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国2004—2016年病毒性肝炎流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对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6年我国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 918.7万例,年均发病率为110.4/10万;共报告甲肝61.6万例,乙肝1 541.0万例,丙肝202.1万例,戊肝30.7万例,未分型肝炎73.3万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3.6/10万、88.7/10万、11.5/10万、1.8/10万和4.3/10万。我国居民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小幅下降后走平趋势,但仍然处于高位;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下降12.1%、2.5%和11.5%;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4.4%;戊肝发病率在较低水平波动。病毒性肝炎年均死亡率为0.67/10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我国居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整体下降,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冈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肝炎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黄冈市2005-2013年间86 365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2005-2013年黄冈市病毒性肝炎年均发病率142.5/10万,以乙肝报告病例最多,占92.07%,甲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丙肝和戊肝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甲肝、乙肝和戊肝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发病率(χ~2甲肝=27.44,P=0.00;χ~2乙肝=280.2,P=0.00;χ~2戊肝=36.81,P=0.00);15岁以下乙肝发病的比例在2005-2013年间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乙肝病例中以农民为主,而且农民乙肝发病数除了2009和2010年之外呈现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学生乙肝发病数逐年稳步下降。结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应以乙肝防治为重点,在抓好新生儿、儿童乙肝疫苗、甲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同时高度重视丙肝好戊肝的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高邮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防制对策。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高邮市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结果 2004—2013年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为37.68/10万(23.64/10万~57.77/10万),10年间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甲肝和乙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丙肝和戊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毒性肝炎无明显季节分布差异,以35~5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女性别比2.93∶1。甲、乙、丙、戊和未分型肝炎构成比,分别为11.71%、41.79%、10.07%、23.94%、12.49%。结论免疫接种是甲肝和乙肝的有效方法,同时要加强丙肝、戊肝监测与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鞍山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病毒性肝炎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鞍山市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 结果 2010—2019年鞍山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3 623例,死亡7例(乙肝5例、丙肝2例),报告发病率逐年递减。年均发病率65.30/10万,年均死亡率0.02/10万。各型别肝炎年均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肝(42.10/10万)、丙肝(17.40/10万)、戊肝(2.28/10万)、甲肝(2.01/10万)和未分型肝炎(1.52/10万)。各年度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029.176, P<0.01)。报告发病率前三位的地区分别是铁西区86.10/10万、立山区81.61/10万、铁东区78.96/10万。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67∶1。乙肝20岁以上年龄组平均发病率为49.46/10万,甲肝发病率最高峰在30~39岁组,丙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的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职业类型主要是农民、家务和待业以及离退休人员,占总病例数的74.25%。 结论 2010—2019年鞍山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但在传染病报告中仍占重要位置,应重点防控乙肝和丙肝。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做好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的防控,改善公共环境卫生,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等综合性防控措施,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王世平  张仁俊  吉光辉 《现代预防医学》2014,(17):3097-3098,3111
目的探讨遵义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Excel2003软件对遵义市2001-2012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结果 12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82 7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01.31/10万;男性高于女性;年龄以15~44岁年龄段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1.27%;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46.39%,其次是家务、待业和学生。结论遵义市无丁肝报告,丙肝呈上升趋势,通过以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效果显著,甲肝、乙肝、戊肝和未分型肝炎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乙肝发病率仍然保持较高水平,乙肝、丙肝是今后病毒性肝炎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王琳  胡进  曹慎 《上海预防医学》2009,21(5):197-198,217
[目的]分析上海市杨浦区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完善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07年杨浦区网络直报的急性肝炎疫情、病原学分型及专题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杨浦区急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为12.17/10万,其中常住人口年均发病率为11.79/10万,外来人口年均发病率为15.05/10万;五角场和殷行社区发病率最高,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4.35/10万、23.50/10万;病原学分型显示,网络直报肝炎病例中乙肝比例较低,未定型肝炎比例较高。[结论]2005—2007年杨浦区急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网络直报乙肝病例不全是急性乙肝病例;未定型病例多,主要由误诊、误报、分型信息未及时订正和疾控中心未及时对监测点医院分型情况进行督导等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张家港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病毒性肝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9年张家港市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9年张家港市病毒性肝炎累计报告542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25/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报告甲肝164例,乙肝3076例,丙肝300例,戊肝525例,肝炎(未分型)135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70/10万、13.19/10万、1.29/10万、2.25/10万和5.83/10万;发病年龄集中在30~50岁年龄组,占64.90%(3520/5424);男性发病率(年均发病率29.47/10万)远高于女性(年均发病率16.41/10万);职业构成中农民发病数居首,占46.13%(2502/5424)。结论 张家港市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应以乙肝为重点,进一步做好病毒性肝炎重点人群的预防接种工作;提升医疗机构检测和诊断能力,从而提高肝炎确诊率和分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许昌市魏都区病毒性肝炎(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魏都区1999-2008年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08年.肝炎合计发病3685例.年均发病率为101.65/10万。1999-2005年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0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10万).甲肝为4.03.乙肝为78.84,丙肝为13.93,戊肝为0.71。未分型肝炎为5.77;男性为123.16.女性为79.74(P〈0.01);0~9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岁分别为23.60、57.82、112.61、107.90、128.88、146.49、107.99、135.22、101.55(P〈0.01)。发病高峰.肝炎、乙肝、丙肝、未分型肝炎不明显,甲肝、戊肝为2~4月。[结论]魏都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甲肝发病率下降,乙肝、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宜兴市2005-2012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病毒性肝炎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毒性肝炎疫情的流行特征。结果 2005-2012年宜兴市病毒性肝炎呈现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41.32/10万,存在季节聚集性;以乙肝最多,占61.38%;甲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丙肝呈上升趋势,戊肝散发;发病年龄集中在20~59岁年龄组,男女性别比为2.28∶1;农民与工人发病最多。结论宜兴市病毒性肝炎防治应以控制血源性传播肝炎为主,重点加强对乙肝的预防控制,加大重点人群的宣教及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天津市河北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天津市河北区的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4—2018年病毒性肝炎累计报告650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23.54/10万。分型诊断显示发病率,乙肝>丙肝>戊肝>甲肝。男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大于女性,年龄集中在45~65岁,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为主。结论 努力保持甲肝、戊肝低水平发病率的同时加强乙肝、丙肝的防控工作。加强重点人群肝炎健康宣传活动的力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庆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重庆市2004~2010年间226 936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重庆市2004~2010年病毒性肝炎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13.24/10万,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97.98/10万),戊肝年均发病率最低(0.56/10万).从病原学分型看,乙肝构成比最高(86.52%),戊肝最低(0.49%);甲肝、乙肝、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肝、戊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发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5 628.11,P<0.000 1);各职业均有发病,以农民(43.15%)和学生(12.79%)为主;发病集中在20~49岁的青壮年(65.60%);40个区县中,有17个区县发病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结论 重庆市2004~2010年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数(率)逐年下降,表明现行的预防控制措施成绩显著;但发病率仍较高,应进一步加强对病毒性肝炎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为制定和调整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崇文区1997-2006年间1121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0年间发病1121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27.10/10万,其中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年均发病率最高(13.90/10万),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最低(1.38/10万).从病原学分型看,乙肝构成比最高(575例,51.29%),丙肝最低(57例,5.08%);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未分型、乙肝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丙肝和戊型肝炎(简称戊肝)呈平稳上升的趋势;甲肝和未分型都以冬春季为主,乙肝、丙肝和戊肝无明显的季节性;男女发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188.39,P<0.001);各职业均有发病,工人(306例,27.3%)和干部(209例,18.64%)为主;发病集中在20~49岁(749例,66.82%);经血液传播发病强度(7.64/10万)明显高于经粪、口途径传播(3.02/10万)(X2=5.09,P<0.01).结论 进一步提高群众防病和主动接受免疫服务意识,在做好甲肝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的基础上,扩大免疫接种对象范围,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接种工作.加强血液、血液制品、医源性感染管理工作,遏制病毒性肝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 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98-2008年北京市顺义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顺义区1998-2008年间2 615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998-2008年间累计报告2 615例,乙肝占病毒性肝炎总数的37.3%。年平均发病率为37.16/10万,死亡26例,年均死亡率为0.36/10万,病死率为0.99%。各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波浪式变化,总体发病趋势呈逐年下降。发病率最高峰在1999年,为127.92/10万,以后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乙肝和戊肝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肝无论发病率还是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型肝炎各月均有病例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3~5月份。19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病例最多的是仁和镇、其次是南彩。乙肝、丙肝及肝炎总发病率城市地区高于其他乡镇地区。20~4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5~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低。甲肝、乙肝和戊肝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病毒性肝炎发病以学生为主,其次为农民、工人。甲肝以学生为主,乙肝学生发病减少,而农民、工人、干部的比重明显增加。结论通过在人群中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09—2019年中国病毒型肝炎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时空分布特征,探索其时空聚集性的动态分布,为优化病毒性肝炎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公共卫生数据中心提取2009—2019年病毒型肝炎的病例资料,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2009—2019年病毒型肝炎的监测数据进行时空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9年,全国累计报告病毒型肝炎发病13 915 842例,年均发病率为93.08/105,整体呈下降趋势。春季(3—5月)为丙肝和乙肝的发病高峰,戊肝历年发病曲线呈单峰型,甲肝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丙肝、乙肝和戊肝高发人群集中在30~70岁之间,甲肝高发人群从2~10岁转变为80岁以上人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为丙肝、乙肝和甲肝的高发区域,戊肝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丙肝(除2009年和2019年)和甲肝发病呈现空间正相关性(Moran I值为0.13~0.66,P<0.05),乙肝和戊肝发病主要呈现随机分布特征(Moran I值为0.01~0.31,P>0.05)。结论 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天津市河北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为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天津市河北区的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4年病毒性肝炎累计报告2424例,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平均发病率34.80/10万。分型诊断显示发病率,乙肝丙肝戊肝甲肝。病毒性肝炎发病数男性大于女性,年龄集中在40~60岁,职业分布以工人为主。结论加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工作应提高肝炎的分型率,进一步推广使用甲肝、乙肝疫苗,加强针对重点人群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广东省病毒性肝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广东省2006年病毒性肝炎监测结果,为评价预防控制效果和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肝炎疫情、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专项检测与肝炎分型等进行监测和分析。[结果]与2005年对比,病毒性肝炎总报告发病率下降10.1%,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的报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丙肝和戊肝上升。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98.3%,首针及时率86.2%。3岁以下HBsAg携带率1.4%,免疫成功率94.7%。病毒性肝炎仍以乙肝为主,HBsAg阳性率98.9%。乙肝病例监测以慢性为主。[结论]广东省病毒性肝炎防制效果较好,监测网络已较完善,但上报及时率、标本采集率及分型诊断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2年来长江路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疫情动态,为完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通河街道、庙行镇1994至2005年急性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长江路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庙行镇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虽高于通河街道,但其发病率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本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病血清分型在上世纪90年代以甲肝为主,近年来以乙肝、戊肝为主;除丙肝外,各型肝炎发病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岁及以上成年人为主。结论地区急性病毒性肝炎防制应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在巩固儿童甲、乙肝疫苗接种的基础上,加强成年人的预防控制,建议在成年人中推广乙肝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市2009-2014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 2009-2014年云南省大理市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 507例,无聚集性暴发疫情,年均发病率为68.25/10万,报告病例数居我市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第一位.发病年龄集中在20~59岁人群;报告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2.24∶1.全市11个乡镇及1个开发区均有病例报告,下关镇报告人数居首,占总报告病例的53.93%.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报告病例的43.84%.甲肝、未分型肝炎逐年减少;丙肝和戊肝除2011年外均逐年增加,丙肝增幅高于戊肝;乙肝发病数先降低后增高,每年乙肝发病数远高于其他类型;乙肝、丙肝报告病例分别占总报告病例的63.34%、31.79%.结论 2009-2014年我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无下降趋势,乙型肝炎发病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乙、丙型肝炎是我市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福州市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规律,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福州市2007-2011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深入探讨影响福州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的有关因素。结果 2007-2011年福州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8788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1.44/10万,以乙肝最多,占83.88%。甲肝、乙肝发病率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丙肝、戊肝发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甲肝无明显的季节性,乙肝、丙肝、戊肝以冬春季为发病高峰。病毒性肝炎年平均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地区为连江县、永泰县、仓山区,不同地区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09,P=0.000)。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67.203,P=0.001)。不同年龄组的乙、丙、戊型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743、15.052、18.582,P=0.000、0.020、0.005),乙肝为20~岁年龄组高发,丙肝为30~岁年龄组高发,戊肝为60~岁年龄组高发。发病以家务待业及农民为主。结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应以乙肝防治为重点,在抓好新生儿、儿童乙肝疫苗、甲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基础上,应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