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患者男性,52岁,反复晕厥1个月,诊断病窦综合征,植入起搏器后3天后胸闷不适。2个月体表心电图未发现心房起搏信号后P′波,心电图示起搏电极脉冲-心房传导延迟,S-A间期:416 ms。经过调整起搏器电极位置后起搏脉冲-心房传导间期恢复正常,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
非竞争性心房起搏(NCAP)是美敦力公司的起搏器在双腔起搏模式下的一种常见功能,NCAP间期一般程控为300ms(有200,250,300,350,400ms可程控)(部分为300ms,不可程控)。NCAP功能打开后,落于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之中的房性早搏被感知,启动NCAP间期,心房起搏脉冲在NCAP间期之外发放,可避免心房起搏所诱发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不同起搏模式下NCAP的运作各有特点、从而对心房、心室时间间期和其他功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VVI是另一种单腔起搏器,与AAI不同,其起搏电极导线置于右心室。VVI起搏器的自律性也是通过设定的起搏器基础起搏频率而决定,当低限起搏心率设为60ppm时,低限起搏间期则为1000ms,该间期也是VVI起搏器的逸搏间期,使起搏器成为患者心内备用的第二起搏点,当自身心房率低于60bpm时,起搏器做为第二级起搏点马上发放逸搏性起搏脉冲。  相似文献   

4.
心室起搏管理(MVP)这一功能为美敦力公司开发,MVP模式下,双腔起搏器的基本起搏模式为AAI(R),但起搏器的心室通道具有感知功能和备用起搏功能,起搏模式可以在AAI(R)和DDD(R)之间转换。在AAI(R)起搏模式下,单个心房激动未下传激动心室并不触发起搏器发生模式转换,也不触发起搏器发放心室脉冲(VP),心室备用脉冲的发放时间为心房逸搏间期计时结束后的80 ms处;如果连续4个P波中有2个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则AAI(R)起搏模式将自动转换为DDD(R)起搏模式。MVP功能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的心室漏搏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心室漏搏造成的长短周期序列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即使起搏器能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但如果自身房室传导间期过长,则失去了房室顺序收缩对心输出量的改善。如存在心房起搏功能或心房感知功能不良会造成房室不同步。病窦综合征患者植入有MVP功能的起搏器后,AAI(R)起搏模式下如果心房通道发生超感知,会导致心室漏搏。MVP功能打开时会抑制心室安全起搏功能发挥作用。如室性早搏或交界区早搏的QRS波位于心房起搏后80 ms内,不会被起搏器感知,使起搏器判断错误,起搏器误认为心室发生了漏搏,触发心室备用脉冲在心房逸搏间期结束后80 ms处发放。上述缺点限制了MVP功能在临床上的使用,如能对MVP功能做一改进,进行自身房室传导搜索时如果在两个心房事件间期的50%处或心房事件后一定时间处(如350 ms时)仍未搜索到自身房室传导时,起搏器发放心室备用脉冲,可能会减少MVP的不良影响,这一改进和AV Search的区别在于房室搜索是逐渐延长还是突然延长。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双腔起搏器入术后3年。查心电图示:心房起搏心律。起搏间期固定为780ms。起搏频率77次/分。Ⅰ、Ⅱ、Ⅲ、aVL、aVF、V5、V6导联P′波直立.aVR、V1~V3导联P′波倒置。心房起搏电极位于右房上部。P′-R间期0.21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脉冲落入QRS波群之中,形成假性室性融合波。标肢体导联R+S〈0.5mV。  相似文献   

6.
双腔起搏器及三腔起搏器的计时间期中有一个重要参数—一房室间期(也称房室延迟)。房室间期是心房事件与心室刺激脉冲之间的问期,是起搏器设定的房室传导时间,与自主心律中的P—R间期相当。房室间期分为感知和起搏两种,前者为心房感知事件与心室起搏脉冲的间期,  相似文献   

7.
双腔起搏器 (DDD起搏器 )的功能及心电图比单腔起搏器复杂 ,但具有更多的生理性功能和更佳的血流动力学效果 ,临床应用的数量及比例逐年增多。临床医师及心电图医师熟悉和掌握双腔起搏器心电图十分重要 ,其基础是了解DDD搏器的基本功能、工作原理和间期。一、DDD起搏器概述1.植入。常规的DDD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 (起搏器 )配心房和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各一根组成。其中心房电极导线植入右心耳 ,心室电极导线植入右室心尖部 (图1)。上述两个部位并不是理想的起搏部位 ,但由于有丰富的梳状肌 (右心耳 )及肌小梁 (右室心尖部 ) ,因…  相似文献   

8.
例1.患者男、74岁,起搏器随访检查:DDD型(BRIO TM D220),起搏下限频率60bpm,心室不应期330ms,AV延迟200ms,其它参数均在正常数值范围内。图1上中下为动态心电图MV1导联连续描记。其中图1中R3,R12为舒张晚期室性早搏呈右柬支阻滞形.并在早搏后0.20s出现“钉样”起搏脉冲信号。舒张晚期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略短于起搏器的VA间期.即快于起搏器下限频率,起搏器应感知此心室激动,抑制起搏器发放起搏脉冲,重整起搏周期。显然该现象应考虑DDD型起搏器感知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卡托普利对长期快速起搏实验犬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和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  2 4只犬随机分为 3组 ,起搏组 :实验犬右颈部皮下植入永久起搏器 ,经颈外静脉途径将起搏电极导线置入右心耳 (起搏频率 4 0 0次 /min)。起搏器植入前及起搏 8周后分别行电生理检查 ,将两条4极电极导管经股静脉途径分别送至右心房高侧壁及右心房前壁 ,作为刺激电极和记录电极 ,以 2个基本周长 (S1=30 0、2 0 0ms)分别标测AERP ;起搏加药物组 :起搏器植入及电生理检查同起搏组 ,起搏器植入前 3d至起搏 8周后 ,每日给予卡托普利 5 0mg 2次 /d口服 ;对照组 :实验犬未植入起搏器 ,仅于相应的时间行电生理检查。结果 起搏组 :起搏 8周后较起搏前 ,AERP明显缩短 [S1=30 0ms,(132 5 0±15 81)msvs(115 0 0± 16 0 3)ms,P <0 0 0 1;S1=2 0 0ms,(12 6 2 5± 10 6 1)msvs(110 0 0± 15 11)ms,P <0 0 0 1];起搏加药物组 :起搏 8周后与起搏前比较 ,AERP无明显变化 [S1=30 0ms,(133 75±15 98)msvs(131 2 5± 13 6 7)ms,P >0 0 5 ;S1=2 0 0ms ,(12 8 75± 12 4 6 )msvs(12 7 5 0± 12 82 )ms ,P>0 0 5 ];对照组 :实验 8周前后所测A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S1=30 0ms,(131 2 5± 12 4 6 )msvs(135 0 0± 9 2 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三腔起搏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设置短而固定的房室间期(AVI),废弃了房室结生理性房室延迟功能;另外,右室起搏非生理性,而且植入右室电极不但增加患者及术者X射线暴露及手术难度,还干扰三尖瓣闭合引发三尖瓣返流,可导致心室结构及功能的损害,如果双室再同步的获益不能抵消这些损害,将可能导致CRT无应答。最后,三腔起搏要求100%双室起搏,较为耗电,且其价格超过双腔起搏器的2倍以上,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及地区,很多患者常因经济原因不得不放弃昂贵的CRT。通常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的CHF患者,其房室结及右侧希-浦系统传导正常,无需起搏右室,提示可研发一种双腔起搏器,通过单左室起搏与从右侧希-浦系下传的自身激动融合即可实现CRT。该双腔起搏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个系统组成,其中硬件系统包括双腔起搏器脉冲发生器、右房及左室两根电极。软件系统包括:(1)基于心房-心房间期推导右房-左室(RA-LV)间期的算法;(2)优化左室优先系数ε(默认值为0.55);(3)基于RA-LV间期优化起搏器AVD的算法,即AVD(n)=RA(n)-LV(n)间期×ε。该自动优化实现双室再同步的双腔起搏系统可代替目前的三腔起搏系统,对节约有限的医疗资源及向发展中国家及地区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性 ,17岁 ,因家族性长QT综合征伴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行起搏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 ,效果非常显著 ,但在试用AAIR起搏时S R间期逐渐延长达到R波脱离心房不应期 ,心房感知R波并重新设置心房计时周期 ,使R S间期 =S S间期 =73 0ms,导致R R间期的延长 (93 0ms)和起搏频率的下降 (67.4bpm)。AAIR起搏率为 85 .7bpm时可见心房脉冲落在T波顶峰上。本文目的是阐明长QT综合征AAIR起搏患者并发起搏频率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性,72岁,因"病窦综合征"行起搏器植入术,术后第4天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心房感知不良,反复出现心房起搏脉冲后宽大QRS波及相隔110ms起搏脉冲,胸片检查提示心房电极导线脱落至心室内,心房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宽大QRS波落在交叉感知窗内触发反复心室安全起搏。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性 ,6 0岁 ,临床诊断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1996年在外院安置DDD型起搏器 (厂家不详 )。起搏器最初设定的起搏频率为 6 0次 分 ,A -A间期 10 0 0ms ,无滞后功能。此次来我院做心电图发现起搏频率下降 ,故申请动态心电图以了解起搏器的工作情况。附图取自动态心电图 ,1、2、3通道分别为mV5、mV1 、mV3导联同步记录 ,最下行的小竖杠是动态心电图自动分析时确认的脉冲标记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房和心室的刺激信号 ,图 1示房室顺序起搏心律 ,起搏频率5 4次 分 ,A -A时间间期 110 0ms ,起搏频率由 6 0次 分降至54次 分 ,A -A时间间…  相似文献   

15.
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它心电干扰导致错误的起搏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当起搏器遇干扰信号启动噪音反转功能后,不论有无自身激动存在,它将以下限频率或传感器频率发放脉冲。双腔起搏器心室安全起搏功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知引起心室起搏的抑制。在心房起搏事件后,将开启一个110ms的安全起搏间期,在此间期内如发生心室感知,起搏器将在心房起搏110ms后发放心室电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的心电图极少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一种鉴别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起源点邻近Kock三角的房性心动过速(AT)的新方法。方法 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心房不同部位(右房心耳部、冠状静脉窦近端、远端)起搏拖带心动过速,测定起搏后VA间期(最后一个起搏脉冲前传夺获的心室电图到起搏终止后第一心搏的最早心房电图的距离)。计算各部位起搏后VA间期的差别并取差别绝对数的最大值定义为ΔVA间期。结果 13例AVNRT起搏后ΔVA间期5.8±3.6(0~14)ms,9例AT起搏后ΔVA间期62.8±24.2(21~98)ms。ΔVA间期在所有AVNRT均<15 ms,在所有AT均>15 ms,因此起搏后ΔVA间期>15 ms用于诊断AT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结论心房不同部位起搏拖带法可用于准确鉴别不典型AVNRT和起源点邻近Kock三角的AT。  相似文献   

17.
心室安全起搏是起搏器厂家为防止交叉感知可能引起的心室停搏而设置的一种安全保障机制,即在心房起搏的绝对空白期后设置安全起搏窗口(交叉感知期),在此期间任何感知事件都会触发一个较短AV间期(80~120 ms)后的心室起搏,该机制又被称为"非生理性AV延迟"或"110 ms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右束支阻滞(CRBBB)的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的优化程控模式。方法筛选符合心脏永久起搏适应证且合并CRBBB并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起搏频率60次/分,记录不同房室延迟(AVD)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测量PR间期或AP-R间期、自身QRS波时限以及不同AVD设置下起搏QRS波时限,获取最窄的起搏QRS波时限及对应的最佳AVD,计算最佳AVD与PR间期或AP-R间期的差值。结果共入选28例患者,其中男性占71.4%,平均(65.5±11.6)岁。病窦综合征合并CRBBB 12例,CRBBB合并间歇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心室电极3例放置于右室心尖部,25例放置于间隔部。自身QRS波时限135~169ms,平均(152±9)ms。设置感知房室延迟(SAVD)较PR间期缩短(43±6)ms或起搏房室延迟(PAVD)较AP-R间期短(21±4)ms时获得最窄的起搏QRS波,时限为93~120ms,平均(104±10)ms,较自身QRS波时限缩短30~71ms,平均(49±14)ms。优化后CRBBB图形"消失",QRS形态接近正常。结论对于缓慢型心律失常合并CRBBB的患者,右室起搏结合优化AVD既保留了正常的左室激动顺序同时纠正了原来滞后的右室激动,可获得接近正常的QRS波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际病例对DDD起搏器的安全期起搏、自主心动的心房及心室波感知不良、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房室旁道与DDD起搏器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DDD起搏器的安全期起搏和间歇性的感知不良 患者男,46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安置DDD起搏器(设置A-V间期200ms V-A间期800ms)。次日感胸闷不适。监护导联心电图(图1)具有下述特点:(1)第1、2、4、6个心搏为自主的P-QRS-T波群,QRS波群形态正常,P-R间期180ms,在预置的A-V间期内出现。第3、5个亦为自主心搏,但却见心房起搏讯号(AP)及心室起搏讯号(VP)落入。心房起搏讯号不在P波起始处,却分别落入自主的QRS波群之中及其起始处。形成AP与QRS波群的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