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Castleman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增强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和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病变部位:中纵隔或肺门者6例,前纵隔和后纵隔各2例。临床分型:局灶型7例,多中心型1例。病理分型:透明血管型7例,浆细胞型1例。MSCT表现:MSCT平扫示病灶为等密度,2例伴有钙化;增强扫描示透明血管型病灶有明显强化,浆细胞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Castleman病的CT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局灶型Castleman病CT的特征性表现,探讨其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局灶型Castleman病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术前诊断局灶型Castleman病4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软组织肿块,2例病灶内可见点状、分支状钙化;增强扫描示8例病灶动脉期呈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方式与大血管近似.结论 局灶型Castleman病以明显持续强化或内部伴有分支状钙化的较大单发肿物为特征,CT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分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征,以提高该病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Castleman病患者的临床及CT数据,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5例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3例混合型;局限型CD(unicentric CD,UCD)28例,多中心型CD(multicentric CD,MCD)2例。发病部位:28例UCD中位于腹腔16例(57%),其余部位12例(43%);2例MCD分别位于颈部、纵膈及腋窝、臀部。CT影像特点:所有病灶形态均规则;1例边界不清晰、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余病灶边缘清晰;13例UCD内见高密度钙化灶,其中点状钙化6例,粗大钙化5例,树枝状钙化3例;余病灶密度均匀,呈均匀等、低密度;增强扫描20例UCD病灶均匀强化,8例不均匀强化;11例UCD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低;5例动脉期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5例UCD病灶可见粗大侧枝血管影;2例MCD病灶密度均匀,强化均匀。结论:Castleman病的CT表现具有典型影像学表现,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astleman病的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7例为 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与CT表现.结果 病变位于胸部11例,腹膜后5例,腹膜后及盆腔同时发生1例.临床分型为局灶型11例,多中心型6例.病理诊断透明血管型12例,浆细胞型4例,混合型1例.CT平扫3例伴有钙化,其余病灶为等密度;增强扫描透明血管型病灶均有明显持续性强化,中间可有点状或条状低密度;浆细胞型呈轻度~中度强化.结论 Castleman病CT表现与临床类型、病理分型密切相关,透明血管型病变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浆细胞型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需结合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I影像表现,提高对其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CD患者的CT及MRI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8例CD患者中,6例为局灶型,其中5例为透明血管型、1例为浆细胞型;2例为多中心型,均为浆细胞型。CT检查8例,平扫5例病灶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3例病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3例伴点、条状钙化。CT增强扫描5例透明血管型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同层面血管,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中3例平扫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后2例呈相对低密度改变,1例呈更高密度。3例浆细胞型中等均匀强化。MRI检查4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T2WI中央斑片状亮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一致。结论 CD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及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局灶型病例多为透明血管型,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多中心型病理多为浆细胞型,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征,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 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10例患者病灶均为单发病灶,病灶呈圆形或浅分叶状。其中7例位于肝右叶,3例位于肝左叶;病变灶直径2.5~7.6 cm。CT平扫呈略低密度者7例,等密度者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均见全瘤明显强化,4例均匀,6例不均匀。强化均高于正常肝而接近于同层腹主动脉。静脉期病灶密度下降,8例呈稍高密度,2例呈等密度。其中6例显示中央瘢痕组织,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出现强化。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血供特点及病理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择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24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全部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总结其影像特征。结果 CT平扫显示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呈等或低密度表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明显强化(13例均匀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16例患者病灶中可见增粗的肝血供动脉);门脉期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病灶呈等或低密度灶(20例呈等密度灶,4例呈低密度灶)。病灶中心瘢痕呈逐渐延迟强化。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灶形态及密度情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Castleman’s病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s病患者的MSCT表现,总结其MSCT特征。结果:9例中5例位于腹盆腔,4例位于腹膜后。9例中局限型8例,弥漫型1例。局限型7例病理诊断均为透明血管型,CT平扫与肌肉相比呈等密度;动态增强CT扫描,多数肿块动脉期明显强化,在延迟期均表现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局限型和弥漫型各1例为浆细胞型,表现为腹膜后多个软组织结节,轮廓光整,轻度强化。结论: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与组织病理学密切相关,局限透明血管型Castleman’s病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弥漫浆细胞型Castleman’s病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MRI及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局限性Castleman病的影像资料,其中CT检查20例,MRI检查3例,18F-FDG PET/CT检查5例.结果:13例位于腹部,8例位于胸部,3例位于颈部,3例位于盆腔,1例位于左侧上臂.CT检查20例,平扫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晰锐利,5例伴钙化,4例见卫星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明显强化,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3例病灶周边可见粗大、扭曲血管影;MRI检查3例,与肌肉信号相比T1WI表现为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18F-FDG PET/CT检查5例,平均SUVmax 3.63:±0.89.结论:局限性Castleman病的CT、MRI及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限性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LCD)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LCD的CT和MRI(7例均行CT检查,仅有2例行MRI检查)表现。结果本组7例LCD经病理证实:透明血管型6例,浆细胞型1例。位于中纵隔2例、右肺门1例、后纵隔3例、腹膜后1例。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包膜完整,边缘清晰光整,可伴分支状和斑点状钙化,CT增强呈持续显著强化。MRI检查2例均为透明血管型,T1WI病灶呈等、高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钙化呈低信号,增强与CT相似。浆细胞型CT表现:密度不均,其内见不规则坏死,增强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 根据影像学显著持续强化的特点,有助于Castleman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Castleman 病的CT 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 例发生于颈部、纵隔、腹部及盆腔,经病理证实为Castleman 病的临床、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资料.6 例接受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临床上分为局限型(6 例)和多中心型(1 例).结果 局限型6 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T 平扫表现为单个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1 例可见点状及分支状钙化灶,1 例肿块内见低密度囊变区,2 例病灶周围筋膜增厚;增强后病灶强化程度与大血管相似.病理切片可见淋巴滤泡增生伴大量小血管增生.多中心型1 例,为浆细胞型.CT 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病理切片见滤泡间浆细胞浸润.结论 Castleman 病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类型密切相关.CT 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astleman’s病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7例Castleman’s病的CT、MRI影像表现。结果:累及淋巴结的局灶型Castleman’s病多表现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密度或信号较均匀;增强后明显持续强化;病灶内可见小斑片状稍低或稍高密度影,增强后延迟强化;病灶周边可见“卫星”结节和迂曲、增粗血管影。累及淋巴结的多中心型病变表现为双侧颈部间隙、锁骨上窝、腋窝、腹股沟区及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增大;增强后可明显强化。累及淋巴结外组织和器官的Castleman’s病的部位及CT、MRI表现多变。结论:Castleman’s病的CT、MRI表现与其病理分型、临床类型及其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累及淋巴结的局灶型病变的CT、MRI表现较具特征性;累及淋巴结的多中心型病变的影像表现与淋巴瘤相似;累及结外器官和组织的Castleman’s病的发病部位及影像表现无特征性,诊断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和CT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图像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15例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病例中,11例为局灶型,4例为弥漫型;2例位于胰头旁,3例位于右肾门,2例位于左肾门,8例位于脊柱腰椎旁。CT平扫15例肿块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软组织密度团块,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3例有斑片钙化,3例有囊变;9例密度均匀;CT增强后15例肿块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强,4例弥漫浆细胞型肿块轻度强化,11例局灶透明血管型呈明显强化,强化程度跟邻近的腹主动脉接近。结论: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具有特征性CT增强表现,尤其对于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确诊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资料。结果:12例中,均为单发,9例位于肝包膜下。病灶直径1.3cm-6.1cm,平均4.3cm。病灶呈类圆形,平扫病灶境界清晰9例,模糊3例。平扫10例呈低或稍低密度,2例等密度。多期增强检查12例中,11例动脉期显著强化,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1例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未见明显强化,各期均为低密度结节,呈乏血供表现。7例可见中央瘢痕,7例病灶周围显示增粗的血管影,4例病灶周围血管受压、推移,2例邻近肝包膜局限隆起。结论: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获得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强化特征,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症患者的CT 及MRI影像学特征,其中行CT检查者5例,行MRI检查者7例.结果 12例中单发者11例,多发者1例.5例行CT检查者,平扫呈等密度者4例,呈低密度者1例.7例行MRI检查者,平扫呈长T1、长T2信号者共3例,呈等T1、等T2信号者共4例.7例中5例病灶中央可见星状长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患者病灶周边实质均呈显著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周边实质强化减弱,中央星状疤痕呈延迟性强化.结论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MSCT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MSCT图像,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和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例患者均为单发肿块,11例平扫均呈边界清楚、略低密度灶,密度较均匀,其中6例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瘢痕向周围呈辐射状分布;动态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略高或等密度灶,延迟期呈等或略低密度灶,中心瘢痕及假包膜呈延迟强化,延迟期整个病灶密度趋于均匀一致。结论:FNH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MSCT动态增强检查再结合其临床特点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影像特点。方法对照术后病理所见,回顾性分析7例HEA的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7例HEA均为单发,未见明显包膜;CT平扫均呈不均匀略低密度影,4例肿瘤内部可见脂肪密度影(CT值<—20HU),2例见多发囊变;增强后均呈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1例呈"慢进慢出",1例为延迟强化;5例动脉期可见供血动脉。结论肿瘤内脂肪密度影、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或延迟强化以及可见脂肪内血管影为HEA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epithelioid angiomyolipoma, HEAML)的CT与MRI表现,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HEAML患者的CT和MRI表现,并分析其误诊原因。结果术前被误诊为肝细胞肝癌5例,误诊为胆管细胞癌1例,误诊为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误诊为囊腺癌1例,诊断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10例HEAML中男2例,女8例,年龄37~61岁,中位年龄49岁,病灶均单发,其中位于肝右叶4例、肝左叶6例,肿瘤长径为2.3~12.7 cm。4例行CT平扫,呈不均匀稍低密度,2例含脂肪密度,1例有出血灶。8例行MRI平扫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6例信号不均匀;7例行CT增强及10例行MRI增强,动脉期大多为不均匀明显强化,仅1例均匀明显强化。增强模式为"快进慢出"型5例、"快进快出"型4例、延迟强化1例。动脉期6例病灶可见"早期引流静脉",8例可见"迂曲血管征",4例可见肝动脉供血,4例见假包膜征。结论 HEAML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提高术前诊断率,但其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种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透明细胞型肝细胞癌13例,其中3例平扫可见片状脂肪密度,所有CT增强均表现为“快进快出”。硬化型肝细胞癌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不均匀、缓慢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延迟强化。混合型9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可见强化,4例无明显强化。5例病灶部分延迟强化,4例无延迟强化。纤维板层型3例,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缓慢消退,呈现“快进慢出”的CT增强表现,病灶中央瘢痕无强化。硬化型、混合型、纤维板层型CT平扫可见肝表面皱缩现象。致密型2例,CT平扫表现大部分坏死低密度灶,CT增强动脉期病灶周边可见强化,内大部分表现为类似于坏死无强化区。结论少见病理组织类型肝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表现特点,有助于此类型肝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