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小娟教授认为手足逆冷为阳气不足与阳气不通。阳气运行以血脉和经络为通路,以气血为载体,调畅气机、通行血脉是通行阳气主要途径。阳气不足即脏腑阳气虚衰,常见于心肾阳衰。单纯阳气不通和阳气不足并不常见,多数患者是阳气不足与阳气不通兼有。李小娟教授强调首先要辨别孰轻孰重,以阳气不足为主还是阳气不通为主;其次辨别哪一脏腑阳气不足;最后辨明阳气不通的原因,气郁、血瘀、痰郁等阻碍阳气运行的因素,从而指导临床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痹证的病因病机及辨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痹者,闭也,意指闭阻不通或痹而不仁。人体气血、经络为风寒湿等邪闭阻,是引起痹证的重要原因。痹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及寒冷与潮湿地区较多见,青少年发病率较高。痹证实际上包括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若继发风湿性心脏炎,则似于“心痹”。工病因病理凡是引起气血流行不畅、经络阻闭、关节活动不便的各种原因都可引起本病。人体正气虚,元气不充(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气血两虚、病后体弱等),加之饮食失节、起居异常、身体劳倦、汗出饮酒等,常可导致人体卫阳不固,股理疏松,抗病力差,…  相似文献   

3.
手足冻伤是指手足遭受低温侵袭所引起的损伤,系手足受到寒冷侵袭,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气血运行不畅,以致气血瘀滞,组织缺氧所致。临床表现以手足红肿痒痛,关节僵硬为主。笔者采用简易熏洗疗法治疗本病35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探讨哈孝贤教授辨治痛经经验。认为肝气郁滞、血瘀内阻、寒湿凝滞、湿热下注、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等为其病因,主要由冲任二脉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所致;治疗以“寒者温而通之,热者清而通之,虚者补而通之,实者攻而通之”为法。  相似文献   

5.
<正> 十四问:胎前手足麻痹何以治之?答曰:此血少耳。宜服后药:天麻八分当归八分川芎八分白芍(炒)六分生地八分党参五分白术五分茯苓六分黄芩(炒)五分香附(炒)六分甘草四分水煎服〔评〕妊妇手足麻木,不知痛痒,多由孕后血聚养胎,阴血不足,气虚血亏,营卫不利,四肢失养;或因体弱风痰入络,阻滞气血运行所致。《内经》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治疗大抵以益气养血,祛风通络为常法。本方用四物  相似文献   

6.
杨瑛 《亚太传统医药》2014,(12):104-105
围绝经期包括绝经前期、绝经期、绝经后期三个阶段。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经历不同的生理变化,肾脏功能在人体生殖发育阶段也由盛至衰,这是人类必须经历的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过程。由于体质因素差异,有些人不能适应围绝经期阶段的生理过渡,使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不协调,最终导致疾病产生,临床上常表现为肾阴虚、肾阳虚。围绝经期手足麻木患者平素属气血虚弱体质,在该阶段身体气血越发不足,因虚易受风寒,表现出以手足发麻为主的症状,并伴随睡眠差、易醒、心悸气短、自汗症状、易患感冒、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量或多或少等一系列气血虚弱表现。因该症与血痹证病机相同,故予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因体质差异,患者出现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有所不同,应因证施治,异病同治,把握围绝经期体虚的特点,着重脾经论治,强调后天生化之源不竭的重要性,可获佳效。  相似文献   

7.
通过个人多年临床研究和对经典与文献的分析,笔者提出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先天阳气不足和后天阳气的虚衰是肿瘤发生的启动因素。阳气虚损容易产生内寒,或者阳虚而外寒内袭,久居不去,而致气血运行或脏腑功能受阻,凝聚而为积,导致肿瘤的发生。因此,阳虚导致寒凝成积是肿瘤发生的根本病因,温阳散寒法是肿瘤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总论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治疗.血痹的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证型可有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治法强调甘温扶阳,重视调补脾肾.现将虚劳的具体证型及治法方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9.
肿瘤中医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外邪反复侵犯人体或素体正气不足,加之外邪侵扰,导致机体阳气不足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奠定基础;然阳气不足引起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痰湿、瘀血等阴邪内生,阴邪蕴久化热,加之机体为抗阴邪趋向之阳气,三者固结积聚,故言"阳衰阴盛,阴结阳搏"。阳衰阴盛与阴结阳搏两者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肿瘤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为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举病案予以佐证。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到手足的多达50余处,手足乃阴经与阳经交接之处,为诸阳之本,为脾所主。探究手足辨证规律对深刻理解仲景思想,提高临床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手足温、手足厥冷、手足濈然汗出、手足不仁"进行归纳辨析,以找出手足辨证规律,发现手足异常多以脾胃功能异常为主,总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  相似文献   

11.
颈椎多为阳经循行之所,依靠阳气温养。阳气不足,易招风寒,气血痹阻而发为痿痹、项强。临床治疗颈椎病选穴以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等阳经穴位为主,选方用药以葛根汤、羌活胜湿汤等具有温阳散寒功效的汤剂为主。颈椎病病因病机多由阳气不足,风寒痹阻气血导致,临床调治应选阳穴,用药以温通阳气为主要法则。  相似文献   

12.
1、按诊的第二项是按手足四肢。四肢温,表明阳气能达四肢,虽病无妨;四肢逆冷,则阳气不能布达,病情较重。手足俱冷,多是阳虚阴盛;手足俱热,多为阳盛热炽。2、阳气虚的阴寒证出现手足逆冷,同时多见恶寒身倦下利等症。阳厥也可出现手足逆冷,但多兼便闭燥渴等热证的表象,两者要认真区别。3、手为阳,足为阴。如外感表证出现手热而足凉,在表邪化热后两足变温,则为阳证。若两足始终不热,病情亦不化热,此为“挟阴证”。4、外感发热多手背热,内伤发热多手心热。额头热甚而手心不热,是外感病;手心灼热而额头不热,为内伤病。6、小儿足心热则主热,足胫寒…  相似文献   

13.
王勇 《世界中医药》2011,6(5):399-399
白细胞减少症是临床常见的血液病之一,属中医学“虚劳”“热毒”等范畴。本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素体亏损,或外感病邪,或久病失治,或药物所伤,导致气血虚损,阴阳失调而发病。笔者临床多以阳气虚弱失之温煦,毒瘀互结立论,治以扶阳益气、化瘀解毒立法用药,多获佳效。举1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痛经、冻疮、希恩综合征验案,介绍临床应用当归四逆汤的经验及体会。认为当归四逆汤有温经散寒、和营通脉的作用,以手足厥冷、脉沉微细为辨证关键,凡属素体血虚、阳气不足、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之证,均能以本方化裁治疗,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补法,就是补益体质和调整机能的不足,以改善机体的虚弱状态。虚损的范围比较广泛,有阴液亏损、阳气衰弱、气血不足等,应用补法应有针对性。《医学心悟》说:“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  相似文献   

16.
刘立杰  宋雨婷  张媛  张艳春 《新中医》2014,46(3):229-231
<正>疼痛为临床常见症状,其成因复杂多样,寒凝、气滞、痰阻、瘀血等因素均容易阻滞气机,闭阻阳气,导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疼痛。古人总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疼痛的治疗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笔者不揣简陋,将《金匮要略》治痛法归纳为以下九法,就正于同道。1解表治痛法风寒湿之邪容易侵袭肌表,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疼痛。《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提出:  相似文献   

17.
肝虚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故肝阴、肝血易虚,肝阳、肝气易亢。但阴阳互根,气血相依,阴阳气血之虚损常互相影响,验之临床也确有所见。因此,肝脏虚损,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应包括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肝阳虚四证,兹就肝虚之临证体会分述如下。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肢体筋脉失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多由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所致。证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两目干涩,夜盲,或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手足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妇女可见月经量少…  相似文献   

18.
潘华 《河南中医》2011,31(8):884-885
八珍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血双虚及伴有气血双虚症状的病证,八珍汤证的针灸处方为针补双合谷、三阴交.临床用于治疗崩漏、乳汁全无、虚劳之手足麻木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当归四逆汤方出自《伤寒论》。由当归、桂枝、白芍、大枣、细辛、通草所组成,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本方原主治厥阴伤寒,手足厥冷、脉细欲绝之证。笔者临证治疗,凡属血虚、阳气不足、寒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有荣则不用”,“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诸证,如心悸  相似文献   

20.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而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称为痛经。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本人临床治疗痛经患者数百例。认为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根据自己的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