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腮腺恶性肿瘤CT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腮腺恶性肿瘤的CT检查资料,探讨其CT表现及误诊原因。结果40例中腮腺鳞状细胞癌8例,导管癌2例,腺泡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8例,黏液表皮样癌16例。CT扫描35例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缘清楚,5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浸润性生长肿块影;35例位于浅叶,5例位于深浅叶,3例合并淋巴结肿大。结论腮腺恶性肿瘤的CT征象有一定特征性,CT增强扫描有助于腮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腮腺恶性肿瘤CT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腮腺恶性肿瘤患者20例,并符合腮腺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20例腮腺恶性肿瘤CT检查资料,并对其CT表现进行探讨.结果20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CT图像表现黏液表皮样癌4例,涎腺导管癌4例,腺样囊性癌6例,腺细胞癌4例.结论 CT对腺区的肿块定为比较准确,可清洗显示出肿块的数目、大小以及形态等,有利于对恶性和良性肿瘤进行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朱瑞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4):103-104
目的:讨论腮腺恶性肿瘤临床分型、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误诊原因。结果:在12例腮腺恶性肿瘤中黏液表皮样癌4例,腺样囊性癌3例,恶性混合瘤2例,腺癌1例,腺泡细胞癌1例,磷状细胞癌1例,误诊4例,其中2例误诊为腮腺混合瘤,2例误诊为腮腺淋巴结结核。结论:通过对腮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分型、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对该类疾病的临床认识,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腮腺混合瘤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 方法:通过收集经病理证实的20例腮腺肿块,分析探讨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将其分别与腮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单形性腺瘤、单纯性囊肿及表皮样囊肿鉴别. 结果:腮腺混合瘤常单发,边界清楚,后方回声增强.与腮腺恶性肿瘤、腺淋巴瘤、单纯性囊肿及表皮样囊肿声像图表现不同. 结论:超声对腮腺混合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特异性,但与少数良性肿块(单形性腺瘤)鉴别困难.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CT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52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结果肿瘤按CT表现分三类:52例患者中,Ⅰ类30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除1例腺淋巴瘤外,29例均为良性混合瘤:Ⅱ类15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密度欠均,边界较清或模糊,其中7例良性混合瘤,2例恶性混合瘤,3例腺淋巴瘤,2例血管瘤,1例黏液表皮样癌;Ⅲ类7例,形态不规则,边缘无法确定,其中恶性混合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2例,囊腺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CT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较为准确,特别是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腮腺腺泡细胞癌与腮腺多形性腺癌的临床诊治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我们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腮腺肿瘤患者120例,将他们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腮腺腺泡细胞癌患者38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82例,对比分析两者的影像学资料、病理学检查以及疾病诊治、预后的差异。结果:腮腺腺泡细胞癌患者和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在CT和MR主要表现、组织学镜下检查上有明显差异(P<0.05),二者在治疗手段上多以手术切除为主,腮腺腺泡细胞癌的预后较差,而腮腺多形性肿瘤的预后较好。结论:腮腺腺泡细胞癌与腮腺多形性肿瘤的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检查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临床依据,2种疾病的预后差异较大,在治疗时对于腮腺腺泡细胞癌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研究19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资料及其发病规律与特点。结果:依据19例临床症状,手术切除标本的光镜所见进行确诊。本组发生在腮腺13例,最为多见,有6例出现在小涎腺和颌下腺。显微镜下瘤细胞呈圆形、多角形,胞膜清楚,胞浆丰富,排列成实性团决、滤泡样、小囊或囊性乳头状。结论:腺泡细胞癌为低度恶性肿瘤,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少见,但易侵犯胞膜和周围组织,复发率较高。瘤细胞异型不明显,易误诊为良性,应注意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腮腺区可发生多种类型的肿瘤。由于对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尚未完全认识[1] ,在诊断与治疗中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院 1980年至 2 0 0 1年收治腮腺恶性肿瘤 2 0 1例 ,误诊 4 9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腮腺恶性肿瘤 2 0 1例 ,误诊 4 9例 ,占2 4 .4 %。其中男性 32例 ,女性 17例 ;年龄 2 8~ 75岁 ,平均5 1岁 ;伴疼痛 15例 ,面瘫 4例 ;误诊为腮腺炎 10例 ,淋巴结结核 9例 ,腮腺良性肿瘤 30例。误诊为腮腺良性肿瘤的 30例包括粘液表皮样癌 13例 ,腺癌 10例 ,腺样囊性癌 4例 ,乳头状囊性癌 1例 ,腺泡细胞癌 1例 ,鳞状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征象在腮腺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腮腺恶性肿瘤47例,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活检证实.30例获得完整病灶者行病理逐层切片检查并与MRI进行了对照分析.回顾性分析各形态学征象,总结常见腮腺恶性肿瘤的表现.结果 MRI对腮腺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4例低度恶性粘液表皮样癌边界清楚,与良性肿瘤难区别;6例中、高度恶性者边界不清,易发生坏死及淋巴结转移.8例腺样囊性癌以侵犯范围广泛为特征.8例混合瘤恶变多数在T2WI仍出现高而不均匀信号,且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楚.9例淋巴瘤浸润范围大.可分辨出由多个结节组成.4例腺泡细胞癌内有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囊变区,形状规则或不规则.结论 MRI对腮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常见腮腺恶性肿瘤MRI表现及病理组织学各有特点,对多数病例进行鉴别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2年12月至2020年4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治疗的腮腺肿瘤患者,收集术前CT检查肿瘤直径≤20 mm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直径11~20 mm组与直径≤10 mm组,对两组进行临床随访,比较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结果: 共收集原发性上皮性腮腺肿瘤患者2 067例,其中肿瘤直径≤20 mm者有685例(33.1%),男女性别比例为1 ∶1.93,平均年龄(45.3±13.8)岁(12~83岁),中位病程12个月(1周至30年)。685例中良性肿瘤635例(92.7%), 恶性肿瘤50例(7.3%),良恶性比例为12.7 ∶1;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多形性腺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黏液表皮样癌。肿瘤直径≤10 mm的患者有74例,占肿瘤直径≤20 mm患者的10.8%(74/685)。肿瘤直径11~20 mm组(n=611)和≤10 mm组(n=74)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学分型比较提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1~20 mm组患者良性肿瘤占92.8%(567/611), 恶性肿瘤占7.2%(44/611), 良恶性比例为12.9 ∶1;直径≤10 mm组良性肿瘤占91.9%(68/74), 恶性肿瘤占8.1%(6/74),良恶性比例为11.3 ∶1,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5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9.5个月(1~91个月),有2例患者局部复发,其中1例死亡,总体2年生存率为93.7%, 5年生存率为89.3%。结论: 直径≤20 mm的体积微小的腮腺肿瘤以良性多见,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其中的腮腺恶性肿瘤预后良好,应积极进行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腮腺肿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2例正常腮腺组织,35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32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PCNA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作为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3.
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43.7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37: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降低,腺样囊性癌位居病理类型的首位,腮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两位。  相似文献   

14.
恶性腮腺肿瘤的B超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有助于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征象,我们检测了21例腮腺肿瘤患者,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检查,可显示出全瓣腮腺肿块,根据肿块的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肿块后方回声衰减等声像学征象,准确地预测出7例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建立腮腺CT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arotid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因腮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回顾性评估所有病例的影像资料,获取相关影像特征,评估肿瘤恶性风险概率,并分为6个等级(1级,正常腮腺; 2级,基本确定为良性病变或肿瘤; 3级,无明确恶性病变证据但不能确定为良性病变; 4级,怀疑为恶性肿瘤病变但证据不充分; 5级,恶性肿瘤影像征象较充分; 6级,有恶性肿瘤病理学证据)。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物病例897例次,其中良性病变905例次、恶性肿瘤98例次,影像诊断为2级、3级、4级和5级的病变中,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分别为0.4%、5.7%、35.5%和96.7%,随PI-RADS分级呈逐渐增高趋势(Z=-15.579,P<0.001)。相邻等级[2级与3级(χ 2=12.048,P=0.001)、3级与4级(χ 2=75.231,P<0.001)、4级与5级(χ 2=32.266,P<0.001)]之间的恶性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hen’s Kappa检验表明两位研究者分级诊断具有中度一致性(κ=0.614,P<0.001,95%CI: 0.569~0.695)。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分级方法对腮腺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在腺肿瘤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的CT表现及其术前诊断,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7例良性肿瘤中,有24例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有3例密度欠均匀,边界模糊;15例恶性肿瘤中,12例CT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晰。术前CT诊断对85.71%腮腺肿瘤可作出定性诊断,但对其组织类型不能确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腮腺区肿瘤(良性36例,恶性36例)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44/72),良性肿瘤以混合瘤居多(26/36),CT和MRI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CT和MRI测量结果与术后病理大小一致;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14/28),CT和MRI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的肿块,术前测量大小常小于术后病理结果;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6/8).72例腮腺肿瘤中,术前定位准确率为100%,良恶性性质判断准确率为95.8%.结论CT和MRI对腮腺区肿瘤的定位、定最及定性较为准确,具有较大的价值,对面神经的显示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诊断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07年~2010年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136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117例(86%),恶性肿瘤19例(14%),所有病历均行手术治疗,4例恶性肿瘤术后辅助放疗。术后有暂时性面瘫16例、涎瘘及皮下积液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永久性面瘫1例、恶性肿瘤复发1例。结论腮腺肿瘤手术治疗治愈率高,为首选治疗方式,术式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决定,小的腮腺良性肿瘤实施瘤周正常腺体切除术,不增加复发率,并能减少腮腺手术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杨义军  翟跃杰  王志芳 《当代医学》2010,16(20):105-10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肿瘤形状、边界、密度的均匀性、增强效果等形态学征象,总结腮腺肿瘤的MSCT表现,探讨腮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证实的24例腮腺肿瘤的MSCT资料,与病理改变进行对照分析。MSCT同时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腮腺肿瘤大多位于腮腺浅叶(14/24),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多(13/19),MSCT表现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较多(4/5),MSCT多显示为境界不清、密度不均匀的肿块。转移癌以鼻咽部来源多见(1/5)。结论腮腺肿瘤在MSCT表现上有其各自特点,对绝大多数病例进行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CT表现特点及CT值量化指标,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的双期增强CT的表现,对肿瘤部位、数目、大小、形态、CT密度、强化模式及CT值量化指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腮腺基底细胞腺瘤病例均为单侧单发,16例位于腮腺浅叶,2例跨浅、深叶,4例位于腮腺深叶;肿瘤最大截面横径为0.5-5.5cm;大多呈椭圆形、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楚,17例(17/22)肿块内见囊变区,其中1例(1/17)见钙化灶。所有病例在双期CT增强均有强化,动脉早期强化较明显、CT值为(104.7±15.3)Hu,最大强化率为152.3%,动脉晚期(近动静脉交界期)CT值为(118.7±13.8)Hu;基底细胞腺瘤至少有两种强化模式:一是动脉早期明显强化,动脉晚期持续强化;二是动脉早期显著强化,动脉晚期强化幅度有所减退,同时与其相关病理进行比较分析,具有一定的特点。结论腮腺基底细胞腺瘤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