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宁波市初中生吸烟相关知、信、行水平,为评价"无烟学校清风行动"的项目干预效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抽取宁波市6个区的初中生,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对2组人群进行基线和终期问卷调查。问卷采用自行设计和编制的"宁波市中学生控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调查表"。结果干预组学生的终期知识知晓率、态度和信念持有率和吸烟尝试率分别为81.49%,89.75%和15.14%,较基线的69.66%,85.46%和7.11%均有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对照组学生的终期与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策略和措施是有效的,学校是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有效场所,需注意传播控烟知识的全面性和控烟正向功能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健康促进学校初中生控制吸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健康促进学校模式预防和控制青少年吸烟的一年干预效果。方法在广州市黄埔区4所中学进行专项预防和控制初中生吸烟的随机对照试验(n=2 343),通过1年的随访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学生的吸烟相关知识平均分由基线调查时的9.0分增至1年后的11.5分,对照组则由8.1分上升至9.5分,前者增幅高于后者。干预前,对照组和干预组学生的尝试吸烟率分别为21.5%和18.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尝试吸烟率升至25.8%,干预组的升至2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2组每周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干预组分别为5.1%和4.1%,P〉0.05),1年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9.8%,干预组5.3%,P〈0.001)。同期,对照组的现在吸烟率由3.88%升至7.27%,而干预组的由2.54%升至4.26%,后者升幅低于前者。对照组规律吸烟学生的尝试戒烟率由2004年的72.5%降至2005年的65.6%,而干预组的则明显上升。结论本研究的干预措施明显提高了学生们吸烟相关知识得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吸烟行为的快速增长,但对吸烟相关态度的影响较小。将健康促进学校模式应用于青少年控烟可行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医学生吸烟现状,进一步探讨控烟课程对医学生控烟信念、控烟态度的影响,为预防和矫正医学生的吸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学院为单位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采取开设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比较2组学生控烟态度、控烟信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医学生吸烟率为7.9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烟课程(X2)、控烟信念(X6)和年级(X7)是控烟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Y=0.913+0.464X2+0.120X6+0.111X7,P〈0.001);采取控烟课程的干预措施后,干预组控烟信念得分(10.53±2.10)比对照组(9.67±3.15)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6,P〈0.001),但干预组与对照组的控烟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399)。结论系统的控烟课程,营造良好的控烟氛围,不仅有利于改善医学生的控烟态度,而且有利于医学生坚定不吸烟的信念,最终养成不吸烟或戒烟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桑凤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202-4204
[目的]了解医院在职人员实施控烟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2009年4~12月在淮安一院实施控烟,具体措施包括政策的制定、场所干预、人群干预、成立戒烟门诊、设立戒烟咨询电话等,比较干预前后在职人员的吸烟与被动吸烟情况、控烟知识与态度等指标。[结果]干预前共调查在职员工137人,吸烟率为14.6%,干预后共调查137人,吸烟率为1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吸烟情况,干预前后χ2检验,P=0.707﹥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干预后在职人员控烟知识与态度均有所提高。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吸烟易导致骨质疏松的知晓率,干预前为42.3%,干预后为73%,增幅为30.7个百分点;在职员工认为室内应全部禁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82.5%上升到干预后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干预,医务人员在控烟理念、知识、行为与态度均有所提高,说明控烟干预是可行的,其效果需持续巩固。需要进一步加强医院无烟环境的创建,加强并完善控烟工作行政法规,加强对吸烟危害与戒烟技巧的培训与学习,树立医生作为健康维护者的形象,在控烟工作中起表率作用,以推动整个社会控烟工作的开展,加快控烟履约工作步伐。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珠海市小学六年级毕业生控烟健康教育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吸烟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城区、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每层各抽取2所小学,共6所小学,对照干预各半。干预组进行1年的控烟干预,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干预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前两组学生吸烟率、控烟知识和态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自身对比,干预组吸烟率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烟知识和态度均有显著提高(P<0.05);对照组吸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知识和态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控烟健康教育干预能提高小学毕业生控烟知识和态度,有效预防学生吸第一口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计划行为理论(TPB)在吸烟男性戒烟行为干预研究中的应用效果,为不同人群控烟干预积累经验。方法应用TPB设计调查问卷,在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等因素相似的2个社区选取吸烟男性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此拟定干预策略和方案。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组接受半年的社区控烟宣传、戒烟讲座、家庭成员督促教育、社区戒烟公约制定等基于TPB的针对性干预。结果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在戒烟相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方面有明显改善,有戒烟意向者从20%提升至40%,认为自己戒烟能成功者从10%提升至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PB是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干预能有效提高吸烟男性戒烟行为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岛市餐饮业控烟状况及工作人员对控烟的认知与态度,为加强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吸烟干预措施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在青岛市随机抽取16家酒店餐馆作为干预组进行控烟相关干预,20家作为对照组,对487名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酒店餐馆进行现场观察。结果现场观察发现干预组禁烟标志多于对照组(P<0.05),餐饮单位内吸烟率和监督员劝阻情况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观察吸烟场所:干预组中有39.6%的人在吸烟区吸烟,高于对照组(16.7%),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业人员控烟态度方面:在遵守吸烟规定方面干预组(26.7%)高于对照组(14.2%);过去7个工作日单位内被动吸烟没有、1~2天、3~4天和5~7天干预组分别为33.8%、13.0%、5.4%和15.7%,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烟草对人体的危害方面,除被动吸烟可导致心脏病两组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采取综合性控烟策略后餐饮业公共场所控烟状况得到改善,需要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制度建设,推进餐饮业公共场所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8.
了解云南省大中小学教师吸烟状况、对烟草的知识和态度以及控烟教学活动开展情况,为指导开展无烟校园干预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三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在昆明、普洱和楚雄抽取27所大中小学的811名教师,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 云南大中小学教师的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戒烟率分别为22.56%,16.76%和25.68%.男教师的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戒烟率为52.8%,39.52%和25.13%,女教师的吸烟率、现在吸烟率和戒烟率为0.85%,0.43%和50.00%.在控烟教学活动中,大中小学教师在告知学生吸烟危害健康、教学生拒烟技巧、获预防吸烟的资料和接受预防学生吸烟的培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男女教师在教拒烟技巧和获预防吸烟资料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中小学教师对尼古丁是引起多种癌症的化学物质、教师应是不吸烟的榜样、应在学校范围内禁烟和教师应指导学生拒烟或戒烟的知晓率/态度持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低焦油低尼古丁的烟危害很小、尼古丁是引起癌症的化学物质、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危害很小、吸烟成瘾是一种慢性疾病、教师应是不吸烟的榜样、应在学校范围内禁烟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云南省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校园吸烟现象,且对烟草相关知识的掌握仍有不足.应普及教师控烟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了解山东省医学院校学生烟草控制干预效果,为探讨医学院校烟草控制干预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山东省9所医学院校中随机抽取2所,分别为干预组(A)和对照组(B).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基线调查,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社区诊断.根据健康促进理论制定综合控烟策略,对于干预组实施干预计划,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和设立平行对照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干预组医学院学生,对吸烟健康危害的正确认识率和不吸烟赞同率干预前分别为55.5%,47.9%,干预后分别为69.1%,60.0%,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现在吸烟率、吸烟行为劝阻率干预前后分别为2.9%、54.8%,3.1%、58.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医学院校学生,前后两次调查不吸烟赞同率、对吸烟健康危害正确认识情况、现在吸烟率、吸烟行为劝阻率分别为54.6%、54.1%、5.8%、58.5%,58.5%、55.5%、4.0%、65.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干预措施的实施对改善医学院校学生烟草使用及认知现状有一定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烟草控制干预的效果指标用知识和态度指标比较好;采用现在吸烟率和劝阻率则不敏感,指标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控烟能力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及参与控烟的态度和控烟能力干预效果,为制定医务人员参与控烟工作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询问和自填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区4所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干预组实施一系列控烟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干预组医务人员在院内随意吸烟的现象较干预前下降了18.8%,在劝导病人戒烟和为吸烟者制定戒烟计划方面分别比基线高出14.9%和25.8%,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烟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干预前和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以医务人员为切入点进行控烟健康教育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北京市开展学校控烟干预活动并评价活动效果,探讨开展学校控烟干预的有效方法。方法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北京市15所大中小学校按照统一的设计方案开展为期一年的创建无烟示范学校活动,通过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了解学校学生、教职工的控烟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评估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初中、高中、大学生尝试吸烟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学生、教职工吸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高中学生外,小学生、初中生、职高生、大学生、教职工的知信行得分比干预前均有所提高。结论创建无烟示范学校的干预模式,在学生、教职工控烟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证明创建无烟示范学校是控烟干预行之有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前后北京市崇文区医务人员吸烟状况及其控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在北京市崇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辖区医院中,选择4家医院作为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控烟健康教育,另外选择4家医院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吸烟状况、控烟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前共调查3093人,干预后共调查3172人。干预后,干预组在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具有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对吸烟导致肺癌、气管炎和冠心病的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大部分控烟知识点的知晓率能够达到50%以上;态度上,97.8%的干预组调查对象认为“医生应主动宣讲吸烟的危害及戒烟知识”,行为上,接受过戒烟培训的比例由31.8%升高到77.1%;吸烟率由18.9%下降到10.9%。结论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医务人员的吸烟行为、控烟理念及态度,降低医务人员吸烟率,从而推进全社会的控烟工作。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控烟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医务人员控烟干预效果。方法选取一、二级医院各2所,组成干预组、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半年的控烟干预活动。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调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在院内随意吸烟行为有明显改进,吸烟态度有明显改变,戒烟知识知晓率提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吸烟率略有下降,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部分与烟草有关的疾病的认知还有待继续提高。结论针对医务人员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其效果要继续巩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成都市职高生的吸烟行为及相关知识现状,为进一步开展职高学校控烟提供依据。方法在成都市随机抽取2所职业高中,并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其中36个班的1 456名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成都市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4.6%,尝试吸烟率为61.1%,且男生均高于女生;在吸烟人群中,平均每人每月吸烟支数为66.6支。吸烟学生中73.6%曾尝试过戒烟。吸烟学生和不吸烟学生对吸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学生和不吸烟学生对环境中和烟盒上的戒烟标识、广告觉得有注意无警示和有注意有警示但无行为分别高达73.8%和70.9%,且仅有16.5%的吸烟学生有行为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都市职高生吸烟形势严峻,控烟刻不容缓,传统的"知-信-行"控烟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控烟效果,应该寻求新的控烟模式来进行控烟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对南京市某区中学生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调查,提出控烟干预措施,总结控烟干预效果,为预防青少年吸烟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前期所调查的4所学校共2 382名中学生中随机抽取一所学校共400名学生进行控烟干预,干预后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吸烟的态度,对吸烟有害的认知情况,学生吸烟的情况。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干预后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知晓率,该学校的吸烟的中学生尝试戒烟的人数和校内操场、厕所和校园花坛边烟蒂数量,学校内老师当着学生面抽烟的情况都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控烟干预能提高中学生对于吸烟危害健康知识知晓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研究对象吸烟行为的增长;研究对象的短期效果比较明显,说明在学校开展控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心理干预方法在控烟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在报名参加2006年青岛市国际戒烟竞赛的3200名参赛者当中随机抽取200名吸烟者,并在基线调查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采用健康信念模式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团体培训帮助戒烟,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不介入任何干预.6个月后,对该心理干预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6个月后干预组的完全戒烟率达到32.5%,远高于对照组的9.6%,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吸烟量变化方面,干预组有37.3%的人每日吸烟量减少,平均减少18.24±1.07支,对照组为32.9%,平均减少7.93±1.15支,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干预组的情感效能明显提高,认为自己肯定能戒烟的占49.4%,高于对照组(16.4%),有显著性差异(P<0.01);是否干预是影响吸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F=39.692,P<0.01),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是否接受干预是影响能否戒烟的主要因素(OR=4.126).结论 依据健康信念理论模式设计的心理干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戒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伴教育防控中学生校园伤害的干预效果,为更有效地防控中学生校园伤害提供指导。方法在娄底市4所初级中学随机抽取12个班级共680名学生,按单纯随机的方法将其中6个班级共计348名学生作为实验组(同伴教育组),另6个班33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同伴教育方法进行干预,而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后对2组学生均运用同一调查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在伤害防控知识掌握方面,同伴教育组干预后各项答对率均有大幅度提高(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伤害发生率方面,同伴教育组干预后各项受伤率显著下降(P值均<0.01),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同伴教育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在防控中学生校园伤害方面可以起到一定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医务人员的吸烟状况和参与控烟的态度及控烟能力,为制定医务人员参与控烟工作提供措施依据。方法以询问和自填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区4所医院6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并对干预组实施一系列控烟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干预,干预组医务人员在院内随意吸烟的现象较干预前下降了18.8%,在劝导患者戒烟和为吸烟者制定戒烟计划方面分别比基线高出14.9%和25.8%,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对烟草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针对医务人员开展的控烟干预是可行的,以医务人员为切人点进行控烟健康教育能提高医务人员的控烟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农村初中学生吸烟情况及对控烟知识的知晓状况,探讨对农村初中生进行控烟干预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多级抽样方法,在控烟干预前、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陕县一中全部在校学生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进行调查;干预措施包括学校领导在全体师生会上宣布创建无烟学校活动、教师率先戒烟、开展讲座、同伴教育和"远离烟草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签字活动等.结果 基线调查1 645人,尝试吸烟率为30.46%(501/1 645),男生尝试吸烟率(58.50%)高于女生(3.12%)(P<0.01).干预后,学生控烟知识平均得分由干预前的5.13分提高到9.7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烟草与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预防吸烟的态度和行为除吸烟对异性有吸引力、朋友递烟坚决不吸并劝朋友不吸2项外,其他5项干预后正向回答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3项预防吸烟的环境支持率干预后均显著高于干预前(P值均<0.01).结论 无烟学校创建活动是对初中学生进行控烟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提高抵制烟草的能力,树立正向态度.  相似文献   

20.
评价以社会认知理论和以传统生物医学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职高生吸烟行为和影响因素的干预效果,为推动和发展职高学校控烟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以学校为基础对职高生实施控烟干预,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对照组,进行为期0.5a的干预随访并评估干预后效果.结果 职高生总体吸烟率为38.7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吸烟率从41.60%降为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15,P<0.05);而健康知识组吸烟率从37.65%略下降为37.27%,空白对照组吸烟率从35.32%略上升为36.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5,0.051,P值均>0.05).干预后,社会认知组、健康知识组和空白对照组戒烟率分别为51.93%,28.57%和39.07%,社会认知组戒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5,P<0.05);而健康知识组与对照组戒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干预方法能有效建立职高生正确的烟草认知从而减少其吸烟行为,而基于生物医学的干预对于控制职高生吸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