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乔新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17-118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因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68例,对其发生的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个品种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频率最高,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头孢替唑钠,发生率为9.1%;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纳。发生率为2.5%,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引起近10个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为55.00%;其次为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4.16%。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时,应详细地了解该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杜爱侠  赵军 《吉林医学》2014,(12):2551-2551
目的:探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以后药物使用作为参考,减少由此类药物造成不良反应发生。方法:收集87例因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之前均使用过此类药物,且使用之后无明显异常。对不良反应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导致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过后产生不良反应原因较多,与患者自身状况和药物都有密切联系。结论:随着病菌抗药性的增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愈加频繁,虽然抗菌效果好、可使用范围广,但如不按照规则随意使用,同样会带来其他无法预料后果。  相似文献   

4.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抗生素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类抗生素,它们是由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CA)连接上不同的侧链而制成的,按开发时间的先后、抗菌作用特点、临床作用不同意即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不同而分为1、2、3、4代。由于本类抗生素抗菌谱广、杀菌力强、半衰期较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对策。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不良反应、诱因以及针对不良反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出现过敏的患者最多,可达30.0%。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诱因主要有酗酒与饮食不当等,因药物用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医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疾病情况、生理、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法以及用量。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饮食以及其他用药。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以促进临床安全用药,降低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发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指导作用。方法:统计我院输液室2008-2010年132例既往无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史患者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原因,不良反应药物有头孢唑啉、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替安,观察不良反应发生的诱因及临床表现。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合并用药、患者本身原发病、环境、年龄、情绪、饮食、饮酒、输液速度、药物用量、药物质量、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量逐年上升,临床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不仅应重视其抗菌效应,还应高度重视其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要增强服务意识,学习药理知识,了解药物常用剂量与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正确、合理、规范地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才可及早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2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在用药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同时纳入同一时间段在本院接受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但未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0例作对照组。总结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出现不良反应类型以皮肤系统(44.67%,67/150)为主,其余依次为消化系统(29.33%,44/150)、血液系统(20%,30/150)、泌尿系统(4.00%,6/150)、肝胆系统(2.00%,3/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有饮酒史、过敏体质、情绪不稳定、联合用药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4,8.813、5.357、13.85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饮酒史、过敏体质、情绪不稳定、联合用药均为导致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危...  相似文献   

8.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收集、分析近年来国内文献报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例,总结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的特征。掌握其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穆玉萍  刘慧兰 《当代医学》2013,(26):138-139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并探讨护理干预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中的临床应用,对其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2年7月住院部发生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39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的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工作。结果 39例患者中皮肤过敏反应18例(46.15%)、过敏性休克3例(7.69%)、肾毒性4例(10.26%)、胃肠道反应及二重感染11例(28.21%)、心血管系统3例(7.69%);不良反应原因主要有患者年龄过大或过小6例(15.38%)、患者饮食因素5例(12.82%)、患者情绪因素5例(12.82%)、药物滴注后饮酒8例(20.51%),过敏体质6例(15.38%),多种因素或不明诱因9例(23.08%);39例患者经相应护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改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6例,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96例患者中过敏反应11例(11.46%),消化系统不良反应17例(17.71%),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6例(16.67%),血液系统不良反应13例(13.54%),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5例(15.63%),二重感染19例(19.79%),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醒样反应5例(5.21%)。结论:正确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于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方法:对310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与患者年龄相关,与给药浓度似有一定关系,与性别无关。结论: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适应证和给药方法,对于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脂肪乳注射液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丁 《北京医学》2010,32(6):467-468
目的分析脂肪乳注射液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搜集我院1997-2009年应用脂肪乳发生不良反应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发现发生脂肪乳ADR36例。临床表现多数为过敏反应(75%),甚至过敏性休克(11.1%),另外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22.2%)以及肾功能损害(3.1%)。结论临床使用脂肪乳注射液时应全面考虑患者综合状况,重视脂肪乳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228例刺五加注射液致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刺五加注射液所致ADR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累及皮肤及附属器、心脑血管、神经、呼吸、消化、血液、免疫等多个器官系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结论在刺五加注射液应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I临床反应,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病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关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来荆门市精神卫生中心接受氯氮平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64例,对其使用氯氮平药物治疗后的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症状和原因,并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在医院接受氯氮平药物治疗的患者部分出现了嗜睡、倦怠等不良反应,在经过针对性护理后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护理人员在为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了解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细致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做好护理工作,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收集陕西省肿瘤医院医院2015年上报的376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物、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肿瘤药物所致ADR居首位(55.59%);以静脉给药(92.81%)引起的ADR最常见;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皮肤/附件、全身系统,绝大多数ADR转归良好。结论 应进一步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培训和监测工作,发挥好临床药师的作用,提高医院不良反应上报质量。  相似文献   

16.
唐剑萍  吕和平 《西部医学》2007,19(6):1167-1168
药品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自1968年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计划组织成立以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主要来自医院(占报告总数的99%),是发现ADR的主要场所,在ADR监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强基层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迫在眉睫。本文结合我院实践,对做好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江飞  张清文  董永华 《实用全科医学》2009,7(3):317-317,32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临床药师2006—2007年期间收集的64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类并分析。结果64例ADR中,由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51例(占79.7%),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居首位,占31.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次的23.6%。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相关知识的宣传,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查我院抗结核药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了解我院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结核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集的207例结核药ADR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例ADR事件以男性患者为主(57.49%),服用口服药的占55.07%,主要是抗结核药和抗菌药引起ADR,引起的ADR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38.28%),其次为肝肾功能损害和全身反应;严重的ADR 7例(3.5%);大部分ADR都有较好的转归.结论 临床用药引起的ADR较多,势必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临床应重视ADR并及时发现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106例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集的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106例抗菌药物致ADR报告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64.15%),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给药途径(82.08%),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39.63%),涉及药品以喹诺酮类为主,其次是头孢菌素类。结论加强抗菌药物ADR监测,定期分析报告数据,及时为临床提供药品安全信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案例分析,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近6年二、三级医院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资料121例,和近几年有关医学杂志报道案例35例进行统计综合分析。结果: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累及8大系统的器官,涉及23种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不良反应居多。结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属器、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累及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