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合并抑郁的患者70例,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的HAMD量表评分、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HAMD评分、DSQL评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数值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缓解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莉 《吉林医学》2004,25(2):54-5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为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36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及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测血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24h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流变。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24h尿蛋白含量及血流变学有关,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餐后2h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24h尿蛋含量及血流变学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餐后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糖化血清蛋白检测对糖尿病监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淑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9):4055-4056
目的:探讨糖化血清蛋白(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及其对糖尿病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64例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GSP及空腹血糖检测,并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餐后2h测定。结果:糖尿病患者组空腹及餐后2hGSP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中空腹及餐后GSP差异无显著性(P>0.05),DM组GSP与FBG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GSP与血糖的相关性好,它对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糖化血清蛋白(GSP)和血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48例DM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GSP及空腹血糖(FBG)检测,并对DM患者再进行餐后2h血糖及GSP测定。结果:DM组患者血清中空腹及餐后GSP与对照组之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DM组中空腹与餐后GSP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GSP与FBG及餐后2h血糖呈正相关(P<0.01,P<0.001)。结论:GSP与血糖关系密切,联合检测对DM的诊断及疗效监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社区综合心理干预,研究和评价干预措施对心理健康状况、生存质量及血糖指标的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间在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纳入慢性病管理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慢病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家庭医生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干预组的研究对象进行定期的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包括每2周1次群组干预、每月1次个体干预。2组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后测评症状自评量表和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检测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值。取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tata SE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SCL-90各因子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同组比较:干预组SCL-90中除人际关系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SCL-90中仅躯体化和恐怖因子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DSQL除治疗维度外其他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DSQL各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比较:SCL-90除强迫、人际关系和精神病性外,其余各因子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QL除生理维度外,其余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糖指标中餐后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家庭医生社区综合心理干预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血糖指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李红旗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6):3014-301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12月淮阳县人民医院12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胰岛素泵组和联合组,各61例。胰岛素泵组接受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组接受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糖水平(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评分。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3.44%(57/61)]高于胰岛素泵组[80.33%(49/61)](P<0.05)。治疗后联合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较胰岛素泵组低(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DSQL评分高于胰岛素泵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提高生存质量中的作用。方法 将糖尿病患者11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健康教育组(教育组)64例,在不改变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接受1个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照组55例,不改变降糖药物,也不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2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尿病知识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 教育组在接受1个月健康教育后FBG、2hPBG较前明显下降,分别从教育前的(11.5±2.8)、(13.1±3.3)mmol/L下降到(7.6±1.6)、(8.5±2.2)mmol/L,P值均<0.05,糖尿病知识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显著提高,分别从教育前的21.7±3.0和93.1±16.1提高到77.6±5.8和103.8±15.1,P值均<0.05。对照组在观察期间FBG、2hPBG、糖尿病知识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糖尿病健康教育有改善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及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于二元应对模式的配偶同步赋能教育对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对照组仅对病人采用赋能教育模式,干预组采用二元应对模式配偶同步赋能教育。对2组病人在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对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自我管理行为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FBG、2hPBG、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6个月,干预组FBG、2hPB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前后2组FBG、2hPBG、HbA1c均随时间延长呈现下降趋势(P<0.05~P<0.01)。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2组干预后各指标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P<0.01)。结论:基于二元应对模式的配偶同步赋能教育能有效提高糖尿病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血糖控制能力,应提倡在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进行社区干预的效果,为糖尿病患者的社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将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社区干预组)和对照组(非社区干预组)各90例,随访观察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观察组FBG、PBG、HbAlc、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治疗依从性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可以改善血糖水平、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李燕芬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87-198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同时接受降血糖治疗以及康复护理,对照组同时接受降血糖治疗以及用药护理。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评分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以及生活质量,该护理方案可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R患者100例,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按DR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对DR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出院后定期眼科复诊情况,同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及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出院后定期眼科复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前FPG、2 hPG、HbA1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FPG、2 hPG、HbA1c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可以提高患者对DR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积极进行定期眼科复查,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与空腹血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利华  吴晓晖 《吉林医学》2010,31(22):3638-363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及意义。方法:分析比较24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及240例健康体检者空腹血糖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A组)空腹血糖(FPG)平均(5.9±1.8)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B组)平均(4.8±1.5)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空腹血糖异常发生率为48.7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易合并空腹血糖异常,广大临床工作者应积极有效地控制、干预糖代谢异常,最大限度地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滋膊降糖方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初发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以中药滋脾降糖方干预,1剂/d,分2次口服;对照组60例予以吡格列酮15mg/次,1次/d;两组疗程均为8w。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糖、胰岛索、李氏B细胞功能指数(MBCI)、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1h血糖(1hPG)、餐后2h血糖(2hP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ISI及MBCI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1hPG、2hPG及MBCI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或P%0.01)。结论对于初发T2DM患者,滋膊降糖方和吡格列酮均有改善胰岛口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控制血糖的作用,但滋膊降糖方改善胰岛8细胞功能的效果优于吡格列酮。  相似文献   

14.
马升进  李楚华 《当代医学》2011,17(35):95-96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围手术期行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0例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 用多次注射胰岛素/日(MSⅡ),B组选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Ⅱ).比较两组患者的待手术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空腹血糖(FPG)、餐后 2h血糖(2hPG)变化等.结果 B组在待手术时间、胰岛素用量、住院时间以及控制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方面均明显优于A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P〈0.05).结论 CSⅡ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缩短待手术天数、住院天数,改善症状,迅速、平稳地控制患者血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性痴呆并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7例老年性痴呆并糖尿病患者随机进入实验组:35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分析健康相关指标.结果: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7.9±1.3) mmol/L,低于对照组(8.6±1.4) 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8.3±1.3)%,低于对照组(9.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及遵医行为、日常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老年痴呆并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有助于控制血糖,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CSII)门冬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CSII治疗,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B组于早、晚餐前注射门冬胰岛素30,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结果 CSII组和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5),两组的空腹血糖在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餐后2小时血糖好于B组(P<0.05)。CSII组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明显高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组(P<0.01)。结论 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短期应用胰岛素泵输注门冬胰岛素降糖效果优于门冬胰岛素30常规2次皮下注射,低血糖少,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自我管理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前从未接受系统化健康教育的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血检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其在系统健康教育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有关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教育后患者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有明显提高。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可以显著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血糖控村,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两种糖尿病前期人群抵抗素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测定36例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36例单纯糖耐量减低(IGT)及30例血糖正常者(NBG)的空腹血清抵抗素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IFG和IGT组抵抗素水平显著高于NBG组(P0.05);IFG和IGT组间比较,IFG组抵抗素绝对值高于IG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抵抗素的关系较密切。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抵抗素水平高于血糖正常人群且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体重指数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探讨成人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分组对照研究,以2008年1月~2009年1月于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基本体检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餐后2h血糖(2hPG)。按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稳态模式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功能稳态模型评估(HOMA—β)。用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来探讨空腹血糖水平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空腹血糖(FPG)的升高,体重指数(BMI)、腰围(W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2hPG逐步上升,与FPG〈5.6mmol/L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1mmol/L≤FPG〈7.0mmol/L组与5.6mmol/L≤FPG〈6.1mmol/L组。BMI、WC、TG、FINS、2hPG无明显差异(P〉0.05);应用偏相关分析发现新切点下的空腹血糖受损(5.6mmol/L≤FPG〈7.0mmol/L)与HOMA—IR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52,P〈0.01),而与HOMA—B呈负相关(r=-0.34.P〈0.01)。结论FPG5.6~6.1mmol/L人群已经出现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T2DM)的高危人群,切点下调是合理的。新切点下空腹血糖受损与HOMA—IR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HOMA—B呈负相关.胰岛素抵抗是空腹血糖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诺和锐30(BIAsp30)与诺和灵30R(BHI30)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与诺和灵30R组,每组各30例,在固定的糖尿病饮食及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每日2次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诺和锐30或诺和灵30R。观察两组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HbA1c)、住院时间、胰岛素计量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治疗后FPG和2hpBG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餐后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②诺和锐30组住院时间较诺和灵30R组明显缩短(P〈0.01);③诺和锐30组在控制血糖更佳的同时全天所需药物剂量较诺和灵30R组减少约10%(P〈0.01);④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诺和锐30能更好的降低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而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