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与阿拉伯-伊斯兰医学结合的产物,中国回医药的发展,相伴于中阿医药交流,始于隋,兴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元、衰落于明清,文章就回医药的历史与传承、回药资源尤其是香药在回药与中药学中的应用、回药现代研究以及回药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等加以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回药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北京中医》2013,(10):F0003-F0003
2013年9月26-28日,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宁夏中医药(回医药)管理局主办,北京市回民医院、北京市回族医药研发基地承办,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医药》杂志编辑部协办的“首届回医药学术交流大会[20l3·北京]”在北京民族饭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是北京市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以回医药为研讨内容的大型学术交流会。会议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着力搭建水平更高、范围更大的回医药研发交流平台,以推动回医药学科的发展,探索回医药研究新方法和新途径,拓展研发成果交流渠道,最终达到“弘扬回医药文化,推动回医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傣医药的起源与发展。论述了傣医药文化与汉医文化、佛教文化、贝叶文化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关系以及与农耕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关系。笔者在文中还提出了发展傣医药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加速我国苗族医药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中的五个问题。即加强苗医基础理论研究,是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恢复临床活力,提高临床疗效,是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保护好苗药自然环境,是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苗族药物资源,是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是支撑苗医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环境基础。  相似文献   

5.
回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回药方》、《瑞竹堂经验方》等是研究回医药的重要著作,但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回医药典籍遗失,其中回医折伤门是保存相对完整的骨伤科学,与中医骨伤渊源极深,二者在诊治伤科疾病时起着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作用。本文就回医药治疗折伤门疾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等加以论述,以期为回医药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6.
总结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诊治哮喘的临床经验及研究成果,分析各民族医药在哮喘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不足,并对民族医药、中医药的发展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蒙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蒙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蒙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我院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三级民族医院,作为中蒙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始终把中蒙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一环并常抓不懈。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内外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和医院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医院充分认识到:加强中蒙医药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体现中蒙医医院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中国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医药和医药文化是世界医药文明史中的奇迹。从上古神农氏尝百草,到一代名医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的悬壶济世,几千年来,她护佑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繁衍延至今,作为治病救人、护佑生命等主要功用的中医中药,自然功不可没;而野生、道地的药物资源,则更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广西壮医药工作及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广西壮医药工作及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医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未得到系统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努力,壮医药工作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即建立了一批壮医药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壮医药普查;培养了一批壮医药人才;在科研开发尤其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填补了壮医药的历史空白;在临床医疗方面,疗效显著,深受病者的欢迎;积极地开展学术交流,扩大了壮医药的影响。本文还对壮医药面临的发展机遇、困难和挑战、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第二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今天在呼和浩特召开了。这对于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我国民族医药事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们专程从北京赶来,一是代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劳动与政策法规司、医政司,对这次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二是来向同志们学习,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族医药工作者,并通过你们向所有致力于我国各民族医药学术进步、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表达我们崇高的敬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民族医药就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出来的优秀…  相似文献   

11.
中药现代化的思路与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利平 《新中医》2004,36(9):3-4
以中国医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切入点,简述了我国医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化、新药研究与开发的总体水平、世界市场份额之差距及严峻形势,说明了中药现代化在中国医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中药现代化的思路:在保留宏观优势的同时,还要具备微观优势;即具备如同西药的现代科学表述,同时仍具中药基本内容。预测如果中西医药不同观念、不同研究方法能够密切合作,相互启迪,互为补充,创造出新的研究方法,将促进世界医药发展。并对中药现代化进行了探索,认为具有创新体制的现代化中药企业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基础;科研机构与体制必须创新;新产品是基础,市场开发是关键;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发研制新产品;中药现代化必须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注意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德宏州地处于云南省西部,是傣族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独特的傣医药理论体系,浓郁的民族医学特色以及典型的地域特点。但受历史及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原因,当地傣族医药发展存在文献古籍流失严重、文献发掘整理研究滞后、傣医药基础理论体系不完善、傣医药发展水平较低、人才队伍薄弱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低等问题,文章结合德宏州傣医药现状进行思考,对如何发展壮大德宏州傣医药提出建议,以期为德宏州傣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回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医治方法和诊疗技术。敷贴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回医药敷贴剂是回医外治法结合经络腧穴理论而生的制剂,既有回医药学的特色,又有发展和创新。通过查阅文献,对回医药的理论形成进行归纳,对回药敷贴剂的相关理论总结,以期促进回药敷贴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香港中医药工作问题的若干思考钟仁政(100026)主题词中医政策中医发展研究中医药管理香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与现代医药相互补充共同承担着保护人民健康,提高人口素质的战略任务。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医...  相似文献   

15.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以其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著称于世。在医药发展方面,唐朝的医药机构已相当完善,其规模之大为当时世界所仅有。当时的医药机构是由门下省统尚药局负责宫廷中的医药事务;由太常寺统太医署,掌管政府中的医政事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传承与教育的角度,提出进行傣医药教育、培养傣医药后继人才,是实现傣医药又快又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出路。要想弘扬傣医药文化,使傣医药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傣医药高等教育体系,面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培养傣医药各级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战略及其意义。方法:通过文献研究与省情研究相结合方法,把河南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放在河南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大局中去思考、定位。结果与结论:发展河南中医药产业,是满足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2020年"人人健康"的目标的需要,是促进河南经济快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民族医药行业应对加入世贸后国际医药市场挑战的需要,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使中医国际化的需要,是加快中医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民族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医药理论体系,其发展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扶持。然而,目前民族医药存在整体研究水平不高,部分民族医药文化和资源甚至还面临灭绝的危险,这是民族医药目前的总体现状。为此,本文站在民族医药远景发展目标和规划的角度,就民族医药现代化所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了部分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资同行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19.
白族医药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白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该文通过对云南省洱源县杨永寿白族医药世家的调查,分析了白族医药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金元时期不仅是中医学创新的时期,也是中医与其他民族医药进行广泛交流融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辽、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使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横跨欧亚的征战,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备民族的交流.医药文化的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医药方面采取的兼收并蓄方略促使汉、蒙、藏、回、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