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患者男性,60岁。发作性胸痛4个月,于1997年11月26日入院。缘7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胸痛,多出现于饭后或活动以后,疼痛持续时间20分钟至1小时不等,伴出汗,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气促,稍体息后,症状可缓解。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功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冠脉内注入乙酰胆碱可引起无粥样硬化的动脉舒张而使粥样硬化的动脉收缩,向梗塞区供血的狭窄冠脉(IRSA)和向非梗塞区供血的狭窄冠脉(NIRSA)的反应,直到目前尚无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32例左主干以外冠脉高度狭窄患者,分两组。A组在试验前25~725天曾发作心梗,平均59(46~74)岁的16(男14、女2)例。B组在试验前无心梗但有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平均58(35~68)岁的16(男13、女3)例。均经心电图、~(201)铊心脏闪烁扫描仪和/或运动试验证实。在停用一般药物72小时,停用硝酸甘油等抗心绞痛药6小时后进行试验。在早晨空腹时进行冠脉造影,1分钟后在冠脉内注入乙酰胆碱,先从20μg开始,每隔5分钟逐渐增至100μg(左冠脉)或50μg(右冠脉)时,冠脉全部或  相似文献   

3.
首次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的患者,常伴有侧壁I、aVL导联Q波的出现。本文对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侧壁Q波的发生率及其意义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64例均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26例,女38例,年龄22-81(平均69.97±12.09)岁。临床和心电图均符合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塞后3-5天记录12导联的心电图。根据I、aVL导联是否有侧壁Q波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4.
虽然据报道,心梗的心包渗出与发生房颤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早期报道发现,心梗  相似文献   

5.
027急性下壁Q波型心肌梗塞心包积液的临床意义[SugiuraT等.AmJCardiol,1994,73(12):862(英文)]心包积液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报道各异,作者假设右心室梗塞会影响心包积液的发病率,故研究和报道了急性下壁Q...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由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急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了的10例前壁和8例下里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理性Q波出现的早晚进行了比较,发现:病理性Q波出现的时间在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明显早于急性下壁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7.
Q波心肌梗塞较常并发心包炎。本文评价了在梗塞合并心包炎患者中PQ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和其发生率。1 材料和方法 受试者304名均为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并于24小时内入CCU的患者,经过听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检查,以确诊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以及心包炎,排除二尖瓣返流并检查胸肺情况。在肢体导联(Ⅱ、avF)和胸前导联(V_(3—6))上PQ段离开以TP段内基线的距离≥0.5mm(观察时间>24小时)便可认为PQ段压低。2 结果 304名急性Q波前壁心肌梗塞患者中,65名(21%)有心包炎,239名无。30人(10%)有肢、胸导联上有PQ段压低,其中18人(60%)有心包炎,12人无。300名没有心室破裂的患者中,77人有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52岁。因劳累后胸闷、心前区压榨样疼痛3h 于1989年9月9日入院。高血压病史20年;阵发性室上逮发作史12年,按压眼球可终止发作。体检:BP120/90mmHg(16.0/12.0kPa),心率48次/min,律齐。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P-P1.26s,P-R0.11—0.12s,QRS0.14s,均可见δ波。V_1、V_3呈 Rs 型,V_2呈 RS型,V_4、V_s呈 R 型.均无 Q 波,ST 段 V+(2-5)抬高0.40—0.65mV,伴 T 波直立高耸,为 A 型预激综合征伴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期)。入院后1h 心电图(附图2)见3种 QRS 波:a 为窦性 QRS 综合波,均有δ波,P-R0.09—0.10s,无 Q 波,ST 段抬高0.20—1.40mV,多数导联 T 波高耸;b 为室性早搏,呈二联律或成对出现,V_4导联室性早搏明显提前,与其前 T 波融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Q波一例辛胜军(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韶关512000)男性患者,65岁,因近日心前区反复胀闷痛,加剧1h而入院。每次发作数分钟,伴大汗,可自行缓解,发作无定时、无规律。体检无特殊发现。入院当日19时35分又诉心...  相似文献   

11.
溶栓治疗改善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机制可能是:血栓溶解后,梗塞区供血冠脉恢复血流。23个医疗中心的281例AMI以随机非盲的方式接受rt-RA100mg,分别在3小时和90分钟内静脉给药。对象 3小时给药者138例,年龄57.1±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病人中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的预测因素:TIMI-Ⅱ试验分析[CannonCP,ThompsonB,McCabeCH,etal.AmJCardiol,1995,75:977(英文)]在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中非Q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时常出现心包摩擦音,常由穿壁性心肌梗塞引起,呈一过性。既往文献中有关急性心肌梗塞时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梗塞部位与发生率关系亦存在争议。一些作者报道,心包摩擦音在前壁梗塞时较下壁梗塞时常见,但另一些作者认为,二者心包摩擦音发生率相同。由于听诊器接近炎性心包易于发现摩擦音,因此作者推测下壁梗塞时如果并发右室梗塞将影响心包摩擦音的发生率。本文旨在证实上述推测,并阐明其发生机理。方法首次连续发生的急性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134例,均无陈旧梗塞病史,无室内传导障碍、慢性肾功能衰竭、胶原病或癌肿,近半年内无心脏手术史。结果 134例中,入院后前三天听诊发现心包摩擦音者22例(16%)。心包摩擦音的出现与否与年龄、性别、心输出量、肺动脉楔压无关,但有心包  相似文献   

14.
下壁心肌梗塞时引起的心前导联ST段压低的原因一般归咎于“镜影性”改变,但镜影性压低的程度往往差异较大。本文旨在探讨ST段镜影性变化的差异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34~70岁的339(男290、女49)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未经溶栓治疗,并在出院前按照改良的 Naughton 方案完成亚极量活动平板试验。149例发病后3个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凡内径缩小≥75%,视为(重要)病变。87例(26%)非 Q 波型心肌梗塞(NQMI)同252例Q波型心肌梗塞(QMI)相比:年龄相近(52.3±0.5对53.8±0.3岁,NS),女性较多(23%对11.5%,P<0.02);前壁梗塞较多(63%对44%,P<0.01)而下壁梗塞较少(37%对56%,P<0.01);运动时间(12.4±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339例心肌梗塞(MI)患者,着重分析了87例(26%)非Q波型MI的运动试验特征,冠状动脉解剖和预后。病人与方法:339例MI患者年龄34~70岁。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未用溶栓治疗。运动试验后以β-阻滞剂治疗,至少持续一年,期间记录死于心脏事件,再梗塞和心绞痛。运动实验阳性规定为:以J点后80ms为测定点,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0.1mv者为阳性。发生心绞痛或有下列指标之一停止运动试验:①、心率最大预测达85%;②、ST段水平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Q波心肌梗塞的PQ段压低[Naga-hamaY,SugiuraT,TakehanaK,等。Circulation,1995,91(3):641(英文)]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PQ段压低的临床特性和发生率尚无定论.本文旨在评价其临床意义。本文研究对...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35导联胸壁心电图标测方法,对21例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进行R 波、Q 波和ST段变化观察。∑R 于胸痛发作后12小时内迅速下降,∑Q 逐渐增大,24小时内变化最显著,∑ST12小时内迅速下降,48小时后渐趋稳定。12例(57%)R 波消失,Q 波在发病后12小时内形成,另9例(43%)于24小时内形成。  相似文献   

19.
在急性心梗的患者中,梗塞区很少出现反映心包炎的PQ段压低。通过听诊、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心动图连续检查171例有急性Q波型下壁心肌梗塞的患者。患者入院后头3天由两位以上检查者查到心包摩擦音后确定心包炎诊断。PQ段压低标准是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上PQ段比TP段降至少0.5mm,并持续超过24h。A组14例有PQ段压低而B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