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虚实证候与其内镜下分型、粘膜组织学分期的相关性,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采用分级的方法来描述18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电子结肠镜的内镜特征,粘膜组织学分期,并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 结果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Ⅰ中,以大肠湿热证和脾胃气虚证为多见,明显高于脾虚夹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俨〈0.05)。内镜分型Ⅱ型中,三证型出现几率相当;内镜分型Ⅲ型中,以脾虚夹湿热证多见,与其他两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粘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多见于大肠湿热证,脾虚夹湿热证两证型中,明显高于脾胃气虚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缓解期多见于脾胃气虚证,脾虚夹湿热证亦多见,明显多于大肠湿热证,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溃疡性结肠炎内镜分型、黏膜组织学分期与中医证候有明显的相关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结肠镜检查可作为望诊之延伸应用于临床,为中医辨证提供有力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症状组合规律研究中的应用。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24例,并行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聚类分析得出大肠湿热证、寒滞肠胃证、肝郁脾虚证3类证候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基本证候;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肠湿热证主要症状为: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里急后重、腹部灼痛等;次要症状为:痢下赤白脓血、烦热口渴等。寒滞肠胃证主要症状为:泄泻清稀、恶寒发热、苔薄白、苔白腻、水样便等;次要症状为:纳差、腹痛喜温等。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为:与情志有关、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脉弦、腹部胀痛等;次要症状为:胸胁胀闷、矢气较频等。结论:运用聚类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筛选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为该病中医辨证标准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体质、病情严重程度、肠镜结果、细胞因子、microRNA、肠道菌群、用药规律等方面综述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要素主要涉及湿热、寒湿、风寒、气滞、气虚、阳虚、阴虚、血瘀,痰湿质、湿热质和阴虚质者更为易感,在轻中度患者中脾虚湿蕴证较为常见。内镜下分型为Ⅰ型者以实证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而Ⅲ型患者以虚证为主或虚中夹实,多为脾虚湿热证。microRNA表达、细胞因子水平、肠道菌群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用药方面,临床多注重选用清热、利湿、益气、健脾之品。积极探索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优化诊断标准,对提高诊疗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联合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活动性判定的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门诊及住院UC患者共80例,其中缓解期36例,活动期44例(轻度16例、中度23、重度5例),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FC浓度,同时采集空腹静脉血6mL,行血清CRP测定,另选择30例体检患者设为正常对照组并行FC检测。结果 UC患者中粪便钙卫蛋白浓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在UC患者中活动期各组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CRP在UC患者中活动期各组均高于缓解期组(P0.05),活动期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FC及血清CRP在UC患者各组均升高,且随着UC活动性分级相关。结论 FC作为一种新型的炎症标记物,联合血清CRP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性判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的"肠""滞下"等范畴,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辨证论治,可将其分为5个证型:脾虚湿蕴证、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和脾肾阳虚证,给予相应方剂予以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中药内服加灌肠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将本病应用中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分为大肠湿热、脾虚夹湿、脾肾阳虚、肝郁脾虚,分别给予中药内服,同时佐以中药灌肠,1日1剂,10天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3.3%。结论:采用中药内服加灌肠法,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刘全红 《中外医疗》2012,31(22):114+116-114,116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组患者予以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83.3%,2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湿热蕴结证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肝郁脾虚证为93.3%,脾胃虚弱证为93.8%,脾肾阳虚证为93.3%,四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征及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以249例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辨证分为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共5种证型,探讨各中医证型与年龄、性别、BMI及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①证型占比:湿浊内停证30.1%,肝郁脾虚证28.1%、湿热蕴结证25.7%、痰瘀互结证8.8%、脾肾两虚证7.2%;②男女比例约1.39∶1,湿热内蕴、湿浊内停证患者以男性为主(P<0.05);肝郁脾虚证者则以女性为主(P<0.01);③湿热内蕴证组ALT升高最为显著,与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湿浊内停证TC升高最为显著,与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两虚证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AFLD中医证型以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内蕴证最为常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湿热内蕴证患者更易出现ALT损伤;湿浊内停证更容易出现TC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因子分析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分类及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6类,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6.70%(55/206)、大肠湿热证25.24%(52/206)、脾肾阳虚证21.36%(44/206)、肝郁脾虚证12.14%(25/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5.83%(12/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有6类,以气虚证、湿热证为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芍药汤加减联合美沙拉嗪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将70例U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芍药汤配方颗粒加减,均治疗3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Mayo评分、Geboes指数及粪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高于对照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中医证候积分及Mayo评分、Geboes指数、ESR水平、F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CRP水平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芍药汤加减联合美沙拉嗪可有效缓解大肠湿热型UC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能有效降低非侵入性指标ESR、FC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并发症及生活质量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型与临床分期分布情况,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湿热聚毒、肝郁脾虚、脾虚湿困、气滞血瘀5组,比较各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凝血酶时间( T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 PT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的差异,并分别根据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门脉癌栓的有无,不同的腹腔积液量及不同的卡氏评分( KPS)分组,比较各组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原发性肝癌以肝郁脾虚组最为多见(31.31%),其次是湿热聚毒组(25.25%)及气滞血瘀组(18.18%)。各中医证型组间PT,APT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以脾虚湿困组升高最多,其次是湿热聚毒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 APTT以湿热聚毒组升高最多,其次是脾虚湿困组与肝肾阴虚组,肝郁脾虚组升高最少。肝外转移组的 PTR, INR 较无转移组明显升高( P <0.05)。上消化道出血组PT,TT,PTR,INR较无出血组明显升高(P<0.05)。门脉癌栓组与无门脉癌栓组之间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程度腹腔积液组PT,APTT, PTR,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PT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中量积液组APTT,PT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少量积液组、中量积液组、大量积液组INR较无积液组明显升高(P<0.05)。不同KPS评分组PT,APTT,FIB,PTR,IN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30分组PT,APTT,PTR,INR升高最多,FIB减少最多。结论肝郁脾虚证为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证型;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聚毒证凝血功能较差,肝郁脾虚证凝血功能较好;出现肝外转移、上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等并发症的患者及卡氏评分0~30分的患者凝血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探讨IL-8在UC发病中和大肠湿热导致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观察60例活动期UC患者(UC组),其中30例大肠湿热证UC患者(湿热组)3、0例非大肠湿热证UC患者(非湿热组)及16名健康体检者(健康组)血清IL-8的水平,并将大肠湿热证UC患者按UC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重度。比较UC组与健康组,湿热组、非湿热组与健康组及大肠湿热证轻度UC患者与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结果 UC组血清IL-8水平高于健康组(P<0.05);湿热组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非湿热组(P<0.01)及健康组(P<0.01),非湿热组血清IL-8水平稍高于健康组(P>0.05);在大肠湿热证的UC患者中,中重度UC患者血清IL-8水平显著高于轻度UC患者(P<0.05)。结论 IL-8在UC发病及大肠湿热导致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与大肠湿热证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可为活动期UC诊断及大肠湿热证UC患者的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院区消化内科100例轻中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比较两组Baron评分、Geboes指数、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aron评分、Geboes指数、DA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IL-6、TNF-α及CRP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腹针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抑制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三种虚实证候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FN-γ、TGF-β1、IL-17A表达的差异,分析细胞因子表达与UC证候的相关性。方法分组随机纳入UC患者31例,分为大肠湿热证组、脾气虚弱证组、脾虚湿热证组,纳入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NF-α、IFN-γ、TGF-β1、IL-17A含量。UC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大肠湿热证、脾气虚弱证、脾虚湿热证组患者血清TGF-β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三种虚实证候组间比较,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TNF-α浓度显著高于大肠湿热证组(P0.05)和脾虚湿热证组(P0.01),大肠湿热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1),脾气虚弱证组患者血清IFN-γ浓度显著高于脾虚湿热证组(P0.05);各组间血清IL-17A浓度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UC患者血清IFN-γ、TGF-β1浓度升高可能与UC发病相关,UC患者血清TNF-α、IFN-γ的含量差异可为虚实证候的辨识提供客观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相关性。将我院收治的168例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分型标准分为湿热中阻型48例、肝郁脾虚型38例、肝肾阴虚型18例、脾肾阳虚型34例、瘀血阻络型30例。分别对5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包括TBIL、ALT、AST。同时,检测5组患者的血清HBV-DNA阴性率。结果:在AS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P0.05);在ALT指标值上,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在TBIL指标值上,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P0.05)。HBV-DNA阴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P0.05)。结论:探讨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对为乙肝中医证型的分型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乙肝中医诊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詹军勇 《当代医学》2021,27(18):51-53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分为肝郁脾虚组(n=12)、肝胆湿热组(n=14)、肝热血瘀组(n=7)、脾虚湿困组(n=17)、肝肾阴虚组(n=10).比较各组血清γ-谷氨酸转肽酶(γ-GT2)、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和甲胎蛋白(AFP)指标水平.结果 肝热血瘀组、脾虚湿困组及肝肾阴虚组γ-GT2水平高于肝郁脾虚组及肝胆湿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困组CA19-9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CEA水平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肝热血瘀组及肝肾阴虚组AFP水平显著高于肝郁脾虚组、脾虚湿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γ-GT2、CEA、CA19-9和AFP肿瘤标记物在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中所占比例存在差异,肝郁脾虚主要以CEA高表达为主;肝胆湿热主要以CEA及AFP高表达为主;肝热血瘀主要以γ-GT2、CA19-9和AFP高表达为主;脾虚湿困主要以γ-GT2及CA19-9高表达为主;肝肾阴虚主要以AFP表达为主.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在中医证型分型中可依据血清γ-GT2、CEA、CA19-9和AFP指标水平作为客观参考指标,为原发性肝癌提供参考指标,不同血清肿瘤标志物与原发性肝癌患者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IBS-D治疗与心理调节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50例IBS-D患者,根据中医证型将患者分为脾虚湿蕴证103例(A组)、肝郁脾虚证98例(B组)、脾肾阳虚证49例(C组)。由患者自行填写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统计并分析不同证型IBS-D患者抑郁与焦虑的情况。结果 B组患者SDS、SAS评分均显著高于A组与C组(P0.05)。B组患者中抑郁、焦虑以及抑郁合并焦虑状态患者均显著多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IBS-D患者存在明显的抑郁与焦虑状态,且其中肝郁脾虚型的患者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广东地区大肠息肉发病位置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了解不同人群大肠息肉发病特点。【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876例大肠息肉患者,统计其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发病部位及中医证候资料,进行横断面回顾性分析。【结果】(1)大肠息肉患者中,全结肠型发病率最高(占42.24%),其次为左半结肠型(占33.90%),右半结肠型发率最低(占23.86%);发病部位以直肠(占44.86%)、乙状结肠(占39.04%)和横结肠(占37.90%)多见。(2)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大肠息肉发病类型不同(P=0.001),青年人群以左半结肠型多见(占49.53%),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以全结肠型和右半结肠型发病率较高。(3)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滞证最多见(占78.08%),其次为脾胃虚弱证(占10.38%)和湿热瘀阻证(占8.56%);不同性别人群中医证候分布不同(P 0.001),男性患者的湿热瘀阻证(占13.91%)较女性多见(P 0.05),而女性患者的脾胃虚弱证(12.77%)较男性多见(P 0.05);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中医证候分布不同(P 0.05),青年人群以脾虚湿滞证多见(占86.92%),中年人群以脾虚湿滞证(占78.51%)和湿热瘀阻证(占11.34%)多见,老年人群以脾虚湿滞证(占75.58%)和脾胃虚弱证(占12.44%)多见。【结论】大肠息肉的筛查应注意发病位置的差异及其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以提高检出率;大肠息肉以脾虚湿滞证为其常见中医证候,不同性别和年龄阶段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不同,临床应结合分布特点加以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及肝郁脾虚模型大鼠与肠黏膜组织内Toll样受体2(TLR2)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观察2种证候大鼠病理组织形态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2种模型中,脾虚模型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较肝郁脾虚模型更为明显,脾虚模型组TLR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模型组.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TLR2的高表达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脾虚和肝郁脾虚的客观化证本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