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量PET/CT中心分装和注射人员职业受照剂量,为PET/CT中心防护设计和国家防护标准制定提供基本资料。方法 应用普通TLD测量PET/CT中心分装和注射人员胸部、颈部受照剂量,用指环剂量计测量他们手部剂量,每月测量一次,共测量6个月;同时在铅衣内、外相对位置粘贴剂量计,比较两者剂量大小。结果 PET/CT中心分装和注射人员全身剂量较高,他们分担了各自中心集体剂量的64%~94%;甲状腺受照剂量为1.20~1.70mSv/a,个别人员手部剂量超过了500mSv/a;穿铅衣可以将受照剂量减少8%。结论 分装和注射人员是PET/CT中心主要的受照人群,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降低他们的受照剂量,尤其是手部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两所医院临床PET检查工作中的核素分装、注射人员的手部和胸部剂量的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索PET工作中的有效辐射防护措施以及合理工作方法.方法:选择TLD指环型剂量计和胸章型剂量计,实际监测两所医院PET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值,对所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其差异原因.结果:A医院甲工作人员注射每例患者所接受的胸部剂量当量约为:1.3×10-3 mSv,左手为0.107 mSv,右手为0.113 mSv.A医院乙工作人员注射每例患者所接受的胸部剂量当量约为:1.6×10-3 mSv,左手为0.132 mSv,右手为0.200 mSv.B医院PET工作人员注射每例患者胸部剂量当量低于系统的最低可探测水平,左手为0.0146mSv,右手为0.0070mSv.结论:氟18放射性核素的防护通过优化工作程序,采用有效防护措施是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护效果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方便介入放射工作者介入手术操作,同时真实记录介入工作者受照剂量。方法 对放射介入操作人员手部剂量测量时,将剂量计佩戴于手指和手腕情况下的剂量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手腕剂量计测得的剂量相对于手指部位的剂量计测得的剂量的偏差为-31%~37.5%之间。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佩戴于腕部的剂量计测读的值评估操作人员的手部剂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7~2010年的个人剂量监测资料中剂量异常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对单次监测结果大于2mSv的人员发放《个人剂量异常原因调查表》。结果 4年共收回调查表256份。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异常的256人中有200人受照剂量不可靠,占78.1%。受照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佩戴个人剂量计不规范引起,如佩戴在铅防护衣外面或边缘,占44.1%,其次是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或挂在照射设备上/旁边,占19.6%。结论在个人剂量监测中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能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但是每期都会有个别人员不按要求正确佩戴的,因此宣传教育是长期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TLD组合佩戴法对外照射个人事故剂量估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LD组合佩戴法对外照射个人事故剂量估算的探讨马晓林,王月兴,云昌全,鲁永杰(海军医学研究所,上海)对核事故时受照人员剂量的估计,除从现场和环境辐射场得到信息外,重要的还是依据个人剂量计的测量结果。然而,剂量计的读数仅反映人体佩戴部位相邻组织的受照程...  相似文献   

6.
对2016-2019年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中单个监测周期受照剂量>1.25 mSv的人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显示,北京市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异常剂量主要原因是个人剂量计使用和保管不当,在异常的80人次中正确佩戴剂量计仅8人次(10.00%);异常剂量人次数逐年减少.提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受照风险高,需...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核实某医院介入放射工作人员的大剂量受照情况,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方法 通过调查其工作量、测量工作位置的剂量率和受照剂量来分析查找人员受照剂量偏高的原因。结果 被调查单位防护用品性能良好,但由于工作人员未能正确佩戴剂量计以及部分人员工作量相对较大,以致其个人剂量偏高。结论 要加强介入放射学中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与安全管理,正确佩戴剂量计,合理安排工作量,尽量避免一些工作人员受到较高的剂量照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临床常用的手工分装、全自动分装和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三种方式分装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18F-FDG)的分装时间、分装准确性和分装人员手部及眼部受照剂量。方法 分装的目标活度为296 MBq,在分装人员双手食指根部、双手腕外侧以及铅防护眼镜固定位置佩戴热释光剂量计,同一分装人员分别用三种方式进行30例次18F-FDG分装,每次分装活度在296 MBq ±10%以内为达标,记录每例次的分装次数、每次分装活度和分装时间。结果 完成30例次分装,三种分装方式的分装次数分别为43、47和30次,首次分装成功率分别为76.67%、73.33%和100%,平均每次目标分装的次数分别为1.43、1.56和1例次,平均每例次分装时间分别为(39.15 ±32.80)s、(203.60 ±203.11)s和(82.29 ±26.11)s。计算三种分装方式所测个人剂量当量,手部剂量当量最高的位置为左右双手食指底部,左手和右手手工分装分别为(1231.48 ±29.40) μSv/GBq和(1281.24 ±121.00) μSv/GBq、全自动分装分别(862.49 ±30.50) μSv/GBq和(678.64 ±51.68) μSv/GBq,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分别为(4.50 ±2.25) μSv/GBq和(7.88 ±1.13) μSv/GBq。三种分装方式左右眼晶体剂量当量分别为3.39 μSv/GBq和4.5 μSv/GBq、1.69 μSv/GBq和2.5 μSv/GBq、1.69 μSv/GBq 和0。按国家标准年剂量限值估算三种分装方式下分装人员年度分装例次分别为1319、1964和214364例次。结论 PET药物分装注射系统的分装成功率、准确性和稳定性最高,辐射防护最好,可减少分装人员配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中职业照射剂量估算方法及辐射防护措施,为评价和技术审评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58号技术文件和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108工作组的报告,以某医院PET/CT中心为例,分析辐射源项和工作流程,细化参数,分别估算工作人员各操作岗位的年受照剂量,结合轮岗情况给出年剂量。[结果]该中心工作人员分装、注射、摆位和控制室操作等岗位的年受照剂量分别为0.06、0.14、7.00、0.36 mSv,在轮岗情况下年受照剂量约为1.9 mSv,手部当量剂量为340 mSv。[结论]工作人员应实行轮岗制度,加强分装、注射、摆位环节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据此采取相应措施。方法 对单次监测结果大于1.25mSv的人员发放《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结果 3年共收回调查表235份。调查结果表明,受照剂量异常的235人次中有175人次为人员非实际受照,占74.5%。引起剂量异常的各种原因中,个人剂量计佩戴不正确(铅防护衣外)的占45.1%。不同工种中,从事介入放射学的放射工作人员占52.8%。结论 在常规个人剂量监测中剂量异常的人员大多为剂量计使用佩戴不正确,因此为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应加强防护知识宣传和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