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兴化地区225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兴化地区甲真菌病的病原学的分布。方法用加和不加放线菌酮的含有氯霉素的沙堡氏培养基进行双份培养,对于酵母菌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进行显色分别。结果225例甲真菌病真菌培养阳性160例占71.1%,皮肤癣菌102株占63.7%,酵母菌47株占29.3%,其它霉菌11株占7%。致病菌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本地区甲真菌病真菌感染以皮肤癣菌占主导,但酵母菌的感染比例比北方高,这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浙北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16年真菌镜检阳性的1007例标本进行致病菌的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 334例标本培养阳性,阳性率33.17%。皮肤癣菌148例,其中红色毛癣菌最多(136例);酵母菌108例,其中白色念珠菌最多(35例);霉菌78例,其中曲霉属最多(49例)。<55岁患者以皮肤癣菌感染为主,>55岁患者以酵母菌感染为主;52.34%指甲致病菌培养酵母菌阳性,58.74%趾甲致病菌培养皮肤癣菌阳性。结论:本研究中甲真菌病患者病原菌主要为皮肤癣菌和酵母菌,菌种分布与年龄和部位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在甲真菌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阐明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在实验室诊断甲真菌病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多点接种真菌培养法和传统的点植培养法对两组甲真菌病患者的甲屑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和鉴定,比较两种方法检出甲真菌病致病真菌的构成比例。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培养阳性率分别为为53.04%和37.50%(P=0.029)。致病菌分离鉴定结果:试验组皮肤癣菌49.21%,酵母菌36.51%,霉菌14.29%;对照组则分别为76.92%,20.51%和2.82%(P=0.001)。试验组共检出2例混合感染,对照组则无。结论多点接种法真菌培养可以提高对甲真菌病的病原菌的检出率,尤其是对非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检出率,且有助于发现甲真菌病的混合感染,但对非皮肤癣菌致病性的判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上海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直接镜检阳性的400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甲标本做真菌分离培养和分析。结果:分离出致病真菌233株,其中皮肤癣菌120株(红色毛癣菌104株,须癣毛癣菌10株,犬小孢子菌3株,絮状表皮癣菌3株),酵母菌68株,非皮肤癣菌11株(曲霉6株,青霉5株),其余为丝状真菌。结论:上海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酵母菌中非白念珠菌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5.
甲真菌病719例临床及致病真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类、菌种构成及其分布。方法对直接镜检阳性的719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了真菌培养、鉴定和临床分析。结果719例患者中真菌培养阳性510例,阳性率70.93%,皮肤癣菌、酵母、非皮肤癣菌霉菌(NDM)所占比例分别为76.24%,16.47%和7.25%。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81.30%(326/401),酵母菌中以白念珠菌居首,占44.29%(31/70),非皮肤癣菌中以青霉和曲霉为主。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最为常见。就诊人群中以36岁~55岁年龄段为主,占42.75%(218/510)。男性发病率(67.25%)总体高于女性(32.75%),且各年龄段患者的致病菌均以皮肤癣菌为主。结论天津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类型以DLSO为主,不同年龄、性别存在差异,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符合国内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的种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年龄18岁)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致病菌种类。结果:220例患者中男110例,女100例,年龄3个月~17岁,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最常见的感染类型是远端侧缘甲下型(50.45%)和白色浅表型(42.27%)。趾甲较指甲感染常见,共分离出病原菌228株(混合感染8例),其中皮肤癣菌199株(87.28%)、念珠菌属27株(11.84%)、曲霉菌属2株(0.88%)。在199株皮肤癣菌属中红色毛癣菌192株(96.48%),趾甲真菌病多为红色毛癣菌,指甲多为念珠菌属。结论:儿童、青少年甲真菌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为红色毛癣菌,其次为念珠菌属。  相似文献   

7.
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病原菌及感染方式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机调查8家医院临床疑似甲真菌病患者387例,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以调查武汉近年来甲真菌病病原菌变化、入侵途径与感染部位间的相互关系。结果:387例临床疑似病例,其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为302例,甲真菌病阳性率为78.04%,其中趾甲感染占50.0%,指甲感染占26.5%,指趾甲混合感染占23.5%。其中皮肤癣菌占53.6%,酵母菌占31.5%.霉菌14.9%。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52.5%,须癣毛癣菌24.1%,断发毛癣菌17.3%.絮状表皮癣菌6.2%。显示出不同病原菌及不同临床类型的感染比率各不相卜司。其小同临床类型甲真菌比率分别为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占39.4%,白色浅表型(WSO)占30.1%.末端甲内型(EO)占14.2%.近端甲下型(PSO)占13.6%,全甲营养不良型(TDO)占2.6%。本研究发现甲真菌病的侵入方式以远端侧位甲下型为主.指趾甲均可受累,但多累及趾甲.且以第1趾甲为主。病原菌以皮肤癣菌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类、致病菌种分布等情况。方法对305例镜检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培养、菌种鉴定及临床分析。结果共培养出致病菌株165株,培养阳性率为54.1%。皮肤癣菌占91%,其中红色毛癣菌占95%,其次是须癣毛癣菌占5%;酵母菌占4.2%,白念珠菌占57%;非皮肤癣菌霉菌占4.8%,以枝顶孢霉为主(占75%),混合感染1例。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最为常见(占48.2%),其次分别为浅表白色型(24.9%)和全甲破坏型(23.3%)。结论南京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是非皮肤癣菌霉菌和酵母菌,红色毛癣菌为甲真菌病的优势致病菌。临床类型以远端侧位甲下型居多,其他依次为浅表白色型、全甲破坏型、近端甲下型。就诊人群以20~50岁居多,女性多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及菌种变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1999年1月~2005年12月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变迁情况。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甲真菌病患者的真菌培养资料1237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结果真菌培养阳性895例,阳性率72.4%。致病菌中,皮肤癣菌559株(61.1%),酵母菌287株(31.4%),霉菌69株(7.5%)。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占95.0%(531/559),酵母菌中念珠菌属占71.8%(206/287),霉菌中曲霉属占53.6%(37/69);混合感染20例占2.2%。结论武汉地区甲真菌病的致病菌中以皮肤癣菌为主,其中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菌种,但是占致病菌的比例下降;酵母菌属和念珠菌属的比例上升;霉菌中以曲霉属和镰刀菌属为主。甲真菌病混合感染的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0.
11.
为进一步了解甲真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变化,我们对大连地区2002年1—6月甲真菌病患者的培养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甲真菌病316例观察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性丝状真菌(霉菌)引起的最常见的指趾甲感染。为了探讨甲真菌病菌种变迁、甲真菌病发病年龄、性别情况及甲真菌病病原菌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我们回顾性地观察总结了316例甲真菌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723例甲真菌病的真菌分离培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传统的观念认为甲真菌病主要是由皮肤癣菌所致,而近年来的甲真菌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皮肤癣菌并不是其唯一致病菌,酵母菌及霉菌亦占有一定的比例。为进一步了解甲真菌病的致病菌分布,我们对1980~1994年15年间我院门诊甲真菌病的菌种分离培养情况进行了小结。一、病例和方法1.病例选择:凡1980~1994年期间,在我科门诊就医的临床症状典型,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阳性的甲真菌病患者作为总结病例。共723例,男280例,女443例。2.培养方法:应用含氯霉素改良沙堡葡萄糖琼脂基,置25℃~27℃温箱培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潜江地区甲真菌病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致病真菌菌种构成,为预防及治疗甲真菌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甲真菌病患者病甲标本156份,同时进行培养及鉴定。结果:就诊患者女性与男性比为1.74∶1,趾甲部位感染多于指甲部位。以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DLSO)类型占多数(74.4%)。156份标本中混合感染4例,共培养出121株真菌,其中皮肤癣菌82株(67.8%),酵母菌36株(29.8%),非皮肤癣菌3株(2.4%)。结论:就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主要致病菌为皮肤癣菌,其优势菌种为红色毛癣菌,酵母菌属感染中以白念珠菌为主;真菌学直接镜检和培养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15.
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分离株的DNA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不同部位分离菌株基因型的差异。方法采用PCR扩增红色毛癣菌rDNA非转录间隔区(NTS)中Trs-1片段,检测基因多态性并比较。结果30株受试菌株按照PCR指纹图共分为3型,基因型分布与感染部位无相关。10例受试患者中,5例不同感染部位分离出的菌株基因型存在差异。结论甲真菌病患者多部位红色毛癣菌感染可能为多菌株引起,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多菌株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6.
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 ,并进行了培养、组织病理、扫描电镜、溶甲等研究。患者为 6 4岁女性 ,因指趾甲变色、增厚、粗糙 2 0余年就诊。体检见各指、趾甲增厚变色 ,表面粗糙不平 ,指甲前端甲板与甲床分离。指甲培养结果发现在沙堡培养基有红色毛癣菌生长 ,在含菜子油培养基有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病理检查发现甲组织裂隙中有卵形出芽孢子 ,扫描电镜观察见大量有颈圈样结构的卵形出芽孢子镶嵌于甲组织中。 2 0 %KOH、5 6℃处理 1小时的甲沉淀物涂片经Parker墨水染色后镜下可见与卵形糠秕孢子菌和红色毛癣菌形态一致的孢子和菌丝。患者接受伊曲康唑间歇冲击治疗 ,第四疗程结束后 1~ 2月时甲颜色明显光亮 ,以后未见进一步好转。治疗结束后 6个月时再剪病甲培养又有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生长。结论 此为国内首次报道卵形糠秕孢子菌与甲真菌病有关。复习文献 ,对红色毛癣菌和卵形糠秕孢子菌在发病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从甲癣到甲真菌病是对甲的真菌感染的认识走向深入的缩影。非皮肤癣菌性霉菌甲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还是一个难点。本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致病菌种、病情和患者经济状况。此外,甲癣如此,皮肤癣菌病是否也有发展为皮肤真菌病的必要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近5年来我科就诊患者甲真菌病病原菌的构成分布情况。方法对2006年5月-2010年12月来我科门诊就诊的有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了致病菌的分离培养。结果1229例中,591例培养阳性,阳性率48.09%。其中皮肤癣茵311株(52.62%),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50.08%,须癣毛癣菌与紫色毛癣菌合计占2.54%;酵母茵188株(31-81%),克柔念珠茵为主,占16.92%,其次为光滑念珠菌5.58%,热带念珠菌和白念珠菌分别为3.89%和2.37%;霉菌92株(15.57%),以曲霉为主,占10.15%,其次为青霉,占5.08%。结论在我科就诊患者的甲真菌病病原茵中,主要致病菌以皮肤癣茵为主,其次为酵母菌。本研究结果与该地区1980-1994年期间甲真菌病病原菌的构成存在差异,皮肤癣菌的比例有所下降,酵母菌和霉茵所占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9.
重庆地区2135例浅部真菌病患者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菌种分布特点。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收集的2135例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进行直接镜检、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镜检阳性率为66.5%,培养阳性率为55.7%。菌种分布主要为:红色毛癣菌872株(68.2%),犬小孢子菌50株(3.9%),须癣毛癣菌48株(3.8%),念珠菌及酵母样菌173株(13.5%),曲霉26株(2.0%),青霉11株(0.9%)。结论:①重庆地区浅部真菌感染中,皮肤癣菌仍占主导地位。男性皮肤癣菌的镜检及培养阳性率均高于女性,冬季癣菌的检出率低于春、夏、秋三季。②红色毛癣菌为优势致病菌,但其在15岁以下年龄组患者中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组。  相似文献   

20.
从一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标本中分离出糠秕孢子菌,并进行了培养,组织病理,扫描电镜,溶甲等研究。患者为64岁女性,因指趾甲变色,增厚,粗糙20余年就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