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中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00例维吾尔族和25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126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免疫组化Evision二步法检测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中,BRCA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内.在乳腺癌组织中,93例完全表达为细胞浆阳性,阳性率为74.4%,32例表达缺失.(2)BRCA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民族有明显相关性(P <0.05).(3)乳腺癌中P53蛋白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BRCA1蛋白与P53及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4)乳腺癌中P53及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3.6%;28.92±16.9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1.59%,5.38±3.43)(P<0.01).[结论]BRCA1蛋白、P53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可能在乳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与各病理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0例乳腺纤维腺瘤和42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变组织中BRCA1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组织学分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RCA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5.7%(36/4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2.4%(22/42),乳腺癌中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的BRCA1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BRCA1阳性表达率(P<0.05),BRCA1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升高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与Ⅱ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RCA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无关(P值均>0.05).结论 BRCA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可能成为临床对乳腺癌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中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00例维吾尔族和25例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对照组为126例维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免疫组化Evision二步法检测BRCA1、P53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1)在乳腺良性病变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中,BRCA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内。在乳腺癌组织中,93例完全表达为细胞浆阳性,阳性率为74.4%,32例表达缺失。(2)BRCA1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民族有明显相关性(P﹤0.05)。(3)乳腺癌中P53蛋白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BRCA1蛋白与P53及Ki-67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4)乳腺癌中P53及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率(53.6%;28.92±16.90)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1.59%,5.38±3.43)(P﹤0.01)。[结论]BRCA1蛋白、P53和Ki-67蛋白阳性表达可能在乳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及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预测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乳腺癌易感基因1)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选取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根治标本110例,对照组为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良性病变(纤维腺病及纤维腺瘤)及乳腺癌旁非癌组织;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的突变。[结果](1)110例维吾尔族及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的突变率为10%;其中70例维吾尔族散发性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为12.86%;新疆早发性乳腺癌(≤35岁)中BRCA1基因的突变率高于新疆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29,P﹤0.01)。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高于维吾尔族晚发性乳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95,P﹤0.01)。(2)2例双侧乳腺癌中均检测出BRCA1基因的突变。(3)对照组32例维吾尔族及汉族乳腺癌旁非癌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中仅发现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110例新疆散发性乳腺癌中发现11例BRCA1基因核苷酸的多态性。[结论]BRCA1突变可能与新疆早发性乳腺癌尤其是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及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乳腺癌组织、40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以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结果Cyclin D1和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29/40)和65.0%(26/40),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5%(11/40)和25.0%(10/40),而在正常乳腺组织中无表达,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及正常乳腺组织(P0.01);Cyclin D1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的病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Cyclin D1的阳性表达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结论Cyclin D1和Survivin在乳腺良、恶性肿瘤及乳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其表达与乳腺癌的病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Cyclin D1和Survivin的表达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在散发性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乳腺纤维腺瘤、42例乳腺癌中BRCAI的表达。结果:BRCA1在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86.7%,在乳腺癌中为52.4%,腋窝有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BRCA1的阳性表达率有逐渐下降趋势,其中Ⅰ级和Ⅲ级、Ⅱ级和Ⅲ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RCA1的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肿块大小无关(均P〉0.05)。结论:BRCA1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可能成为临床对乳腺癌诊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乳腺癌组织、癌旁乳腺组织和纤维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组织、20例癌旁乳腺组织和18例乳腺纤维瘤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不同病理组织间的表达关系。结果Survivin基因在乳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为68.75%(55/80),明显高于癌旁腺体组织(15%、3/20)和乳腺纤维腺瘤(0/18)组织的表达(P<0.05)。结论Survivin基因的抑制凋亡作用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一种新的预后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印春  齐立强  付丽  范宇  顾林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24-3327
目的:研究抗凋亡基因Bag-1在乳腺癌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Bcl-2、Bax的表达情况,探讨Bag-1与Bcl-2、Bax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免疫组化方法对15例乳腺平坦型上皮不典型增生(FEA)、20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及20例乳腺正常组织中Bag-1、Bcl-2、Bax的表达进行检测并收集全部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Bag-1、Bcl-2、Bax在15例乳腺FEA、20例乳腺DCIS、20例乳腺IDC及20例乳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3.3%、20.0%;70.0%、30.0%、50.0%;70.0%、50.0%、65.0%;25.0%、30.0%、10.0%。②Bag-1在乳腺FEA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IDC和DCIS中的表达(P<0.05),Bag-1在乳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IDC和DCIS中的表达(P<0.01);Bax在乳腺FEA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IDC中的表达(P<0.01),Bax在乳腺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低于乳腺IDC和DCIS中的表达(P<0.01)。③在乳腺FEA中Bag-1与Bcl-2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在乳腺DCIS中Bag-1与Bax的阳性表达、Bcl-2与Bax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检查结果说明在肿瘤发生发展的多基因调节中,Bag-1与Bcl-2在从FEA到癌变的过程中有相互促进作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受多基因调控的,多因素共同影响肿瘤的增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钙周期素结合蛋白(Cacy BP/SI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acy BP/SIP在86例乳腺癌组织、20例癌旁相对正常乳腺组织及16例乳腺腺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临床病理意义。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86例乳腺癌组织、20例癌旁组织、16例乳腺腺病组织中Cacy BP/SIP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6%(65/86)、30.0%(6/20)和43.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y BP/SIP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Cacy BP/SIP蛋白表达与ER(r=0.275)、HER2(r=0.256)有相关性(P<0.05)。结论:Cacy BP/SIP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ER、HER2的表达呈正相关,可能作为癌基因参与乳腺癌的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CD44v6及COX-2在不同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分析该两种基因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关系。方法:选取乳腺癌标本45例,乳腺增生标本3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28例及正常乳腺组织标本2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44v6和COX-2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45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8%、80%,而在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4%、40%,37.14%、14.3%,17.65%、10%,差异性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参数有关(P0.05),COX-2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P0.05),而与临床分期、年龄、肿瘤大小等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在乳腺癌组织中,CD44v6和COX-2阳性表达有相关性(r=0.4,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CD44v6和COX-2在不同乳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不同,预示CD44v6和COX-2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很大关联,有望对早期筛查和诊断乳腺癌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及p21^WAF1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HE染色鉴定乳腺癌的病理形态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21^WAF1在80例乳腺癌组织与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及p21^WAF1蛋自在80例乳腺癌组织及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HE染色可见,与正常的乳腺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有明显的异型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21^WAF1。在80例乳腺癌组织中有49例阳性表达(61.25%);而8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只有3例弱阳性表达(3.75%),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印迹法结果表明,p21^WAF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乳腺癌组为0.78±0.095、正常乳腺组为0.65±0.055;乙酰化的组蛋白H3、H4在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比乳腺癌组织高,其中乙酰化的组蛋白H3正常乳腺组为2.35±0.340、乳腺癌组为1.07±0.067,乙酰化的组蛋白H4正常乳腺组为3.44±0.202、乳腺癌组为1.11±0.086,两者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组蛋白乙酰化与p21^WAF1蛋白的表达变化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IM-1蛋白激酶在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1M-1蛋白激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织、乳腺非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PIM-1蛋白激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75%(63/80)、42.00%(21/50)、23.33%(7/30);乳腺癌组织中PIM-1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灰度值:118.807±19.99VS103.062±13.51,t=8.578,P〈0.05);PIM-1蛋白激酶的表达与乳腺癌的P-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04,P=0.003),与年龄和肿块大小无关(P=0.654,P=0.084)。结论PIM-1在乳腺癌中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的乳腺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PIM-1可能是乳腺癌形成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其表达增强与乳腺癌的浸润性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新的早期筛查和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的诊断指标。利用石蜡标本检测指标是可行的,具有方便,易得,经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遗传性乳腺癌与卵巢癌易感基因(Hereditarybreastandovariancancersusceptibilitygene,BRCA1)基因突变、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在乳腺癌中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4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研究组,另取10例非癌乳腺组织标本作对照组。利用PCR-SSCP法和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利用SP(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链接法)二步法检测ER,比较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BRCA1突变情况。结果10例非乳腺癌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64例乳腺癌标本中检出BRCA1基因突变6例,突变率为9.4%。突变发生在5、12、17外显子上,均为错义突变,ER阳性44例,阳性率为68.75%(44/64)。ER阳性组中只有1例BRCA1突变(1/44),ER阴性组中有5例检出BRCA1突变(5/20),两组比较BRCA1突变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广西乳腺癌与BRCA1基因突变有关,BRCA1突变与雌激素受体有关,BRCA1基因突变病人雌激素阴性状态比非BRCA1基因突变病人多。  相似文献   

14.
李晨曦  黄娟  王梅  鄢春雨  周琳 《实用预防医学》2014,21(10):1179-1182
目的研究BTB/P0Z蛋白家族成员Kaiso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120例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组织及39例乳腺增生组织中Kaiso的表达情况与亚细胞定位,并对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在120例乳腺癌组织中Kaiso呈明显的核表达,核阳性率为65.00%(78/120),而在39例对照组乳腺增生组织中呈零或极微弱的表达。Kaiso蛋白核表达与乳腺癌组织TNM分期(P=0.000)和淋巴结转移(P=0.001)呈正相关;而与乳腺癌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乳腺癌组织分化程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Kaiso在乳腺癌中主要为核表达,且Kaiso的表达与乳腺癌的恶性表型及转移呈正相关,提示Kaiso可能成为乳腺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5.
梁颜笑  杜洪  李雯  许进 《现代医院》2006,6(7):29-31
目的 探讨乳腺癌中FHIT蛋白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波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HIT蛋白在62例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62例乳腺癌组织FHIT表达为58.0%(36/62)、正常乳腺组织为96.8%(60/6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FHIT蛋白的阳性率为36.0%(9/25),无淋巴结转移为73.0%(27/37),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FHIT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结论 FHIT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FHIT表达缺失或降低是判断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TGF-β1和BRCA2的表达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7例乳腺癌中TGF-β1、BRCA2和HER2、ER、PR的表达,并选择年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等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GF-β1和BRCA2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参与分析的变量中,与BRCA2明显相关的变量为HER2、TGF-β1,与TGF-β1相关的变量为BRCA2。结论乳腺癌BRCA2过表达与TGF-β1、HER2表达相关,三者表达有一定协同性,联合检测可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TOR、eIF4E、4EBPS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乳腺癌组织中mTOR、eIF4E、4EBPS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mTOR、eIF4E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5),4EBPS表达则与两者相反,两者的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4EBPS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mTOR、eIF4E、4EBPS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并存在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Kail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检测18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和28例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Kail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采集、分析图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Kail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阳性或弱阳性表达,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Kail蛋白在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中表达显著高于伴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P〈0.01)。结论Kail的低表达可能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初步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易感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本院就诊的32例TNBC患者,均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采集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乳腺肿瘤相关的易感基因变异。结果:32例TNBC患者中14例检测到BRCA1/2罕见变异,明确致病性或可疑致病变异6例,突变携带频率为18.8%。其中BRCA1:c.5468-1_5474del和c.4749_4750del是较常见的突变;BRCA2:c.6027A>C为新的变异;BRCA2:c.3794G>T、c.7901T>A,BRCA1:c.4616T>C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除了BRCA1/2变异外,还检测到83个乳腺肿瘤易感基因变异,每个患者携带2.6个变异。2个以上患者携带的乳腺癌易感基因包括ALK、APC、CDH1、PTCH2、RB1CC1、RAD51D、RAD54L、TSC1等。结论:BRCA1/2是TNBC患者最重要的易感基因,其他与DNA损伤修复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与TNBC患者的表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