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和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例,予巴曲酶3d(20BU)并予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除未予巴曲酶外,余用药同巴曲酶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卒中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CD18、CD62L、CD5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巴曲酶治疗组卒中患者在发病24h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8、CD62L、CD5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有限,提示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可是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97例CA和43例对照组患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53(CD63)的表达以及血小板与淋巴,单核和中性粒细胞的凝集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AS组CD62p和CD63阳性百分率升高(P<0.05),淋巴,单核和中性粒细胞CD41阳性百分率和平均荧光强度无变化,Spearman相关分析未发现CD62p和CAS程度有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CD63是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CAS患血小板功能发生变化,血小板激活在CA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炎症指标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经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证实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按病变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亚组)20例、颈动脉斑块组(B亚组)56例、颈动脉狭窄组(C亚组)24例,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及流式细胞学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和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并分析这些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梗死组hs-CRP、CD3+/HLA-D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且hs-CRP与CD3+/HLA-DR+水平呈正相关(Pearsonr=0.408,P〈0.01)。梗死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亚组的hs-CRP、CD3+/HLA-DR+水平高于A亚组、B亚组(P均〈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s-CRP、CD3+/HLA-DR+呈正相关(Spearmanrs=0.322,P〈0.01;Spearmanrs=0.387,P〈0.01)。而C亚组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A亚组、B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hsCRP、CD3^+/HLA—DR^+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4.
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小板激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与血小板激活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4 0例伴脑梗死CAS患者 (A组 )和 31例不伴脑梗死CAS患者 (B组 )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Ⅲa复合物α亚单位 (CD4 1)、P 选择素 (CD6 2p)和溶酶体膜蛋白 5 3(CD6 3)的表达以及血小板与淋巴、单核和中性粒细胞的凝集性。结果 与B组相比 ,A组CD6 2p、CD6 3阳性百分率和血小板 单核细胞的凝集性升高 (P <0 .0 5 ) ;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 ,A组CD6 2 p和B组CD4 1、CD6 2 p阳性百分率与CAS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 ,血小板 单核细胞凝集性和CD6 2 p是CAS患者产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 .0 5 )。 结论 血小板活性增高的CAS患者易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评价血小板活化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以B超检测颈动脉,按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增厚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共4组,且同时测定CD62p、CD63,并进行颈动脉弱样硬化评分与危险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CD62p:不稳定性斑块组较其余三组均增高,P<0.05-0.01,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CD63:不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增高(P<0.05),稳定性斑块组较正常组增高(P<0.05)。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CD62p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血小权活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将27只昆明小鼠平均分为3组:正常组,急性放射损伤对照组,川芎嗪组。将对照组及川芎嗪组小鼠用8.0Gy60Coγ射线照射后,分别胃饲生理盐水及25mg/ml川芎嗪注射液0.2ml/只,每d2次,连续6d。第7d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CD49d、CD49e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方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结果发现急性放射损伤对照组CD49d、VCAM-1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P<0.001),川芎嗪组CD49d、CD49e、VCAM-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01),且CD49d、CD49e高于正常组。结果显示川芎嗪能增强急性放射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造血细胞的增生。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其与动态硬化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2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48小时以内CD62P的改变,其中109例脑梗塞患者于恢复期进行复查。结果:(1)脑梗塞急性期CD62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初发脑梗塞组恢复组CD62P较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而复发脑梗塞组恢复期CD62P较急性期无明显下降(P>0.05);(3)脑梗塞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恢复期CD62P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P<0.05);(4)脑出血伴脑梗塞者CD62P明显升高。结论:活化血小板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对血小板活化发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NF-κB和sICAM-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和程度的关系.方法将9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组33例和多支组60例.狭窄组72例和堵塞组21例,分别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和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血浆sICAM-1浓度,并与30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NF-κB活性和sICAM-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越大、狭窄程度越重,NF-κB活性和sICAM-1浓度越高(P<0.01).结论NF-κB活性和sICAM-1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和狭窄程度相关,为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指标提供了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扫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5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45例脑梗塞患者的颅外段颈动脉和颅内大脑中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超声分型和颅内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并将有症状侧和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37.0%)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1.1%,P<0.01);脑梗塞患者无症状侧重度以上狭窄发生率(17.8%),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2%,P<0.01),其中1例无症状侧颅外段颈内动脉完全闭塞。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梗塞组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均以扁平斑和软斑最为多见,其次是硬斑和溃疡斑。且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组患者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③脑梗塞组无症状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缓慢有31例(68.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P<0.01)。结论:颅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8null淋巴细胞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6例CA性脑梗死,39例颈动脉正常脑梗死患者,32例健康人外周血CD4+CD28null淋巴细胞数量。用B超检查以上人群颈动脉血管内壁粥样硬化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CD4+CD28null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中CA性脑梗死高于颈动脉正常脑梗死组;CA性脑梗死组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组和颈动脉IMT增厚组。CA性脑梗死患者的CD4+CD28null细胞表达CD57和CD158h,其中以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表达最高。CD4+CD28null细胞随着脑梗死区体积增大表达增强。结论CA性脑梗死患者CD4+CD28null细胞显著增加,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黏附分子-1 (ICAM)、活化白细胞细胞黏附分子(ALCAM)、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60例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1例,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7例.选择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4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糖尿病组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7.39±1.72)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5.33±1.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6,P<0.05).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559、0.619、0.421、0.451,P均<0.007).随着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CAM、ALCAM、VCAM、PECAM-1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 ICAM、ALCAM、VCAM、PECAM-1在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升高,他们与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瓣膜置换手术围术期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变化规律,并初步探讨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连续随机地选取15例瓣膜置换病人,于体外循环(CPB)前、CPB开始后15min、CPB结束、CPB结束后1h及术后第1天晨5个时段抽取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的血浆浓度。结果:本组病人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浓度在CPB前在正常范围,CPB结束后显著增高(P<0.05)。术后第1天晨、sICAM-1浓度下降至CPB前的基础水平,而sVCAM-1及sP-selectin仍维持较高水平(P<0.05)。结论:CPB可引起血浆多种粘附分子浓度增高,这可能与CPB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并成为CPB术后再灌注损伤及术后心肺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及E-选择素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30例DOPD急性加重期、缓解期的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的ICAM-1、E-选择素的水平,并将其与患者动脉血气中PO2、PCO2、肺功能FEV1%进行比较。结果:COPD患者中ICAM-1、E-选择素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急性加重期明显高于缓解期(P<0.001),对19例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01)。同时发现ICAM-1、E-选择素与PCO2呈正相关,与PO2及FEV1%呈负相关。结论:ICAM-1、E-选择素参与了COPD的发病,检测血清中的ICAM-1、E-选择素水平对判断COPD的病情轻重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动脉壁匀浆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QDTMT的抗AS机制. 方法: 将健康雄性SD大鼠72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模型组(model)、空白对照组(control)、阳性对照辛伐他汀组(simvastatin)、QDTMT低剂量组(QDTMTL)、QDTMT中剂量组(QDTMTM)、QDTMT高剂量组(QDTMTH). 采用高脂饮食配合口服维生素D3建立大鼠AS模型,各组动物ig给药. 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动物动脉壁匀浆中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分析造模及各药物组ICAM-1和VCAM-1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辛伐他汀组及各中药组均能减少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P<0.01-0.05),且QDTMTH的作用明显优于QDTMTL(P<0.05). 结论: QDTMT能下调实验性AS大鼠动脉壁ICAM-1和VCAM-1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QDTMT抗AS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可溶性粘附分子与颅内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人,正常对照组18人,用ELISA法检测脑脊液中内皮细胞选择凝集素(E-Selectin),细胞间粘附分子一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一1(VCAM-1)和白细胞选择凝集素(L-Selectin)的含量,用TCD探测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蛛网膜下胜出血后E-Selectin、ICAM-1、VCAM-1均明显升高(P<005),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普遍增快,脑脊液中粘附分子水平升高与颅内血管痉挛密切相关(r=0.67)。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脊液中可溶性粘附分子水平升高与颅内动脉痉挛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李杰  罗香国 《河北医学》2012,18(9):1205-1209
目的: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有61例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其中41例有明显症状,20例无明显症状。患者支架置入术前后接受CTP检查。我们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容量(CBV)和脑血流量(CBF),然后分别计算出患侧与正常侧的CBV和CBF比值(rCBV和rCBF)与MTT差值(dMTT)。比较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脑灌注的影响。结果: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支架治疗后所有灌注参数都出现显著改善:rCBF值从0.82增加至0.94(P<0.001),rCBV值从1.03下降到0.96(P<0.05),dMTT从1.30下降到0.15(P<0.001)。在无症状患者组,仅rCBF值变化显着从0.93增加至1.04(P<0.05)。支架治疗前rCBF值在有症状的患者组较无症状的患者组显著降低。支架治疗后rCBV值在有症状患者组较无症状患者组显著降低下降。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患者的患侧脑血流量均有改善。在有症状的患者中,治疗前rCBF显着降低,治疗后rCBV显着降低,治疗前CBF的受损更明显。治疗前代偿性充血的症状(rCBV值>1)变成治疗后低氧血症提示自动调节功能严重受损。CTP参数的分析可以用来识别有症状和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血管重建前的差异性,以及他们的治疗反应的差异性。CTP参数的分析有助于支架植入术前患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 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 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8.
Ithasbeenfoundthatthroughrenova-tionofmicrangiumandimprovementofoxygensupplyligustrazinecouldenhancethegrowthandadhesionfunct...  相似文献   

19.
P选择素和ICAM—1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后肾组织P选择素和ICAM-1的表达,并用P选择单克隆抗体进行了治疗。结果 发现缺血再灌注后肾小管人泡变性玫片状坏死,血尿素氮(BUN)和肌酐(SCr)水平升高;但再灌注前5min经P选择互单抗处理的动物肾组织与正常相近,肾小管上皮细胞未见变性及坏死,血BUN和SCr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