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7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1 200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产后月经复潮、排卵与喂养方式的调查,说明母乳喂养的优点.方法 经阴道分娩产后6个月内采用不同喂养方式的产妇随机各选取400例共1200例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婴儿喂养方式、月经复潮时间,采用B超监测卵巢排卵.结果 观察期内产后6个月内月经复潮的产妇纯母乳喂养216例,占54%,混合喂养312例,占78%,人工喂养351例,占87.75%.在观察产后6个月内排卵的产妇,纯母乳喂养192例,占48%;混合喂养288例,占72%;人工喂养344例,占86%.结论 纯母乳喂养可以推迟产后妇女月经复潮及排卵,调整生育间隔,达到自然避孕的结果,有益于母亲.  相似文献   

2.
畏养方式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喂养方式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SDS对206例产妇产后1周内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分为纯母乳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结果 纯母乳喂养组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高于混合喂养组,混合喂养组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恢复情况明显好于纯母乳喂养组。提示 产妇产后泌乳量不足时,适当添加辅食,待母乳足量时再行纯母乳喂养,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农村纯母乳喂养现状进行分析,为提高灾区农村纯母乳喂养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5个地震极重灾区2009年分娩的农村产妇进行纯母乳喂养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分娩方式、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和喂养中存在问题等。结果婴儿出生后,76.64%的产妇选择了纯母乳喂养。在采用纯母乳喂养的产妇中,9.48%的产妇纯母乳喂养时间仅坚持了1个月;55.90%产妇坚持到6个月。产妇的教育程度、分娩方式等均影响婴儿喂养方式选择,且不同喂养方式婴儿增加体重存在差异。纯母乳喂养产妇存在开奶晚、哺乳技巧不足、缺乏信心、食欲和休息差、外出等问题。结论通过灾后妇幼卫生重建项目健康教育干预,"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纯母乳喂养率提高,应继续通过加强产前教育、产后干预、提高产后访视质量等措施,改善地震极重灾区农村纯母乳喂养现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初产妇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为临床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5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生产的初产妇22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2例。对照组按照围产期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再予以产后入户访视,重点了解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对不当母乳喂养认知及行为进行纠正指导,比较两组初产妇入组前、产后1个月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两组产妇产后1个月内母乳喂养情况,按照母乳喂养情况判定母乳喂养成功率,比较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两组初产妇入组前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个月观察组对母乳喂养相关知识的认知调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98例(87.50%)、混合喂养11例(9.82%)、人工喂养3例(2.68%),对照组纯母乳喂养68例(60.71%)、混合喂养12例(10.71%)、人工喂养32例(28.57%),观察组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人工喂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混合喂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妇产后1周行入户访视,可有效帮助初产妇提高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指导初产妇正确母乳喂养方式,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2102-2103
选取2011年2月~2014年3月于我院自然分娩的健康产妇287例,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母乳组115例、混合组102例和人工组70例,对三组产妇的体成分、运动功能和婴儿体重、身长等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产后6w,母乳组FD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产后3个月母乳组FD、BF%、MS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人工组与混合组(P<0.05),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产后3个月,母乳组婴儿体重、身长与人工组、混合组有明显差异(P<0.05)。产后采用母乳喂养方式,利于产妇产后康复与婴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PRECEDE (predisposing, reinforcing, enabling constructs in educational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模式分析影响初产妇母乳喂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产科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60例住院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PRECEDE模式设计量表对所有产妇进行评估。记录产妇的PRECEDE评分与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对影响母乳喂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60例初产妇出院时及产后1~6个月母乳喂养率分别为80.76%、77.31%、72.69%、63.84%、56.15%、49.62%、36.92%。倾向因素中母乳喂养知识、母乳喂养态度、理想喂养方式,强化因素中社会环境认同、家庭成员支持是影响纯母乳喂养的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初产妇产后喂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鼓励产妇进行纯母乳喂养,以提高初产妇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成都某医院产科住院产妇进行调查,了解其婴儿喂养态度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3月~12月于本院产科对469名产妇,在产后2~3天应用中文版婴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进行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469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8%。母乳喂养意图中纯母乳占23.8%,在产后2-3天喂养方式中纯母乳喂养占59.9%。IIFAS总分在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婚姻状况、人均年收入、有无产假、分娩方式、产后2~3天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意图、对母乳喂养知识的自我评价、对母乳喂养技能的自我评价、有无哺乳经验、孕期有无接受母乳喂养健康宣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健康宣教所做的大量工作,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促进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产后焦虑抑郁与婴儿喂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本院复查的产后2月内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和SAS、SDS量表筛查.结果人工喂养组产妇焦虑分值高于母乳喂养组和混合喂养组,且焦虑发病率较高.同样人工喂养组产妇抑郁分值高于混合喂养组,但各组产妇抑郁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筛查产后焦虑与抑郁,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能帮助产妇避免产生焦虑与抑郁,提高母乳喂养率,使婴儿获得最佳的营养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影响80后产妇院外纯母乳喂养失败的主要原因。方法 电话回访2012年4月—2012年5月在我院分娩的并自愿参与纯母乳喂养4—6个月的80后产妇。结果 收集有效数据共96例,其中纯母乳喂养的产妇有26.04%(25例),混合喂养的产妇有43.75%(42例),人工喂养的产妇有30.21%(29例)。其中导致80后产妇混合喂养的原因主要有奶量不足,导致其人工喂养的原因有乳头疼痛导致不能继续哺乳;哺乳过程导致产妇不能很好休息而放弃哺乳;工作学习原因放弃哺乳。所有被调查的80后产妇都明确了解母乳喂养的好处。结论 产科护士对于产妇的宣教还不到位,除了传统上的对于喂养姿势,乳头疼痛,喂养原则,乳头皲裂的指导,产科护士也应该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当的正确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坚持4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自拟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对产妇住院期间,产后42天及产后4个月母乳喂养率比较,共发问卷132份,回收129份,回收率为97.73%,其中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93.07%。结果:产妇出院后4个月由纯母乳喂养率呈下降趋势,而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呈上升趋势。结论:母乳喂养受首次吸吮乳头时间,分娩方式,社会家庭因素及自身职业,身体状况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动人口中4个月内婴儿母乳喂养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212名流动人口子女的母亲进行回顾性调查,包括喂养方法、母亲情况、儿童出生情况等。结果:流动人口子女4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率为42.57%,不能坚持纯母乳喂养的主要原因是母亲缺乏喂养知识。有固定工作的母亲纯母乳喂养率低于没有固定工作的母亲。母乳喂养率(纯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随年龄上升,在原籍出生和自然分娩的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分别高于在苏州出生和剖宫产出生的婴儿。只有56.44%的调查对象接受过母乳喂养的专业指导,接受过指导的母亲纯母乳喂养率(47.37%)高于未受过指导的母亲(36.36%),接受过母乳喂养专业指导的母亲选择人工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纯母乳喂养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通过喂养知识宣教来丰富流动人口的喂养知识并降低剖宫产率,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2.
13.
采集母乳在NICU中的实施及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集母乳对无法获得直接母乳喂养的早产儿的喂养效果。方法将2013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早产儿配方乳组;2014年1-12月入住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60例分为母乳喂养组,通过采集母乳的方式对早产儿进行喂养。同时对两种喂养方式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通过采集母乳的实施,使早产儿的产妇在母婴分离时的母乳喂养率从原来的58%提高到94%;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由原来的35%降低到16%;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由原来的11%降低到1%;产妇的满意度由原来的86%提高到96%。结论采集母乳提高了母婴分离的母乳喂养率,降低了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以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陈少平 《全科护理》2016,(27):2845-2847
[目的]探讨"考拉式体位"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坐位横抱式体位进行母乳喂养,观察组采用"考拉式体位"进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产妇伤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乳汁淤积发生率、乳头皲裂发生率、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结果]产妇术后1d、3d、5d伤口VAS评分、母乳喂养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乳头皲裂发生率及乳汁淤积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考拉式体位"进行母乳喂养,可明显减轻产妇伤口疼痛,降低乳头皲裂和乳汁淤积发生率,提高泌乳量及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喂养方式与婴幼儿骨强度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出生的婴儿630例,根据喂养方式不同分为M组(母乳喂养)、R组(人工喂养)和H组(混合喂养)三组,比较观察三组3月龄正常足月婴儿的身高、体重、头围及胫骨SOS值。结果:三组不同喂养方式的婴儿从身高、体重、头围上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喂养与混合、人工喂养方式婴儿胫骨SOS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母乳喂养可以显著改善婴幼儿的骨强度情况,值得大力提倡。  相似文献   

16.
婴儿母乳喂养与学龄前肥胖症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婴儿期母乳喂养行为与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00名青岛市和滨州市四五岁儿童的婴儿期母乳喂养情况及其体重指数(BMI)发育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与学龄前肥胖症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4个月内只喂母乳、主要喂母乳、母乳与配方奶量基本相同、主要喂配方奶、只喂配方奶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12.6%,13.0%,17.0%,18%,30%;儿童母乳喂养持续时间0,<1,1~3,4~6,7~9,9个月以上者四五岁时肥胖发生率分别为29%,30%,33%,17%,14%,12%。母乳喂养类型和持续时间不同的儿童学龄前期单纯性肥胖症发生率不同(χ2=10.407,P<0.05;χ2=20.90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4个月内喂配方奶量越多,肥胖发生率越高(OR=1.120,χ2=8.233,P<0.01),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越长,肥胖发生越少(OR=0.782,χ2=6.609,P<0.05)。结论:婴儿母乳喂养对学龄前期肥胖症的发生有预防作用;婴儿期应提倡母乳喂养,并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时间至9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7.
提高4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为了解在我院出生的婴儿4 个月母乳喂养情况及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因素, 采用直接询问法,询问对象为1994 年11 ~12 月和1997 年10 ~12 月出生的婴儿母亲。调查结果显示:我院出生的婴儿产后1 个月母乳喂养率从1993 年的31 .4% 上升为1994 年的80 .15 % 。产后4 个月母乳喂养率由1992 年的24 % 上升为1994 年的57.79 % ,其中纯母乳喂养率为36 .43 % 。1997 年生后4 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为65 .34 % , 其中纯母乳喂养率上升为56 .04 % 。统计分析表明:分娩方式、乳房发育不良、家庭经济水平、孕期对母乳喂养态度是影响母乳喂养成功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影响纯母乳喂养率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初乳按摩对产妇泌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初乳按摩对产妇泌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2月在本院住院足月分娩的产妇486例(其中自然分娩206例与剖宫产280例),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自然分娩103例与剖宫产140例)与对照组(自然分娩103例与剖宫产140例)各2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妇促进母乳分泌及喂养指导,实验组在...  相似文献   

19.
Breast-feeding increases sleep duration of new parent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S: This study describes sleep patterns for mothers and fathers after the birth of their first child and compares exclusive breast-feeding families with parents who used supplementation during the evening or night at 3 months postpartum. METHODS: As part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he study utilized infant feeding and sleep data at 3 months postpartum from 133 new mothers and fathers. Infant feeding type (breast milk or formula) was determined from parent diaries. Sleep was measured objectively using wrist actigraphy and subjectively using diaries. Lee's General Sleep Disturbance Scale was used to estimate perceived sleep disturbance. RESULTS: Parents of infants who were breastfed in the evening and/or at night slept an average of 40-45 minutes more than parents of infants given formula. Parents of infants given formula at night also self-reported more sleep disturbance than parents of infants who were exclusively breast-fed at night. CONCLUSIONS: Parents who supplement their infant feeding with formula under the impression that they will get more sleep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continue breast-feeding because sleep loss of more than 30 minutes each night can begin to affect daytime functioning, particularly in those parents who return to wor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