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与正常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 :对 2 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儿童及 2 0名正常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 ,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 ,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骨性安氏Ⅲ类错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 ;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小 ;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 ;下颌后退时 ,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结论 :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肌电有其特征性 ,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 ,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 ,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晶  李卫 《北京口腔医学》2003,11(1):17-19,26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He与正常He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儿童及20名正常He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He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He;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He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He;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He。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He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错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一种以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关系错乱为特征的疾病,其功能状况如何,是否可以引起口颌系统的功能紊乱,尚有争议。本研究采用数字化八道肌电仪,对安氏Ⅰ、Ⅱ、Ⅲ类错的姿势位电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进行了与正常(牙合)的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间无明显差别,均为:姿势位电位颞肌后束>二腹肌前腹>颞肌前束>嚼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电位:嚼肌>颞肌前、后束>二腹肌前腹。说明安氏错与这两种肌电活动无必然联系,本文对此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儿童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牙合)与正常(牙合)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规律.方法:对20例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儿童及20名正常(牙合)儿童进行咀嚼肌肌电图检查,测量嚼肌深浅层和颞肌前后束在姿势位、牙尖交错咬合位、前伸运动边缘位、后退运动边缘位的肌电活动,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姿势位嚼肌与颞肌的肌电活动均大于正常(牙合);牙尖交错咬合位嚼肌、颞肌肌电位均较正常(牙合)小;下颌前伸时颞肌前束肌电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下颌后退时,嚼肌显著性高于正常(牙合).结论: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肌电有其特征性,提示早期矫治替牙期AngleⅢ类骨性错(牙合)不仅能解决美观问题,更有利于改善咀嚼肌收缩功能,减少肌功能对颅面形态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下颌运动时嚼肌、颞肌肌电活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8例平均年龄18岁的正常(牙合)人的左侧颞肌前、后份,嚼肌深、浅层,在不同的下颌运动位时的肌电进行了测定,建立了肌电信号微机处理系统。得出:在下颌姿势位时嚼肌、颞肌均有轻微肌电活动,其中以颞肌后份活动更为明显;在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两肌的肌电活动均最大,以嚼肌浅层电压最高;最大前伸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下颌后退时,颞肌后份电压最高;左侧咀嚼时,嚼肌浅层肌电活动最大;右侧咀嚼时,两肌活动水平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重度牙齿磨耗 (TW )患者咀嚼肌的肌电活动 ,探讨不同类型牙合磨耗患者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 :以 15例中老年重度牙齿磨耗患者为研究对象 ,通过肌电图仪 (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颞肌前束 (TA)、咬肌 (MM )、二腹肌前腹 (DA )的肌电幅值 ;并以 8例正常牙合患者的咀嚼肌肌电幅值作为对照。结果 :姿势位时 ,磨耗Ⅰ、Ⅱ、Ⅲ组患者TA、MM、DA的平均肌电幅值高于对照组 ,TA、MM的肌电幅值增高显著大于对照组 (P <0 .0 1) ;ICP最大紧咬时 ,Ⅰ、Ⅱ、Ⅲ组患者TA、MM、DA平均肌电幅值降低 ,MM、DA肌电幅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P <0 .0 1,P <0 .0 5 )。结论 :牙齿磨耗患者有肌紧张存在 ,Ⅲ型磨耗导致的不均匀接触对咬肌的损伤较大  相似文献   

7.
磨牙症患者咀嚼肌肌电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磨牙症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以及咀嚼肌受损的肌电表现。方法收集24例磨牙症患者和16例无磨牙症学生分别作为磨牙症组和正常组。用Bio PAK口颌功能诊疗系统测量双侧颞肌前束(TA)、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和胸锁乳突肌(SCM)在姿势位、牙尖交错位(ICP)最大紧咬和吞咽时的表面肌电活性。结果磨牙症组姿势位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高于正常组,而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肌电幅值明显低于正常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吞咽时2组各肌肉的肌电幅值没有明显差别。磨牙症组ICP最大紧咬时TA和MM的不对称指数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磨牙症患者的咀嚼肌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颞肌前束和咬肌在姿势位呈高电位,而在ICP最大紧咬时呈低电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的头位变化对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30例健康正常[牙合]受试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肌电图仪(EMG)测试下颌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5种头位姿势的颞肌前束(TA)、颞肌后束(TP)、咬肌(MM)、二腹肌前腹(DA)的肌电幅值,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姿势位和紧咬位时,与正中头位相比,头左倾和右倾状态时咀嚼肌的肌电值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咀嚼肌在头位左倾和右倾变化过程中所受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功能性矫治器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对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进行观察,以探讨矫形治疗过程中咀嚼肌功能活动的变化及其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功能矫形治疗,颞肌后份肌电活动由亢进逐渐降低,嚼肌浅、深层、颞肌前份肌电活动由弱增强。表明功能性矫治器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下颌姿势位的改变,刺激了前伸肌群,抑制了后收肌群,使异常的肌肉功能型恢复到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量分析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相互关系。方法 :从我院正畸科门诊咨询人群中 ,根据安氏Ⅲ类错患者的纳入标准选择受试者 2 1名 ,平均年龄 12 .3岁 ;根据个别正常纳入标准选出 2 0例 ,平均年龄 12 .8岁作对照。使用美国Myotronic公司生产的K6 I型口颌系统功能检查仪中下颌运动描记仪 (MKGmandibularkenesiograph)进行下颌边缘运动轨迹记录 ,并拍摄X线头侧位片 ,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安氏Ⅲ类错组与个别正常对照组下颌边缘运动测值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安氏Ⅲ类错的ICP一最大张口线距D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关系 ,开口度与下颌支高度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运动的运动范围与个别正常组无差别 ,表明其下颌运动的功能潜力与个别正常人无差异 ;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对咬肌和颞肌前束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进行相空间重构,探求sEMG轨迹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口颌系统基本正常的个体,男女各10名,在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紧咬时采集左右咬肌和颞肌前柬sEMG信号,基于Matlab平台开发咀嚼肌sEMG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用C-C法计算时延和嵌入维,再用主成分分析法重构sEMG信号的相空间图.结果 咀嚼肌sEMG非线性动力学分析程序可对20名个体的双侧咬肌和颞肌前束sEMG信号进行处理分析,重构的sEMG信号相空间图显示,正常个体在ICP紧咬时咬肌和颞肌前束的sEMG信号呈现出典型的混沌吸引子的形态特征.结论 咬肌和颞肌在ICP紧咬时sEMG具有混沌特征,适合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对50名TMJDS患者进行了姿势位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双侧颞肌前束、颞肌后束、嚼肌及二腹肌的肌电检查,并以50名同龄健康人作为对照观察。结果表明TMJDS患者关节区疼痛侧颞肌后束姿势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TMJDS患者的颞肌前束、嚼肌肌电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各肌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提示电生理检查可望成为对TMIDS诊断及判断疗效的一种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后牙支持状态对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牙齿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肌电活动的特点。方法 选择31例牙齿重度磨耗的患者。根据后牙咬合支持状态分成后牙支持完全组(Ⅰ组)和后牙支持不全组(Ⅱ组),以16例正常人为对照,对比分析下颌息止住、正中骆位大力紧咬以及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束和颞肌后束的表面肌电图特点。结果 ①Ⅰ组患者在息止住、大力紧咬及咀嚼运动时,嚼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值与正常组均无明显差别。②Ⅱ组患者在息止位时颞肌前后束肌电值均高于其它组,其中颞肌前束的肌电值Ⅰ组与Ⅱ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大力紧咬时Ⅱ组嚼肌、颞肌前、后束肌电值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分别P〈0.01,P〈0.01,P〈0.05);咀嚼运动时Ⅱ组患者嚼肌、颞肌前、后束的肌电值均明显低于Ⅰ组和正常组。其中嚼肌和颞肌后束Ⅰ组与Ⅱ组之间、颞肌前束Ⅱ组与正常组之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后牙支持是否完整是影响重度磨耗患者咀嚼肌功能的主要因素,后牙支持不全者肌紧张度增加,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非线性理论来分析嚼肌表面肌电信号,验证咀嚼肌表面肌电信号的混沌特征。方法采集20名年轻男女个体的嚼肌在牙尖交错位(ICP)紧咬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利用小数据量法计算肌电信号的最大李亚普诺夫(Lvapunov)指数。结果在Matlab软件平台上开发了计算最大Lvapunov指数的程序,计算出嚼肌表面肌电的最大Lyapunov指数。男性个体左右两侧嚼肌最大Lvapunov指数分别为17.882&#177;1.7498、18.244&#177;1.3028,女性为14.839&#177;1.8198、14.866&#177;1.3947,均为大于零的数值。结论嚼肌ICP紧咬时的表面肌电信号具有混沌动力学特征.提示咀嚼肌肌电信号适合采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咀嚼肌群作为口颌系统中重要的动力部分 ,其形态和功能直接影响颌面的生长发育[1 ] 。咀嚼肌功能的强弱 ,不仅可以改变颅颌骨骼周缘的血运及机械力学环境 ,使局部骨质发生改建 ,而且可以控制骨缝骨质沉积 ,影响整个面部的生长型[2 ,3] 。本研究拟通过对替牙期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的咬肌和颞肌前束在下颌边缘运动中肌电活动变化的研究 ,观察此类错畸形患者与正常组的咀嚼肌肌电活动差别 ,为错畸形矫治和病因研究提供依据。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错组 :选择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初诊于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  相似文献   

16.
错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错是口腔主要疾病之一。本研究在 10— 16岁 73位安氏 类、 类错患者上进行 ,以肌电图为指标 ,对错与正常的颞肌和嚼肌肌电幅值做了对照研究。结果表明 ,错者的平均肌电幅值低于正常 ;正中颌位错者的颞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有显著性差异 ,而嚼肌肌电幅值与正常无明显差异 ;做开闭口运动时 ,错与正常的颞肌、嚼肌肌电幅值无明显差异 ;错与正常的颞肌肌电均高于嚼肌肌电  相似文献   

17.
CMD患者咀嚼肌肌电与颞颌关节病症及咬合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颅颌功能紊乱(CMD)患者咀嚼肌功能紊乱与TMJ病症及咬合的关系。方法 根据TMJX线片检查,将患者分为TMJ轻症组和TMJ重症组;根据临床咬合检查将患者分为咬合正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和5类咬合异常组;记录双侧颞肌,嚼肌和二腹肌前腹在下颌姿势位及最大紧咬时的肌电活动,并与TMJ病症及咬合进行对照。结果 94.44%的患者肌电图异常,以MM和TP功能紊乱较多见;MM肌电异常的人数以及TP姿势位高电位,ICP紧咬低电位人数,重症组显著多于轻症组;不同咬合情况,其肌电图表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咀嚼肌功能紊乱贯穿于CMD的各个阶段,随着TMJ病症的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亦会加重,咀嚼肌功能紊乱与咬合异常有关,不同异常咬合情况,其肌电异常表现特征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者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肌位咬合板对颅颌功能紊乱( C M D)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美国 E M2 型肌电仪记录102 例患者带咬合板前后的姿势位( M P P)及牙尖交错位( I C P)最大紧咬时的肌电变化。结果:(1)即刻戴入咬合板后颞肌前束( T A)与嚼肌( M M)的 M P P高电位明显降低( P< 0.05);治疗后不戴咬合板复查, T A、颞肌后束( T P)和 M M 肌紧张缓解。(2)戴咬合板紧咬双侧 T A、 T P 和 M M 的肌电活动显著减小( P< 0.05), M M 的肌电活动对称性明显提高( P< 0.05),活动指数显著增加( P<0.05)。结论:肌位咬合板能明显降低升颌肌最大紧咬的肌电活动,提高嚼肌的肌电活动对称性及活动指数。  相似文献   

19.
夜磨牙症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夜磨牙者和30例对照者用EM2型肌电仪测双颞肌前束、后束、嚼肌和二腹肌姿势位和ICP紧咬平均电位值。结果表明夜磨牙者各肌姿势位电位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夜磨牙者有颌面肌紧张现象;夜磨牙者嚼肌和颞肌后束ICP紧咬平均电位低于对照组P<0.05),而颞肌前束和二腹肌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肌电图仪测量不同牙合型人群咀嚼肌肌电活动,分析比较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方法:1)选取符合实验标准的自愿者33人,平均年龄21.71岁。分组,正常对照组10人,安氏Ⅰ类错牙合组10人,安氏Ⅱ类错牙合组8人,安氏Ⅲ类错牙合组5人;2)用肌电图仪测量各组人群的测量不同牙合型的咀嚼肌肌电活动;3)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各组人群的咀嚼肌肌电特点和差异。结果:1)静息状态下,显著性>0.05,各组人群咀嚼肌的电位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2)咀嚼过程中,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相比,咬肌的电位值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3)吞咽时,①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间咬肌的电位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人群,与正常对照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组咬肌的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组与其余3组二腹肌电位相比较,显著性<0.05,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状态时各组人群两侧咀嚼肌肌电变化不同,存在相关性与差异性。结论:不同牙合型人群在咀嚼和吞咽过程中,咀嚼肌肌电活动有所不同,推断错牙合畸形可影响咀嚼肌的正常功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