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外科治疗的脊柱骨巨细胞瘤(GCT)患者的临床信息,找出其中与肿瘤复发相关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的156例脊柱GCT病例。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节段、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Jaffe病理学分级、既往有无复发史、手术方式(囊内刮除、扩大刮除、全脊椎整块切除和分块切除)等7项临床指标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影响复发的多变量相关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方法。结果 156例患者中外院手术复发后来我院就诊25例,首次来我院就诊131例;男71例,女85例,年龄16~68岁,首次发病平均年龄为31岁;肿瘤部位在颈椎34例(21.8%),胸椎52例(33.4%),腰椎31例(19.8%),骶尾椎39例(25.0%),累及2个以上椎节者11例。采取病灶囊内刮除39例,扩大刮除64例,全脊椎切除53例。随访时间18~165个月,平均59个月,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近期疗效满意。术后复发45例,其中再手术34例,3次手术3例,4次手术2例;31例患者首次复发在术后2年之内。病灶囊内刮除、广泛刮除、全脊椎切除术后肿瘤复发率分别为46.15%、26.56%、18.87%。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与脊柱GCT复发具有相关性,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脊柱GCT复发的重要因素。结论手术方式是影响脊柱GCT复发的重要因素。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局部复发率。手术后2年内密切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一种整体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使肿瘤治愈成为可能的新手术技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背景资料:传统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从肿瘤病灶内分块进行逐步切除。而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手术切缘较宽或较窄的病灶外整块切除的报告却鲜为有之。[方法]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在前路椎间支撑器植入,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新手术技术。有5例息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及2侧患有巨细胞瘤的患者施行了这种手术。除l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时因肿瘤转移到纵隔而死亡外,其余所有患者的观察期为2~6.5a。[结果]除1例病人之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经组织学研究证实,除椎弓根外,均获得了较宽或较窄的手术边缘,但在病变影响到椎管和脊柱的后方时,则需采用病灶内切除的传统方式。1例死于肿瘤转移的患者,其死亡原因与手术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且肿瘤切除的部位也没有局部复发的迹象。[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优势在于,它是将整个椎体分两次予以完全切除,也就是一次切除椎体的一半,这种技术远胜于分块逐步切除的模式,并且是一次性完成整个手术的全过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为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WBB分区指导下的病椎切除术在胸腰椎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恶性脊柱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脊索瘤2例,骨转移瘤27例。行椎板减压姑息性手术治疗5例,行椎体及附件病灶刮除手术治疗13例,行椎体附件肿瘤切除术7例,行全椎体切除术治疗11例,行一期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6例。结果:36例(85.7%)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47.6%)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病灶刮除的13例患者中有5例分别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复诊时发现局部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结论:根据WBB分区系统完成的胸腰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策略,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恶性脊柱肿瘤的一种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WBB分区指导下的病椎切除术在胸腰椎恶性肿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42例胸腰椎恶性脊柱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骨髓瘤4例,骨巨细胞瘤9例,脊索瘤2例,骨转移瘤27例。行椎板减压姑息性手术治疗5例,行椎体及附件病灶刮除手术治疗13例,行椎体附件肿瘤切除术7例,行全椎体切除术治疗11例,行一期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治疗6例。结果:36例(85.7%)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20例(47.6%)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病灶刮除的13例患者中有5例分别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复诊时发现局部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全脊椎切除的6例患者截至最近随访时,未发现肿瘤复发,植骨融合,内固定稳定。结论:根据WBB分区系统完成的胸腰椎恶性肿瘤手术治疗策略,特别是全脊椎切除术是治疗恶性脊柱肿瘤的一种有效外科手段。  相似文献   

5.
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7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上颈椎至下腰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1~3节脊椎。结果23例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25个月)。1例L5恶性神经纤维瘤及1例C6,7巨细胞瘤于术后10个月及12个月复发,患者放弃治疗;1例C2~4脊索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其余20例未见复发。25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23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全脊椎切除术为治疗全脊椎受累脊柱肿瘤的有效方法;切除1~3节脊椎的脊柱可由相应内固定系统进行可靠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6.
廖丽君  刘晖 《脊柱外科杂志》2009,7(6):375-377,384
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是日本学者T0mita等首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在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手术技术,以整块的形式将存在于一个“脊椎间室”内的肿瘤及其周围的卫星微病灶完整切除,以避免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7.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初步应用及手术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cl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伞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4例原发胸腰椎脊柱肿瘤,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3例(包括:Tm单发浆细胞瘤1例,T8全脊椎血管瘤1例,和T12全脊椎血管瘤1例);行前后联合人路全脊椎切除1例(为L4神经母细胞瘤并椎旁肿块),并埘标准TTEs手术中的截骨器械和手术技巧进行改进.[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3~2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一改传统分块切除脊椎肿瘤的方式,将脊椎分为前后两部分予以完整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脊椎肿瘤最为积极有效地手术方法之一,而其手术方法和技巧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8.
全脊椎切除是矫治严重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术式之一,早在1922年即由Mac-Lennan提出,当时他采用全脊椎切除配合外支架的治疗方法矫正严重的脊柱侧凸畸形,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多数患者手术后出现了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以后陆续有几位学者进行了少量全脊椎切除术的报道,但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性的规范。1987年Bradford报告了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进行全脊椎切除,矫正严重僵硬的脊柱侧凸患者16例,具体的方式包括:前方经胸或经胸腹联合入路,于侧凸顶椎处骨膜下剥离,咬骨钳直视下咬除前方椎体,直到后纵韧带。  相似文献   

9.
<正>全脊椎整块切除(total en-bloc spondylectomy,TES)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为脊柱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方向,是骨肿瘤外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虽然TES技术越来越受推崇,但是仍然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其近年的进展作一综述。1脊柱肿瘤整块切除的意义脊柱肿瘤切除方式包括囊内/病灶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1]。由于脊柱结构中脊髓、马尾、神经根的阻挡,使得脊柱肿瘤的广泛切除难以实现,临床  相似文献   

10.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由于柔韧性差,躯干往往明显失平衡,患者的心肺功能也常常受到影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既往的后路器械矫形固定或前、后路器械矫形固定等方法矫形有限。1987年Bradford等报告了应用椎体切除术治疗16例此类畸形患者,随后又报告了前路和后路全脊椎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技术。此后,全脊椎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但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于脊柱肿瘤一期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脊柱肿瘤行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 11例获得随访 ,按照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 1级以上提高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平均植骨融合时间 3个月。1例脊索瘤术后 1年复发 ,1例巨细胞瘤术后 9个月复发。结论 :针对脊柱肿瘤的性质、部位 ,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行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彻底切除肿瘤 ,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12.
尽可能彻底地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做外科切除是整个治疗的首要环节.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和后路椎弓切除为治疗颈椎肿瘤的常规手术,但有时肿瘤侵及脊椎范围甚广,需要做全脊椎切除术;有时肿瘤偏向侧方主要侵犯横突、椎弓根及其前后的延伸部、椎间孔区域,无论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都不能达到肿瘤的全部切除.从侧方入路能兼顾前、侧、后三个方面,可较为彻底地切除病灶.1996年至1998年初我院采用全脊椎切除术、矢状向半脊椎切除术和侧方扇形脊椎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6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柱肿瘤外科分级及治疗方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肿瘤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前,临床医生应从局部和全身情况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采用不同的脊柱肿瘤外科分级系统评价肿瘤局部浸润范围、预期患者生存时间,从而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常用的脊柱肿瘤外科分级如Enneking、WBB及Tomita分级能对局部情况作出具体评价,而Tokuhashi或Tomita术前评分系统则能对患者预后进行可靠评估。传统的治疗脊柱肿瘤方案包括放疗及手术切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全脊椎切除、部分切除、单纯姑息手术或保守治疗。该文介绍当前常用的几种手术分级系统以及对现有治疗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脊柱血管母细胞瘤病例资料,提出该疾病临床治疗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2月上海长征医院骨肿瘤科原发性脊柱血管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至少进行过1次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脊柱血管母细胞瘤,术后均定期随访。结果 6例男性和4例女性患者被纳入研究,平均年龄50.4岁(13~71岁)。9例患者肿瘤位于活动性脊柱,1例患者肿瘤位于骶骨。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手术切除,其中9例患者行次全脊椎切除术,1例患者行全脊椎切除术。3例髓内-髓外及髓外病变的患者行术前动脉栓塞术。患者术后Frankel评分较术前改善1级或至少保留在术前水平。患者随访时间为(55.8±22.2)个月(28~98个月)。研究结束时所有患者生存良好,无疾病复发迹象。结论原发性脊柱血管母细胞瘤患者预后良好。术者应考虑手术切除和重建方式,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于原发性脊柱血管母细胞瘤患者,尤其是髓内-髓外及髓外病变者,建议在术前栓塞下行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15.
原发恶性脊柱肿瘤刮除或分块切除后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并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保证足够外科边界的脊椎肿瘤整块切除可以减少肿瘤污染播散,被认为是根治性治疗脊柱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全脊椎切除术和次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全脊椎切除组14例,次全脊椎切除组2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肿瘤性质、病灶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KPS(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rankel分级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的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绘制Kaplan-Meier曲线,使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全脊椎切除组与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5.29±1.54分、5.00±1.58分,KPS评分分别为70.71±8.29分、69.31±11.00分,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1.00±1.52分、0.97±1.88分,KPS评分分别为85.00±7.60分、85.17±17.4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两组组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例出现局部复发,其中全脊椎切除组1例,次全脊椎切除组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6,P=0.01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0.0个月(95%CI:0.29~19.71);次全脊椎切除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1.0个月(95%CI:4.60~17.40),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的两组患者术后半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6%、63.2%,术后1年生存率分别为45.2%、42.1%,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脊椎切除与次全脊椎切除手术均能明显改善脊柱转移瘤患者功能状态、疼痛程度以及神经功能,全脊椎切除有助于减少脊柱转移瘤术后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7.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在治疗复发性脊柱肿瘤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共6例复发性脊柱肿瘤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科接受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术.其中男性3例,女性3例;年龄27 ~ 46岁,平均33.2岁.肿瘤位于胸椎5例,腰椎(L1)1例.病理包括骨巨细胞瘤3例,乳腺癌、鼻咽癌、肺癌骨转移各1例.分析6例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切除节段、手术切缘、神经功能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切除1节段1例,2节段2例,3节段3例.手术时间7.5~12.0 h,平均8.9h;出血量2500~4500 ml,平均3 116 ml;无手术相关脊髓损伤.术后病理证实边缘无残留.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合并硬膜撕裂1例,胸膜破裂2例,胸腔大量积血1例.随访12 ~47个月,平均随访23.2个月;至末次随访未发现局部复发.美国脊髓损伤协会神经功能分级:3例术前E级患者术后仍为E级,2例术前C级患者术后恢复至D级,1例术前B级患者无明显恢复.结论 部分复发性脊柱肿瘤仍适合后路全脊椎切除术,但需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脊柱是恶性肿瘤中除肺脏、肝脏外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脊柱转移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多数骨科医师选择手术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的:初步评估脊柱转移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9年11月收治脊柱转移肿瘤患者42例,分别进行前路椎体切除,后路椎板切除减压,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和经皮椎体成形术。对比各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疼痛缓解率和症状缓解率。结果:随访时间为5-108个月。前路椎体切除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4min,出血量1966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3%,症状缓解率为33%;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18min,出血量1292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85%,症状缓解率为28%;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90min,平均出血量2275ml,术后疼痛缓解率为100%,症状缓解率为57%;经皮椎体成形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均未统计),疼痛缓解率为100%,之前均无症状。结论: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平均出血量较多,但术后症状缓解率和疼痛缓解率较高,对于单节段病变椎体或者致病椎为单节段、无重要内脏转移、一般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超过半年的患者,应采用一期后路全椎体切除术以达到解除病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入路、肿瘤切除术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Zephier或AO钢板内固定重建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本院1998年1月-2001年12月期间收治的33例原发性颈胸段脊柱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本组33例中骨巨细胞瘤14例,骨髓瘤8例,嗜酸性肉芽肿4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淋巴瘤2例,恶性神经鞘瘤l例,骨软骨肉瘤l例。肿瘤切除方式:囊内切除11例,包膜切除13例,广泛切除9例。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术后给予相应的放疗或化疗。术后随访6—48个月。术后近期疗效均较满意,3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l例T1一T2骨巨细胞瘤和l例软骨肉瘤患者分别于囊内切除术后8个月、13个月局部复发,l例软骨肉瘤患者于囊内切除术后24个月因肺部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根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可确定诊断。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及肿瘤切除方式,前路植骨、钛网、Orion或AO钢板内固定术有利于颈胸段脊柱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20.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与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方法对29例脊柱转移眭肿瘤患者进行脊椎肿瘤切除减压,单纯植骨或钛网、人工椎体植骨加椎弓根钉棒或钢板螺钉内固定,一期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根据病理结果均给予化疗、放疗和激素等综合治疗。观察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脊柱椎节的稳定性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62个月,平均26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局部疼痛缓解,脊髓神经功能无加重损伤,其中12例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提示:脊柱内固定物在位,椎体序列恢复良好,椎问高度恢复。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外科疗效肯定,适应征具备者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