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措施。方法:调查对象为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的受血者;通过查阅病史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临床输注血液相关制品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145490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反应的有189例,其中发热反应84例,占44.4%;过敏反应99例,占52.4%;溶血反应6例,占3.2%;结论:通过健全制度、合理安全输血宣教、积极推行成分输血与输血新技术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监督考评等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梁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252-253
目的通过对我院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回顾分析,分析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0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1721人次输血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51人次,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4%,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的15人次,占29.4%,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14人次,占27.5%,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2人次,占43.1%。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适合我院临床输血管理的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医院2000~2005年临床用血和成分输血情况.方法 查阅2000年以来河源市中心血站发血记录和查阅病历及临床科室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分析用血量和各种血液成分用量.结果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NHFTR)发生率随着红细胞使用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全血用量逐年减少.全血输注导致的NHFTR发生率为0.28%,总的输血反应率为0.19%.结论 成分输血不良反应少,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成分输血比例逐年增多.护理方法也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袁志臣 《江苏医药》2013,39(10):1215-1216
目的 通过对临床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资料,探索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用血情况和发生输血反应的报告资料.比较各种成份输血反应临床表现、全院年用血量及输血反应发生率比较,分析输血反应发生的原因与血液中的众多成份之间的关系,找出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其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对策.结果 成份输血可明显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成份输血是目前预防输血不良反应的最佳对策,应大力提高成份输血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对临床输血对象的临床反应进行观察,分析其预防和处理方式以期提高在临床输血过程中的突发情况的处理能力。方法对各种输入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反应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此130例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反应在所有输血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为0.97%,主要的两种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反应占所有反应的28.5%,过敏反应占67.7%,在各类血液制品中输注血小板引起的输血反应占所有反应的49.3%,白细胞占1.5%红细胞占22.4%,血浆占26.8%,洗涤红细胞几乎为零。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以非溶血性发热和过敏性反应为主,运用新的配血技术、血细胞过滤技术以及明确输血反应的对症治疗,科学有效处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该院2008-2013年输血不良反应,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和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2008年1月-2013年6月输血记录单和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类型.结果 18 271例输血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103例,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其中,输注全血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33%),高于输注其他血制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输血不良反应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或变态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未发现输血相关传染病及细菌污染反应等其他严重输血不良反应.结论 临床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建立和宣传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同时推行成分输血与输血新技术和实施临床输血质量监督等管理措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我院2012年临床用血和输血反应的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及特点,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方法查阅血库输血系统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和病人临床资料,对发生的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693例输血中,出现输血反应30例,悬浮红细胞引起的输血反应最高21例(0.52%),其次为血浆6例(0.48%)和血小板3例(0.22%),悬浮红细胞引起的反应以发热为主,血浆引起的反应以过敏常见;有妊娠史的老年女性患者发生反应较多。消化科、血液科等内科发生输血反应比率比外科高。结论加强对临床输血环节质量的监控,严格掌握输血指征,血库与临床充分沟通合作,定期会诊,制定合理的输血诊疗方案,有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我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以寻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我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3455例输血患者的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输血病人3455例,输血不良反应有30例(发生率为0.87%),其中以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和机采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引起输血反应发生率最高.30例输血不良反应均为非溶性输血反应,包括有发热反应19例、过敏反应9例及全身不适2例,其中1h内发生的有23例,2h内发生的有5例,3h内发生的有2例.结论 坚持科学合理的用血原则,输血前有针对性采取适当措施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输血反应原因与类型,探讨处理措施。方法有输血反应的患者215例,由医护人员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输血科将资料收集、分类、分析统计并储存。结果本组患者血液输注成分主要为悬浮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及洗涤红细胞,输血反应类型为发热、过敏及其他。结论输血反应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血液质量、临床用血的合理性及配血技术等因素相关。反应发生后临床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发展的方向,当前用血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化。在临床输血中,积极推行按血液成分针对临床实际需要用血,这是衡量临床输血水平的标志之一,也是临床输血治疗的需要。纠正了以往临床上盲目要求输全血,影响了科学、有效、安全输血的效果,出现不少输血反应。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成分输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9~2010年60例大量输血患者,分析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各种成分血的使用比例。结果 60例大量输血患者中以输注红细胞悬液最多,占33.7%;血浆占22.4%。结论大量输血患者在各种成分血的用量上有很大差异,应根据患者的出血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输注不同的血液制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PL型滤器),用于防止反复输注和血小板的病人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方法:从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观察PL型白细胞过滤器对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的影响。观察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上升值判定输注无效发生率。结果:70付PL型滤器过滤浓血小板,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不板回收率超过90%。47例有多次输血史的血液病患者,每个病人输注手工制备的血小板至少1次,输注机采血小板1-3次。过滤组27例病人,输液70例次滤除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对照组20例病人,输注50例次含有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结果过滤组有4/27例(占15%),对照组有10/20例(占50%)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0.05)。结论:使用PL型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是一种理想的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患者输血前接受传染病检测对输血的价值及意义。方法:以某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诊的90例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为A组,另外选取90例体检健康的患者作为参照,作为B组,对输血患者进行各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90例患者在输血前传染病检测阳性率达到28.89%,仅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HBSAg、HBs、HBe Ag、HBe、HBc)检测阳性率已达到14.43%。90例健康人员的传染病检测阳性率达到12.20%,两组研究对象具有明显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输血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有效的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医患之间医疗纠纷,创建良好医患关系,因此其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s: To compare clinical outcomes between restrictive versus liberal blood transfusion strategi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A literature search from January 1966 to May 2016 was performed in PubMed, EMBASE and Cochrane Library to find trials evaluating a restrictive hemoglobin transfusion trigger of ≤8?g/dL, compared with a more liberal trigger. Two study authors independently extracted data from the trial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mortality and the secondary outcome was subsequ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lative risks (RRs) with their 95%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were assessed.

Results: Six trials involving 133,058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Pooled results revealed no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between the liberal transfusion and restrictive transfusions (RR?=?1.17, 95% CI?=?0.91–1.52, P?=?.22). Subgroup analysis revealed that a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strategy wa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of in-hospital mortality (RR?=?1.38, 95% CI?=?1.15–1.67, P?P?=?.03), compared with the liberal strateg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liberal transfusion strategy and restrictive transfusion strategy in risk for subsequ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RR?=?1.09, 95% CI?=?0.57–2.06, P?=?.80).

Limitations: Limitations include (1) limited number of trials, especially those evalu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observed heterogeneity, (3) confounding by indication and other inherent bias may exist.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strictive blood transfu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hospital and 30?day mortality than liberal blood transfusion in CAD patients. The conclusions are mainly based on retrospective studies and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recommendation before they are supported by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术中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医院自2014年7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出血量>400 mL的大、中型手术的104例输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2014年7-12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51例为对照组,实施开放性输血.2015年1-5月期间符合标准的患者53例为观察组,实施限制性输血.对比两组患者的输血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77%,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014.63个单位红细胞和(2.09±1.05)个单位红细胞;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69%,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分别为1534.43个单位红细胞和(3.14±1.47)个单位红细胞;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总量和人均输血量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开放性输血相比,行手术输血治疗的患者采取限制性输血,不仅能明显节省血液资源,还可降低其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火线抢送伤员时,应用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对伤员进行输液的可行性,评价该装置对各种搬运体位和后送伤员效率的影响。方法在模拟火线抢送搬运伤员的训练中,应用该装置进行加压输液,探讨适合于野战搬运伤员的装置使用前准备、装置固定方法、装置固定位置。结果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安装固定方便快捷,装置固定位置合理,对搬运伤员和抢送伤员的效率无影响。结论可控性野战输液装置可以应用于模拟火线抢送伤员时的加压输液,并对抢送搬运伤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回收式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在手术大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手术大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各50例。自体输血组采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异体输血组患者采用常规异体输血。比较两组输血前和输血后第3天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结果术前两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自体输血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细胞比容、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异体输血组,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异体输血组(P<0.05)。结论与异体输血相比,回收式自体输血能促进手术大出血患者相关指标的快速恢复,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医学的标志性的发展。去白细胞输血不仅大大降低了输血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满足了补充血容量、补充携氧能力等临床需求;血小板、血浆及凝血因子等的单独应用,不仅提高了血液的利用率,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其临床适应症的治疗效果。随着基础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输血医学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提高静脉输液通畅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输液故障针柄在原穿刺处逆时针旋转180度(旋转时切忌用力过猛),使针头斜切面在血管内处于向下状态。结果:采用改良法处理输液故障,输液通畅率为98%,而采取传统法处理输液故障,通畅率为81%,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输液故障排除后通畅率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当遇到输液针头在血管内斜面紧贴血管壁所致的输液不畅时,调整针头斜面向内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输血人员输血前感染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的2400例输血人员,输血前检测他们的4项感染标志物参数,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7.4%,抗-HC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0.3%,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的阳性率为1.8%,抗-TP(梅毒螺旋抗体)的阳性率为0.04%。有12种模式检测乙型肝炎二对半。结论输血前检测输血人员的感染标志物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促进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有效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