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态心电图对房性早搏诱发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与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对26例经动态心电图诊断为阵发性房颤的病人,统计房早个数、房颤的发作阵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房早前周期等。结果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24h平均房早11126±2018个,阵发性房颤248±56阵。其中22例(84.6%)由房早诱发,2例(7.68%)由短阵房速诱发,2例(7.68%)由房扑诱发。能够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361.8±42.9ms和828±101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前周期分别为426.6±43.5ms和728±107ms,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呈PonT现象,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比未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长(p<0.01)。结论阵发性房颤主要由房早始动,其与房早的联律间期及前周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作初始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指数(I)的节律机制及意义.方法 先期从8000多份动态心电图中建立了阵发性房颤病例及与之相匹配的对照病例数据库各61例.以此数据为基础,对照组中病例数不变,在61例阵发性房颤中增加一些病例(从新增的2000多份病例中寻找),作为本研究的对象.入选标准:房...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所诱发的房颤,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及与长短周期现象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诱发房颤时的长短周期时间及特点。结果100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房颤21例(21.0%)、短阵房速26例(26.0%),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阵发性房颤100%由房性早搏诱发。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凌春明 《内科》2013,(6):625-626
目的研究动态心电图在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应用,并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房性早搏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48例阵发性房颤动患者,所有患者经动态心电图确诊。分析48例患者阵发性房颤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前周期、房早联律间期,未诱发房颤的房早间期及房早前周期。结果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为(814±102)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间联律间期为(710±124)ms,诱发比未诱发明显提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为(325.8±34.5)ms,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为(510.2±38.5)ms,诱发比未诱发明显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性早搏联律间期与房性早搏始动及房早前周期有一定的关系,动态心电图在诊断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具有无创、高效、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特点.方法 对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24 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和次数进行统计.结果 3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时间均有2个高峰,发生高峰在0∶00~1∶00和15∶00~16∶00,持续高峰在2∶00~4∶00和16∶00~18∶00时间段,终止高峰在8∶00~10∶00.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持续均有2个高峰期,有着昼夜节律性规律,夜间发作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疾病、年龄偏小、男性患者,持续时间较长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疾病、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心房颤动24h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昼夜规律,采用动态心电图对7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以及终止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有两个高峰(14:00、21:00~24:00)和两个低谷(04:00~06:00、12:00);其持续的高峰(13:00)与发生的高峰相接近,而终止的高峰(04:00~05:00)与发生低谷相对应,认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昼夜节律可能对心房颤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频发性P on T房性早搏的形态、联律间期、前周期间期、时间分布,探讨其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P on T房性早搏33例,分析其形态、联律间期、前周期间期、时间分布。并随访8~22个月,期间每3个月或患者有心前区不适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或者以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为终点。结果 33例中29例(87.9%)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根据P on T房性早搏极性诊断起源部位,双上肺静脉占27例(81.8%),在28例行心内标测中25例(89.2%)符合;P on T房性早搏的联律间期364±46ms,时间分布:白天42.6%±14.3%,夜间54.3%±15.5%,p0.05。结论频发性P on T房性早搏易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并对确定其心电触发因素及部位和临床选择治疗方式、观察疗效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的发作持续时间有无昼夜分布节律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或门诊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66例 PAF 患者(PAF 组),并随机选择60例住院患者(对照组),均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排除心房颤动。分析 PAF 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数据,统计每个时间段房颤持续的时间,同时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和左房内径等。结果PAF 的发作与维持有昼夜分布节律,与患者的年龄、左房内径等关系密切。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 PAF 操作简便、安全可靠、可重复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方法 对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4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291次,其中221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75.95%).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5.7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 结论 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评价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 (PAF)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和疗效 ,选择药物无法控制或不能耐受的PAF患者 5 6例 ,男 4 1例、女 15例 ,年龄 6 5 .7± 10 .1(6 0~ 74 )岁 ,无器质性心脏病 4 6例 ,合并高血压 7例 ,高血压及糖尿病 1例 ,高血压及冠心病 1例 ,冠心病 1例。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排除左房血栓。据消融技术的演进及患者入选的时间顺序 ,采用不同的消融方法 (点消融术、超声球囊肺静脉电隔离术、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电隔离术 )。 3~ 6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5 6例患者 ,5 5例完成消融术 :点消融术 4例 ,成功 1例 ,无效 2例 ,心包积血 1例 ;超声球囊肺静脉电隔离术 14例 ,成功 7例 ,有效 5例 ,无效 2例 ,无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节段性消融电隔离术 37例 ,成功11例 ,有效 2 3例 ,无效 3例 ,左下肺静脉开口 >30 %狭窄 1例。结论 :导管消融治疗老年人PAF是安全有效的 ,肺静脉电隔离术使疗效明显提高 ,但仍未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探讨心脏血管内迷走神经丛刺激与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动物模型制作。 32条Mongrel狗活体心脏大血管 :冠状窦、左右肺动脉、左房、上下腔静脉等处插入 7F蓝状电极进行迷走神经丛刺激 ,刺激频率为 2 0Hz,刺激间期 0 .1ms,刺激电压 1~ 4 0V ,刺激时间 30~ 5 0s。为了避免神经丛刺激直接对心房的影响 ,于刺激迷走神经丛的同时在P波后发放 2 0 0Hz、2 0~ 5 0ms的PS2 心房高频刺激 ,使迷走神经刺激落入心房的不应期。在这些心脏血管迷走神经丛刺激时减慢窦性心律 ,且减慢速度呈电压依赖。在一定的刺激强度下 ,窦性心律能够达到最大减低 (从75 0± 10 2ms至 15 6 0± 2 30ms) ,心房肌不应期显著缩短 (从 175± 13ms缩至 96± 2 3ms) ,同时出现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和房颤 ,且重复性很好。应用 β 阻断剂 (esmolol1mg/kg)时 ,提高了房颤诱发域值 ;迷走神经阻断剂 (atropine1~ 2mg/kg)可以完全阻断房颤的诱发。结论 :蓝状电极非常有利于快速在静脉血管腔内找到迷走神经丛刺激位点 ;心脏大血管处存在迷走神经丛 ,刺激这些神经丛能够复制出与临床灶性阵发性房颤非常类同的房颤 ,迷走神经阻断剂可阻断这类房颤的诱发。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血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P波最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和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苯那普利的干预作用及预防PAF的机制。方法选择24例健康人做对照(正常对照组),另选择1、2级EH并PAF的患者53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AngⅡ浓度,通过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定Pmax、Pd,采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测量LAD,观察苯那普利、利尿剂对ET、AngⅡ、Pmax、Pd、LAD的影响及预防PAF的效果。结果1、2级EH并PAF组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Pmax、Pd、LA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01),EH并AF病人服用苯那普利6月后,血清ET、AngⅡ浓度明显降低,Pmax、Pd明显减小(P<0·05~0·01),LAD无明显扩大(P>0·05)。随访6月中苯那普利组房颤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明显低于利尿剂组(P<0.001)。结论ET、AngⅡ、Pmax、Pd、LAD在EH并PAF病人中明显增加,苯那普利可降低ET、AngⅡ、Pmax、Pd,延缓LAD的扩大,预防PAF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探讨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窦性心律维持及电生理干预。48例SSS并阵发性房颤患者安装了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器,通过起搏器正确的心房感知监测房颤的发作情况,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时限和P波离散度,心脏B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术后1,12个月以及房颤控制组与复发组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置入起搏器术后1年,房颤控制和房颤负荷减少37例,占77%。术后1个月与1年左房内径,P波时限,房颤平均每天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3.6±0.6cmvs3.2±0.5cm,129.2±11.0msvs111.2±9.3ms,93.6±10.4min/dvs42.8±9.6min/d,8.1±3.2次/天vs5.3±1.4次/天,P<0.001)。与术后房颤复发组比较,房颤控制组术前左房内径较小,P波时限较短、离散度小(P<0.001)。结论:双腔频率应答起搏对SSS合并的阵发性房颤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间(Pmax)和P波离散度(Pd)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 测定7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Pd值、Pmax值、心房颤动时间和左心房内径(LAD),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Pd≥40ms者心房颤动时间显著大于Pd〈40ms者(P〈0.05);Pmaxt〉110ms者LAD大于Pmax〈110ms者(P〈0.05).Pmax与心房颤动时间、LAD和年龄相关(P〈0.01或0.05),Pd与心房颤动时间相关(P〈0.05),Pmax与Pd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在预测心房颤动中,Pd特异性较高,Pmax敏感性较高,Pd与Pmax结合可提高阳性预测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后以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价心房颤动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和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5例有明显症状,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检测心房颤动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时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随访心电图观察疗效。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维持窦性心律者术后1周内升高,随之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但心房颤动复发患者CRP浓度无明显下降。结论炎症是心房颤动的原因之一,可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PAF)患者检测心房晚电位(ALP)的临床价值及缬沙坦对其的影响。方法:3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PAF患者为治疗组,用缬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AL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采用美国GE MarquetMAC5000型多功能心电图机记录对照组、治疗组缬沙坦治疗前后P波滤波后P波时限(Ad),P波终末20ms(Lp20)、30ms(Lp30)、40ms(Lp40)的电压均方根值。结果:治疗组A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Lp20、Lp30、Lp40显著低于对照组Lp20、Lp30、Lp40,P<0.01。经过缬沙坦每天80~160mg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ALP下降、Lp20、Lp30、Lp40均上升,P<0.05或0.01。治疗组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阵发性房颤的一个可靠指标之一,缬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影响阵发性房颤患者的ALP,可能有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阵发性心房颤动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的长期观察 ,分析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影响因素。 35 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 ,男 178例、女 180例 ,年龄 6 6 .86± 12 .2 7岁。当患者经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均未再记录到窦性心律 ,时间持续 6个月以上时判定转归为永久性房颤。结果 :随访 4 .9± 2 .7年 ,共有 6 4例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 (17.9% ) ,永久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比较 ,瓣膜性心脏病 (2 9.3%vs 16 .4 % ,P =0 .0 4 3)和心力衰竭明显增多 (P =0 .0 0 1) ,孤立性房颤较少。在合并用药中 ,永久性房颤组应用地高辛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P <0 .0 0 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永久性房颤组左房内径≥ 4 0mm明显多于阵发性房颤组 (P =0 .0 2 4 )。多因素回归分析 :左房扩大 (OR 2 .0 73,95 %CI 1.80 1~ 3.4 94 ,P =0 .0 4 7)和服用地高辛 (OR 4 .15 3,95 %CI 2 .0 13~ 8.5 71,P =0 .0 0 1)为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永久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左房扩大和应用地高辛可能是预测阵发性房颤进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