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治疗仪、基础吞咽功能训练和进食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并以治疗前后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作为观察指标.治疗30 d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洼田氏咽水试验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法在提高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吞咽障碍不同分期不同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169例,随机分成试验组84例,对照组85例。试验组按照吞咽分期进行针刺取穴,治疗组采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时间30 min/次,1次/d, 5次/w,共治疗3 w。结果 试验组标准吞咽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按照吞咽分期进行针刺取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吞咽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2例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生物反馈刺激结合康复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动态改变以洼田饮水实验分级法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均有明显提高(P<0.01),联合治疗组吞咽障碍有效率高于吞咽康复训练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刺激联合吞咽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对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传统的针刺治疗、康复训练及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三种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康复组、针刺组。3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心理康复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加用吞咽障碍治疗仪,康复组仅给予心理康复训练、吞咽功能康复训练,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67%,康复组总有效率60.00%,针刺组总有效率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康复组与针刺组(P<0.05)。结论配合康复训练及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疗效优于单纯康复治疗及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方法,对减少其并发症、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我科进行针刺配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临床主诉均有饮水呛咳、进食困难等吞咽障碍,发病后采用鼻胃管鼻饲.意识清楚,无严重认知障碍,能理解执行治疗人员的基本指令,可配合检查和治疗,且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脑梗死14例,脑出血10例,脑基底核及内囊病变引起的假性球麻痹16例,脑干病变引起的真性球麻痹6例.  相似文献   

6.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50例只用康复训练治疗.两组常规药物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63.3%,优于对照组的34.0%(P<0.01);总有效率为93.3%,亦优于对照组的78.0%(P<0.05).治疗组吞咽困难评分降低至1.76分±1.06分,对照组降低至2.88分±1.22分(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针刺与康复结合治疗法是目前治疗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对降低疾病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较好的作用。该文经检索收集相关文献,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针刺与康复的治疗方法、机制和效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梁盛华  刘强  李婷妤 《内科》2014,(1):88-90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常见病发症,与脑卒中发生的部位和面积密切相关,本文介绍其发生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并对临床上的电刺激疗法、电针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吞咽障碍是因为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受损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咽、食管吞咽障碍两种类型,脑卒中主要表现为口咽吞咽障碍[1].国内外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19%~81%[2].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应该及早开展综合治疗,尽可能使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恢复.我们对吞咽言语诊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其有临床应用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就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35例。依据治疗方法不同,按随机数表法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康复训练组、电生理疗法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5例。康复训练组行单纯吞咽-摄食康复训练治疗,电生理疗法组行单纯电生理疗法,联合治疗组行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进行治疗,均治疗4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分级,并比较3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53.3%vs 33.3%vs 35.6%)、总有效率(95.6%vs 73.3%vs 75.6%)均高于康复训练组和电生理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GUSS评分[(14.26±2.59)vs(11.43±2.31)vs(11.98±2.40)]、FOIS评分[(4.02±1.27)vs(2.91±0.75)vs(3.52±0.74)]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及电生理疗法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4%)较康复训练组(44.4%)和电生理疗法组(26.7%)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生理疗法联合吞咽-摄食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PS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94例PSS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7例。对照组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组予rTMS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以及不同时间点睡眠质量、负性情绪、运动阈值(MT)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74% vs 78.72%; χ2=6.114,P=0.013)。经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贝克抑郁量表(BDI)、贝克焦虑量表(BAI)评分以及IL-6、TNF-α、IL-2水平呈下降趋势,MT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联合组PSQI、ISI、BDI、BAI评分以及IL-6、TNF-α、IL-2水平低于对照组,M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氢溴酸西酞普兰治疗PSSD患者疗效显著,可减轻炎症,提高MT,改善睡眠障碍及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经视频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确诊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3例,均给予鼻胃管鼻饲等基础治疗。根据是否进行吞咽功能训练,随机分成训练组(31例)及对照组(32例)。训练组患者接受吞咽功能训练4周。入组前、入组后1、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健侧上臂围,评估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①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训练组的ALB、TP、H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训练组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ALB、TP、Hb、健侧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及上臂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个月最低,此后逐渐升高。③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各阶段的ALB、TP、上臂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呈下降趋势。结论经过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可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3.
正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ongue and nap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group of dysarthria on speech function in post-stroke dysarthria patients,and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dysarthria.Methods Eighty patients with dysarthria were randomly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30例首次发病的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4例患者退出,最终26例患者完成研究,每组1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有氧运动训练,每天1次,每次30 min,共训练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峰值摄氧量(VO2peak)、无氧阈(AT)、峰值分钟通气量(VEpeak)]以及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 (1)心肺运动试验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VO2peak、AT、VEpeak均明显提高[分别为(16±4)ml/(kg·min)比(13±3)ml/(kg·min)、(12.9±2.5)ml/(kg·min)比(10.0±2.7)ml/(kg·min)、(41±12)L/min比(34±9)L/min;t值分别为9.668、4.328、3.662,均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VO2peak、AT、VEpeak比较[分别为(14±4)ml/(kg·min)比(14±4)ml/(kg·min)、(11.8±2.6)ml/(kg·min)比(11.5±2.9)ml/(kg·min)、(29±8)L/min比(28±6)L/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863、0.583、0.314,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分别为0.4(0.2,0.6)、0.1(-0.5,0.7)ml/(kg·min)和0(-2.5,5.0)L/min,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分别为3.0(2.2,3.9)ml/(kg·min)、2.7(1.8,5.3)ml/(kg·min)、7.0(1.0,13.0)L/min,两组间治疗前后VO2peak、AT、VEpeak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287、3.721、2.236,均P0.05)。(2)FMA评分与BI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BI均明显提高[分别为(70±24)分比(52±28)分、(78±20)比(60±28);t值分别为4.076,4.239,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FMA评分、BI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分别为(68±25)分比(60±27)分、(69±22)比(59±26);t值分别为3.168,5.436,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FMA评分、BI差值分别为5.0(2.0,12.0)分、10.0(5.0,15.0),试验组治疗前后FMA评分、BI差值分别为10.0(4.5,32.0)分、11.0(10.0,27.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393、1.352,均P0.05)。结论卒中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有氧运动训练,能够提高其心肺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吞咽荧光透视检查(VFSS)所示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6月—2014年5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5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选择性应用4种不同质地的食物进行测试,分别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和VFSS检查,并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该两种方法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与VFSS检查的点对应关系在口腔期有口内食物残留与口唇闭合异常(95%CI:1.430~101.468,P=0.022);软腭上抬差与口腔食物残留(95%CI:1.476~102.033,P=0.020);分次吞咽与口通过时间延长(95%CI:2.616~182.897,P=0.004);舌运动障碍及软腭上抬差与食团形成障碍(95%CI分别为1.468~50.795、1.220~13.825,P值分别为0.017、0.023);食物口角漏出、咽下困难与食团从舌根掉落会厌或气管(95%CI分别为1.146~125.459、1.657~174.400,P值分别为0.038、0.017)。在咽期主要有咽反射减弱与喉上抬程度弱(95%CI:1.150~92.815,P=0.037);咽下困难、吞咽延迟与吞咽反射启动触发时间长(95%CI分别为2.123~37.770、1.233~114.176,P值分别为0.003、0.032);分次吞咽、用力吞咽、哽噎感以及喉上抬差与咽期通过时间长(95%CI分别为1.619~223.316、1.061~31.445、2.834~132.707,P值分别为0.019、0.042、0.003);咽下困难与环咽肌开放不全(95%CI:1.037~24.115,P=0.045);喉上抬程度弱、咽部异物感、吞咽后呛咳与会厌谷或梨状窝滞留或残留(95%CI分别为1.046~13.685、1.116~87.741,P值分别为0.043、0.040);吞咽过程中咳嗽、进食呛咳与误吸(95%CI分别为0.010~0.921、0.037~0.826,P值分别为0.042、0.028)等,均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某些临床症状表现与VFSS检查发现的吞咽功能异常密切相关,借助该规律可更简捷、安全地判断患者吞咽障碍程度及类型,为不能接受VFSS检查的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作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针灸加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中风住院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灸加现代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现代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实验评价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吞咽功能恢复得更好,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宜早期针灸结合吞咽功能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216例,对照组196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治疗,治疗组加用咽障碍康复训练。以洼田氏饮水试验及腾岛一郎吞咽障碍疗效评价作为标准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吞咽障碍明显改善(P<0.01),且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脑卒中吞咽障碍训练疗效肯定,方法简单易行,应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辅助药物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在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疾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P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治疗8周。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量表(SS-QQ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SE)评分和满意度。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NIHSS、MMSE和SS-QQL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16.22±2.06)和(19.55±3.12)]和NIHSS[(6.04±1.03)和(9.68±1.44)]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MMSE[(23.29±3.38)和(18.15±3.23)]和SS-QQL[(178.62±3.66)和(151.58±6.35)]评分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7.5%和85.0%,χ2=3.914,P=0.048)。结论康复训练辅助药物治疗对老年PSD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BF)联合普芦卡必利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FC)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老年FC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采用BF疗法联合普芦卡必利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普芦卡必利进行治疗,连续治疗6周。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便秘评分、每周自发性完全排便(SCBM)次数、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便秘评分降低,每周SCBM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 vs 61.90%, χ2=4.850,P=0.028)。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5例(11.90%),对照组12例(28.57%),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12,P<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9.52%, χ2=0.000,P=1.000)。结论 BF联合普芦卡必利能够有效治疗老年FC,复发率低,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