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早期目标导向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48h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指数、24h与1周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GCS、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红细胞压积、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48h总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1周死亡率、二次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或P值<0.01);而两组患者休克指数、24h死亡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复苏能动态反映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血容量状态,改善微循环,对减少出血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测定(PiCCO)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中的指导作用进行研究,为患者病情观察治疗方案制定的监测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EGDT方案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对两组患者的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治疗效果等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6.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PaO2/Fi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83.33%,对照组的复苏成功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ICU留置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达到早期复苏目标(EGDT)时间、液体复苏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和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排尿量、ScvO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在PiCCO监测技术下,液体复苏效果较好,对患者的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反应系统联合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监控效果及抢救成功率影响,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医院治疗管理模式以及液体复苏指导提供借鉴。方法选择快速反应系统运行后2016年1月-7月医院ICU病房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7例作为试验组,再选择快速反应系统运行前2015年6月-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ICU管理模式以及常规液体复苏方案,试验组采取快速反应系统并采用PiCCO监测技术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复苏效果、抢救成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P、血乳酸水平、尿量、血管活性药物评分以及APACHE 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以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反应系统联合PiCCO监测对患者液体复苏的监控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液体复苏成功率及抢救成功率,并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持续心输出量(PiCCO)联合快速反应体系对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监控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6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ICU诊断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018年1-3月采用常规方法监测液体复苏效果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4-6月采用PiCCO联合快速反应体系监测液体复苏效果的30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3 d后血管活性药维持平均动脉压(MAP)、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尿量、APACHEⅡ评分。统计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应用时间、入住ICU时间;统计两组复苏成功率、肺水肿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乳酸、血管活性药物评分、APACHEⅡ均呈下降趋势,尿量、MAP呈上升趋势(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血乳酸、血管活性药物评分、APACHEⅡ显著低于对照组,尿量、MAP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间、ICU入住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肺水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PiCCO联合快速反应体系监控液体复苏效果,能显著改善临床指标,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肺水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早期控制性液体复苏与快速性液体复苏策略在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连续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入本院诊断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共8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快速性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对比2组早期复苏成功率和并发症,检测复苏前后6 h、12 h、24 h和72 h血清中性粒细胞载脂蛋白(HNL)、软骨糖蛋白39(YKL-40)和膜联蛋白A1水平。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复苏后6 h、12 h、24 h和72 h血清HNL、YKL-40和膜联蛋白A1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早期救治中宜采用控制性液体复苏策略,对改善复苏效果,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在创伤性休克病患的院前急救中使用霍姆复合液(HSH40)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于笔者所在急诊接受院前急救的80例创伤性休克病患,按照限制容量复苏时应用的不同药物进行分组:40例使用霍姆复合液的患者归入研究组,40例使用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组间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研究组的复苏液体用量少于对照组,氧合指数、动脉血乳酸、凝血酶原活化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中为创伤性休克病患使用HSH40可以减少复苏液体用量,促进患者的迅速康复,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休克状态。  相似文献   

7.
李东 《中国卫生产业》2013,(28):152-153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早期急救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该院收治的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88例,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2例,给予常规液体复苏抢救,观察组46例,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抢救。观察抢救成功率,MODS、ARDS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复苏后4 h PLT、HCT、PT、血乳酸结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RDS、MOD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4 h观察组PLT、HCT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T、血乳酸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早期急救措施中应用效果较好,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救治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复苏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开始复苏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维持血液灌注和氧供的同时,减少了对机体代偿机制及内环境的干扰,有效降低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并发症,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限制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6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前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38)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接受积极液体复苏方案,观察组接受限制液体复苏方案,比较两组治愈率、治疗后各指标水平、液体输入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液体输入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平均动脉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液体复苏应用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可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改善乳酸、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积极液体复苏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胡称心 《医疗装备》2023,(1):105-107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与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早期液体复苏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试验组治疗期间采用床旁超声监测,对照组则采用中心静脉压监测,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收缩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治疗情况(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及治疗效果(6 h复苏达标率、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占比)。结果 两组复苏前及治疗6、12、24 h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6、12、24 h后的舒张压、收缩压、MAP均高于复苏前,心率均低于复苏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6 h复苏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使用床旁超声与中心静脉压监测,均能实时、全面、动态地反映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但床旁超声监测能够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ICU治疗时间,提高早期复苏达标率,避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期液体复苏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类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均2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早期复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复苏液治疗,治疗组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管外肺水(EVLW)、血浆脑钠肽水平(BNP)。结果:治疗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EVLW、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同时还可降低EVLW、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液体复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对56例SAP患者(治疗组)给予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与31例给予常规补液治疗SAP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治疗组5d内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休克发生率及72 h病死率分别为5.4% (3/56)、1.8%(1/56)、0、0,均低于对照组的19.4% (6/31)、12.9% (4/31)、12.9% (4/31)、9.7%(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P早期液体复苏治疗,能明显减少患者疾病早期的休克、肾衰竭、呼吸衰竭等并发症,降低72h病死率,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在指导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ICU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补液治疗方法差异分为对照组(以监测PICCO指导补液)、观察组(以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指导补液)各43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4h后,两组CO、SV、C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05)。观察组复苏12h的CVP、LAC、Scv O2指标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利用床旁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内径指导病人早期液体复苏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措施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择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9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45例)和实验组(4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抢救措施,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康复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抢救结果。结果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患者死亡率为18%,参照组患者死亡率为38%,前者相较于后者具有显著优势,满足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治疗创伤性休克,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多发伤合并休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98例急诊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的血清乳酸水平、 pH值、凝血功能及预后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乳酸水平、 PT、 APTT均低于对照组,pH值高于对照组,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窘迫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诊多发伤合并休克患者可有效调节血液酸度,改善凝血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本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按随机信封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采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补液、输入胶体量、早期复苏时间提示数值更低,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指标优于对照组,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aO2/FiO2、CR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2/FiO2、CRP指标优于对照组,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于重症肺炎伴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生理体征,优化凝血酶原时间,促使患者尽快恢复生理机能指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充分液体复苏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本次将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25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进一步按照随机分组法分成,观察组129例采取充分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观察组129例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进一步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评价。结果:(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88%,与对照组的15.50%比较明显更低(P0.05);观察组死亡率为4.65%,与对照组的14.73%比较明显更低(P0.05)。(2)在输液量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P0.05);入院时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临床中,针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充分液体复苏治疗;因此,值得采纳及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4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常规)组(21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1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65kPa,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9.31~10.64kPa。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3例,治愈率85.7%;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950±525)ml,限制组为(2050±36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剂量高渗盐水在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96例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高盐渗水复苏组(治疗组)和传统液体复苏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复苏时间、复苏前后收缩压、胶体液量、总输液量、ARDS、(MODS)的发生率、死亡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组间复苏时间、复苏前后收缩压等无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组复苏液体总量明显小于对照组[(1 206±318)ml vs(1 989±735)ml,p<0.05],其ARDS、MODS、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ARDS 4 vs 9,MODS 8 vs 16,死亡率12%vs 28.26%,p<0.05)。结论小剂量高渗盐水复苏可以减少在早期创伤失血性休克的输液量、减少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超声指导下的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3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7例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不同的监测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液体复苏治疗的方法分为研究组(n=39)和对照组(n=38),对照组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指导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重症超声指导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入组时(0 h)及入组后(6 h、12 h)记录的以下参数:一般血流动力学参数指标、研究组患者各时间点超声参数、组织灌注及氧代谢指标、6 h、12 h复苏液体量、尿量及液体正平衡量。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结局。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ICCO参数每搏量变异(SVV)单独检测以及SVV联合下腔静脉(IVC)呼吸变异指数预测液体复苏容量反应性的效能。结果 T6、T12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指标均高于T0时间点(P<0.05);T6、T12两个时间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均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