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Wilson's病基因诊断的研究天津市儿童医院儿研所(300074)陈悦Wilson's病(Wilson'sdisc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hepay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是一种较常见的以铜代谢障碍为特...  相似文献   

2.
应用Amp-FLP单体型连锁分析进行Wilson病基因诊断贡昌春刘国仰谢久永施惠平罗会元高秀贤张学孙开来Wilson病(Wilson's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表现为铜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肝和神经系统病变。该病为较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1)基因位点位于13q14~21,与Wilson病基因位点相距4.4分摩(centimorgans,cM).中国人Rb1基因5′端第1个内含子中P123M1,8标记的等位片段与白种人相同,但杂合率有差异。中国人P123M1.8/BamH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2,并与Wilson病基因位点呈紧密连锁关系(θ=0.05,Z=3.846)。应用P123M1.8标记对9个Wilson病家系进行连锁分析,证实该标记可用于Wilson病的症状前诊断及杂合子检出。  相似文献   

4.
Wilson病基因的分离、鉴定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左伋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起病于青少年期,呈进行性加剧,表现为肝硬化和神经变性,故也称为肝豆状核变性[1]。群体中WD的发生率约为1/1~10万...  相似文献   

5.
Rb1基因位点P123M1.8多态性的建立及其在Wilson病中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1)基因位点位于13q14 ̄21,与Wilson病基因位点相距4.4分摩(cM)。中国人Rb1基因5'端第1个内含子中R123M1.8标记的等位片段与白种人相同,但杂合率有差异。中国人P123M1.8/BamHI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52,并与Wilson病基因位点呈紧密连锁关系(θ=0.05,Z=3.846)。应用P123M1.8标记对9个Wilosn病家  相似文献   

6.
PCR直接测序在Wilson病基因第8外显子检出一个突变热点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寻找中国人Wilson病(WD)基因突变热点。方法应用PCR直接测序法对30例Wilson病患者WD基因第8外显子进行了突变筛查。结果在14例患者中发现同一种错义突变Arg778Leu,其中4例为这一突变的纯合,其余为杂合,突变率为30%。结论WD基因第8外显子778位密码子(CGG→CTG)系中国人的突变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肾脏改变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异常的疾病,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由此引起一系列症状。但本病并发肾脏改变极少报道,我科自19801996年共收治21例,其中5例并发肾脏改变(1例以肾脏改变为首发症状),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Menkes与Wilson病的基因分离,以及含有HMA顺序的细菌重金属抗性基因:如汞抗性基因(merA 和 merP);镉抗性基因(cadA);肠球菌铜稳定基因(copA和copB)。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检测Wilson病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人Wilson病基因(ATP7B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特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141例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9及14外显子分子结构改变,结果:通过用PCR-SSCP对患者和正常人的DNA的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在患者中第9和14外显子PCR扩增产物迁移异常者分别为6例(2.1%,6/282)和42例(14.9  相似文献   

10.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观察张光苓,张宏世,梁秀梅,王凤英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家族性疾病。我们用口服大剂量硫酸锌治疗4例患者均获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例1女,42岁。因双上肢震颤,...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组化及超微结构观察(附1例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神经内科(130021)张淑琴,刘亢丁,张海鸥,马玉刚肝豆伏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铜代谢紊乱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以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肝硬化、角膜K-F...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中国人Wilson病基因(ATP7B基因)第9、14外显子突变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银染技术初步研究了141便Wilson病患者ATP7B基因第9及14外显子的分子结构改变。结果:通过用PCR-SSCP对患者和正常人的DNA的电泳带迁移作对比分析,发现在患者中第9和14外显子PCR扩增产物迁移异常者分别为6例(2.1%,6/282)和42例(14.9%,42/282)。结论:依据DNA单链构象与分子电泳迁移的关系,这一初步结果提示该组病人中ATP7日基因的第14外显子可能存在着较高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13.
D13S314位于Wilson’s病(WD)基因近端侧,其短串联重序列(STR)具有高度多态性,应用PCR方法结合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迅速加以检测。本研究检测了80名正常中国人该位点的等位片段,探讨其多态性分布特征并与西方人进行比较,表明该痊点在中国人具有长度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值)为0.89,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Wilson病是铜转运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铜蓄积引起对肝、脑的毒性。其基因(WD)已定位于染色体13q14.3。在这一区域的建的人工酵母染色体中,我们识别出一段序列,与Menkes病缺陷的ATP酶基因(MNK)编码的铜结合区相似。我们证明该序列构成一P型ATP酶基因的一部分,即Wcl。与原核生物的重金属转运酶非常相似,亦具有6个金属结合区。该基因在肝和肾中表达,位于包含WD基因座在内的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临床及生化检查确诊15例Wilson病(脑型)。个别病例伴骨和肝脏损害。经采用青霉胺为主结合控制饮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组病例中14例为散发。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仅1例,有家族史,支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90名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中国人进行了D13S31和D13S25区域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太性分析(RFLP),表明中国上述位点的多态等位片段与西方人相同,但两者各等位片段的频率差异明显,杂合率亦不同。应用上述位点对4个Wilson’s病(WD)家系进行多位点连锁分析,证实它们可用于WD的症状前诊断。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DNA单体型检测Wilson病症状前患者及杂合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有效的Wilson病(Wilsondisease,WD)患者早期诊断及杂合子检测的基因诊断技术。方法应用D13S301、D13S316、D13S296、AFM238vc3、AFM084xc5等5个微卫星DNA(shorttandemrepeat,STR),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FLP-PAGE),对23个WD家系120名成员的DNA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2例拟诊患者得到确诊。在31例WD同胞中,检出肯定症状前患者4例、杂合子8例、正常人17例、可疑患者2例。结论STR单体型可提供高信息量的遗传诊断信息,为WD基因诊断提供了重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Wilson's病8号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对中国人WD基因8号外显子进行突变分析。方法对中国人Wilson's病(Wilson'sdisease,WD)45例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的ATP7B基因8号外显子进行SSCP分析,对有异常者进行测序,根据突变点序列设计合适的内切酶对所有患者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正常组未见异常。患者组发现ex-on8有泳动异常,序列分析证实G2273T置换,即Arg778Leu突变。用限制性内切酶MspⅠ对45例患者以及20例正常对照进行该位点酶切分析,表明正常组未见异常,患者组有2例突变纯合子,占患者总数4.4%,11例杂合子,占12.2%。外显子8的Arg778Leu突变率占WD突变基因的16.67%。检测了2个突变家系。结论8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中国人WD发病的较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Wilson's病(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已定位于13q14.3。近年来,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已克隆到WD基因,且分离出WD基因的cDNA候选片段Wcl。序列分析及家系突变研究表明,该基因编码与铜离子活化有关的P型ATP酶。基因的突变形式主要为点突变,而且,通过连锁分析开展WD的基因诊断也取得了进展。  相似文献   

20.
Wilson病是一种由铜蓄积引起肝脑损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文对中国北方20个WD家系26名患者的发病年龄、首发症状、K-F环及铜氧化酶吸光度进行了总结,并应用Dl3S31/TaqⅠ和D13S31/PvuⅡ对这20个家系93名家系成员进行了RFLP分析(其中11个家系加用了D13S26/HphⅠ和RB/XbaⅠ),23名先证者同胞中20名可作出诊断(87%),表明RFLP分析是该病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