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应用体表心电图检测研究P波离散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检测68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观察组)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并与42例冠心病无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各20例患者的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观察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左房内径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左室射血分数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 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最简单的心电图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颤对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非心衰患者49例(房颤组),另择同期类似疾病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房颤组复律前的血BNP水平.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在复律后24h检测血BNP水平,并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6个月内房颤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血BNP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复律前房颤组血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复律后血BNP水平显著低于复律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房颤组31例未复发,18例复发;复律前后复发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1);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仅左房内径、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并在复律时降低.血BNP水平、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可能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性分析267例心衰伴房颤患者的V_1导联f波振幅,同时随机抽查200例无心衰,但伴房颤的风心病患者的f波振幅作对照比较。心衰组粗波型(≥1mm)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心衰组(P>0.05),并随心功能不全级的增加,f波振幅增高,心衰控制后,f波振幅降低(P<0.05)。各病因组以风心病组为显(P<0.05),而冠心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粗波型f波在50岁以下年龄组多见于风心病,50岁以上年龄绝大部分见于冠心病和高心病,并随年龄的增加,f波振幅呈逐渐增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122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测量心电图(ECG)平均房颤波振幅,了解其与病因诊断和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房内径(LAD)大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慢性房颤和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房颤的平均房颤波振相及左房大小比阵发性房颤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房颤大得多(P<0.01),平均房颤波振幅与UCG测量的左房内径大小呈正相关(r=0.482,P<0.01)。且风心病以粗房颤波为主,多数呈慢性房颤伴左房大;冠心病及其他疾患以细房颤波及阵发性房颤居多,并且左房大小正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 (Pd)。方法 选择高血压阵发性房颤 (PAF)患者2 4例为 1组 ,高血压无PAF患者 30例为 2组 ;窦性心律下测量体表 12导联心电图的最大P波间期 (Pmax)、最小P波间期 (Pmin) ,并计算P波离散度 (Pd =Pmax -Pmin) ;心脏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直径 (LAD)、左室射血分数 (LVEF)。结果  1组患者的P波离散度明显大于 2组 ;1组Pmin和LVEF明显小于 2组 ;Pmax和LAD两组无明显不同。结论 窦性心律下高血压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波离散度大于无房颤的高血压患者 ,反映了心房肌的电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00例房颤心电图V1导联f波振幅大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f波平均振幅≥1mm多见于慢性持续性房颤、风心病、心力衰竭者,f液平均振幅<1mm多见于阵发性房颤、冠心病,心功能正常者;故认为,通过房颤心电图V1导联f液振幅大小的分析,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特别是房颤合并心衰的诊断和治疗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7.
张瑞芳  杨鸿雁  王瑜 《四川医学》2019,40(11):1142-1146
目的观察降糖措施对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电复律的影响及电复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06例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采取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格列吡嗪进行降糖。比较两组电复律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治疗前和治疗后3d的一氧化氮(NO)浓度与血浆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将患者按电复律结果分为成功组(96例)与失败组(1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心室率、左房内径、合并高血压、房颤持续时间,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电复律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电复律1次成功率与总成功率分别为81. 13%与96. 23%,显著高于对照组62. 26%与84. 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治疗前的血清NO与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3d观察组血清NO水平均显著升高、血清vWF水平大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血清NO水平为(48. 39±12. 40)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32. 10±7. 22)μmol/L,血清vWF水平为(111. 89±26. 31)%,显著低于对照组(141. 07±24. 26)%(P<0. 05)。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均为电复律成功率的影响因素(P<0. 05)。结论血糖水平对电复律成功率有一定影响,阵发性房颤伴高血糖患者采取降糖治疗可提高电复律成功率,同时应警惕糖尿病存在的可能。电复律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电复律前即刻血糖水平、左房内径、房颤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颤动f波振幅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慢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房波电振幅特点进行研究,以探讨其在房颤产生和持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44例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在术前作16导左、右房同步心外膜标测图并进行分析,同时与10例室上速(对照组)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A波,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明显低于对照组A波,左房后壁上、中、下部位f波振幅明显低于右房(P<0.05). 14例房颤电复律后心房各部位的A波幅明显大于术前f波振幅(P<0.01),左心耳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上、中、下部,左房后壁上部f波振幅显著大于左房后壁中部.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f波振幅与心房内径和容积无相关.结论: 左房后壁中、下部f波振幅最低,在左房心耳、左房上和左房中、下部之间存在明显电位差,提示左房中、下部是最易产生各向异性传导的部位,推测为AF起源,在明显电位差的部位易形成折返环.  相似文献   

9.
王莉  张亚迪  崔晓芬 《中外医疗》2016,(16):186-187
目的:探讨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电图f波的特点。方法整群选取该院于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42例,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91例,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比较其f波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的心室率﹑合并症以及心电图f波检查的f-f间期﹑f波时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f波细颤例数明显要多于对照组,f波振幅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电图检查中出现f波间期缩短,振幅降低,患者具有较大的可能发生慢性非瓣膜性房颤,应当引起广大医学卫生工作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例已确诊的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左房内径、血清CRP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左房内径、血清CRP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辛伐他汀的方法更有利于对老年阵发性房颤复发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心衰)合并心房纤颤(AF)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6例心衰患者按是否存在AF分为AF组、窦性心律(SR)组,再将AF组患者按照静息心室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和以上分为两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浆BNP、NYHA分级以及左房、左室舒张末内径。结果 AF组血浆BNP浓度高于SR组,在相同的NYHA心功能分级亚组中,AF组BNP水平在心功能II级与III级组中显著高于SR组。心衰合并AF患者血浆BNP水平,与患者年龄(r=0.675,P〈0.01)、AF持续时间(r=0.669,P〈0.01)、左心房大小(r=0.734,P〈0.01)、左室大小(r=0.846,P〈0.01)均呈正相关;AF组中心室率控制与否两组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衰合并AF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年龄、AF持续时间、左房、左室内径有关,AF患者心室率控制与否与BNP水平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赛英  傅国胜 《浙江医学》2011,33(6):807-809
目的 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硫氧还蛋白(TR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房颤发生、发展中量的变化以探讨房颤的发病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持续性房颤患者(持续性房颤组)4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组)42例,对照组39例,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TRX、SOD表达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并对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hs-CRP、TRX水平及LAD值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组低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LAD与hs-CRP呈正相关(r=0.817,P<0.01),与SOD呈负相关(r=-0.825,P<0.01),与TRX呈正相关(r=0.919,P<0.01).结论 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左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水平检测在评估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中的价值。方法 85例NVAF患者分为血栓栓塞事件组(26例)和无血栓栓塞事件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测左心房内径(LAD);描记心电图V1导联,测量f波振幅,以f波振幅<0.1 mV为细颤、≥0.1 mV为粗颤;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TNF-α及IFN-γ水平。结果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细颤发生率为84.6%(22/26),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59.3%(3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f波振幅为(0.075±0.017)mV,明显低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096±0.038)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为(46.77±6.72)mm,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LAD的(46.93±8.12)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栓塞事件组患者血浆DD、TNF-α、IFN-γ水平分别为(0.69±1.36)mg·L-1、(33.12±23.53)、(32.62±11.22)μg·L-1,显著高于无血栓栓塞事件组的(0.26±0.52)mg·L-1、(22.29±13.64)、(23.95±11.60)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细颤、血浆TNF-α水平是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血浆TNF-α水平与心电图表现细颤有助于评估持续性NVAF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复律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的临床因素及护理要点。方法选择由同组医师施行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178例,按照术后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分为房颤组及自动恢复窦律组,对年龄、性别、左房内径、房颤时间、左室射血分数(EF值)、心胸比、心脏病史、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左心房直径小于55mm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43%)明显高于左心房大于55mm的患者(21%,P〈0.05)。房颤时间短于2年的患者48%转为窦性心律,明显高于房颤时间长于2年的患者(P〈0.05)。心胸比率〈0.6的患者窦性心律转复率(38%)明显高于心胸比率〉0.6者(14%,P〈0.05)。性别、年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无心脏手术史、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对于手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没有影响。结论风心病二尖瓣置换术后房颤自动恢复窦性心律情况与左房大小、房颤时间及心胸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管铮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9):65-66,7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利尿钠肽(BNP)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应用及评价。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永州市中心医院1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8例,另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50例及健康对照组42例。对比分析各组CRP、BNP、D—D水平。170例冠心病患者依据冠脉不同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组(n=86)、双支组(n=48)及3支组(n:36),对比分析各组CRP、BNP、D—D水平。17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组,对比分析各组CRP、BNP、D—D水平。结果AMI组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UAP组,两组均高于SAP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支组CRP、BNP、D—D水平明显高于双支组,双支组也明显高于单支组(P〈0.01)。AMI、UAP、SAP患者心功能异常组的BNP、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CRP、BNP、D-D水平不仅能评价心功能受损程度,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ACS、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EH合并AF患者分为阵发性AF组(EH+pAF,44例)和慢性AF组(EH+cAF,31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用ELISA法测定血清TGFβ1、CTGF,用PCR方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与EH且为窦性心律(SR)组(EH+SR,37例)及健康对照者(NC,36例)进行比较;比较EH+AF组不同基因型间TGFβ1与CTGF的血清浓度。结果 EH+cAF组和EH+pAF组血清TGFβ1及CTGF水平均显著高于EH+SR组和NC组(P〈0.01);EH+AF组与EH+SR组、NC组ACE I/D多态性缺失纯合型(DD型)、杂合子(DI型)、插入纯合型(II型)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EH+AF组中较EH+SR组和NC组明显增加(P〈0.05);EH+AF组不同基因型之间TGFβ1及CTGF浓度比较发现,DD基因型TGFβ1浓度显著高于DI型(P〈0.01)和II型(P〈0.01),DD基因型CTGF浓度明显高于II型(P〈0.05)。结论 D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的易患基因;房颤患者ACE DD基因型TGFβ1和CTGF水平明显升高,藉此可引起心房肌纤维化及心房重构,导致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心房颤动(慢性房颤)患者的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左心房内径(LAD)的关系.方法 将入院或门诊就诊的慢性房颤患者76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分为A组:36例,LAD<40mm;B组:40例,LAD≥40mm,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C组),观察比较各组的临床特征,所有入选者清晨空腹检测血清CysC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A,B两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及LAD均明显升高(P<0.05,P<0.01);B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且房颤患者CysC水平与LAD呈显著正相关(r=0.402,P<0.01).结论 慢性房颤患者血清CysC水平及LAD均明显升高,且CysC与LAD存在强相关性,提示CysC可以作为一个评价房颤、估计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9.
冷立军 《中原医刊》2011,(22):33-36
目的探讨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中的药理学机制。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降压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福辛普利治疗;在服药前、服药后6个月分别测定每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C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并观察服药6个月后房颤复发率,再分析房颤复发与BNP、CRP、AngⅡ、左心房内径(LAD)、P波离散度(Pd)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服药前与服药后6个月相比较,SBP、DBP、BNP、CRP、AngⅡ、LAD和Pd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仅SBP、DBP明显降低(P〈0.01),其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现BNP、Pd、CRP、AngⅡ与房颤复发关系最密切,是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福辛普利治疗高血压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明显降低血压的同时可明显减少房颤发作,BNP、Pd、CRP和AngⅡ对房颤的预测、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了新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孢素A(cyclosporineA,CsA)对心房颤动(AF)大鼠心房有效不应期(ERP)、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2(TIMP-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F组、AFCsA处理组。除对照组外,采用乙酰胆碱-氯化钙药物经尾静脉注射法构建AF大鼠模型;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AFCsA处理组饮食加5mg·kg^-1·d^-1CsA;对照组和AF组每天胃内注入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心电图检测AF持续时间;测定心房ERP;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MMP-2及TIMP-2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F组心房ERP明显缩短(P〈0.01),血清中MMP-2水平明显增高,TIMP-2水平明显下降(P〈0.01);与AF组比较,AFCsA处理组AF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心房ERP明显延长(P〈0.01),血清中MMP-2水平明显降低,TIMP-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CsA具有抗AF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延长心房ERP从而改善大鼠心房电重构。以及调控MMP-2及TIMP-2表达而改善大鼠心房结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