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患者226例,其中,52例合并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观察组,另174例无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迟发型颅内出血危险因素。结果:男性与年龄≥60岁者的迟发型颅内出血率较高(P <0.05);观察组的 GCS 评分、PLT 以及 HGB 降低值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 <0.05);Logistic 相关性分析显示,PLT1、PLT2、HGB 降低值以及 GCS 评分均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与 PLT、HBG 以及 GCS 均具有密切相关性,早期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因颅脑外伤所导致的迟发性颅内出血与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选择脑外伤患者共234例,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出血组)34例,未发生出血(非出血组)200例,从两组凝血功能对比中总结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出血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除血小板外均高于未出血组(P<0.05),凝血异常与颅内出血存在相关性,后者是前者的危险因素。凝血指标异常达两项时,出血率明显增高。结论 凝血异常是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异常指标达两项时易导致迟发颅内出血,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凝血功能变化密切观察,避免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16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我院神经外科 2 0 0 1 0 4 0 1/ 0 9 30入院的颅脑外伤患者 16 9(男 12 5 ,女 4 4 )例 ,年龄 1- 70 (平均 38.9)岁 .1 2 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 ,分析感染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住ICU、侵入性操作的实施及抗生素应用的关系 ,感染病例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用SPSS10 .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采用 χ2 检验判断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①感染情况 :16 9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 2 1例 ,2 9例次 ,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17.2 % .轻、中、重型颅脑损伤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0 .0 %、1.7%、34.1% ,…  相似文献   

4.
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取颅脑外伤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51例,及同期未发生颅内感染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6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对可能与颅内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量化和赋值,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为开放性颅脑损伤、血糖水平与是否于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术前GCS评分、手术次数、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水平以及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与其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经过多因素分析患者进行手术的次数、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发生低蛋白血症以及是否发生切口脑脊液漏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其中切口脑脊液漏是诸多指标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指标,其余依次为手术次数、低蛋白血症以及手术时间。而单因素分析中与颅内感染相关的指标术前GCS评分经多因素分析与颅内感染相关性并不十分明确。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是多样的,作为医护人员,需要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护理,尽量降低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颅脑外伤患者226例,其中,52例合并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观察组,另174例无迟发型颅内出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迟发型颅内出血危险因素。结果:男性与年龄≥60岁者的迟发型颅内出血率较高(P0.05);观察组的GCS评分、PLT以及HGB降低值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Logistic相关性分析显示,PLT1、PLT2、HGB降低值以及GCS评分均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型颅内出血的发生与PLT、HBG以及GCS均具有密切相关性,早期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发生颅脑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的危险因素。方法:筛选我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中重度颅脑损伤病人3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引起PTCI的因素进行χ2检验分析,再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生PTCI 37(11.31%)例,其中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ores,GCS)3~8分、9~12分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6.11%(34/211)、2.59%(3/116),合并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PTCI发生率分别为19.74%(15/76)、14.89%(32/215)、17.95%(14/78)、20.00%(15/75)、14.61%(26/178),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31、0.029、0.039、0.001、0.043)。而患者年龄、性别不同引起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53、0.882)。结论:GCS、颅底骨折、外伤性SAH、脑疝、低血压性休克、行去骨瓣减压术是PTC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与PTCI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76例颅脑外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危险因素。结果:46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9.7%。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脑脊液漏,手术次数超过2次,手术时间超过3h,白蛋白<25g/L,GCS评分低于8分为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需采用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治的47例发生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47例未发生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有统计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术后白蛋白、术前GCS评分、血糖水平、手术次数、术后激素、后颅窝手术是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及血糖等指标是颅脑外伤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外引流、手术时间、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及血糖水平等因素是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2007年12月经病史和头颅CT证实,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6例,对颅脑损伤的并发症、预后及其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56例中,在颅脑外伤发生后24h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1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出现心源性猝死并成功心肺复苏6例,从通知急救到复苏成功的中位时间16min.复苏过程中,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平均3.5 mg.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并发脑干损伤、心脏骤停、休克、呼吸衰竭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急性肾功能衰竭组(P<0.05);血糖较非急性肾功能衰竭者明显增高(P<0.05);血白细胞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型颅脑外伤合并急性肾功能损伤发病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神经源性肾脏、呼吸和心脏损害并发的低氧血症有关,且其预后差,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罗艳  魏薇萍 《海南医学》2014,(3):449-451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进入抢救室的15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调查问卷,将患者分为安全转运组和非安全转运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安全转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0例患者中83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出现明显改变或其他危害病情的意外情况,非安全转运率为55.33%.在影响安全转运的各因素中,颈托固定、氧气供给、静脉输液、使用约束带、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6个因素与急性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能否安全转运呈显著相关.结论 使用颈托固定、给于恰当的氧气供给、保持静脉输液通畅、使用约束带、不需进行机械通气及GCS昏迷评分高的颅脑外伤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措施,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对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提高及时诊出率、增加抢救与治疗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对神经外科2005年7月22日—2013年8月6日共计83例颅脑损伤术后发生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及预后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83例患者均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随访,所有患者都随访6个月。6个月后,按GOS评分,恢复良好,生活自理者47例,轻度残疾,生活基本自理者16例,重度残疾,生活需要照料者9例,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者5例,死亡3例,失访3例。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在临床上并非罕见,约占颅脑损伤手术患者的10%,该疾病病情进展迅速,迟发性血肿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打击并可导致术后顽固性颅高压,使病情进行性加重并导致严重后果;部分患者病情隐蔽,不易被及时发现而贻误最佳抢救时机,一旦病情恶化,可延长患者恢复期并使患者预后变差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合理的初次手术方案,及时合理的影像学检查以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是降低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率及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创伤性颅内进行性出血(PIH)的发生率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脑创伤后头颅CT比较,颅内血刖量判断,分析性别、年龄、血压、体温、受伤特点及头颅行CT俭查时间等因素对PIH发生的影响。结果183例颅内血肿患者中79例(43.17%)出现PIH,其中46例(23.5%)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需急诊开顿行血肿清除术。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PIH发生率近50%,对男性、年龄较大、伤后血压高、有对冲伤史及受伤后第一次头颅CT检查时间短者更应密切注意意识等变化,并早蚓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功能变化与迟发性颅内出血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格捕斯哥评分(GCS),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42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轻型组47例,中型组39例,重型组5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其入院时凝血纤溶功能指标。治疗1个月后按是否出现迟发性颅内出血将患者分为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93例)和迟发性颅内出血组(49例)。比较不同组之间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各型颅脑损伤中凝虮纤溶功能均有异常,且随着伤情的加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水平逐渐升高,而血小板(PLT)水平逐渐下降(P〈0.05)。与无迟发性颅内出血组比较,迟发性颅内出血组PT、APTT、TT和DD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存在凝血功能异常,且其与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凝血纤溶功能检测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的伤情,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额极静脉损伤所致术后迟发性额部血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轶 《安徽医学》2007,28(3):200-202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时,如何及时发现额极静脉损伤以预防其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发生。方法对脑挫伤所致脑内血肿清除术及单纯硬膜下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前额区迟发性血肿的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5例均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术中证实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原因为额极静脉损伤。其中恢复良好4例,重残1例。结论在额颞部脑挫伤所致硬膜下或脑内血肿清除时应注意探查或预防额极静脉损伤。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张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2,5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均为2006年7月到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DTICH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年龄、DTICH确诊时间、确诊时GCS评分、DTICH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年龄在≤60岁患者、确诊时GCS评分为13-15分、及DTICH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其他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3-8分)。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硬脑膜外进行性出血(EDPH)的发生时间及其危险因素,为及时判断EDPH提供线索。方法 通过CT检查比较颅脑损伤前、后颅内血肿量,分析性别、年龄、血肿部位、颅骨骨折及第1次头颅CT检查距受伤时间等因素对EDPH发生的影响。结果 174例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中,53例(30.50%)出现EDPH,其中26例(14.96%)因进行性脑出血量大而需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术。EDPH的发生时间多在24h以内。男性、年龄较大及第1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者EDPH发生率高。结论 EDPH的发生率接近脑膜外血肿总数的1/3,对男性、年龄较大及第1次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者应加强观察.并最好于伤后12h内复查头颅C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16例.根据是否出现颅内进展型出血分为进展性出血组和非进展性出血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受伤后首次CT的检查时间、昏迷评分、受伤到第二次CT检查的时间、凝血功能、首次CT和复查CT出血量等。采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进展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结果患者年龄大、入院时GCS分数高、受伤到第一次CT时间短、D—D水平高、FDP水平高、PLT水平高、INR大是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影响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型出血的危险因素较多,了解这些因素,做到积极预防和治疗,以降低对患者的危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予结肠镜息肉切除术治疗,观察迟发性出血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109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11例,发生率1.01%;单因素分析显示,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位置、直径、形态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息肉位置(右半结肠)、息肉大小(≥2cm)为结肠镜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迟发性出血是结肠镜息肉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主要与年龄、息肉位置、息肉大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