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在肥胖患者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拟应用肌间沟臂丛麻醉的78例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研究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辅助进行肌间沟臂丛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臂丛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麻醉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完成及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桡神经及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完善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麻醉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肥胖患者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应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的麻醉效果理想,起效快,镇痛持续时间长,神经阻滞完善,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取行手臂或者手部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肌间组(32例)和喙突组(30例),肌间组采取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喙突组采取锁骨下喙突旁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起效时间短于肌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喙突组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显效率均高于肌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是更加优秀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60例上肢手术肥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行超声引导定位,对照组(n=30)行体表标志定位。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6.67%,麻醉操作、阻滞起效时间短麻醉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操作时间,提高麻醉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8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Ⅰ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3%左旋布比卡因。结果 Ⅰ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结论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单侧肘关节下骨折择期行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超声平面内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效果、对止血带耐受情况、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时间。结果 两组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刺破血管、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两组间比较,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6.0±1.2)min,短于对照组的(11.5±2.1)min;麻醉起效时间(13.0±1.7)min,长于对照组的(7.8±1.5)min;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3.3%(16/30),低于对照组的90.0%(27/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64、-12.781,χ2=9.932,P值均﹤0.01);而两组感觉阻滞效果、止血带耐受、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超声平面外技术联合神经刺激器腋路动脉旁注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效果确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儿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的最佳麻醉药物剂量。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手外科6~12岁的4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4组,每组各12例,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A组0.25 mL/kg、B组0.2 mL/kg、C组0.15 mL/kg、D组0.10 mL/kg,术中根据麻醉情况追加氯胺酮。根据神经阻滞情况评价麻醉效果,观察麻醉持续时间、全麻药物用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B、C 组阻滞30 min后各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相当,均比D组的麻醉有效率高、追加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阻滞时间短于其他各组,氯胺酮追加最多,且阻滞起效、完善时间均长于其他3组(P<0.05),A、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组有2例转为全麻。4组均未发生麻醉药物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用于小儿臂丛神经阻滞分支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药用量为0.15 mL/kg即可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技术在肌间沟臂丛神经两点阻滞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定位法与神经刺激器引导定位法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对照组:神经刺激器定位单点阻滞组;US组: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确认相结合定位单点阻滞组;UD组: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器确认相结合定位两点阻滞组。各组均给予0.5%的罗哌卡因30 mL,其中UD组被阻滞的两支目标神经各给予15 mL。结果UD组阻滞平均起效的时间明显短于US组和对照组。UD组感觉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US组和对照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并发症少;超声引导下两点阻滞法可明显改善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干精准阻滞用于肥胖患者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100例上肢手术肥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US-NS组)和超声组(US组),每组50例。US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US-NS组采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T1)、阻滞完全时间(T2)、麻醉持续时间(T3)、麻醉效果分级、阻滞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S-NS组阻滞成功率高于US组(98.00% vs 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NS组T2短于US组[(7.70±1.54)min vs (10.30±1.3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NS组T3长于US组[(7.95±2.89)h vs(9.69±2.3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S-NS组T1长于US组[(7.43±1.36)min vs(5.30±1.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用于肥胖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起效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上肢手术中应用两种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其对臂丛各种神经的阻滞效果。方法 104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鞘突破法或异感法;B组采用第6颈椎横突阻滞加上位皮肤压迫法。结果 A组对桡侧神经、正中神经阻滞效果好,对尺侧神经阻滞不全;B组桡侧神经、正中神经、尺侧神经阻滞效果皆满意。两组相比腋神经、尺神经、内侧皮神经感觉阻滞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第6颈椎横突阻滞加上位皮肤压迫法可以弥补传统的肌间沟臂丛阻滞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患儿上肢臂丛神经经腋路入路进行阻滞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因上臂骨折或前壁血管瘤首次择期行上肢手术患儿120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57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6.2岁。随机将其分为3组,即罗哌卡因0.30%组、0.40%组和0.50%组,每组各40例。均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总体积均为24 mL。观察指标包括臂丛神经的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评估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肌皮神经)和维持时间,术中麻醉效果(分为优、良、差)和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罗哌卡因0.30%组明显长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4.123、4.568,P<0.05);而其他4个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在3个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时间方面,罗哌卡因0.30%组明显短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F=15.236、8.659,P<0.05)。麻醉效果发现,罗哌卡因0.30%组麻醉优良率低于罗哌卡因0.40%组和罗哌卡因0.50%组(χ^2=4.501、6.275,P<0.05)。但3组患儿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小儿臂丛神经局部阻滞麻醉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0.40%罗哌卡因可作为较低浓度的最佳麻醉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C7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全麻患者围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胸腹部择期手术患者(ASA分级Ⅰ或Ⅱ级)60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20例(随机数字表法)。术前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诱导方式为快诱导,术中机械通气。A、B组手术结束时分别给予左、右侧超声引导C7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停麻药送PACU,C组手术结束后无操作再停麻药送PACU。术毕患者符合拔管指征时边吸痰边拔除气管插管。记录出手术室前(基础值,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的收缩期动脉血压(SBP)、舒张期动脉血压(DBP)、心率(HR)。同时,对A、B两组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出现霍纳综合征的例数以及相关并发症(声音嘶哑、神经血管损伤等)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结果:与A、B组相比,C组患者在T1、T2时点(较T0时点来看)的SBP、DBP明显增高,HR明显加快(P<0.05)。A、B组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均出现霍纳综合征,暂未发现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C7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胸腹部择期手术患者全麻拔管时可有效减轻拔管过程中的心血管反应,且超声引导C7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兼具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组: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10m1+1%盐酸利多卡因10m126例.B组0.375%盐酸布比卡因10ml+1%盐酸利多卡因10m126例,肌间沟阻滞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 罗哌卡因组与盐酸布比卡因组在阻滞效果、维持时间、起效时间,不良反应上两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均可产生良好的感觉和运动阻滞,两种药物药效学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异感定位或神经刺激定位对肌间沟臂丛一点阻滞效的起效时间、成功率以及并发症。方法以神经刺激定位法(PNS)或诱发异感法(PAR)定位臂丛神经主支,注入1.5%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20ml,观察和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可行手术时间及总的麻醉时间。结果PNS组各项时间均明显短于PAR组、PNS组的完全阻滞发生率较PAR组高(P〈0.05)。结论PNS较PAR成功率更高,阻滞出现更快,麻醉效果好,技术优势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超声引导定位下颈2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与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40例,分别接受超声引导定位进行C2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的20例为A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的20例为B组;记录治疗前后1、 3、 6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A组各个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疗效显示,总有效率A组为95%, B组为85%,P0.05;术后6个月复发率A组为5%,B组为15%。两组术中均无穿刺部位血肿、血管损伤、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超声引导颈2神经后支脉冲射频治疗颈源性头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0侧尸体颈部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入路相关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穿刺进针深度(即皮肤至第6颈椎横突距离。从环状软骨向后引一直线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相交点处的皮肤进针)为(18±1.4,12~22)mm。获得了与臂丛穿刺相关结构的观测结果。结论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司慧芳 《医学信息》2010,23(4):1052-1053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70岁以上患者髋关节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70~90岁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CSEA组(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观察并记录术中输液,输血量,麻醉平面上升速度,局麻药用量,达到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术中MAP,HR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10阻滞时间为(3.9±0.6)min,明显短于B组的(13.0±1.5)min(P<0.01).A组给予硬膜外试验后未再追加局麻药,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患者对术中镇痛均感满意,B组有6例患者对术中镇痛不能接受,麻醉满意率A组100%,B组为76%.结论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术后情况良好,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为30例):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D组和C组分别注射右美托咪定1 ml(1μtg/kg)+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和生理盐水1 ml+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作用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记录患者入室时(T0)、阻滞后5 min(T1)、10 min(T2)、15 min (T3)、30 min (T4)、60 min (T5)各时间点的心律(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D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感觉:(9.8±3.2)min比(7.4±2.1)min;运动:(12.3±2.5) min比(8.2±1.6)min],作用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延长(P<0.05).与C组比较,T1~T5时D组HR减慢(P<0.05),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术中有3例发生心动过缓.两组均未发生低血压、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延长作用时间及镇痛时间,但需注意心动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析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肘关节区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7月我院60例行肘关节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各30例,常规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麻醉,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超声引导辅助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阻滞失败率。结果 联合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操作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镇痛效果优良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阻滞失败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辅助进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提高麻醉效果,镇痛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我们对33具(66侧)男成尸进行了避免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产生并发症的解剖学研究。观测了臂丛上干中点至膈神经、迷走神经、颈部交感干、第六颈椎椎间孔外缘、喉返神经的距离,为临床提供掌握穿刺方向和穿刺深度以及穿刺至臂丛上干时需避免其邻近神经麻痹的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四针法"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的经验,指导神经刺激仪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臂神经丛阻滞356例,根据阻滞方法分为联合组(n=148),联合组同时实施肌间沟阻滞加腋路阻滞加肋间臂神经阻滞;传统组(n=208),传统组只实施肌间沟阻滞(n=176),或腋路阻滞(n=32),不行肋间臂神经阻滞。结果联合组麻醉效果优占97.3%,穿刺异感占47.3%;传统组优占87.0%,穿刺异感占69.7%。联合组与传统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四针法"臂神经丛联合阻滞可提高臂神经丛阻滞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