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Th1/Th2型细胞因子失衡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及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00例SLE患者(非活动组患者37例,活动组患者63例)及30名健康者。流式细胞仪微球捕获芯片技术(CBA)检测血清Th1及Th2型细胞因子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干扰素(IFN)-γ水平。结果 (1)SLE患者组血清IL-4、IL-6及IL-10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IL-2、TNF-α及IFN-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关性分析显示:IL-4和IL-6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呈正相关,IL-2和IFN-γ与SLEDAI呈负相关,尚不能认为TNF-α及IL-10与SLEDAI有相关性。结论SLE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紊乱,Th2相关细胞因子占优势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SBP)、夜间舒张压(DBP)比杓型组明显增高,非杓型组IMT明显大于杓型组,IMT与夜间SBP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导致IMT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测定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修复膜免疫评价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方法:将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修复膜为试验样品,按照高、中、低剂量组植入至Balb/C小鼠皮下28 d。28 d后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测定IL-1α、IL-1β、IL-6、IL-10、IL-17A、IL-2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β干扰素(IFN-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阳性对照组中IL-1α、IL-1β、IL-6、IL-17A、TNF-α、IFN-γ、MCP-1、GM-CSF含量显著性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IL-10、IL-23、IFN-β含量未见明显差异;被测样品植入试验组中,除MCP-1和TNF-α高剂量组显著性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P<0.01和P<0.05),其他组的IL-1α、IL-1β、IL-6、IL-10、IL-17A、IL-23、TNF-α、IFN-γ、IFN-β、MCP-1、GM-CSF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用细胞因子微球检测技术测定细胞因子水平,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口腔修复膜对机体细胞因子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姚冬梅  濮德敏 《医药导报》2013,32(4):488-490
目的观察二黄散对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的影响。方法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用二黄散治疗前后血液中IFN-γ,TNF-α,IL-4和IL-10变化情况。结果 CINⅠ,CINⅡ合并高危型HPV感染患者用二黄散治疗后,IFN-γ,TNF-α升高,IL-4,IL-10下降。结论二黄散能使高危型HPV感染者Th1类细胞因子升高,Th2类细胞因子降低,使细胞免疫占优势,从而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7对肺结核患者Th1/Th2平衡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7(IL-7)对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例肺结核患者和15名健康人PBMC分为RPMI1640组、PPD组、PPD+IL-7组、PPD+anti-IL-7组,培养72小时后收集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TNF-α、IL-4、IL-10的水平。结果与PPD组相比,加入IL-7能有效促进肺结核患者及健康人PBMC分泌IFN-γ(108.6±62.0-156.8±78.6,201.2±60.4-290.3±108.4)和TNF-α(463.5±172.2-880.9±249.3,1163.0±381.6-1716.8±522.6),抑制IL-4(58.8±14.7-36.9±13.2,47.8±17.7-35.3±11.8)和IL-10(154.4±45.9-111.0±34.4,136.9±46.4-99.3±45.7)的合成;而加入anti-IL-7可抑制IFN-γ和TNF-α的分泌,促进IL-4和IL-10的合成。肺结核患者各组IFN-γ、TNF-α水平均低于健康人各对照组(P<0.05)。而IL-4、IL-1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Ⅱ型肺结核患者组IFN-γ、TNF-α水平低于Ⅲ型肺结核患者组(P<0.05),IL-4、IL-10水平高于Ⅲ型肺结核患者组(P<0.05)。结论IL-7通过诱导IFN-γ、TNF-α分泌,抑制IL-4、IL-10合成,从而调节Th1/Th2平衡,对结核分枝杆茵感染患者发挥保护性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我院120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为A组(根据病灶范围分为A1组60例、A2组40例和A3组20例,根据影像诊断分为AⅠ组50例,AⅡ组70例),16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为B组(其中根据病灶范围分为B1组80例、B2组45例和B3组35例,根据影像诊断分为BⅠ组65例,BⅡ组95例);115例糖尿病患者为C组,1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为D组。通过检测血清中TNF-α、IFN-γ及IL-10 m RNA表达量,血清TNF-α、IFN-γ及IL-10蛋白含量,并比较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患者血清TNF-α、IFN-γ及IL-10的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平均值均高于C组和D组,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病灶范围增加TNF-α、IFN-γ及IL-10的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也同步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内部各组分的患者TNF-α、IFN-γ及IL-10的的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增高均明显高于B组内部各组分的患者TNF-α、IFN-γ及IL-10的的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NF-α、IFN-γ及IL-10的m RNA表达和蛋白含量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变化更加显著,TNF-α、IFN-γ及IL-10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发病和进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FlowCytomix检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细胞因子表达谱,探讨其在RA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分离RA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经PHA刺激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FlowCytomix检测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RA患者IL-17、IL-6、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但IFN-γ水平显著降低(P<0.05),IL-10水平无明显改变。RA患者疾病活动组IL-17、IL-6、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缓解组(P<0.05),但IFN-γ水平低于缓解组(P<0.05);IL-17、IL-6、IL-1β、TNF-α、IFN-γ水平与DAS28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FlowCytomix多细胞因子检测系统可特异、灵敏地检测RA患者PBMCs中细胞因子产生,RA患者PBMCs中IL-17、IL-6、IL-1β、TNF-α水平反映了其关节的炎症程度及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年龄≥60岁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50例,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了解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监测结果为非杓型组(夜间平均血压较白昼平均血压下降值<10%)78例,另一对照组为杓型72例.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结果非杓型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的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杓型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和肌酐清除率小于杓型组(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玉郎伞多糖(YLSPS)体外对BALB/C小鼠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2(IL-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分离BALB/C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脾淋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或ConA对照组和各浓度YLSPS组(50,100,200 mg·L-1),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TNF-α、IL-6、IFN-γ、IL-2的浓度,RT-PCR法检测TNF-α、IL-6、IFN-γ、IL-2 mRNA的表达。结果:各浓度YLSPS组能剂量依赖性地促进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TNF-α、IL-6、IFN-γ、IL-2的分泌,显著增强这些细胞因子的mRNA的表达(P<0.01或P<0.05)。结论:YLSPS体外能促进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IFN-γ、IL-2、TNF-α和IL-6,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上述细胞因子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压昼夜节律与心脏损害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力群 《贵州医药》2004,28(11):976-97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心脏形态及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 2 6 7例高血压病患者 2 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中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确定为杓型组 ,共计 15 5例 ;夜间血压均值较白昼血压均值下降 <10 %者为非杓型者 ,共计 112例。比较两组病例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LA、AO、IVSD、LVEDd、LVPWd、LVMI、LVEF、CO、CI、E/A。结果非杓型组 2 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左心室肥厚明显 ,LVMI高于杓型组 ,非杓型组患者E/A比值较杓型组患者低。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在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非杓型高血压 )时将明显增加对心脏的损害程度 ,造成左室肥厚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受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干预以恢复其杓型血压昼夜节律,并观察节律改变后对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影响。方法:对杓型和非杓型两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给予缬沙坦160mg/d,观察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并监测用药前后血浆醛固酮水平的变化。结果:对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非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厍的下降值与杓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出现了明显的昼夜节律,血浆醛固酮水平出现了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并能恢复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向杓型血压变化。  相似文献   

13.
俞玲  陈慧  林慧中  吴小盈  杨柳青 《海峡药学》2009,21(12):112-115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α-内收蛋白((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将238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两组,分析ACE、CYP11B2、α-adducin基因不同基因型在杓型血压组和非杓型血压组的分布;统计学处理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杓型组与非杓型组ACE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5;杓型组以II型的分布频率为主,而卡方分割表明非杓型组ID+DD基因型的分布高于杓型组(P〈0.01);而CYP11B2、α-adducin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无关联。结论ACE(I/D)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变化有关,携带D等位基因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夜间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13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定动态血压,采用心超评价左心室肥厚情况,分析血压节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结果:134例高血压患者中,节律异常的非杓型血压患者13例(9.7%)。血压节律异常与性别、年龄、BMI和高血压严重程度等方面均无关(P〉0.05),而和心室重量指数有关(t=7.913,P=0.000)。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69.2%,高于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为18.2%(χ^2=17.203,P=0.000),OR值为10.125,95%CI为2.488~48.01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节律异常和高血压严重程度、血压控制情况及脉压大小同是引起高血压并发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异常容易并发左心室肥厚。因此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除了控制血压的绝对值外,还应注意调节血压的正常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15.
赵静  韩卫星  胡华青 《安徽医药》2013,17(12):2089-2090
目的 分析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方法 选取40~91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18 例进行24 h态血压监测,其中男性68 例,占57.6%;女性50 例,占42.4%.并将年龄分为中年(40~64岁)、老年(65~79岁)和高龄(80~91岁)三组.结果 男性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都高于女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随年龄组增高而上升,舒张压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65.1%、75.0%和93.5%,随着年龄组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 =7.759,P〈0.01).结论 高血压病人昼夜节律异常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昼夜节律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应变率成像(SRI)技术评价不同血压模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以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利用SRI技术获取各组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的平均峰值应变率(mSRs、mSRe、mSRa)及收缩期平均峰值应变(mεs);观察组再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将分为杓型组(n=43)与非杓型组(n=37),根据mSRs、mSRe、mSRa及mεs对各组对象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进行评价,并作组间比较.结果 观察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非杓型组mSRs、mSRe、mSRa、mεs等指标均低于杓型组(P<0.05).结论 SRI技术可以准确而敏感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异常变化,不同血压模式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应变率及左心室整体功能均较正常人明显减低,且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心肌应变率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减低更为明显,其左心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受损程度较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李晨曦  郭静  刘长风 《上海医药》2002,23(6):250-251
目的:研究钙拮抗剂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方法: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5组,每组连续服用一种钙拮抗剂4周,服药前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每种药物对血压昼夜变异率的影响。结果:硝苯地平控释剂、非洛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由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昼夜节律均无明显改变;氨氯地平治疗后仅收缩压昼夜节律恢复到杓型。结论:针对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不同,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白智峰  李帅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0):3097-3099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改变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19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观察组即颈动脉硬化患者(n=91)和对照组(n=102).患者均给予24h血压动态监测,比较和分析两组血压节律的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脉压(24h-M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昼间平均脉压(d-M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脉压(n-MB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6.92、24.68、6.16、12.87、11.59、6.35,均P<0.05),观察组组内d-SBP、d-DBP、d-MBP均分别高于与n-SBP、n-DBP、n-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3.61,P<0.01).观察组昼夜血压变异度>10%,则观察组24 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非杓型曲线;对照组昼夜血压变异度<5%,则24h动态血压曲线图为杓型曲线.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压高峰对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临床意义,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可作为临床治疗和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的影响。方法选取顽固性高血压患者144例,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为糖耐量正常(NGT)组(53例)、糖耐量减低(IGT)组(43例)和糖尿病组(48例),并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糖代谢异常者(IGT组和糖尿病组)非杓型收缩压和舒张压发生率高于NGT组[79.1%(34/43)、83.3%(40/48)比69.8%(37/53),81.4%(35/43)、70.8%(34/48)比66.0%(35/53)](P〈0.05);糖尿病组非杓型收缩压发生率高于IGT组(P〈0.05),非杓型舒张压发生率低于IGT组(P〈0.05)。夜间高血压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的24h舒张压负荷高于NGT组和糖尿病组[40.8(16.9,73.1)mmHg比30.4(2.9,50.2)、23.3(1.3,43.7)mmHg](P〈0.05),NGT组患者24h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明显低于IGI组和糖尿病组f(126±13)mmHg(1mmHg=0.133kPa)比(133±17)、(133±12)mmHg,(128±12)mmHg比(135±18)、(134±12)mmHg,(122±16)mmHg比(131±19)、(130±16)mmHg](P〈0.05),IGT组24h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24h平均动脉压、夜间平均动脉压高于NGT组和糖尿病组[(854-12)mmHg比(80±11)、(76±12)mmHg,(87±13)mmHg比(82±11)、(78±13)mmHg,(83±14)mmHg比(76±12)、(72±12)mmHg,(101±13)mmHg比(95±10)、(95±10)mmHg,(99±14)mmHg比(92±12)、(92±12)mmHg](P〈0.05),同时IGT组dSBP、nSBP高于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24h平均脉压差、白昼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脉压差高于NGT组和IGT组[(57±13)mmHg比(46±10)、(48±10)mmHg,(56±12)mmHg比(46±10)、(48±10)mmHg,(58±14)mmHg比(46±11)、(48±12)mmHg](P〈0.05)。结论顽固性高血压合并血糖代谢异常的患者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明显受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