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哮喘忠诚患者应用肌松剂与镇静剂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哮喘重症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患者维库溴铵20mg+咪唑安定20mg进行静脉泵注,并对患者进行不良反应、镇静效果评估,安全监护、人工气道与并发症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本组所有患者经过镇静治疗后,抢救成功率高达100%,血气指标得到明显改善,(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哮喘重症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应用镇静剂与肌松剂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并进行良好的护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降低并发症,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镇静镇痛和肌松剂在解除机械通气时支气管痉挛的价值。方法静脉应用镇静镇痛和肌松剂,观察肺内哮鸣音,监测胸肺顺应性,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重症支气管哮喘经使用镇静镇痛和肌松剂后,人机对抗消失,哮喘音,胸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镇静镇痛和肌松剂在机械通气抢救呼吸危重症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的价值。 方法 对 2 2例重症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例早期气管切开患者中 ,有 6例行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治愈11例 ,死亡 1例。救治成功率 91.7%。 10例未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 ,治愈 4例 ,死亡 6例。 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加肌松剂治疗重症破伤风疗效满意 ,能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徐春雷 《广东医学》2012,33(12):1823-1824
目的 探讨肌松剂维库溴铵联合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急诊科采用维库溴铵救治的11例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均救治成功,其中2例需无创通气过渡撤机,通气时间 (46.7±12.5)h.维库溴铵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气指标(pH值、PaCO2、PaO2)及呼吸机压力参数(PEEPi、Ppeak)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重症哮喘患者的治疗,在常规镇静及机械通气治疗不达标的情况下,加用维库溴铵,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王玉芹 《中外医疗》2009,28(17):143-143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不同的患者选择性使用经口鼻面罩无创性正压通气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掌握上机撤机的时机,常规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合理使用镇静剂是成功治疗重症哮喘的关键。护理时做好心理护理,选择合适面罩,调整适宜的呼吸机模式及参数,做好气道管理,严密观察病情,行心电监护,防治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探讨极重症破伤风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救治措施.方法 对2005年以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肌松剂联合麻醉镇静辅以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救治的12例极重症破伤风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例放弃治疗,1例后遗脑缺氧痴呆,余9例均完全治愈,无并发症,无院内死亡病例.结论 肌松剂联合麻醉镇静辅以气管切开有创机械通气救治极重症破伤风疗效满意,是临床救治极重症破伤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唐京京 《重庆医学》2008,37(16):1809-1810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危重哮喘患者,全部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起始应用A/C PEEP通气模式,调节好初始参数,然后用肌松剂维库溴铵针8mg静脉推注,必要时微量泵维持,总维库溴铵量不超过20mg/d.当气管痉挛基本缓解后,停用维库溴铵,随后改用PSV PEEP通气模式,待缺氧纠正、呼吸功能改善后,根据患者病情撤机.结果 全部病例在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8~20min后,气道压显著下降(P<0.01),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经1~6d机械通气,哮喘完全缓解,治疗前后血气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有显著疗效,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肌松剂对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疗效的影响。方法:41例危重症哮喘患者分为肌松组19例,无肌松组2例,肌松组给予肌松剂+常规治疗,无肌松剂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2 h血气分析及气道压变化、拔管时间、住院时间;观察肌松剂使用时间<48 h和>48 h的哮喘患者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肌松组在使用肌松剂2 h的p H值、Pa CO2较无肌松组明显好转(P<0.05),气道峰值压力较无肌松组明显下降(P<0.05),2组Pa O2无明显差异(P>0.05)。肌松组拔管时间与无肌松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松组住院时间较无肌松组显著延长(P<0.05)。肌松剂使用>48 h与<48 h相比,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肌松剂能迅速改善危重症哮喘患者机械通气后的p H值、Pa CO2,明显降低气道峰值压力,但肌松剂使用>48 h会延长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机械通气配合镇静麻醉和肌松剂抢救重症哮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随着对哮喘发病机制认识的日益深入,新的、有效的治疗药物也不断增多。但哮喘的暴发性发作及不规范治疗导致的重症哮喘仍较常见,此时药物常常不能缓解其症状,可能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1997年1月~2000年1月我们采用机械通气配合镇静麻醉和肌松剂治疗10例重症哮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危重哮喘患者,全部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起始应用A/C+PEEP通气模式,调节好初始参数,然后用肌松剂维库溴铵针8mg静脉推注,必要时微量泵维持,总维库溴铵量不超过20mg/d。当气管痉挛基本缓解后,停用维库溴铵,随后改用PSV+PEEP通气模式,待缺氧纠正,呼吸功能改善后,根据病人病情撤机。结果:全部病例在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8~20min后,气道压显著下降(P<0.01),双肺哮鸣音明显减少。经1~6d机械通气,哮喘完全缓解,治疗前后血气主要指标明显改善。结论:机械通气联合肌松剂在危重哮喘抢救中有显著疗效,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勇才  刘志苹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34-1136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过程中丙泊酚与咪达唑仑联合镇静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5月在重症医学科救治的37例需机械通气同时镇静治疗的危重患者。所有入选患者给予丙泊酚1.0~1.5mg/kg体质量静脉注射快速镇静,然后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后患者清醒,出现烦躁时给予咪达唑仑0.05。0.1mg/k体质量行镇静诱导,之后以0.05~0.10mg·kg^-1·h^-1的剂量,用静脉泵持续泵入,以获得2-4级Ramsay镇静评分。分别记录两药静脉推注后镇静起效时间、达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记录给予咪达唑仑前,用药后2、6h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在负荷剂量下所有患者均能够达到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在2~4级,丙泊酚镇静诱导时间及达满意深度时间[(29±4)s,(20±3)min]明显快于咪达唑仑[(66±4)s,(4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咪达唑仑在维持剂量时能保持良好镇静效果。咪达唑仑用药2、6h后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SpO2)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均较用药前明显改善(P〈0.01)。结论气管插管时静脉推注丙}自酚可快速镇静、解痉;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的镇静维持治疗中取得很好效果,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熊明媚  杜岚岚 《中外医疗》2012,31(35):72-73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2例重症哮喘患者在给予解痉平喘、抗炎症介质、氧疗、补液、纠正酸碱失衡及抗感染等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皆给予机械通气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意识水平、气道保护能力、血流动力学等差异,分别选择无创或有创通气。其中,16例患者选择美国泰科BiPAP425ST呼吸机,采取通过鼻罩或鼻面罩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其余患者则选择美国泰科Puritan Bennett840呼吸机,通过经口气管插管,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结果 22例重症哮喘患者在给予通气治疗4h后以及撤机后与治疗前的动脉血气结果作对比,其pH值与PaO2恢复正常,PaCO2下降明显,与治疗前均存在明显的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插管时间在1个星期之内,全部患者皆成功转出重症监护病房,生存率达100%。结论对于重症哮喘患者,尽早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可改善相关症状,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危重支气管哮喘。方法:11例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结果:11例重症哮喘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 h PaO2和PaCO2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变(P<0.01)。结论:有创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对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此法,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4.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年01月至2005年03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64例急性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行口鼻面罩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采用同步/时间比例(S/TD)通气模式,吸气压(IPAP)16~26CMH2O(1CMH2O=0.098KPA),呼气压(EPAP)4~8CMH2O。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血气改变等指标。结果64例患者中,5例病情加重改为经鼻气管插管,行有创机械辅助通气;3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余55例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85.9%)。平均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1.55H后,症状、体征及血气分析等开始改善,24H症状评分均≤2分,平均上机时间76.5H。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是治疗急性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对急性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尽早使用此法,可减少并发症,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5.
有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1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有创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入住ICU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均及时得以纠正,均顺利撤离呼吸机,无缺氧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均为100%。结论: 对于严重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及时行有创机械通气,并正确选用呼吸机模式和参数是抢救得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监护室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静治疗的观察及安全护理措施的应用以及治疗后及时评估镇静深度。方法:各类急诊患者81例,应用镇静治疗,治疗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实施针对性的安全护理,加强并发症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有效进行。结果:81例危重患者均能达到镇静目标,Ramsay评分维持在3-5分,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严密观察镇静治疗患者的病情,加强并发症的控制及护理,对确保急诊监护室患者镇静治疗顺利进行及病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易建平 《当代医学》2010,16(7):31-32
目的探讨经鼻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对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5例重症哮喘患者行鼻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抢救治疗,并在抢救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及循环情况。结果患者PaCO2明显下降,PaO2显著上升(P〈0.05)。35例患者好转31例(88.6%),加重4例(11.4%),改为有创通气后得以好转。结论对重症哮喘患者实施经鼻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的抢救措施,便于操作,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机械通气救治重症支气管哮喘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支气管哮喘应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于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对重症哮喘患者行机械通气28例。采用无创正压通气和(或)有创机械通气,并尽早撤机。结果 28例患者中15例患者为经口气管插管,应用BiPAP呼吸机13例,为面罩机械通气,平均上机4h后呼吸困难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发绀亦消退,神志转清,双肺哮鸣音减少。24h内症状明显得到缓解,高碳酸血症和低氧血症迅速改善,5~7d脱离呼吸机。27例患者抢救成功,1例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机械通气时间为24~144h,平均(60±17)h。1例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1例发生气压伤。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高,是抢救重症哮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4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病原体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致危重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判断病情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4例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4例患者平均年龄(28.73±9.24)岁,其中孕妇2例(8.3%),肥胖[体质指数(BMI)≥30]18例(75%),有慢性基础疾病者2例(8.3%),包括支气管哮喘1例,肾移植术后1例。患者以发热、咽痛、气短为主要症状。双肺多发实变20例(83.3%)。24例患者均给予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75 mg或150 mg每日2次口服),其中22例(91.6%)患者应用激素治疗,18例(75.0%)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6例(25.0%)患者经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例(8.3%)患者死亡。结论:甲型H1N1流感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以青壮年为主,孕妇、肥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易并发重症肺炎,应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通气辅助治疗,张力性气胸、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相关并发症是其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