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抗衣壳抗体(VCA)IgM、IgA、IgG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50例IM患儿血清标本及同期50例健康儿童血清标本中的VCA-IgM、VCA-IgA、VCA-IgG抗体含量,并将各组间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差异。结果:VCA-IgM检测:IM敏感度(92%)、特异度(96%)、阳性预测值(96%)、阴性预测值(92%)。患儿9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体检对照组4%(P<0.05)。VCA-IgA检测:IM患儿阳性率为6%,体检对照组为2%,两组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VCA-IgG检测:IM患儿敏感度为58%、特异度为74%、阳性预测值为72%、阴性预测值为65%。其患儿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较EBV-VCA-IgM、IgA、IgG三种抗体在IM疾病中的诊断,其中以IgM其敏感度、特异度、预测值最理想;I-gA在患儿及对照组中均检出率低;IgG虽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满意,但65%的阴性预测易造成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80例婴肝患儿外周血EBV-DNA的拷贝数。采用PCR-Southern方法检测患儿咽分泌物EBV DNA;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80例婴肝患儿血清EBV VCA-IgM。结果 80例患儿血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20.0%(16/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外周血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婴肝患儿组外周血E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80例患儿咽分泌物标本EBV DNA阳性率为31.25%(25/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有1例咽分泌物EBV DNA阳性,阳性率为2.5%(1/40),患儿组咽分泌物EBV-DNA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80例患儿血EBV VCA-IgM阳性率为11.25%(9/80),40例正常对照儿童EBV VCA-IgM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无显著性(P=0.066)。结论 EBV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致病因子之一,临床对年龄较小伴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在排除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感染后,应考虑EBV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EB病毒(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EB病毒抗体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55例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研究组,将同期55例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衣壳抗体IgM(VCA-IgM)、衣壳抗体IgG(VCA-IgG)和衣壳抗体IgA(VCA-IgA),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在VCA-IgM、VCA-IgG和VCA-IgA抗体阳性率方面,对照组分别是3.64%、7.27%和3.64%,研究组分别是85.45%、90.91%和14.55%,研究组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病毒抗体检测在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中应用效果明显,其可以将患儿患病程度及发展状况清楚地反映出来,以便更好地诊治疾病,根据诊断结果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此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在小儿EB病毒(EBV)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7月于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的150例疑似EBV感染患儿,根据实验室EBV抗体谱检测结果分为EBV活动感染组(64例)、EBV既往感染组(65例)、非EBV感染组(2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及血清EBV-CA IgM检测。分析各组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检测结果、血清EBV-CA IgM检测结果。结果 3组患儿血浆EBV-DNA阳性率及血浆EBV-DNA载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感染者外周血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3.67%(41/49),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77.55%(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感染者血浆EBV-DNA阳性检出率为81.25%(52/64),血清EBV-CA IgM阳性检出率为68.75%(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血浆EBV-DNA载量是检测小儿EBV活动性感染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衣壳抗原IgM抗体(VCA-IgM)、衣壳抗原IgG抗体(VCA-IgG)亲和力指数(AI)及细胞免疫功能在EB病毒(EBV)感染患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9年10月本院诊治的85例EBV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分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47例)和嗜血细胞综合征(HPS)组(3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VCA-IgM、AI水平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并利用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IM组和HPS组的VCA-IgM、CD3~+、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IM组均明显高于HPS组(P0.05);IM组和HPS组的AI、CD4~+以及CD19~+均低于对照组,IM组的AI、CD4~+均明显低于HPS组,CD19~+高于HPS组(P0.05)。联合诊断的AUC为0.942,明显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的AUC,敏感度为95.5%,特异度为93.8%。结论:VCA-IgM、AI以及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均可为EBV感染的诊断提供判断依据,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于EBV感染具体类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相关性及其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 收集102例RA患者和206例对照人群的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EB抗体VCA-IgG、EA-IgG 和EBNA1-IgG,同时用实时定量PCR法(RT-PCR)检测血清中游离的EBV-DNA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RA患者VCA-IgG、EA-IgG 和EBNA1-IgG的阳性率为91.2%、70.6%和96.1%,血清游离EBV-DNA阳性率为44.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则分别为12.1%、9.70%、90.8%,血清游离EBV-DNA阳性率为6.8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EBV感染和RA相关,三种抗体和血清游离EBV-DNA的联合测定可更好地作为RA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热程与EB病毒DNA(EBV-DNA)检测阳性率的相关性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的IM患儿32例,分析其热程与EBV-DNA阳性率和拷贝数的关系.结果 儿童IM治疗前EBV-DNA的阳性率为68.75% (20/32),拷贝数平均为1.39×107/ml(中位数8.36×104/ml),检测时发病时间平均6.6天(中位数8.0天).患儿治疗前E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4天91.67%、5~8天61.54%、9~12天33.33%、13~16天0.热程1~4天EBV-DNA的检出阳性率和拷贝数均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组患儿EBV-DNA的阳性率随着热程的增加而呈直线下降,相关系数R=0.99(P<0.05).结论 在患儿发热早期(1~4天)检测EBV-DNA对儿童IM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而发热9天以后,该项检测在临床诊断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EB病毒感染与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B病毒(EBV)感染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5例HIS患儿为研究组,40例健康婴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血清EBV衣壳抗原(VCA)IgM抗体,采用PCR法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咽分泌物中的EBV DNA,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45例患儿中有7例血清VCA-IgM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5·6%;对照组40例婴儿血清VCA-IgM抗体均为阴性,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EBV DNA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咽分泌物EBV DNA的阳性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BV感染是IHS的重要病因,由EBV感染导致的婴儿肝脏损害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陕西省汉中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0例IM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抗病毒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EBV-DNA转阴率.比较EBV-DNA阳性及阴性患儿的T细胞亚群分布,分析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结果 经过治疗后,67例(83.75%)患儿EBV-DNA转阴.治疗后,EBV-DNA阴性组CD3±和CD8+比例低于EBV-DNA阳性组,CD4+比例和CD4+/CD8+高于EBV-DNA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EBV-DNA未转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白细胞计数(WBC)及淋巴细胞计数与EBV-DNA转阴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的使用、年龄及初始Ct与EBV-DNA未转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可以引起IM患儿T细胞亚群的紊乱,临床上应采取积极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相关性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EBV-HLH)的血清学EB病毒抗体和病毒复制水平等病毒学特征。方法对26例嗜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和23例原发性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associated,infectious mononucleosis,EBV-IM),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同时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项EBV抗体,包括:抗EBV衣壳抗原(capsid antigen,CA)IgG(EBV-CA-IgG)抗体、抗EBV衣壳抗原IgM(EBV-CA-IgM)抗体、抗EBV早期抗原(early antigen,EA)IgG(EBV-EA-IgG)抗体、抗EBV核抗原(nuclear antigen,NA)IgG(EBV-NA-IgG)抗体。结果7例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检测阳性,被诊断为EBV-HLH。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均值为(4.586±0.107)×107/mL。从4项EBV抗体结果分析,原发感染3例(抗EBV-NA-IgG抗体阴性),既往感染或再激活4例(抗EBV-NA-IgG抗体阳性)。7例EBV-HLH患者中有3例EBV-CA-IgM阳性。23例EBV-IM患者血清中EBV-DNA检测均阳性,拷贝数均值为(6.865±0.305)×103/mL。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EBV-IM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EBV-HLH可以发生在EBV感染的不同时期,EBV-HLH患者血清中EBV-DNA拷贝数显著高于IM患者,外周血中E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EBV-HLH的病因诊断中比血清学抗体检测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划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8例儿童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岁占82.77%,夏秋季占64.70%。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4.96%。咽峡炎93.70%,鼻塞50.84%,淋巴结肿大94.12%,肝肿大89.50%,脾肿大50.84%,眼睑水肿57.98%。3岁以下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长儿合并多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比婴幼儿高。实验室检查:82.35%的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AL) 〉10%,其中71.94%在病程第2周AL〉10%。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者48.85%,HA阳性率〈3岁(14.55%)明显低于〉t3岁(53.90%),P〈0.05。EBV-VCA-IgM阳性率75.81%,各年龄组问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论IM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以夏秋季稍多。眼睑浮肿和鼻塞为IM的重要临床特点。早期及时送检EBV抗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EBV-CA IgM、EBV DNA及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用于诊断婴幼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3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共32例(观察组),及同期入院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33例(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定量PCR和外周血抗凝样本涂片镜检检测2组患儿的EBV-CA IgM、血清EBV DNA以及异型淋巴细胞占全血有核细胞百分比,并比较2组之间的差异。各项指标和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用ROC曲线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项指标并联联合检测敏感度(97.43%)明显高于3项指标单项检测。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联合检测用于诊断IM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75,高于EBV-CA IgM(0.723)、EBV DNA(0.928)和异型淋巴细胞(0.961)单项检测。 结论 EBV-CA IgM、EBV DNA、异型淋巴细胞检测可作为诊断儿童IM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敏感度;有助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早期诊断,并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在儿童EB病毒(EBV)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31例EBV活动感染儿童(原发感染174例,复发感染57例)、258例非活动EBV感染儿童(EBV既往感染)、45例无EBV感染健康儿童采用自动核酸提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全血EBV DNA载量,探讨其与EBV感染的关系。结果 EBV活动性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81.8%,全血EBV DNA载量为(3.99±0.96)lg Copies/ml。EBV原发感染组与复发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419,P=0.517),EB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6,P=0.221)。非活动EBV感染儿童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10.9%,全血EBV DNA载量为(2.89±0.20)lg Copies/ml。EBV活动性感染组与非活动性感染组的全血EBV 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51.600,P=0.0001),全血EBV DNA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89,P=0.001)。非EBV感染组全血EBV DNA阳性率0。EBV原发感染组中,全血EBV DNA阳性率(82.7%)高于EBV- CA IgM阳性率(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160,P=0.008),两者结果一致性不佳(Kappa=0.687)。以全血EBV DNA载量检测阳性作为诊断依据,敏感度75.9%,特异度91.2%,诊断符合率84.4%;在全血E-BV DNA载量为3.00lgCopies/ml时,是判断儿童EBV活动性感染的最佳临界点,敏感度70.1%,特异度95.3%,诊断符合率83.4%。结论全血EBV DNA载量是监测EBV活动性感染的独立指标,在儿童EBV感染诊断、疗效观察和愈后评估中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EB病毒(EBV)感染的相关性及EBV感染对SLE患者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SLE患者(SLE组)及70侈4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血液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EBV—DNA特异性片段来检测EBV—DNA的阳性率,ELISA法检测血清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数和Th1/Th2比值。结果:SLE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比EBV-DNA阴性组具有更高的皮疹、关节炎和血液系统异常发生率以及更高的抗Rib—P抗体、抗Smith抗体、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阳性率(P〈0.05),但两者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中,EBV—DNA阳性组血清IL-4浓度和外周血Th2细胞数显著高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1和P〈0.05),Th1/Th2比值低于EBV—DNA阴性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EBV感染与SLE密切相关,EBV可能通过促进Th2型免疫反应来促进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广州地区成年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抗EB病毒VCA/EBNA1 IgA和IgG抗体的年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方法收集广州市309例常规体检的健康女性血清样本,分别采用比浊法和ELISA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抗EB病毒VCA/EBNA1 IgA和IgG抗体水平。结果广州地区成年女性抗EB病毒VCA-IgA、抗VCA-IgG及抗EBNA1-IgA、抗EBNA1-IgG的阳性率分别为14.6%、92.2%、3.2%、99.7%。抗VCA-IgA阳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0.163,P=0.004);抗EBNA1-IgG OD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8,P=0.020)。各抗体水平间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抗EBNA1-IgA与血清总IgG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154,P=0.008);抗VCA-IgA与抗EBNA1-IgA、抗EBNA1-IgA与抗EBNA1-IgG、血清总IgA与抗VCA-IgA、总IgG与抗VCA-IgG、总IgA与总IgG、总IgM与总IgG水平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分别为0.113、0.241、0.228、0.228、0.433和0.362,P0.05)。结论广州地区成年女性99.7%存在EB病毒既往感染。随着年龄增长,抗VCA-IgA阳性率逐渐增高,而抗EBNA1-IgG OD值则逐渐下降。抗EB病毒抗体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鼻咽癌等疾病筛检时联合指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M患儿急性期、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随访期(治疗后4周)以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IM患儿急性期以及恢复期较对照组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均明显下降(P<0.05),CD8+T细胞百分比则明显升高(P<0.05)。恢复期(更昔洛韦治疗后2周)CD4+T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CD8+T细胞百分比则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者与正常儿童T细胞亚群、Treg细胞的百分比;分析IM患者急性期外周血EB病毒DNA浓度与它们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确诊为儿童传单且外周血EBV—DNA阳性的急性期患者47例,同期正常儿童32例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CD4+CD25+、CD4+CD25+CD127-的变化,分析它们与EBV浓度的相关性。结果IM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CD3+,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上升,CD4’、CD4+/CD8+比值、CD4+CD25+、CD4+CD25+CDl27-下降。在急性期IM患者组病毒载量与CD3+、CD8+T细胞均呈正相关;与CD4+、CD4+/CD8+、CD4+CD25+、cD4+D25+CD127-细胞呈负相关。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功能紊乱,其免疫功能紊乱的程度与EB病毒感染量有关,为临床IM患儿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调节性T细胞在IM患儿急性期减少,可能在IM的发病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人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患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外周血中EB病毒DNA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57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水平。比较不同年龄、性别、门诊及住院HIV/AIDS患者的EBV-DNA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IV/AIDS患者EBV-DNA总检出率为32.30%(83/257),住院AIDS患者检出率为43.96%(40/91)明显高于门诊HIV/AIDS患者检出率(25.90%,43/166)。结论 HIV/AIDS患者外周血中EBV-DNA检出率较高,EBV-DNA阳性检出率随着HIV/AIDS患者病情的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