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男性与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男性SLE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不同性别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治疗预后。结果:男性患者的蝶形红斑、关节炎和脱发较女性患者出现率低(p〈O.05),而肾脏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较女性患者高(P〈0.05),男性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明显较女性患者高(P〈0.05),两组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等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治疗反应差,预后不好(P〈O.05)。结论:男性SLE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内脏损害重,应加强对男性SLE患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男性SLE患者认识和诊断率。方法:对146例男性及同时期的1108例女性SLE患者的确诊的时间、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SLEDAI评分、肾脏的累及情况以及出院时的好转率等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发病年龄无差异(P>0.05)。男女比例为1:7.59。男性SLE患者家族史(P<0.01)、口腔溃疡(P<0.05)发生率较女性明显,但女性患者关节炎的发生率高于男性(P<0.01);男女两组SLE患者在ANA、dsDNA、C3、C4的阳性率相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患者肾病综合征表现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5)。而在蛋白尿、血尿、eGFR下降、接受透析治疗的发生率方面没有差异(P>0.05);男性患者入院时的SLEDAI积分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1),出院时的好转率两组之间却无差异(P>0.05)。结论:广东地区男性狼疮的临床表现较女性患者不同,男性狼疮患者病情较重,但对治疗的短期反应与女性无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首发症状和误诊情况,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收集在2家医院确诊的SLE患者258例,通过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法,获得患者的首发症状和误诊情况,并从患者的首发症状及误诊时的检查等方面分析误诊原因。结果 258例患者中有127例(49.2%)曾被误诊,平均误诊时间是(4.2±2.2)月,其中单次误诊66例(52.0%),多次误诊61例(48.0%)。以发热、关节肌肉症状为首发症状误诊率56.3%(63/112);皮肤黏膜损害为首发症状误诊率为45.9%(28/61);肾脏损害为首发症状误诊率为24.2%(8/33);血液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误诊率为41.4%(12/29);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误诊率为58.3%(7/12);其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误诊率为81.2%(9/11)。常见误诊的疾病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肾病综合征,肾炎,上呼吸道感染,白细胞减少症,多形性红斑,日光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紫癜等。结论 SLE误诊普遍存在,患者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固定模式是构成SLE早期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系绕性红斑狼疮(SLE)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抗核抗体(ANA)阳性的SLE患者,并比较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48例)与以其它症状发病的SLE患者(45例)的特点,以ANA阳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7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与其它SIN患者比较,SLEDAI积分、红细胞沉降率(ESR)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与ANA阳性的RA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IgM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LE患者有更高的疾病活动度;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及IgM的检测,在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SIN患者的早期诊断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旭武  陈楚鹏  郭俊雄  郑永平 《河北医学》2005,11(12):1087-108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消化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减少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3年至2005年收治的385例SL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特点.结果:消化系统症状、体征、实验室异常196例(占50.9%),119例(30.9%)无明显酒精、药物、感染等病因,且多与SLE活动有关.结论:SLE消化系统累及发生率高,不具特异性,易误诊,临床上应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平台Hitales初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治疗的2 692例AS患者的14 220例次病历资料,通过Hitales平台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HLA-B27检查结果、临床表现(首发症状、脊柱及外周关节受累情况)、特殊表现、用药情况等。结果 AS患者中男2 094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为3.5∶1。男性患者的首发年龄小于女性患者,>45岁的患者平均确诊用时小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确诊用时。男女AS患者的HLA-B27阳性率相近,分别为70.3%(715/1 017)和70.16%(221/315)。HLA-B27阴性AS患者的首发年龄、确诊所需与HLA-B27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1.29%(1 650/2 692)的AS患者首发症状为中轴关节症状,首发症状为外周关节症状的AS患者较年轻。男性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8.17%(171/2 094)vs 4.68%(28/598))。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19.66%,209/1 063)。女性A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13.25%(35/264)vs 7.76%(62/799)。2 692例AS患者中2 602例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其中2 062例(79.25%)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结论 AS的高发人群是青年男性,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女性AS患者较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非甾体抗炎药作为AS的一线治疗药物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抗核抗体(ANA)表达及首发临床表现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特点.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军区总医院住院并确诊的263例S L E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年龄、性别、起病时首发临床表现、ANA及荧光核型实验结果等进行比较.结果 SLE患者ANA阳性率为94.29%,在不同性别、年龄组间A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免疫荧光核型以核颗粒型最为多见(64.64%),两种核型(核颗粒和着丝点)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Ro-52和NUC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5).抗组蛋白抗体(HI)阳性率在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首发临床表现中肾损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皮肤损害和关节炎.男性患者皮肤损害和神经系统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但关节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女性(P<0.05).结论 SLE患者ANA核型、ANA谱和首发临床表现分布具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其ANA表达和临床表现分布特点可为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肺间质病变的CT征象及其发生率。方法:对30例SLE患者进行胸片,高分辨CT扫描(HRCT),对肺间质病变进行征象分类。结果:HRCT诊断SLE患者的肺间质病变的阳性率为53%,其敏感性高于胸片(27%)。结论:HRCT是发现SLE患者肺间质病变较敏感的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增强对绝经期女性SLE的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采集10年间住院的19例自然绝经后发病的患者一般情况、初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与75例育龄期女性SLE进行对比。结果19例绝经后发病的患者中,平均年龄(54±0.6)岁。以50~59岁为高发年龄段,首发症状以关节痛的发生率最高。自然绝经后发病的SLE患者肌痛、肌无力及体重下降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而皮疹的发生率则较低(P<0.05)。雷诺现象、口腔溃疡、浆膜炎、光过敏、脱发和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生率在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以ANA阳性、补体C3下降和γ-球蛋白增高最多见。白细胞下降及ANA阳性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性激素在SLE的发病及临床表现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绝经后发病的女性SLE的病情侵袭性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类风湿关节炎(R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09年11月包头地区确诊的150例SLE及219例RA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SLE及RA心脏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43.3%及3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SLE及RA心脏损害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明显大于无心脏损害组(P〈0.05),心脏损害组中RA平均年龄大于SL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脏损害患者中27例SLE及32例RA无心脏病相关症状及体征,经心脏超声、心电图检查确诊。④SLE组心前区不适、心律失常、心包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⑤SLE、RA心脏损害组CRP平均值均明显高于无心脏损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LE、RA并发心脏损害早期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漏诊,应重视临床观察,及时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CRP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病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总结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内科住院治疗的98例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患儿中,男20例,女78例,男女比例为1:3.90;年龄1~18岁,平均(11.52±3.47)岁;﹤5岁患儿男女比例为1:1,5~10岁男女比例为1:3.75,10~18岁男女比例为1:4.62。首发症状以皮疹最为常见,41例,占41.84%;其次为发热,40例,占40.82%;关节痛13例,占13.27%。系统损害中最常受累的是血液系统,79例,占80.61%;肾脏69例,占70.41%;神经系统占53例,54.08%。血液、肾脏、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表现分别为贫血63例(64.29%),蛋白尿64例(65.31%),头晕、头痛10例(10.20%);实验室检查ANA阳性率最高,占98.98%,其次为抗dsDNA抗体,占64.89%。女性抗rRNP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掊2=9.00,P﹤0.005),男性多种病原学阳性率高于女性(掊2=7.45,P﹤0.01)。男女在发病年龄、首发症状、系统损害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多样,为多系统受累,不同性别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男、女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4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分别用HAMD、HAMA量表进行评定,将评定结果进行男、女对照研究。结果:男性老年期抑郁症的激越和疑病症状显著高于女性(P<0.01),男性的行为迟滞显著高于女性(P<0.05)。女性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显著高于男性(P<0.01),早醒也高于男性(P<0.05)。男性老年抑郁症的躯体症状中呼吸系统症状显著高于女性(P<0.05),躯体性焦虑较女性高(P<0.05),而女性的消化系统症状要显著高于男性(P<0.01)。体重减轻和迟滞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1)。结论:老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曾雯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99-100,102
目的:分析湛江地区健康体检者腹部B超检查结果,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1 986例湛江地区健康体检者的腹部B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 986例B超检查中发现异常者共933人,总检出率为46.97%;男性异常检出率为56.70%,女性异常检出率为34.41%;男性脂肪肝检出率35.63%,女性脂肪肝检出率22.52%,总异常检出率和脂肪肝检出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脂肪肝、胆结石、肝囊肿、胆囊息肉、肝血管瘤,分别为29.91%、4.18%、4.13%、3.47%、2.11%。结论:B超检查能及时发现脂肪肝、肝囊肿、胆结石等症状不明显的疾病,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不同性别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0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男61例、女42例,给予利培酮治疗观察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2、4、6、8周末采用PANSS量表进行评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8周末检测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体重,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 <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男女性患者治疗后的PAN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 <0.01);男性患者治疗前的PANSS评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P <0.01);治疗8周末,男性患者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女性患者(P <0.05)。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的阳性量表评分、一般精神病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后(P <0.05,P <0.01)。男(60.6%,37/61)、女(57.1%,24/42)性患者使用利培酮的不良反应均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但男性、女性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男、女性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甘油三酯、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培酮对男、女性精神分类症患者均由治疗效果,且对男性患者的疗效优于女性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FE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诊断及监测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于风湿免疫科的146例确诊SLE的患者为观察组,随机收集本院同期其他疾病患者(感染性疾病、肿瘤、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65例为对照组1,随机收集本院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人105例为对照组2,分别检测各组血清铁蛋白、抗双链DNA抗体水平、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记录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LE组患者血清FE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及对照组2(均P<0.01).血清FET对SLE诊断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5 (95%置信区间0.634~0.795,以健康志愿者组及其他疾病组为参考人群);单独测定FET在SLE患者中的阳性率(41.78%)不及检测dsDNA的阳性率高(83.56%),联合dsDNA测定血清FET可提高SLE诊断的阳性率(92.47%).SLE患者血清FET水平与CRP低度相关(r=0.351),与ESR相关程度较弱(r=0.273).结论:血清FET对SLE诊断有一定价值,通过与dsDNA、CRP、ESR等指标的联合检测对SLE诊断及病情监测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我院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其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43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3例中,男女比例4.4∶1,年龄平均(57.4±12.0)岁.首发症状为黄疸25例(58.1%),腹部不适16例(37.2%),纳差2例(4.7%),就诊时体质量明显减轻22例(51.2%).白蛋白/球蛋白比值<1.5的有38例(88.4%),血清淀粉酶增高5例(11.6%),CA19-9>100 U/ml 7例(16.3%),γ-球蛋白阳性率93.3%(14/15),IgG4阳性90.7%(39/43).CT/MRI提示胰腺弥漫性肿大28例(65.1%),局限性肿大15例(34.9%).PET/CT正确诊断率为58.3%(7/12).行手术治疗5例(11.6%),激素治疗缓解率100%(43/43),6例过早停药复发.结论 结合临床症状、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正确诊断率,必要时可行针刺细胞学检查或激素诊断性治疗,标准的激素治疗仍然是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探讨抗SSA抗体阳性人群临床特点,揭示自身免疫疾病(AID)早期特征,以利于早发现、早诊断,降低误诊、漏诊率。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7年7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健康体检及就诊人群中抗SSA抗体阳性者3 143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3 143例抗SSA抗体阳性者中,男805例,女2 338例,男∶女=1∶2.90。女性关节肿痛、皮肤病变、口眼干燥发生率高于男性,肺部疾病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女性尿常规异常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发生率高于男性,肝酶谱升高发生率低于男性(P<0.05)。结论 针对疲劳乏力、腹部不适、皮肤病变、淋巴结病变、肺部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肝酶谱指标异常者,尤其是男性,应及早行自身抗体检测,以免误诊、漏诊AI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诊断角度回顾性分析10年间23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特征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川崎病患儿231例,对其临床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1例患儿前5年发病例数占37.23% (86/231),近5年占62.77%(145/231).年龄分布为3个月~10岁,高峰年龄为<1岁,男∶女=2.12∶1,复发率为1.3%,蒙古族患儿占7.8%.发热在主要临床表现中最为常见(87.6%),肛周脱皮发生率最低(11.4%),伴有其它临床表现的患儿占25.54%.实验室检查结果按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PLT升高(90.04%)、ESR升高(74.46%)、WBC升高(59.74%)、CRP升高(57.58%)、CK-MB升高(40.26%)、Hb下降(38.53%).231例患儿中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46例(63.02%),其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占67.12%(98/146).结论 10年间川崎病的发病例数约有2/3集中于近5年,实验室检查指标中WBC、PLT、Hb、CRP、ESR的变化可作为川崎病诊断及动态观察疗效的常用参考指标.因“发热”首次诊治在基层医院的患儿构成比较高.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在近10年间呈弧线形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和疗效判断。方法:采用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 test,RPR)对1257例梅毒和98例妊娠梅毒患者进行测试。在苄星青霉素治疗后,1257例梅毒患者使用RPR随访了24个月。98例妊娠梅毒患者中,66例妊娠梅毒患者治疗组和32例未干预对照组进行了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性梅毒儿发病率比较。结果:在1257例梅毒患者青霉素治疗24个月后,455例一期梅毒患者转阴数为387例(85.05%),589例二期梅毒患者和213例潜伏期患者转阴数分别为539例(91.51%)和102例(47.89%),一期和二期梅毒患者的转阴数和转阴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和二期与潜伏期梅毒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98例妊娠梅毒中,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新生儿存活63例(95.45%),较之32例未干预对照组13例(40.63%)明显增高(P〈0.05);66例妊娠梅毒治疗组先天性梅毒发生率为13例(19.70%),较之32例未干预组为22例(68.75%)明显降低(P〈0.05)。结论:梅毒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苄星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妊娠梅毒患者苄星青霉素治疗后可以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和降低先天梅毒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