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enectomy,PD)后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普外科4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生胃排空延迟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术式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ylorus-preserving pancreatoduo denectomy,PPPD)为主。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具体手术方式等,在临床工作中要针对这些因素,提高预防警惕性,降低术后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3.
胃排空延迟目前仍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防治倍受关注,本文在复习有关胰十二指肠功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文献基础上进行综述报道,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针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的预防作用。 方法 将2012 年10 月- 2013 年8 月于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67 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针灸组术后第1 天开始针灸治疗,持续10 d ;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排气/ 排便时间的差异。 结果 针灸组37 例中,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8.1%(3/37),对照组30 例中,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6.7%(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4.158 ,P =0.041) ;针灸组术后排气/ 排便时间为(4.8±1.02) d,对照组排气/ 排便时间为(5.7±1.29)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19,P =0.002)。 结论 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一例王道荣(仪征市人民医院,仪征211400)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胃排空延迟患者男性,60岁,农民。因进行性无痛性黄疸,拟诊断阻塞性黄疸,壶腹区肿瘤,收住院。于1995年7月14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术,证实为十二指...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理。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2006年间7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72例中并发FDGE27例,发生率为37.5%。FDGE组患者与未发生FDGE组患者相比,血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及总蛋白显著下降(P<0.01)。结论术前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对预防FDGE的发生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陈如松  明华  朱天正 《重庆医学》2012,41(8):805-807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5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3例,发生率为15.9%。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0)、糖尿病(P=0.046)、残余胰腺质地(P=0.034)及胰肠吻合方式(P=0.039)为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超体质量或肥胖(BMI≥24kg/m2)较正常体质量(BMI<24kg/m2)患者胰瘘的发生率高(P=0.027)。结论 BMI≥24kg/m2、质软的胰腺、套入式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胃癌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DGE)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FDGE分为FDGE组45例,无FDGE组108例。先对胃癌术后发生FDGE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根据Logistic回归法分析胃癌术后发生FDGE的危险因素。结果 FDGE组在术后血糖>8 mmol/L、围术期的白蛋白水平≤30 g/L、手术前有胃潴留、吻合方式为BillrothⅡ式、未保留迷走神经干及有焦虑情绪等方面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FDG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术后血糖>8 mmol/L、围术期的白蛋白水平≤30 g/L、手术前有胃潴留、吻合方式为BillrothⅡ式、未保留迷走神经干以及有焦虑情绪等均为胃癌术后发生FDGE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胃癌术后FDGE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顾晓华 《河北医学》2003,9(7):607-608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综合征(DG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1985年1月至2002年12月间胃大部切除手术408例。结果:本组408例中发生残胃排空延迟综合征11例,发生率2.7%。结论:DGE可由多种因素诱发,发病机制不明。非手术治疗可治愈,手术应为禁忌。  相似文献   

13.
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腔胃排空障碍的原因、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56例食管癌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患者采用药物和胃镜下置营养管行肠内营养。结果:56例均得明确诊断,全部治愈。结论: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使用非手术的保守治疗可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4.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近12年来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碘油或稀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3-5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和防治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5年3月间实施的276例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发生胃排空障碍8例,发生率2.9%(8/276)。7例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7-10天,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为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发生于术后第7天,二次手术解除梗阻后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迷走神经切断及胃解剖位置的变化是胃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X线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临床上须鉴别功能性亦或机械性因素所致的胃排空障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一般行保守治疗,机械性胃排空障碍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0年来该院收治的腹部手术后发生的43例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3例患者经过10d ̄34d的非手术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并以老年人及伴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居多。静脉营养支持辅以胃肠动力药配合治疗均可以治愈。明确诊断是关键,胃镜检查和胃肠道造影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光军 《海南医学》2008,19(2):39-41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6-2006年收治的32例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发生在术后4~9天.30例(94%)经非手术治疗后14~36天恢复胃动力,2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 腹部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可治愈功能性胃排空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