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前、中、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47例ITP小儿患者使用地塞米松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前、用药后3d(治疗中)、用药后1周(治疗后)的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比较其治疗前、中、后的差异。结果Plt、PDW、P—LCR治疗前、中、后相互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MPV治疗前与治疗中、后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中与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ITP使用地塞米松、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明显,血小板的上述参数可以作为ITP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关系。方法分析经我院确诊的58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四项参数关系及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四项参数变化。结果骨髓巨核细胞数和血小板数(Plt)没有相关性,但颗粒型、产板型巨核细胞和Plt、血小板压积(PCT)有一定相关性(P<0.05);治疗前后Plt、PCT、血小板平均休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产血小板功能及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进一步了解肝癌患者有关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贝克曼库尔特HM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102例肝癌患者的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压积(PCT),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肝癌患者Plt、MPV、PCT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PDW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对评估肝损害的程度、监测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时血小板参数(尤其是PDW)的变化,及其对早期判断ITP 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初诊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121 例分别测定其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随访6 个月,区分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和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并就其第一次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ITP 初次治疗后PLT、PCT 上升,MPV 下降,PDW 治疗早期上升,后下降;cITP 初次治疗后部分患儿PLT、PCT 上升,MPV、PDW 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PDW 在aITP 组中的变化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在cITP 组中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3 天,PLT、PCT、MPV、PDW 在aITP 和cITP 组中无显著性差异,而治疗后第7 天,PDW 在aITP 和cITP 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小板参数尤其是PDW 的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判断ITP 预后,并及早给予适当处理,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加减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黄连温胆汤加减口服,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PLT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DW、MPV、P-LCR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温胆汤加减能对MS患者的血小板参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桑椹三仙胶对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对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探讨其治疗CITP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桑椹三仙胶治疗30例CITP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等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CITP患者PLT、PCT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MPV、PDW、P-LCR则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桑椹三仙胶治疗后CITP患者PLT、PCT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而治疗后的MPV、PDW、P-LCR则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桑椹三仙胶能通过改善血小板参数发挥其疗效,为桑椹三仙胶用于治疗CITP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拟养血和血方联合西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及对细胞因子、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研究的84例ITP患者抽签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养血和血方。治疗3个月观察疗效,并观察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γ干扰素(INF-γ)]及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的变化。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除INF-γ外两组细胞因子TNF-α、IL-4、IL-6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同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养血和血方可显著改善ITP疗效,有助于调节免疫状态并对血小板参数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阳败毒饮对脓毒症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积(P-LC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感染、循环支持、呼吸功能支持、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败毒饮,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用3 d。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比较2组28 d病死率;同时检测所有入选病例治疗1 d、3 d的静脉PLT、MPV、PDW、P-LCR水平。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升高,MPV、PDW、P-LCR均有所下降,治疗3 d后治疗组较常规组改善更明显,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2组28 d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阳败毒饮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数量,降低MPV、PDW、P-LCR,改善脓毒症患者短期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Plt)间隔期缩短对Plt质量及献血者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肇庆市中心血站接收的采取单采Plt献血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观察单采Plt间隔期4周以及2周的献血者血常规以及Plt质量的结果。结果:单采Plt前以及单采Plt 2周后献血者血常规包括红细胞压积(Hct)、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单采Plt间隔4周以及单采Plt间隔2周献血者血常规积Hct、WBC、Hb、RBC、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例(P-LCR)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单采Plt间隔期从4周缩短为2周对献血者的健康以及对Plt质量等方面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方法对我院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蛭龙活血通瘀胶囊),每组35例,疗程为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14 d后观察组与NIHSS明显低于对照组,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MPV、PDW、P-LC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可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PV、PDW及P-LCR,调节血小板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方法运用COULTER-GENS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31例AMI患者抗凝全血的血小板参数,同时以50名体检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MI组MPV、PDW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Plt计数比对照组偏低。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并观察其变化对于AMI的发生、发展与早期病情的了解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血小板参数与CHD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抗凝真空采血管(K3EDTA),清晨空腹、坐位抽取上肢静脉血2 m L,颠倒混匀并在2 h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小板4项参数的水平,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结果:对照组的健康人群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与CHD患者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CHD患者多数存在血脂升高;CHD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CT和PDW有显著性差异(P<0.05),PLT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证候CHD患者PLT、MPV、PCT和PDW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PV、PDW、PCT血小板参数与冠心病存在相关性,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表明血小板参数在不同中医证候的冠心病患者的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参数的关系。方法:将162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检测其肝功能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压积(Platelet aggregation,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io,P-LCR),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各项血小板参数检测中,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湿热蕴结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DW、P-LCR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阻络证的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参数异常率比较,湿热蕴结证除PCT外其他各指标与肝郁脾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的PDW与P-LCR与脾肾阳虚证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乙肝患者中,患者中医证型与血小板检测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大血小板比率增高关系较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凝血四项和血小板参数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80例妊高征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凝血酶时间(TT)及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探讨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变化在妊高征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轻、中、重度妊高征患者PT、APTT、TT依次缩短,Fib含量逐渐升高,Plt、PCT明显减小,MPV、PDW增高。且与病情的轻重相平衡,提示妊高征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结论在临床工作中,检测妊高征患者体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进行定期监测,对指导治疗及预防病情发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温心胶囊对冠心病心阳虚证大鼠血小板形态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密度(PDW)值的影响.方法采取高脂饮食、脑垂体后叶素皮下注射及寒冷刺激方法,建立冠心病心阳虚证模型,观察温心胶囊对血小板形态MPV、PDW值的影响.结果温心胶囊治疗组血小板形态MPV、PDW值下降,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温心胶囊具有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对57例肾病综合征(NS)患者抗凝治疗前后及50名健康体检者的PLT、MPV、PDW进行对照研究.结果:NS组治疗前与治疗后PLT(P<0.05)有显著差异,MPV和PDW(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NS组治疗前与对照组PLT(P>0.05)无显著差异,MPV和PDW(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NS组治疗后与对照组PLT、MPV和PDW(P>0.05)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与血小板功能增强关系密切.结论:MPV和PDW的检测可作为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情变化和适时掌握血小板抗凝治疗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老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临床及血小板参数特征。方法 选取老老年高血压患者127例,其中阴虚阳亢型19例、气虚血瘀型25例、气阴两虚型38例、痰瘀互结型27例、脾肾阳虚型18例;比较各证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小板参数差异。结果 1阴虚阳亢型SBP、DBP、TC、LDL水平以及脑梗死比例(89.5%)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2与其他各证型比较,阴虚阳亢型患者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最高(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值最低(P0.05);其余证型间PDW、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之间比较,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W、MPV与老老年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关系密切,可以作为辨证的客观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ABBOTT公司cell-DYN3700血细胞分析仪对19例HFRS患者各病期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进行测定;使用TYXN-91型智能血液凝集仪测定1 min聚集率(PAG1)5、min聚集率(PAG5)和最大聚集率(PAGM)。结果发热初期MPV和PDW增加、Plt和PCT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减低,低血压休克期最为严重,之后回升,多尿期接近正常,恢复期基本正常。结论对HFRS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和功能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了解其消长规律,有利于判断患者的疾病状态,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动态监测应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及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三项参数及直方图变化规律,探讨血小板参数及直方图监测激素疗效的可行性。方法:用血液分析仪动态监测5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患者末稍血中血小板参数及直方图,并与正常时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应用糖皮质激素前PLT、MPV和PDW与正常对照组基本一致(P>0.05),治疗过程中PLT升高,MPV和PDW均降低与正常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停药后PLT和MPV及PDW逐渐趋近治疗前数值与正常对照基本一致(P>0.05)。血小板直方图在用糖皮质激素前后与正常对照基本一致,均为起波较陡、降波较缓的非对称性图形;用糖皮质激素过程中血小板直方图起波陡、降波也陡,上识别点左移,直方图为较窄的趋近对称性图形。结论:血小板三项参数和直方图是糖皮质激素理想的疗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S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丹参静脉滴注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容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水平;观察白细胞、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同时期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SAP患者PLT、PCT明显下降,MPV、PDW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SAP患者治疗后PLT、PCT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MPV、PDW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且白细胞、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腹痛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SAP患者血小板参数异常,可能是SAP发生和发展因素之一;丹参有效治疗SAP与其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微循环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