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方法 对43例呼吸衰竭患儿给予机械通气,遵循一定的小儿机械通气原则,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 结果 43例患儿32例成活,死亡3例,放弃8例.结论 熟练掌握小儿机械通气的肺相关力学知识、通气模式和参数调节的相关原则,遵守临床应用常规,及时和正确使用机械通气,能显著提高呼吸衰竭小儿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对43例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患儿给予机械通气,重度窒息11例,肺炎17例,颅内出血5例,肺透明膜病8例,胎粪吸入综合症10例,重度缺氧缺血脑病1例,频繁呼吸暂停1例,先天性心脏病4例,败血症伴循环衰竭3例。根据具体疾病的特点和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结果抢救成功32例(74.4%),放弃8例(18.6%),死亡3例(6.98%)。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1例。8例次气管分泌物培养阳性。放弃的8例中,其中4例(因经济等原因)系MAS、低出生体重儿治愈可能性很大。结论熟练掌握小儿机械通气的呼吸力学知识、通气模式和参数调节,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救治小儿重症患儿中的作用及应用特点。方法对56例重症患儿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结果呼吸衰竭脱机成功治愈率69.64%(占69.64%);死亡11例(占19.64%),放弃抢救6例(占10.71%)。与我科引进呼吸机前5年的危重病例治愈率41.53%(27/65)相比,明显提高。结论机械通气可明显提高小儿呼吸衰竭的抢救成功率,而且正确把握应用机械通气的时机在小儿重症病例抢救中至关重要。小儿机械通气的应用更为广泛,但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还需要不断地研究和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10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均采用IPPV+PEEP通气模式或SIMV通气模式。结果患儿成活88例,死亡12例,放弃6例,平均上机时间58.1h,并发肺部感染30例,气胸9例,持续肺动脉高压5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4例。结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呼吸衰竭疗效显著,治疗关键在于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加强呼吸道管理、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机械通气疗效的有关因素,提高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率.方法1998~2003年入住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机械通气治疗且资料完整的患儿172例,对其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172例患儿中,死亡50例,其原发疾病主要为新生儿窒息(20例)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胎龄、出生体重与机械通气疗效显著相关(P<0.05).发病至上呼吸机时间,存活组显著早于死亡组(P<0.05).上呼吸机持续时间以3~5 d的抢救成功率最高.结论及早上呼吸机,结合患儿自身特点和病情变化合理选择通气模式,积极防止并发症,可进一步提高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特点,观察与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07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50例采用机械通气(SIMV PEEP)模式治疗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儿存活40例,占80%;死亡6例,占12%;放弃治疗4例,占8%;肺部感染9例,肺不张2例,气胸1例,撤机失败6例。结论适时尽早上机,尽量使用较低PEEP和吸气峰压PIP、较短的吸气时间,尽快脱机,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加强护理等,是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56例不同结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2012年10月之间所收治的56例呼吸衰竭的婴幼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机械通气仪器选用Servo Ventilator 300A型呼吸机,机械通气模式主要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吸末正压+间歇指令通气、辅助/控制(A/C)等。机械通气开始时间为患者入院后的1~2小时左右。结果:本组资料患儿在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死亡5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的有4例,存活46例,治愈率达到了82.14%,存活患儿中合并颅内出血4例,肺炎7例。结论:机械通气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疗效确切的同时,要正确调整机械通气各项参数,加强机械通气相关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90例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呼吸衰竭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方法对患有呼吸衰竭的患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仰、俯卧位对危重新生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8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分成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分别置于仰卧位和俯卧位,呼吸机参数恒定,分别测定两种体位时的心率(HR)、经皮氧饱和度(TcS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患儿俯卧位时的PaO2、PaO2/FiO2及PaO2/PAO2均明显高于仰卧位(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低于仰卧位.结论: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的氧合,气管内吸痰后取俯卧位可改善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儿经皮氧饱和度(TcSO2),并可减少肺不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王琪 《中原医刊》2006,33(23):55-55
目的了解机械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对34例呼吸衰竭患儿给予机械通气,观察机械通气患儿的病死率,并与14例呼吸衰竭未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儿作对照。结果患儿经机械通气治疗后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升高(P<0.01),二氧化碳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的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在呼吸衰竭的治疗中,机械通气为治疗患儿的原发病争取了时间,可减少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其影响机械辅助通气的方式。方法 96例NRDS患儿,根据是否应用PS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所需无创辅助通气与有创机械通气类型及应用PS前后的血气指标、气体交换指标、呼吸机参数、用氧治疗时间、有创无创通气治疗时间、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发生率有无差异。结果治疗组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24 h,治疗组在血浆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aO2/吸入氧浓度(FiO2)、PaO2/肺泡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的改善方面,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均气道压(MAP)、吸气峰压(PIP)、FiO2的呼吸机参数调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氧时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nCPAP)辅助通气治疗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nCPAP治疗时间、存活者总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VALI发生率、病情恶化或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与常频机械通气(CMV)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1年l月住院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53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CMV组。HFOV组25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HFOV治疗,CMV组2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CMV治疗,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变化、用氧浓度、上机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机械通气前相比HFOV2h后PCO2即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差异极为显著(P〈0.01)。8h后下降极为显著(P〈0.01),与CMV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FOV治疗8h后氧合功能明显改善,表现为FiO2、OI、MAP均明显下降(P〈0.05),与CMV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4h~48h后氧合功能进一步改善,FiO2、OI、MAP均进一步下降,患儿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与CMV组比较HFOV治愈率高、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气胸及VAP发生率下降(P值均〈0.05),但III级以上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明显(P〉0.05)。结论 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优于传统机械通气,并发症低,可作为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首选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衰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我院32例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衰的体会。方法:采用美国“熊牌”750呼吸机,具有时间控制、定压、限容、持续恒流的特点,呼吸模式由IPPV+PEEP,渐过渡到SIMV和CPAP,然后撤机。结果:上机的32例中,成活23例,死亡9例,治愈率71.9%。结论:本组病例中,主要原发于肺部疾患,普通吸氧夫效时,要及时上机,调整好参数,及时监测血气和脉搏氧饱合度,使机械通气量与肺内病变程度相适应,达到更理想的氧合和通气效果。通过本组病例分析,病死率较常规治疗明显减低,说明机械通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模式(pressure regulated 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PRVC)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新生儿时改良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住院的RDS新生儿作为研究组(n=80,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改良的护理措施);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RDS新生儿作为对照组(n=93,采用PRVC模式通气和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在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机械通气时间为(76.45±36.35)h,住院时间为(15.87±8.44)d,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15.0%,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RVC治疗RDS新生儿时,改良的护理措施能缩短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提高RDS新生儿的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强 《医学文选》2004,23(2):135-136
目的 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机械通气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总结43例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36例患者脱机成功(83.7%),5例死亡(11.6%),2例放弃治疗出院,相关并发症12例。结论 及早行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衰竭最有效和迅速的方法。小潮气量通气,加强营养支持,控制感染,加强气道管理是提高抢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呼吸力学监护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方法收集新生儿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共58例,分为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组)和观察组(保护性通气策略组),对两组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肺功能监测、并发症及疗效等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平均气道压、吸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气分析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对照组(P〈0.01);pH值逐渐上升,24h开始高于对照组(P〈0.05).48h明显(P〈0.01);吸入氧浓度24h后低于对照组(P〈0.01);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ILI)的发生率(P〈0.05)、呼吸机应用天数低于对照组(P〈0.01),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脑室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和呼吸力学监护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降低VILI的发生率;减少呼吸机应用天数;不影响氧合,PaCO2轻度增高,肾脏代偿良好,不增加1VH/PVL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治疗时机械损伤的预防。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8例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方法,观察组给予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观察两组患者在呼吸机参数设置、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呼吸机使用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呼吸机参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呼吸机应用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能够指导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呼吸机治疗,降低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潮气量通气治疗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发肺炎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儿童重症监护室2002年1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发肺炎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治疗患儿。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采用大潮气量通气策略,共53例患儿(大潮气量组);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采用小潮气量通气策略,共76例患儿(小潮气量组)。观察两组之间呼吸机参数、机械通气并发症及预后等指标。比较小潮气量组机械通气前、通气后6~8 h和通气后24 h的血气分析。结果小潮气量通气组的气漏发生率显著低于大潮气量通气组;小潮气量机械通气能明显改善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同时避免过度通气。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患儿机械通气策略适宜于小潮气量,它能够降低气压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