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①目的探讨静脉胺碘酮和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②方法 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胺碘酮组采用胺碘酮静脉推注 ,复律成功即停止 ;普罗帕酮组一次顿服负荷量 450mg。③结果 胺碘酮组2 5例中 ,1 7例复律成功 (68.0 % ) ,平均复律时间 (6 .2± 1 .1 )h。普罗帕酮组 2 6例中 ,1 9例复律成功 (73 % ) ,平均复律时间 (2 .5± 1 .6)h。复律后胺碘酮组心率为 (90 .4± 1 7.6)次 /min ,QT间期为 (41 7.6± 49.8)ms;普罗帕酮组心率 (89.3± 1 3 .8)次 /min ,QT间期为(41 4 .1± 50 .2 )ms;两组复律成功率 ,复律后心率和QT间期均无显著性差异。④结论 静脉胺碘酮和口服负荷量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都是比较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静脉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7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胺碘酮组(n=38)、普罗帕酮组(n=41),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150~600mg、普罗帕酮70~210mg,观察两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罗帕酮组转复成功29例(70.73%);胺碘酮组转复成功28例(73.68%);转复成功率胺碘酮组略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复时间普罗帕酮组明显短于胺碘酮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效果相似,均有较高的转复率,普罗帕酮转复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
王春玲 《中国厂矿医学》2011,24(10):896-897
目的对比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别静脉用胺碘酮(胺碘酮组,20例),普罗帕酮(普罗帕酮组,20例),观察各组房颤的转复情况、复律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其中对用普罗帕酮无效者再次予胺碘酮治疗,3例房颤转复,但未计入胺碘酮治疗有效组。结果胺碘酮组转复有效率优于普罗帕酮组(84.6%vs50.0%,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组〔(103±67)vs(172±51)min,P〈0.01〕。结论对于阵发性房颤,胺碘酮转复疗效优于普罗帕酮,安全性相似,但转复时间明显短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胺碘酮和普罗帕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6例快速房颤患者首先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改为0.5mg/min静脉泵入24-48h,同时日服普罗帕酮150mg3次/日,并在用药当天口服胺碘酮600mg/日,三天后改为200mg/日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15例、转复率32.6%,48h房颤转复35例、转复率76.8%,72h转复38例、转复率82.6%,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快速房颤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60例)和西地兰治疗组(54例).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于10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1mg/min维持静脉滴注,依心室率情况调节胺碘酮剂量.西地兰组:以西地兰0.4mg静脉注射,依见效情况调节剂量.观察血压和心室率变化及复律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88.3%,高于西地兰组72.2%(P〈0.05).两组用药后平均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9.0%和28.0%.胺碘酮组用药转复时间为(56.4±26.6)min,短于西地兰组转复时间(79.9±35.4)min(P〈0.05).两者不良反应均较为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房颤较西地兰更为有效,且安全,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毛花苷丙对阵发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心室率的影响。方法:房颤发作在48h以内的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毛花苷丙组和维生素C组,分别静脉推注胺碘酮、毛花苷丙及维生素C,观察房颤转复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组心室率下降分别为40.6%、24.1%和7.8%;转复为窦性心律毛花苷丙组、胺碘酮组和维生素C分别为39.4%、59.4%和35.5%。结论:毛花苷丙对阵发性房颤减慢心室率作用优于胺碘酮,但转复为窦性心律低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普罗帕酮与胺碘酮转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将4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分别静脉注射普罗帕酮70~140 mg和胺碘酮150~300 mg,观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律情况。结果普罗帕酮组21例,转复成功17例(81.0%);胺碘酮组22例,转复成功18例(81.8%),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律成功时间:普罗帕酮组(24.2±19.5)min,胺碘酮组(40.5±18.5)min,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急诊转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均有显著疗效,但普罗帕酮转律时间更短,对于无基础心脏病或心功能正常患者,可作为急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144例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胺碘酮组(n=74)给予胺碘酮注射液负荷量150 mg静脉注射,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以胺碘酮0.5~1 mg/min维持静脉输注,24 h最大累积剂量为1 20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胺碘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普罗帕酮组(n=70)给予普罗帕酮注射液70 mg静脉注射,5~10 min注射完毕,观察10 min未恢复窦性心律或心率大于100次/min,重复静脉注射70 mg, 最大累积量为210 mg,复律成功后给予普罗帕酮片口服维持窦性心律.观察2组疗效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疗效均优于普罗帕酮组(P<0.05) , 治疗1、3、6、12个月后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渐缩小,E峰流速、A峰流速及E/A比值逐渐提高,使E/A倒置得到恢复.结论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胺碘酮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率高于普罗帕酮, 胺碘酮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来北京军区263医院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胺碘酮组静脉滴注150 mg胺碘硐+10 m L生理盐水混合制剂,累计用药量为450 mg;普罗帕酮组静脉滴注70 mg普罗帕酮+10 m L生理盐水混合制剂,累计用药量为210 mg。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效果、转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患者24 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转复时间显著少于胺碘酮组,心室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胺碘酮组(7.5%比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均有良好效果和较高安全性,但普罗帕酮效果优于胺碘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40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使用胺碘酮,负荷量:0.2,每日3次。口服。共l周,0.2,每日2次。共1周。有效或显效者从第3周开始服用维持量,0.2,每日1次,口服。结果:显效78.2%,有效2.7%。总有效率90.9%;无效9.l%。结论:胺碘酮治疗非瓣膜病房颤疗效肯定,能使房颤复律,未复律者能有效减慢心室率,安全性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滴注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发作时间在48 h内的心房颤动患112例者按治疗方法分为胺碘酮组61例和毛花苷C组51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滴速静脉滴注,根据心室率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给予毛花苷C0.4~0.8 mg分次缓慢静脉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后12 h复律情况及心室率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复律有效率分别为78.6%和37.2%,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复者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38±17)次/min降至(72±11)次/min(P0.01),毛花苷C组由(135±13)次/min降至(93±11)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PAF安全有效,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苷C。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房颤的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两种药物(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以及长期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连续在我院住院的患者按入院先后序列随机分为胺碘酮组(50例)和普罗帕酮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维持治疗1年后,两药物对房颤的复律和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观察(13.1±2.67)月,普罗帕酮组观察(13.1±2.58)月,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胺碘酮组转复窦律42例(84.00%),维持窦律36例(72.00%);普罗帕酮组转复窦律34例(70.83%),维持窦律26例(54.17%),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两药物对心脏外器官的副作用轻微.普罗帕酮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可致心功能减退.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都可用来治疗房颤和维持窦律,且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胺碘酮的疗效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 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永久性心房纤颤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伦祥  梁永华 《广西医学》2003,25(3):351-353
目的 :探讨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对永久性心房纤颤 (房颤 )转复窦性心律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作时间为 6~ 12个月 ,左房内径 <5 0cm ,心室率≤ 80次 分的永久性房颤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治疗 4 6例 (治疗组 )与 35例同类房颤口服常规剂量胺碘酮 (对照组 )对比 ,观察房颤复律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 2 8例 (6 0 1% )转为窦性心律 ,显著高于对照组 13例 (17 1% ) ,(P <0 0 5 ) ;因不良反应停药者治疗组 6例 (13 0 % ) ,对照组 4例 (11 4 %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对选择恰当的永久性房颤 ,持续口服负荷量胺碘酮转复率高、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组。观察两组从开始用药后4h和8h房颤转复率和平均转复时间。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P<0.05),副作用与西地兰无明显的差别。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35-43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观察治疗24小时、3天和7天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在房颤复律后,继续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律的维持效果.结果:两组在24小时及3天时房颤的转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7天时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左房内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诊高龄房颤患者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收治高龄房颤患者132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胺碘酮组和普罗帕酮组,统计分析治疗效果和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84.8%)与普罗帕酮组(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胺碘酮组转复时间(5.3±1.6)d,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8.3±2.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心室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24 h后胺碘酮组患者心室率(78.4±7.3)次/min明显低于普罗帕酮组(88.9±6.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高龄房颤患者治疗中,静脉注射胺碘酮具有很好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部手术后2天内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42例,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各21例,分别静脉予普罗帕酮70~140m g与胺碘酮150~300m g,效果不佳者静滴维持,观察8小时内的转复率及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2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6.2和19.0%,8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95.5和71.4%,两组2、8小时转复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帕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较胺碘酮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