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因胆囊癌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例患者,通过血型血清学检测,对出现配血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高效价冷凝集素会导致常规项目检验失真,对于交叉配血、血型鉴定以及血常规的影响比较常见。结论采取不规则抗体试验后,在血清中未发现IgG类的不规则抗体。在交叉配血期间采取高效价冷凝集素进行干扰,应该选取具有一定价值的鉴别方法,在综合鉴定以及排除后,保障临床血液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临床输血中疑难血型鉴定及配血困难的解决方案。方法通过临床病例分析,红细胞ABO正反血型鉴定,冷凝集素效价检测,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吸收试验,盐水法、聚凝胺、微柱凝胶法交叉合血等血清学检测方法来正确鉴定血型,成功配血。结果高效价冷凝集素的存在容易给患者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带来困难。结论在临床输血中,患者体内冷凝集素效价增高引起ABO血型鉴定正反不符,干扰结果。对于疑难血型鉴定标本,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方法共同验证,以防漏检误诊,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进而分析出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将红细胞或二巯基乙醇(2-me)放入37℃~45℃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达到对红细胞的处理目的 ,在进行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前需对此前的红细胞与血清做吸收放散处理。结果处理以后的标本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未出现异常反应。结论含高效价冷凝集素标本经过不同方法的检验处理后再进行正方定型结果未出现异常反应;经过输血后,不良反应情况也未在交叉配血的患者上出现。  相似文献   

4.
<正>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有盐水法、酶法、凝聚胺法、抗人球蛋白法、微柱凝胶法等,以检测患者和供血者之间的血液是否相容,防止输血后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有效。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效价较低,如果人体免疫功能异常,若支原体感染、EB病毒感染或某些肿瘤可导致冷凝集素的效价明显升高[1],血清冷凝集素效价异常  相似文献   

5.
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干扰及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方法用37℃~45℃的生理盐水反复洗涤红细胞或二巯基乙醇(2-me)处理红细胞,将处理后的红细胞与血清做吸收放散后进行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结果经处理后的标本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无异常。结论用不同方法对含高效价冷凝集素标本处理后再进行正方定型结果无异常,且交叉配血的患者输血后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郭大洪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466-467
目的确冷凝素在临床交叉配血过程中的影响。方法 25例冷凝素患者的凝聚胺法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25例患者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均出现有不同程度的凝集颗粒存在。结论冷凝素抗体存在的患者在交叉配血过程中应正确判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实施交叉配血试验期间冷凝集素产生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17年3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50例疑难交叉配血凝集患者(因为冷凝集素导致)作为试验对象,合理采用改良凝聚胺法、盐水法、经典抗人球蛋白试验以及微柱凝胶免疫法对特异性抗体实施鉴定,同时展开血清学分析操作,对冷凝集素加以分析,研究具体的干预措施。结果 针对所有患者于临床合理采用凝聚胺法完成交叉配血试验操作,就主管以及次管反应进行观察发现,均表现出程度不同凝集颗粒现象,呈现出部分显著特点。于37℃条件下保持5~10 min水浴,通过轻缓摇动确保颗粒能够缓慢散开,之后于玻片中导入,通过显微镜实施观察发现,红细胞表现出弥漫以及散在排列的现象,针对其他亚型抗体造成免疫反应影响结果可以顺利排除,成功完成交叉配血。准备O型正常人红细胞于患者血清中加入,最终发现在<32℃表现出凝集现象;在4℃时表现出的凝集现象明显,之后逐渐升高温度,直至37℃进行观察,发现凝集均全部消失。对凝集素抗体滴度实施认真测定,就最终结果进行分析,范围为1/64~1/512。结论 对于输血科工作人员在日常配血期间,较易因为冷凝集而表现出交叉配血不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血清中存在能凝集经酶处理自身红细胞的凝集素,被称为酶处理红细胞凝集素。笔者在采用木瓜酶常规配血时,发现1例患者血清与多名ABO、Rh同型供者红细胞交叉配血不合。经反复检查,发现患者血清中存在酶处理红细胞凝集素,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58岁,血型为B型。1年前行子宫癌手术。1998年8月1日因腹胀、乏力、浮肿、腰痛来院就诊。化验:  相似文献   

9.
血清内如果出现高效价冷凝集素,将会造成血型判定错误,且干扰交叉配血.我们发现,高效价冷凝集素(2℃,滴度为1:I内可引起A型误判为AB型,并导致配血困难,现将处理过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贫血,Hb30g/L,该思皮肤苍白,呈极度贫血貌,需输血治疗,血型鉴定为AB型,但与AB型交叉配血不合.2ABO定型重新血型鉴定,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ABO均凝集,孩患者无输血史,考虑可能为冷凝集素所致。途将做血型之玻片置于37C温箱,I0min后观察可见:抗B例凝集颗粒变小,抗A侧不变;升温至45C,抗B侧凝集消失,抗A测…  相似文献   

10.
病例简介 患者,男,19岁,因胸腔积脓住院。 术前病人贫血准备输血。化验室查血型为AB型, 在与AB型血交叉配血时,主侧出现了4+凝集,次侧出现3+凝集。 复查病人红细胞正定型为AB型,反定型病人血清与A、B、O型细胞均发生凝集,自身对照阳性,出现正反定型不符。 2 血清学检测 2.1 血型检定 病人红细胞用37℃盐水洗涤5次后做正、反定型和自身对照试验见附表。 附表 血型表 温度 抗-A 正定型 抗-B 抗A、B 抗-D AC 反定型 BC OC 自身C 4℃ 4+ 3+ 4+ 4+ 4+ 4+ 4+ 4+ 22℃ 4+ 2+ 4+ 4+ 3+ 4+ 2+ 2+ 37…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采用吸收放散试验有效解决高效价冷凝集素导致的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及交叉配血不合的问题,探讨疾病状态下患者血清中高效价冷凝集素对交叉配血试验的影响。提出吸收放散试验是免疫血清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方法 ABO血型正反鉴定、自身对照试验、吸收放散试验、不规则抗体筛选、交叉配血用直接抗人球蛋白法、聚凝胺法配血。结果采用吸收放散的方法有效的解决冷凝集素对试验的干扰,ABO血型正反鉴定相符,自身凝集散开,凝聚胺或抗球蛋白交叉配血,主次侧均无凝集。结论重视高效价冷凝集素对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影响,灵活运用吸收放散法,进行抗体筛查以证实与已知特异性抗体反应的抗原活性物质的存在。区分冷凝集素与特异性抗体在鉴定ABO血和交叉配血中的不同意义,通过应用不同介质:盐水介质、凝聚胺介质或经典抗球蛋白介质,在不同温度:室温、4℃、37℃分别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排除血清中是否有其他不规则抗体;亚型或由于疾病导致的抗原抗体减弱造成凝集使配血不合,通常经37℃水浴后冷凝集消失,如经37℃水浴后冷凝集仍然存在,考虑有特异性抗体存在,通常配血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温血组(A组,n=12),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组(B组,n=12),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 体外循环前两组间含量无差异。主动脉开放后LDH、CK—MB、cTnT含量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升高(P<0.01),T4、T5时点B组,LDH、CK—MB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T3~T5时点B组cTnT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其应对措施。方法对检验科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可能影响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的方面出发,分析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结果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存在人员素质、仪器工作环境、仪器鉴定和矫正、检测试剂、质控液的准备、质控方法及分析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结论针对血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应对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室内质控质量,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动态检测心肌酶谱及血常规的临床价值。方法手足口病患儿14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84例为对照组,均行外周血的血常规及心肌酶谱的检测,分析两组患儿间的临床差异性。结果观察组LYM、GRAN较对照组增高,RBC、Hb和HC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足口病早期患儿心肌酶谱及血常规尚无特征性改变,动态检测心肌酶谱及血常规对医生诊断及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升血液检验室间质量控制管理水平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采取多项措施加强血站室间质量控制管理,对室间质评样本进行检测并统计回报结果。结果通过强化血液检验室间质量管理,近2009~2011年4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结果总准确率为100%,ALT也为100%。结论提高血液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管理水平,对于保证血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连续多次机采2U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影响。方法120例连续献血>10次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60例。A组机采血小板1U/次,B组机采血小板2U/次。比较两组献血者单采前后血小板计数(PLT)以及首次、10次后外周血象指标[PL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A组献血者上次单采前PLT为(271±30)×10^9/L,下次单采前PLT为(269±31)×10^9/L;B组献血者上次单采前PLT为(273±31)×10^9/L,下次单采前PLT为(268±34)×109/L。两组献血者单采前后PLT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献血者首次与10次后PLT、RBC、Hb、HCT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前后的血常规改变不明显,根据国家规定的健康体格检查标准,献血者采集血小板前PLT>230×10^9/L,体重>50 kg,连续多次采集2U血小板血常规无显著变化,对献血者健康状况无明显影响。由于献血者人数限制,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疾病(ILD)患者血常规特征及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GCS)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对54例COPD患者、63例ILD患者、64例正常人的血常规进行分析,并比较不同剂量GCS治疗前后ILD患者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 COPD组、ILD组的白细胞计数(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1);ILD组红细胞计数(RBC)低于COPD组和对照组(P<0.01),且COPD组RBC升高最明显(P<0.01);ILD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OPD组(P<0.01)。GCS治疗后,ILD组RBC升高;低剂量组PLT、淋巴细胞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升高(P<0.05);高剂量组WBC、中性粒细胞降低(P<0.05)。结论 ILD患者血常规红细胞参数低,高、低剂量的GCS均有改善ILD患者低红细胞参数的作用,短期应用高剂量GCS能够降低患者WB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定简便、快捷的感冒胶囊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了制剂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结果:通过方法学考察,补骨脂素的进样量在0.0393μg~0.393μg,异补骨脂素的进样量在0.0383μg~0.383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补骨脂素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0.8%,异补骨脂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9.3%(n=6),RSD为0.7%,结论:制剂通过测定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为感冒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北京市西城区居民对感冒类非处方中成药的用药认知及应用现状,研究总结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随机抽取500名居民为研究对象,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社区内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感冒类非处方中成药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误用滥用,主要体现在对中成药功能主治理解错误、使用方法不合理、没有注意到相关用药禁忌等方面。结论有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规范中成药市场,并推广中成药知识;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西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对中医理论及辨治方法的学习;居民应普及简单中医知识,转变对中成药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探讨血培养阳性标本细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本院收治的100例发热并伴有全身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血培养阳性标本混掺于专用的接种水中,接种于鉴定板上面,并运用科学的细菌鉴定方法以及药敏试验来为其进行鉴定(直接法),并将运用此种鉴定方式得出的相关数据与转种之后取得纯菌落上机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常规法)得出的相关结论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两种方式在细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方面的符合率。结果100例血培养标本直接上机与转菌落上机的临床鉴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血培养阳性标本直接上机以及纯菌落上机的药敏符合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直接法检验的时间较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直接法来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细菌的鉴定以及药敏试验,其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与常规法无显著性差异,此外.运用此种方法能够有效的缩短患者的诊断时间,从而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值得在现代的临床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