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了解3~6岁儿童体重指数和饮食行为,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儿童营养不良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对所选取的486名3~6岁儿童的主要看护人进行调查,填写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调查员测量儿童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发现,在486名儿童中,体重指数正常儿童356名、消瘦11名、超重61名、肥胖58名,检出率分别为73.25%、2.26%、12.55%和11.93%。3~6岁儿童不同性别饮食行为各维度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情绪性饮食(F=3.472,P=0.032)、主动进食能力得分(F=3.816,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在挑食(F=4.804,P=0.003)、不良进食习惯(F=6.077,P<0.001)及过饱响应维度得分(F=4.392,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儿童体重指数的影响因素有挑食(OR=-0.367,95%CI:-0.966~-0.112,P<0.001)、不良饮食习惯(OR=-0.097,95%CI:-20.705~-0.204,P=0.045)。结论 该地区3~6岁儿童存在肥胖、消瘦等营养不良问题;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影响儿童体重指数;不同体重指数组儿童饮食行为在挑食、不良进食习惯及过饱响应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7~18岁汉族学生2010-2014年的腹型肥胖变化情况,探索学生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和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库中7~18岁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筛出腰围、身高信息不完整以及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异常样本,纳入分析共计228 562名。采用国内制定的腰围界值点和国际常用腰围身高比≥0.5判定腹型肥胖;采用问卷调查收集影响因素的信息。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腹型肥胖年份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型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0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腰围和腰围身高比均值分别为(64.96±9.79)cm 和0.428±0.048,2014年分别为(65.90±10.07)cm 和0.434±0.051,2014年显著高于2010年(P<0.001)。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腰围界值:13.84%<17.13%;腰围身高比界值:8.91%<11.23%,P均<0.001)。2014年腹型肥胖检出率男生高于女生,城市高于乡村,东中部高于西部,低年龄段高于高年龄段(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生(OR=2.37,95%CI: 2.26~2.48)、城市(OR=1.25,95%CI: 1.20~1.31),东部和中部(东部:OR=1.29,95%CI: 1.22~1.37;中部:OR=1.08,95%CI: 1.02~1.15),7~9岁和10~12岁(7~9岁:OR=1.89,95%CI: 1.77~2.03;10~12岁:OR=2.07,95%CI: 1.89~2.26)、早餐<3~5次/周(OR=1.17,95%CI: 1.07~1.28)、不愿意长跑锻炼(OR=1.72,95%CI: 1.64~1.80)、每天电视时间≥1 h(OR=1.06,95%CI: 1.01~1.13)可能是腹型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睡眠时间、每天锻炼时间、每天做作业时间可能与腹型肥胖无关(P>0.05)。结论 2010-2014年7~18岁中国汉族学生的腹型肥胖检出率显著上升,学生腹型肥胖可能具有多种影响因素,应开展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祖辈、父辈喂养行为差异及其与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的关系,进一步明晰喂养人身份、喂养行为对进食行为的可能影响。方法 2020年5月-2021年1月,选择上海市浦东新区8所幼儿园和2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学龄前儿童的主要喂养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主要喂养人身份,采用1∶2倾向性评分匹配,形成祖辈组(72例)和父辈组(144例)。结果 祖辈组和父辈组在饮食内容限制(t=4.72, P<0.001)和饮食行为限制(t=2.13, P=0.036)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应儿童在主动进食能力(t=-4.76, P<0.001)、外因性进食(t=-5.07, P<0.001)和情绪性进食(t=1.99, P=0.050)维度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喂养人的饮食行为限制(F=1.82,P=0.086)、鼓励健康饮食(F=2.46,P=0.019)和饮食内容限制(F=3.69,P=0.001)对学龄前儿童进食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喂养人身份与儿童进食行为之间无统计学关联(P>0.10)。结论 与祖辈相比,父辈喂养人更频繁地使用饮食行为限制和饮食内容限制,喂养行为而非喂养人身份与学龄前儿童的进食行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健康体检者中冠心病检出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流行病学调查表对2017年6月—2019年6月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4 186名年龄≥60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统计冠心病检出情况,并采用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4 186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中检出冠心病193人,检出率为4.61%。男性94人,检出率为5.90%,女性99人,检出率为3.82%,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34,P=0.002)。年龄≥75岁老年人检出率高达7.05%,但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380,P=0.061);经单因素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62.013)、糖尿病(OR=9.994)、血脂异常(OR=33.683)、肥胖(OR=48.521)、饮酒(OR=4.689)、吸烟(OR=15.831)、高脂饮食(OR=22.465)、高糖饮食(OR=31.375)、高盐饮食(OR=7.257)及家族病史(OR=13.229)是老年冠心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浙江医院老年体检者冠心病检出率较高,应采取社区综合干预以降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饮酒、吸烟、高脂饮食、高糖饮食和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水平,以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潍坊市妊娠晚期妇女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关系。 方法 对在潍坊市某三甲医院产检的350名妊娠晚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收集相关信息,膳食调查部分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法,数据处理中采用因子分析归纳膳食模式,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膳食模式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结果 ①因子分析归纳出4种膳食模式:营养型、零食型、荤食型、素食型。②膳食模式相关分析:4种膳食模式除钙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铁等各类营养素每日摄入量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四型膳食模式孕妇的年龄(χ2=19.852,P=0.019)、体重增长(χ2=30.545,P=0.000)、知识得分(χ2=17.603,P=0.001)、贫血(χ2=15.465,P=0.001)、文化程度(χ2=34.378,P=0.000)、职业(χ2=34.915,P=0.003)、收入(χ2=24.417,P=0.004)、下肢水肿(χ2=10.295,P=0.016)、患病数量(χ2=14.396,P=0.002)及血糖异常(χ2=18.167,P=0.044)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膳食模式进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零食型膳食模式与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具有相关性(OR=4.986, 95%CI:1.274~19.525),荤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超重和下肢水肿具有相关性(OR1=4.707,95%CI:1.084~20.441;OR2=2.690,95%CI:1.061~6.816),素食型膳食模式与患妊娠期贫血和妊娠期患病数量具有相关性(OR1=0.443,95%CI:0.254~0.772;OR2=1.919,95%CI:1.076~3.420)。③膳食模式与营养相关疾病分析: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膳食模式与贫血(OR=2.576,95%CI:1.540~4.309)、妊娠期超重(OR= 6.220,95%CI:2.399~16.127)及妊娠期高血压(OR=20.656,95%CI:1.192~357.867)、糖耐量异常(OR=4.587,95%CI:1.092~19.261)均具有相关性。 结论 膳食模式与妊娠晚期相关疾病如妊娠期贫血、体重增长超标、妊娠期高血压和糖耐量异常的形成密切相关;孕期不合理的营养摄入可以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孕期营养监督和指导,改善母婴健康,从而为早期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西藏地区藏族人群胆囊结石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为胆石组,以同期在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 对全部对象进行饮食行为问卷调查、体格及血液指标检查; 个人饮食行为采用频数法调查,对象评估近两年来的饮食习惯平均周频次; 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独立相关因素。结果 共有612例对象纳入研究,其中胆石组317例、对照组295例。两组间在性别、女性产史、BMI水平、患脂肪肝及每周食用糌粑、牛奶、酒精次数等10个指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进一步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4.115,95%CI:2.693~6.288)、BMI(≥24 kg/m2)(OR=1.777,95%CI:1.208~2.614)、患脂肪肝(OR=9.380,95%CI:3.800~23.154)、夜宵(≥1次/周)(OR=1.542,95%CI:1.031~2.306)、酒精(≥4次/周)(OR=5.267,95%CI:2.382~11.648)是西藏地区藏族人群发生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牛奶(≥4次/周)(OR=0.427,95%CI:0.225~0.810)、糌粑(≥4次/周)(OR=0.565,95%CI:0.354~0.902)、每天吃早餐(OR=0.143,95%CI:0.080~0.256)是保护性因素; P值均<0.05。结论 女性、肥胖或超重、患有脂肪肝、酒精摄入过多是西藏地区藏族人群胆囊结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多食用牛奶及糌粑、规律早餐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学生烟草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0-11月,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昌平区9所中小学校1 364名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尝试吸烟现状、首次吸烟年龄、首次吸烟原因、对烟草的认知与态度及尝试吸烟的相关因素,分析不同因素对学生尝试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 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0.34%,高中生(16.45 %)高于职高生(13.76%)高于小学生(7.53%)高于初中生(4.79%)(χ2=35.51,P=0.00),男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8,P=0.00);第一次尝试吸烟年龄主要分布在7岁或7岁以下(23.40%),其次是8~9岁(17.02%);最主要原因是好奇(54.61%);尝试吸烟行为的危险因素是男生(OR=3.02,95%CI:1.97~4.63,P=0.00)、每日零花钱>5元(OR=3.02,95%CI:1.91~4.79,P=0.00)、校园内见过有人吸烟(OR=1.97,95%CI:1.32~2.95,P=0.00)、最好的5位同学或朋友中有人吸烟(OR=4.28,95%CI:2.79~6.56,P=0.00)和电视、录像或电影中看到过吸烟镜头(OR=1.76,95%CI:1.19~2.61,P=0.01)。结论 2015年昌平区中小学生尝试吸烟行为较为严峻,且影响因素广泛,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烟草知识宣教,开启家庭-学校-社会的综合控烟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自闭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为自闭症儿童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2010年6月-2011 年12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所就诊的儿童, 经3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专业医师共同确诊, 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IV, DSM-IV)诊断标准的自闭症儿童101例, 同时收集正常对照儿童101例, 性别和年龄分别与自闭症组匹配, 由监护人填写儿童家庭社会环境调查问卷。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 应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方程的变量中, 性别(OR=10.640, P<0.01)、6个月前非母乳喂养(OR=2.952, P<0.01)、孕期患感染性疾病(OR=2.042, P<0.01)、出生时有高危因素(OR=1.189, P<0.01)及父母每天陪宝宝说话或者游戏的时间(OR=0.179, P<0.05)5个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性别为男性、6个月前非母乳喂养、母孕期患感染性疾病、出生时有高危因素是儿童患自闭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父母每天陪宝宝说话或者游戏的时间>1 h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刘莹  张奕星 《实用预防医学》2020,27(9):1106-1108
目的 探讨丽水市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OME)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儿童OME提供决策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丽水市9所幼儿园及小学的1 457名儿童为调查对象,并由耳鼻喉科的专业医生进行体格检查和OME诊断,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OME的影响因素。 结果 1 457名儿童中OME的患病率为7.82%,2~3岁组儿童患病率(15.61%)最高。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低年龄(2~3岁)(OR=5.749 ,P<0.001)、居于农村(OR=1.879 ,P<0.05)、合并过敏性疾病(OR=4.855 ,P<0.001)、反复上呼吸道感染(OR=2.883 ,P<0.001)、经常流鼻涕(OR=3.158 ,P<0.01)、硬腭高拱(OR=2.743 ,P<0.01)、鼻炎(OR=2.44 ,P<0.01)、腺样体肥大(OR=2.173 ,P<0.05)、鼻咽部淋巴增生(OR=1.881 ,P<0.01)为危险因素;母乳喂养(OR=0.491 ,P<0.05)为保护因素。 结论 丽水市儿童OME患病率位于中等水平,建议加强健康教育,警惕儿童呼吸道炎症,宣传母乳喂养,同时健全儿童体检政策,降低儿童OME的患病率和反复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社会的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某部集训新兵心理应激和自我效能感的状况及其关系,据此对集训新兵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针对性建议。 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以连队为单位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PSET)、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574名集训新兵进行集体统一测试。 结果 574名集训新兵心理应激的原始总分为(14.57±3.29),T分数为(50.00±10.00),T≥70分的人数为17人,心理应激的发生率为3%;集训新兵的自我效能感条目均分为(2.66±0.58);是否独生子女新兵在人际交往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3,P=0.021),独生子女新兵的人际交往好于非独生子女;不同家庭结构新兵的心理应激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训练积极性、情绪状况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19;t=-2.278,P=0.023;t=-3.033,P=0.003;t=-2.454,P=0.0014),完整家庭结构新兵的心理应激水平低于特殊家庭结构新兵;不同家庭结构、不同文化程度新兵的自我效能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7,P=0.009;F=3.496,P=0.031),完整家庭结构新兵的自我效能高于特殊家庭结构新兵,大专文化新兵自我效能高于高中及以下文化的新兵;高自我效能组与低自我效能组新兵心理应激总分及条目1、2、5、6、7、8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0,P=0.000;t=-4.265,P=0.000;t=-3.399,P=0.000;t=-3.327,P=0.001;t=-3.167,P=0.002;t=-4.317,P=0.000;t=-3.318,P=0.001),高自我效能组新兵的心理应激水平较低;集训新兵心理应激水平与自我效能感状况呈显著性负相关(r=-0.184,P=0.000)。 结论 集训新兵心理应激整体状况良好,高自我效能感新兵的心理应激水平低于低自我效能感的新兵。家庭结构是影响新兵心理应激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新兵的心理应激水平与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应探讨建立针对自我效能感的新兵健康教育方案,从而有效降低新兵心理应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了解扬州地区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的现状,探讨其对体型的影响。方法 于2015年4-5月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扬州市7所托幼机构2 531名在园儿童家庭基本信息及儿童最近一周的饮食情况,包括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发生率为7.8%,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中挑食的发生率最高,为25.2%(63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7.5% vs. 22.5%,P<0.05),其次为进餐速度快,为18.8%(477/2 531),男童高于女童(20.9% vs.16.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饮食偏咸(OR=2.05,95%CI:1.26~3.34)、偏油腻(OR=1.96,95%CI:1.22~3.16)食物是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进餐速度慢是保护性因素(OR=0.31,95%CI:0.23~0.42,P<0.001),不同的饮食模式对学龄前儿童体重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扬州市学龄前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及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且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肥胖相关,应采取措施如改变家庭不良的饮食行为等,从而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家庭喂养方式和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性,指导家庭科学喂养和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4-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营养不良儿童75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饮食行为,分析家庭喂养方式、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为管理儿童体重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泰康仙林鼓楼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产科分娩的512例产妇及512例婴儿,收集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增重等资料。2019年12月—2020年3月随访并测量上述512名儿童的身高、体重,评定饮食行为。采用相关统计方法分析孕前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儿童期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影响。结果 512名儿童年龄为3~6岁,有12.70%儿童超重/肥胖。相比于体重正常儿童,超重/肥胖儿童的母亲孕前超重/肥胖更常见(10.51% vs 38.46%,χ2=37.512,P=0.001),孕期超重更常见(7.83% vs 43.78%,χ2=75.201,P=0.001);不良饮食习惯、挑食、过饱响应得分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也表明孕前体重(OR=1.109,95%CI:1.025~1.213)、孕期体重增加(OR=1.098, 95%CI:1.031~1.261)、儿童期饮食行为中不良饮食习惯(OR=1.113, 95%CI:1.054~1.257)、挑食(OR=1.257, 95%CI:1.232~1.467)、过饱响应(OR=1.284, 95%CI:1.135~1.513)是儿童超重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体重受母亲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以及儿童期饮食习惯的综合影响。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增重,积极指导儿童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助于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的类型,探讨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16年5月对芜湖市9所幼儿园1 912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应用自编食物频率表(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评估儿童的饮食模式,运用儿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进行评估,运用二分类非条件回归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饮食模式与情绪行为问题的关联。结果 芜湖市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异常总检出率为51%。儿童饮食模式可分为4种类型,累计贡献率为48.23%。“加工零食型”高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中分组儿童(χ2=10.247,P<0.001)。“健康营养型”高分组与中分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均低于低分组儿童(P<0.012 5)。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儿童的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低于摄入少的儿童(χ2=9.364,P=0.001)。“蛋奶型”饮食不同组别的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营养型”饮食(OR=0.635,95%CI:0.481~0.839)、适量摄入粗粮、豆制品(OR=0.734,95%CI:0.592~0.910)是学龄前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加工零食型”饮食(OR=1.522,95%CI:1.126~2.056)可增加儿童发生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发生风险。结论 饮食模式与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密切相关,“健康营养型”和适量粗粮、豆制品的食物摄入有益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儿童MPP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116例因MPP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且行气管镜检查的患儿。根据气管镜下表现分为气管炎性狭窄组(n=53)及气管非炎性狭窄组(n=63),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气管炎性狭窄组CRP值(Z=3.368)、LDH值(t=4.102),大叶性肺炎(χ2=20.496)、总热程(Z=2.151)、咳嗽天数(χ2=2.527)、住院时间(t=2.432)、住院费用(Z=2.733)高于气管非炎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411 U/L(OR=8.922,95%CI:2.982~26.695)、CRP≥22.9 mg/L(OR=4.857,95%CI:1.530~15.414)、胸片大叶性表现(OR=5.870,95%CI:1.627~18.862)为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RP≥22.9 mg/L,LDH≥411 U/L,胸片大叶性肺炎表现可作为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MPP患儿临床转归欠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为儿童MPP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116例因MPP收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且行气管镜检查的患儿。根据气管镜下表现分为气管炎性狭窄组(n=53)及气管非炎性狭窄组(n=63),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影像学表现、治疗转归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气管炎性狭窄组CRP值(Z=3.368)、LDH值(t=4.102),大叶性肺炎(χ2=20.496)、总热程(Z=2.151)、咳嗽天数(χ2=2.527)、住院时间(t=2.432)、住院费用(Z=2.733)高于气管非炎性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411 U/L(OR=8.922,95%CI:2.982~26.695)、CRP≥22.9 mg/L(OR=4.857,95%CI:1.530~15.414)、胸片大叶性表现(OR=5.870,95%CI:1.627~18.862)为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CRP≥22.9 mg/L,LDH≥411 U/L,胸片大叶性肺炎表现可作为儿童MPP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发气管炎性狭窄的MPP患儿临床转归欠佳,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湖北省某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ID)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地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10-11月采用整群抽样,将该县城区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区,每个区随机抽取1个幼儿园。对抽中的幼儿园3~6岁儿童进行半结构化问卷调查,包括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和基本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710名儿童中有396名存在感觉统合失调,患病率为55.8%(轻度30.3%,重度25.5%)。男童和女童相比感觉统合失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688,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控制了其他混杂因素后,男童感觉统合失调风险较女童更大(OR=1.636,95%CI:1.177~2.273,P=0.003),膳食情况中吃零食(OR=1.672,95%CI:1.158~2.412,P=0.006)、挑食(OR=1.535,95%CI:1.097~2.147,P=0.012)是SID的危险因素;爱运动是SID的保护因素(OR=0.460,95%CI:0.253~0.836,P=0.011)。随着年龄的增加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越小(OR=0.769,95%CI:0.632~0.934,P=0.008)。结论 本研究显示山区县城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性别、年龄、儿童饮食习惯及运动状况相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段学龄前儿童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18个月婴幼儿头颅畸形的头颅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婴幼儿头颅畸形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于2022年1月选取2019年1—12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健康体检时诊断为头颅畸形的228名婴幼儿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性别、年龄匹配的394名头颅形态正常婴幼儿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婴幼儿头颅形态特征,并通过比较两组间基本信息、母亲孕产史、睡眠姿势、骨密度等差异分析头颅畸形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8个月头颅畸形患儿头颅形态特征:头颅畸形组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6月±7 d的占比最高,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头颅畸形占比呈下降趋势;短头畸形的检出率最高,且不同类型头颅畸形在年龄(χ2=34.409)和严重程度(χ2=11.404)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头颅畸形组和正常组在单/双胎(χ2=4.724)、新生儿期头部损伤史(χ2=8.430)、睡眠姿势(χ2=23.881)和骨密度(t=2.77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