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诊断中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爱萍 《广西医学》2003,25(10):1914-1915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的琼脂糖凝胶对尿蛋白进行电泳,并对尿蛋白组成成分进行扫描分析测定,以判断肾脏疾病的受损部位及病变程度。方法:采用美国全自动电泳分析仪对15例正常人及129例疾病患进行尿蛋白组分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扫描测定,129例尿蛋白电泳显示22例为生理性蛋白尿,44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38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25例为混合性蛋白尿,其中31例同时作肾穿刺术活检确诊与尿电泳结果相符。结论:琼脂糖尿蛋白电泳技术简便快速,无创伤,且尿蛋白组分和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有关,在临床上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尿蛋白电泳对肾脏疾病的评估作用。【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一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分析肾脏疾病患者非浓缩尿液样本。【结果】100例肾脏疾病非浓缩尿液标本中,通过电泳扫描结果如下:37例(37%)为。肾小球性蛋白尿,10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10%),53例为混合性蛋白尿(53%)。尿蛋白电泳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相符。【结论】非浓缩尿蛋白电泳能早期敏感检测尿蛋白的组分变化,协助临床诊断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DS-AGE尿蛋白电泳在蛋白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DS.AGE尿蛋白电泳技术对100例蛋白尿患者(其中16例经病理活检确诊)的新鲜尿进行蛋白电泳,以分离尿液中存在的各种蛋白质组分。结果:根据电泳图谱可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溢出性蛋白尿和生理性蛋白。其中肾活检的16例肾脏疾病患者中,有9例肾小球性蛋白尿,6例混合性蛋白尿,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结论:SDS-AGE尿蛋白电泳操作简便、省时、元损伤,其结果和肾活检有较高的符合率,对尿中蛋白的来源可做出早期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70例肾脏病患者尿液进行尿蛋白电泳,分析各蛋白尿各组分百分比。结果:270例蛋白尿中有69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27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35例为生理性蛋白尿,116例为混合性蛋白尿。不同性别、民族之间蛋白尿类型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可帮助临床诊断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尿蛋白电泳与尿液中红细胞形态检查对肾脏损害部位判断的应用价值。研究尿蛋白电泳与尿液中红细胞形态镜检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关联及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对该院262例住院病人与门诊患者采用AGE尿蛋白电泳技术进行非浓缩蛋白电泳,分析尿液中的蛋白质组分,同时对该患者的尿液进行红细胞计数与形态检验。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可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管性、肾小球性、混合性、溢出性、生理性蛋白尿;结合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2%。红细胞形态检查与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达81%,尿蛋白电泳与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之间采用χ^2检验,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与临床诊断有良好的符合性,结果较可靠,可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与程度。2种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运用能对鉴别血尿的来源、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型、指导治疗、疗效监控、愈后判断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200例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分析.结果:尿蛋白电泳结果为生理性蛋白尿11例,肾小球型蛋白尿75例,肾小管型蛋白尿19例,混合型蛋白尿95例.结论:根据各尿蛋白组分的分布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与程度,为肾脏疾病...  相似文献   

7.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司徒玉  黄萍萍 《河北医学》2004,10(2):113-116
目的:评价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251例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其中144例经病理活检确诊,203例同时作尿蛋白定量)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像将251例尿液标本区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和正常类型蛋白尿。结论:非浓缩尿蛋白电泳敏感性好,简便快速。可根据各尿蛋白组分的分布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与程度,为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疗效监控、愈后判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非浓缩尿电泳对尿蛋白成分进行测定,判断肾脏疾病的受损部位及病变程度.方法 采用spife 3000全自动电泳分析仪对87例蛋白尿患者、25例经肾穿刺术确诊的肾病患者进行尿蛋白琼脂糖电泳分析.结果 87例蛋白尿患者电泳图谱显示23例生理性蛋白尿,4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0例肾小球性蛋白尿,13例混合性蛋白尿.25例确诊的肾病患者中,有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13例局灶性肾小球肾炎,2例肾小球轻微病变,2例狼疮性肾小球肾炎,2例系膜增生性肾炎.结论 该技术简便、快速、无创伤,尿蛋白电泳组分和肾脏损害部位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SDA-AGE尿蛋白电泳在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3):1701-1702
目的:探讨SDS-AGE尿蛋白电泳在诊断高血压早期肾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对55例高血压患者新鲜晨尿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可区分为生理性、肾小管性、肾小球性、混合性蛋白尿,55例病例中未检出7例,生理性蛋白尿8例,肾小管性蛋白尿19例,肾小球性蛋白尿16例,混合性蛋白尿5例。结论:SDS-AGE尿蛋白电泳,无需浓缩尿液,操作简单省时,经扫描可获得半定量结果,能正确反映尿液各蛋白组分的含量及变化,对高血压早期肾损伤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各种肾性蛋白尿与非肾性蛋白尿SDS-AGE尿蛋白电泳谱带的模式与区别.方法 收集各种肾性及非肾性蛋白尿标本作SDS-AGE蛋白电泳,扫描观察谱带特点,分析各蛋白尿成分的区别.结果 肾前溢出性蛋白尿特定组分(25KDA)含量占优势,25KDA/70KDA高达361±102,而33KDA/70KDA比值则明显较小,肾小管损伤性蛋白尿则相反;肾后性蛋白尿160KDA/70KDA和≥165KDA/70KDA比值高达95±37和19.7±8.4,与肾小球损伤性蛋白尿及混合损伤性蛋白尿有显著差异.结论 尿蛋白标本作SDS-AGE尿蛋白电泳利用琼脂糖凝胶的选择性成分及多孔,结合蛋白质相对分子量可区分尿中不同蛋白组分,对肾脏损害性质、程度、部位判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尿液中的各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用于区分尿蛋白类型,以判断糖尿病肾损害的部位和病变程度.方法 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进行非浓缩尿电泳,对10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液标本进行分析.结果 108例尿蛋白电泳显示:4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10例为生理性蛋白尿,22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72例为混合性蛋白尿.结论 对已经出现尿蛋白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做尿蛋白电泳,可以区分尿蛋白各种成分,了解肾脏损伤程度和病变程度.此方法 标本留取容易,无创伤性,检测敏感性好,胶片可保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SDS-AGE尿蛋白电泳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河北医学》2009,15(8):883-885
目的: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电泳的方法检测肾脏疾病患者尿液中的蛋白成分以及分子量,以此来判断患者肾脏损伤的部位以及程度。方法:采用法国SEB IA半自动电泳分析仪对肾脏疾病患者尿液做SDS-AGE电泳,分析蛋白尿的成分以及分子量的大小。结果:129例尿蛋白电泳显示,16例为生理性蛋白尿,46例为肾小球性蛋白尿,28例为肾小管性蛋白尿,22例为混合性蛋白尿,17例未检出蛋白尿。结论:SDS-AGE尿蛋白电泳技术对患者无创伤,电泳结果有助于判断尿蛋白的来源,分析肾脏损伤的部位以及程度,对临床诊断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开泉  宁芬 《安徽医学》2005,26(3):204-205,177
目的对尿液中各种蛋白质进行分离,用于区分尿蛋白的类型。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SDS-AGE)法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对40例已被临床确诊的肾脏疾病患者的尿液样本进行电泳分析,使尿蛋白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结果根据尿蛋白分子量大小可以将其区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及生理性蛋白尿。其中肾小球性蛋白尿13例、肾小管性蛋白尿9例、混合性蛋白尿11例、溢出性蛋白尿2例、生理性蛋白尿5例。结论本法具有分离效果好,检测灵敏度和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便,速度快,胶片易于保存等优点。可以将尿蛋白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区分,经EDC扫描后可获半定量结果,对肾脏疾病的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的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祝伦  唐波  张娟 《重庆医学》2004,33(8):1156-1158
目的探讨非浓缩尿蛋白(UTP)电泳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SDS-AGE)技术,在法国Sebia电泳仪上检测分析70例2型糖尿病人尿微量蛋白的组成.结果 70例2型糖尿病人尿液经SDS-AGE 电泳发现:36例正常蛋白尿(UTP<120mg/L)组中,有2例肾小管型蛋白尿,1例肾小球性蛋白尿,33例生理性蛋白尿;15例微量蛋白尿(120300mg/L)组中,有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9例肾小球性蛋白尿,7例混合性蛋白尿,2例生理性蛋白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小管型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患者的收缩压、总胆固醇(TCho)和载脂蛋白A1/B100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舒张压、甘油三酯(T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比传统总蛋白检测法估计肾脏损伤程度更为可靠;测定血压、Glu、TG、TCho和载脂蛋白A1/B100,联合尿蛋白分析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Proteinuria in three cases of multiple myeloma was studied without prior concentration of the urine, using a simple technique of urinary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In each case a free light chain spike was observed in association with a glomerular, tubular or normal urine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pattem. The suggestion is made that this simple procedure may become a screening test for investigation of renal diseases.  相似文献   

16.
对162例肾脏病患者进行了尿蛋白圆盘电泳(SDS-PAGE)分析,其中102例为高、中分子蛋白尿,临床均诊断有肾小球病变,占62.9%。39例为低分子蛋白尿,临床诊断有肾小管及间质病变,占24.1%。5例为混合性蛋白尿,临床诊断肾脏疾病(小球、小管及间质等病变),占总例数的3.2%,16例为正常类型或微量低分子蛋白尿,均属治疗后恢复者,占总例数的9.8%。  相似文献   

17.
安军民  张莉  郭旭昌  孟梅霞  邵英  张媛 《海南医学》2010,21(4):31-33,27
目的评价尿蛋白电泳与尿红细胞形态检查联合应用对肾脏损害部位判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13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采用AGE尿蛋白电泳技术进行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析尿液中的蛋白质成分,同时对同一患者的尿液进行红细胞计数与形态检查。结果根据尿蛋白电泳图谱,将蛋白尿分为肾小球性。肾小管性、混合性、溢出性、生理性蛋白尿;结合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0.29%。红细胞形态检查与肾病临床诊断符合率达90.35%,尿蛋白电泳与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之间采用x^2检验,P〉0.05,两种方法对肾疾病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蛋白电泳和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与临床诊断有良好的符合性,可判断肾脏损伤的部位与程度。两种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联合应用可鉴别血尿的来源,为肾脏疾病的早期诊断、分型、损伤部位,以及指导治疗、疗效监控、判断愈后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clearances of seven different proteins were measured by a quantitative immunodiffusion technique in 15 patients with proteinuria. All urines were also studied by immunoelectrophoresis.

The renal histology was evaluated in each case, and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histologic changes and the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This observation was confirmed by both immunodiffusion and immunoelectrophoretic techniques. No specific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pattern was found in six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High-molecular-weight proteins were rarely found in urine, even when the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was definitely thickened. Low-molecular-weight proteins were often observed, but their clearances were variable. The results do not support the suggestion that protein clearances are valuable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tools in renal diseases. They also do not support the view that glomerular filtration is the sole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final patterns of urinary proteins; tubular reabsorption is probably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