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enectomy,PD)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4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生胃排空延迟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术式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 denectomy,PPPD)为主。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具体手术方式等,在临床工作中要针对这些因素,提高预防警惕性,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2年9月间1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1例于手术当天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予以除外,剩余159例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9.1%(78/159).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白蛋白、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术后白蛋白低、术中出血量大、胰腺质地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李芸 《吉林医学》2010,31(18):2905-290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行PD手术的胰头癌及壶腹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PD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8.3%。术前胆红素≥171.1μmol/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前胆红素<171.1μmol/L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1000 ml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术中出血量<1000 ml患者,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胆红素水平≥171.1μmol/L和术中出血量≥1000 m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49-52
目的 探讨不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导管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诊治的胰头导管癌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icoduodenectomy,PPPD),对照组患者采用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icoduodenectomy,SP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及术后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并观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排空延迟、腹内感染、胆瘘及胰瘘)。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腹部手术史、体质量指数、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为14.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统一定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7月间295例PD术的临床资料,采用国际胰腺外科研究协作组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标准诊断腹部并发症,并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总的腹部并发症发生率为45.4%,病死率为3.4%,再手术率为5 1%.胃排空延迟49例(16.6%),胰瘘37例(12.5%),出血18例(6.1%),腹腔感染16例(5.4%),切口感染或裂开8例(2.7%),胆瘘4例次(1.4%),胃肠吻合口瘘1例(0.3%),不全性肠梗阻1例(0.3%).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OR=3.310)和胰管直径( OR=2.278)是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OR=2.945)和术前高胆红素水平(OR=1.062)是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胰瘘( OR=2.104)和腹腔感染(OR=1.326)是B/C级胃排空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消化道瘘(OR=1.965)是腹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临床上推行统一定义来评价PD术后并发症,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治,也有利于学术交流.针对各自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望减少PD术腹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亚东 《中外医疗》2013,32(6):101-101,10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癌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08年3月—2010年2月在该院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头及壶腹部癌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以胰头癌36例为A组,壶腹部癌39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死亡率较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及壶腹部癌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其中对壶腹部癌的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陈颖  胡丹红  郑子越 《海南医学》2023,(19):2788-2791
目的 探究胰十二指肠术后患者胃瘫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东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后胃瘫发生率,分析胃瘫临床特征,比较胃瘫者与非胃瘫者人口学特征及术前、术中、术后临床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危险因素。结果 118例患者术后并发胃瘫23例,胃瘫发生率为19.49%,平均胃瘫发生时间为(10.74±3.22) d;胃瘫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上腹部不适、腹胀、泛酸、恶心、呕吐等,无腹痛症状,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瘫者与非胃瘫者在术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胰瘘/肠瘘/胆瘘、术后消化道出血、术后腹腔感染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L、保留幽门的术式、术中出血量≥500 m L、术后胰瘘/肠瘘/胆瘘、术后消化道出血、术后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术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1998年2月~2009年12月间14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9个可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产生影响的非重复特征性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术前黄疸持续时间、术前有否减黄治疗、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6个为危险因素(均P<0.05);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有关的独立因素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均P<0.05).结论 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持续时间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报道1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式、并发症及对产生胃排空延迟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报道16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式、并发症及对产生胃排空延迟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72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空肠食管端侧吻合术(Ⅰ组)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Ⅱ组)。比较二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P〈0.05;Ⅱ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空肠食管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其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适应证、消化道重建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132例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治疗经验。结果:术中无死亡病例。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为Child术式,其中胰肠吻合方式:传统胰腺空肠端端吻合术11例;捆绑式胰腺空肠吻合术24例;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术84例;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13例。132例全部经病理学确诊,其中胰头癌72例,壶腹部周围癌28例,胆总管下段癌15例,十二指肠癌5例,慢性胰腺炎3例,胰头浆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3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1%,其中术后出血6例(4.5%),胰瘘22例(16.7%),肺部感染8例(6.1%),胆瘘5例(3.8%),胃排空障碍4例(3.0%)。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较复杂的手术,是胰头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出血、胰漏、胆漏和腹腔感染等是PD术后主要并发症,术中仔细操作并采用合适的吻合方法,术后密切观察和积极处理并发症是减少PD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陈勇  徐国良  潘锋 《浙江医学》2010,32(12):1770-1772
目的 探讨近端胃癌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 对60例近端胃癌患者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采用两种常用的消化道重建术式:食管与胃直接吻合31例(直接吻合组),食管与胃之间空肠间置吻合29例(间置吻合组).对两种重建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1年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营养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与直接吻合组比较,间置吻合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P<0.01),但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间置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较直接吻合组明显降低(P<0.01),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及营养状况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食管残胃间空肠间置吻合是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后合理的代胃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12年11月在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施行全胃切除的患者184例,按代胃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四组:A组Roux-en-Y空肠代胃术132例,B组间置空肠代胃术18例,C组袢式空肠代胃术23例,D组Roux-en-Y双腔远端贮袋代胃术11例.通过比较术后一般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消化道症状等资料,评价各代胃术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结果 四组代胃术患者术后一般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消化道症状,袢式空肠代胃术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他三组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腹胀、腹泻、倾倒综合征、Roux-en-Y滞留综合征等发生率方面,4组代胃术间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Roux-en-Y空肠代胃术操作简单,近期疗效好,是全胃切除术后合理的代胃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hild胰肠吻合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DGE)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2~2012年行Child胰肠吻合术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DGE 47例,发生率为35.61%;患者DGE发生率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糖尿病、直接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间、术后早期是否肠内营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前WBC水平、白蛋白(ALB)水平、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胰瘘对DGE的发生均有影响(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ALB与DGE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OR=0.797,P0.01),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胰瘘与DGE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OR分别为2.275、1.756和2.885)。结论: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可减少DGE的发生,术后胰瘘可增大DG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我院1999年9月~2004年9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115例远端胃癌进行回顾性分析。行BillrothⅡ式手术56例,BillrothI式手术59例。比较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5年生存率。结果BillrothⅡ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都远高于BillrothI式(P〈0.05)。两者的5年生存率相似(P〉0.05)。结论BillrothI式吻合术重建消化道,操作简单,符合生理,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是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腹部术后精神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山东省临朐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老年腹部手术患者382例,分析并比较术后精神障碍在年龄(〈70岁、≥70岁)、性别、手术时间(≥90 min、〈90 min)、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低氧血症、术后电解质紊乱、是否担心经济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术后精神障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例(8.9%)出现术后精神障碍症状,均得以控制并恢复正常。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在年龄(〈70岁、≥70岁)[6.1%(14/230)、13.2%(20/152)]、手术时间(≥90 min、〈90 min)[14.5%(18/124)、6.2%(16/258)]、麻醉方式(全身麻醉、连续硬膜外麻醉)[18.8%(6/32)、8.0%(28/350)]、是否合并基础疾病[14.0%(19/136)、6.1%(15/246)]、术后低蛋白血症[12.7%(9/71)、8.0%(25/311)]、术后低氧血症[35.3%(30/85)、1.3%(4/297)]、术后电解质紊乱[36.7%(29/79)、1.7%(5/303)]、是否担心经济[16.8%(30/179)、2.0%(4/203)]等因素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在性别[7.6%(16/210)、9.9%(17/17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OR=2.108,P〈0.05)、手术时间≥90 min(OR=6.216,P〈0.05)、全身麻醉(OR=5.485,P〈0.05)、合并基础疾病(OR=1.470,P〈0.05)、术后低氧血症(OR=1.585,P〈0.05)、术后电解质紊乱(OR=7.648,P〈0.05)、担心经济(OR=4.749,P〈0.05)与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相关,且均为危险因素(OR〉1.000)。结论老年患者腹部术后并发精神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腹部手术的术后精神障碍,要预防为主,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中对胃癌患者运用全胃切除手术之后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术方式的效果。方法:选取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实施全胃切除胃癌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空肠代胃消化道重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处理方式,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切口出血1例,切口萎缩1例;对照组分别为3例、4例、2例。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9,P〈0.05);两组术后1年口服5%葡萄糖溶液的代胃排空时间,观察组在20 min以内,对照组为30-50 min;术后1年观察组体重恢复至术前体重的95%以上,对照组为80%以上。结论:对胃癌患者实施全胃切除手术,采用空肠间置代胃的方式对消化道进行重建,患者的恢复情况较为理想,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管状胃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意义和术后结果。方法:收集食管癌病例200例,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行管状胃成形胃代食管吻合术,对照组行常规胃代食管吻合术式。分析术后并发症,测定术后14天和1月肺功能,术后14天胸胃排空时间,并随访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术后14天和1月,研究组患者肺功能各指标改善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的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两组的每次平均进食量和食物通过上消化道的平均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无胸胃潴留。结论:管状胃能减少胸胃潴留和有效地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不置胃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2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成置胃管组和不置胃管组,对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腹胀、呼吸道感染、吻合口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置胃管组肠功能恢复时间短、术后进食时间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置胃管组术后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吻合口漏、腹胀发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不置胃管是安全可行的,不置胃管可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