对照组各亚细胞组分的铜含量分别对照分析。【结果】WD患者肝细胞各组分的铜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型ATP酶阻滞剂与激动剂对WD患者肝细胞微粒体、质膜铜转运的作用均出现异常。【结论】WD患者肝细胞亚组分的铜转运P型ATP酶的功能障碍 ,在W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从脂质组学的角度探讨四氯化碳(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1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大鼠单次腹腔注射50%CCl_4诱导急性肝损伤,给药剂量为1 ml/kg;正常组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橄榄油。给药24 h后,采集血清样本,分离肝大叶。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TG、HDL和LDL水平;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LC-MS检测血清样本,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比较两组间脂质代谢谱差异,并筛选差异性脂质代谢物。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TG含量明显降低(P0.05)。HE染色可见模型组大鼠的肝细胞肿大、坏死,伴有明显的炎症浸润。脂质组学分析显示,两组间脂质代谢谱差异明显,共找出80个差异性脂类成分;进一步经S-plot图比对,筛选出34个差异最为显著的脂质代谢物,其中15个属于磷脂酰胆碱类,6个属于三酰甘油类,4个属于磷脂酰乙醇胺类,2个属于溶血磷脂酰胆碱类,2个属于鞘氨醇类,5个属于血小板激活因子。结论:脂质组学研究揭示CCl_4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机制与磷脂及三酰甘油代谢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15.
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又名肝豆状核变性,因英国学者KinnearWilson于1912年最先对其作了系统描述故名。它是一家族性铜代谢障碍而致进行性肝豆状核变性伴慢性肝脏疾病甚至肝硬化的致死性神经疾病。全世界平均患病率约为0.3/10万~3/10万。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肾脏损害、神经系统病变(肝功能障碍不明显或偶缺如),或精神疾患,角膜可见Kayser-Fleischer环,实验室检查血清铜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隆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东莨菪碱中毒大鼠体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与毒性的关系.方法 4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3个不同剂量给药组,连续给药30 d建立长期中毒模型,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D)联用技术,结合多元变量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对不同组别大鼠血清和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鉴定潜在的差异代谢物;通过代谢分析(MetaboAnalyst)软件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并将各组大鼠脏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后显微镜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较,给药组大鼠的代谢轮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给药组血清及尿液中共筛选出谷氨基酸、甘氨酸、脯氨酸、肌氨酸、丙氨酸等17种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等9条代谢通路;病理学检验主要以神经细胞变性为主.结论 东莨菪碱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可能与其扰乱丙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离子在机体各组织尤其是肝脏和大脑的豆状核等部位及全身慢性沉积。出现肝脏和(或)脑损害为主的全身临床表现。HLD是神经遗传学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少数几种可以治疗的遗传病。  相似文献   

20.
大鼠肝郁脾虚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肝郁脾虚模型)的血浆代谢表型改变,开展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试图通过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代谢物组的共性分析和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寻找肝郁脾虚证候的生物学本质,探讨代谢组学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选用实验用二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7 d正常对照组(A组)、21 d正常对照组(B组)、7 d模型组(C组)和21 d模型组(D组),每组6只。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分别于第8天和第22天麻醉后心室取血,用Varian UnityInova 600 M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波谱仪检测。自由感应衰减信号经过32 k傅立叶变换转为一维NMR谱图。调用VNMR软件中的程序将1H谱按默认值,分别从4.5~0.5 ppm(弛豫时间编辑)以及6.0~0 ppm(扩散编辑),每段为0.04 ppm,进行分段积分,将积分数据归一化后,以文本文件或Excel文件贮存,用于模式识别分析。将上述得到的数据文件利用Si mca-P 10.0软件包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大鼠血浆1H NMR谱的主成分分析,各组动物代谢谱各不相同,与已知应激状态下动物体内代谢的调节过程及结果相一致。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较发现,醋酸、乳酸、酪氨酸、低密度脂蛋白和3.44 ppm的未知化合物的谱峰峰形改变较为明显。这些发生改变的代谢物可以作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标志物做进一步的研究。结论:各组大鼠血浆1H NMR代谢谱之间存在差异,而且可能从代谢组学分析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阐释中医证候的生物学本质。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