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宫颈重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采用可检测25种HPV基因型的基因芯片方法分别检测HSIL(23例)和宫颈癌(46例)组织的HPV基因型,计算两组患者宫颈组织中HPV的感染率及各基因型的感染率,比较HPV及其主要基因型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69例宫颈病变患者中HPV阳性率为98.55%(68/69);HSIL组单一型别感染率为81.82%,多型别感染率为18.18%,HPV的型别分布以HPV16、52、58最常见;宫颈癌患者中单一型别感染率为95.45%,多型别感染率为4.55%,HPV的型别分布以HPV16、58最常见.所检出的HPV型别中以HPV16的检出率最高.结论:①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与HSIL和宫颈癌的关系密切;②宫颈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HPV基因型多寡无关,而与感染HPV亚型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③HSIL与宫颈癌感染的HPV基因型呈多样性.且均为高危型感染,其中以HPV 16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该病毒感染的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和预警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年宫颈癌筛查中HPV DNA的检测方法和HPV感染的病毒学、血清学追踪调查、宫颈癌前、癌变相关分子标志的研究进展,以及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维、汉妇女宫颈癌患者感染HPV亚型和TERC基因扩增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不同亚型及人染色体端粒酶基因(TERC)扩增差异。方法采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检测维吾尔族和汉族各200例宫颈癌患者的21种HPV亚型感染的分布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23例维吾尔族和22例汉族宫颈癌患者的TERC基因扩增的情况。结果①维、汉族宫颈癌的HPV感染谱不同。维吾尔族宫颈癌中HPV高危亚型感染排序由高到低主要是:HPV16、58、18、52和31等亚型;而汉族宫颈癌的排序是:HPV16、31、58、18和52等亚型。②维吾尔族宫颈癌中HPV亚型多重感染者为43例,占21.83%;汉族宫颈癌组织中多重感染者为27例,占13.78%(P〈0.05)。③维、汉族宫颈癌TERC基因平均扩增倍数,在HPV各亚型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各族患者中HPV多重感染和单一感染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HPV高危亚型多重感染较汉族高;在各族患者中多重HPV高危亚型感染较单一亚型感染者有更多TERC基因扩增。  相似文献   

4.
海南地区宫颈癌的HPV基因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宫颈癌组织的HPV分型检测,了解本地区宫颈癌HPV感染率及其亚型的分布情况,并分析HPV感染与宫颈癌临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例宫颈癌患者病灶组织标本,采用HPV分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同时对23种HPV亚型(18种高危型和5种低危型)进行检测.结果:①HPV阳性率94.00%,共检出HPV16(69.68%)、HPV 18(16.49%)、HPV 33(1.06%)、HPV 45(1.60%)、HPV 58(1.06%)、HPV、73(0.53%)6种高危型亚型.其中HPV 16+18(7.45%)、HPV 16+45(1.06%)、HPV 18+33(1.06%);②鳞状细胞癌的HPV检出率明显高于腺癌(P<0.05);③HPV阳性率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治疗后的复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宫颈癌的HPV感染率很高,且均为高危型,其中以16型和18型占绝对优势;HPV亚型比较局限,仅有6种;HPV多重感染并不多见;高危HPV的存在与鳞状上皮恶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
<正>宫颈癌仍然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生殖道肿瘤。随着诺贝尔奖获得者zur Hausen教授发现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以来,近十余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HPV感染现状;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和宫颈癌的相关性;HPV检测是否可以作为筛查方法,何为筛查的最佳方案。本文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HPV的检测方法及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宫颈癌是唯一病因明确的肿瘤。HPV在人群中的流行与宫颈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持续的高危型HPV感染是导致宫颈癌的最重要因素。从HPV感染到宫颈癌,一般需要10~20年。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70%~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HPV,但HPV感染中的大多数是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吉林松原地区宫颈癌患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情况及与宫颈癌临床生物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及其配套试剂对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吉林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42例宫颈癌患者行HPV分型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 138例HPV阳性(97.18%),其中单一感染117例,多重感染21例,二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检测出15种基因型,单一感染10种,阳性率由高至低依次为HPV16(66.67%)、HPV18(5.80%)、HPV31(2.90%)、HPV45(1.45%)、HPV33(2.17%)、HPV58(1.45%)、HPV59(1.45%)、HPV6(1.45%)、HPV56(0.72%)和CP8304(0.72%)。而HPV11(2.90%)、HPV39(2.17%)、HPV52(1.45%)、HPV66(0.72%)、HPV68(0.72%)出现在多重感染中。HPV16总阳性率为77.54%,明显高于其他型别(P0.01)。HPV18总阳性率(8.70%)与HPV31、HPV33、HPV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率在宫颈癌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林松原地区宫颈癌患者主要是HPV单一感染,以HPV16为主,其次是HPV18、HPV31、HPV45;未发现多重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生风险;HPV感染不影响宫颈癌的进展及肿瘤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HPV检测在宫颈癌预警和筛查中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该病毒感染的检测对宫颈癌的筛查和预警有重要意义。综述近年宫颈癌筛查中HPVDNA的检测方法和HPV感染的病毒学、血清学追踪调查、宫颈癌前、癌变相关分子标志的研究进展,以及HPV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地位、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 (STNFR)以及人乳头瘤病毒 (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法检测 6 2例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的HPV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STNFRⅠ、STNFRⅡ ,并与正常 35例对照。结果 :宫颈癌患者癌组织中HPV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宫颈癌患者血清STNFRⅠ、STNFR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在宫颈癌患者中HPV感染阳性组STNFRⅠ、STNFRⅡ水平均高于阴性组 (P <0 0 1) ;宫颈癌患者术后 3月血清中STNFRⅠ和STNFRⅡ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0 1)。结论 :STNFR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术后明显降低 ,STNFR水平的增高可能与宫颈癌HPV感染有关 ,其发生原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及高危型HPV的感染情况,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Ⅰ级2 3例、CINⅡ~Ⅲ级2 2例及宫颈癌31例,另取10例正常宫颈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Sur vivin的表达;以touch downPCR技术检测高危型HPV(HPV16 ,18,31,33,5 8等)的感染率。结果:①从正常宫颈→CIN→宫颈癌,Survivin及高危型HPV表达均逐渐增强(P <0 .0 5 )。②低分化宫颈癌Survivin阳性表达显著高于高、中分化宫颈癌(P <0 .0 5 ) ,而与年龄、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 >0 .0 5 ) ;高危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及组织学分型均无关(P>0 .0 5 )。③Survivin与高危型HPV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 <0 .0 5 )。结论:Survivin表达及高危型HPV感染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两者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新型HPV卵黄抗体(HPV-IgY)能否对HPV感染引起的宫颈癌起到预防作用。方法:检测宫颈癌细胞系Hela、Caski中HPV18整合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HPV-IgY对宫颈癌细胞系Caski HPV18 E6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53蛋白表达;通过RNAi技术检测干扰p53后HPV-IgY对Caski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宫颈癌Hela、Caski细胞系中HPV18的E6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细胞系HcerEpic。HPV-IgY能明显抑制Caski细胞系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降低细胞内E6 mRNA和蛋白的表达,促进p53表达。干扰Caski细胞p53后,HPV-IgY对Caski细胞抑制作用减弱。结论:HPV卵黄抗体(HPV-IgY)有明显的抑癌活性,有望成为抗HPV感染及预防宫颈癌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2.
宫颈癌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现已明确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HPV通过机体的细微损伤入侵,HPV E6和E7癌蛋白中的1种或2种持续表达是高危型HPV感染致瘤的关键所在,检测高危型HPV感染及病毒癌蛋白仍不能有效预防宫颈癌。研究者们正着手研制针对HPV的病毒疫苗,从源头预防HPV感染,以期实现宫颈癌的一级预防。目前已有针对HPV16/18型的二价疫苗Cervarix和针对HPV16/18/11/6型的四价疫苗Gardasil的认证上市,预防性HPV疫苗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使用并取得显著效果。新一代预防性HPV疫苗在解决疫苗的成本、持久性和广谱免疫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宫颈癌有望成为人类抗肿瘤史上第一个可以预防的癌症。综述近年HPV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及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相似文献   

13.
持续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子.由于宫颈癌筛查技术不断提高,使宫颈癌的发病明显下降.目前许多国家推荐应用HPV DNA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尽管HPV DNA检测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在临床上显示了明显优势,但由于HPV感染到发展为癌症要经过几十年的潜伏期,即使有HPV感染也不一定发展为宫颈癌.而滥用HPV DNA检测导致的错误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额外的开支、过度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HPV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持续性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危险因子。由于宫颈癌筛查技术不断提高,使宫颈癌的发病明显下降。目前许多国家推荐应用HPV DNA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尽管HPV DNA检测应用于宫颈癌的筛查在临床上显示了明显优势,但由于HPV感染到发展为癌症要经过几十年的潜伏期,即使有HPV感染也不一定发展为宫颈癌。而滥用HPV DNA检测导致的错误诊断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焦虑、额外的开支、过度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宫颈癌及CIN的发病趋势。方法:对2000~2001年及2004~2005年我院1134例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HPV检测结果及患者年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2000~2001年比较,2004~2005年宫颈癌的发生率下降;CINⅡ~Ⅲ的发生率,尤其是≤35岁的CINⅡ~Ⅲ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P<0.05,P<0.01);宫颈癌、CINⅡ~Ⅲ的平均发病年龄均下降(P<0.05);HPV感染发生率升高(P<0.01);宫颈癌、CIN患者中HPV感染平均年龄下降(P<0.05),≤35岁的宫颈癌、CIN患者HPV感染发生率高于>35岁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CINⅡ~Ⅲ的年轻化趋势明显,且与HP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70%~80%的女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感染1次HPV,但HPV感染中的大多数是一过性的,一般在2年内,HPV会被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如果HPV感染持续存在2年或以上,称为HPV持续感染.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表明,HPV感染能够引起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的发生,并且不同HPV型别的致病能力也存在差异,高危型别HPV的持续感染是促使宫颈癌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HPV感染的早期发现、准确分型对于宫颈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将HPV检测作为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常规筛查手段已逐渐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宫颈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负荷量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的相关性,探讨其预测宫颈癌化疗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云南省肿瘤医院宫颈癌患者40例,均接受新辅助化疗1~3个疗程,化疗结束后3~4周评价治疗效果。化疗前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检测HPV DNA负荷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宫颈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分析化疗效果与化疗前HPV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1)新辅助化疗临床有效率为85%;(2)宫颈癌患者HPV感染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新辅助化疗效果呈负相关(P<0.05);(3)HPV感染负荷量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25,P<0.05);(4)HPV病毒负荷量、血清VEGF水平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类型、FIGO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明显,联合检测宫颈癌患者HPV病毒负荷量及血清VEGF可以有效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效果,该法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乳头瘤病毒(HPV)是诱发宫颈癌的最重要因素。HPV感染率在人群中虽然比较高,但是,HPV感染绝大多数是自限的。从统计学上看,HPV病毒载量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进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然而经常可以在高等级病变中发现低载量,在这种情况下,HPV病毒载量预测宫颈癌进展是不利的。最近国际上的成果显示:连续的同一型别高危型HPV感染所形成的持续HPV感染更容易造成宫颈癌进展。因而,可分型的HPV检测方案对于预测持续HPV感染,进而预测肿瘤进展具有更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证实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是宫颈癌前期病变-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主要病因。目前已经发现了150多种HPV的亚型(也称基因型),其中至少有40多种亚型与宫颈病变有关,根据在宫颈癌发生中的危险性不同,分为高危型(high—risk types,HR—HPV)和低危型(low—risk types,LR—HPV),不同亚型HPV感染的致病性和后果不同。本研究应用凯普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分型技术(HybriMax)对沈阳地区1001例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了HPV感染的分型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型别与宫颈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2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联合HPV DNA检查进行宫颈癌筛查后,再进行阴道镜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的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分析比较单一HPV感染及多重HPV感染型别分别与宫颈癌发病风险,其中以阴道镜下宫颈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 2 195名患者的检查结果显示,年龄是宫颈癌发病风险之一,TCT检测结果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易发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和浸润癌,单一感染与多重感染患者间宫颈癌发病风险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HPV16型的感染率较高,无论患者是否为单一与多重感染,HPV16型都为宫颈癌发病风险,其OR值为6.27。结论需要重视38岁以上妇女的宫颈癌筛查,随着宫颈病变级别增加,HPV单一感染率与多重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且宫颈鳞癌HPV感染倾向于单一高危型HPV16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