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儿童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方法 总结分析21例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结果 21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经胃肠减压,应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肠外营养支持,中药等治疗而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1.6d。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多为小肠炎性水肿粘连所致,应首选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腹部手术后早期发生的肠梗阻原因较复杂,处理亦较困难,尤其是炎性肠梗阻,既有麻痹性因素,亦有机械性因素,使外科医师的医疗决策难以取舍,如是否需要手术、手术的时机、以及手术可能造成的并发症等均值得探讨。我科自1987年至1996年12月共收治了重型术后炎性肠梗阻48例,40例(83.3%)经非手术治疗痊愈;7例(14.6%)于症状消退后择期手术治疗并存症后治愈,1例2.1%死亡,临床非手术治疗时间为9~58天,平均27.6±10天,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这种类型的肠梗阻治疗提供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诊断、治疗原则。方法:分析近年治疗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行手术治疗者,术后发生肠瘘16例(69.6%),死亡4例(17.4%)。45例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平均治愈时间13.6d,无1例再手术。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1-2周,可表现为典型的肠梗阻体征,治疗应首先采取保守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梗阻的病因及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6年来收治的268例不同类型肠梗阻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68例中机械性肠梗阻216例(80.6%),其中肠粘连165例,肠道肿瘤25例,异物2例,粪块10例,肠套叠5例,肠扭转3例,腹内疝2例,腹外疝3例,柿石1例;动力性肠梗阻43例(16.0%),其中腹腔内急性炎症16例,低血钾21例,脊柱外伤6例;血运性肠梗阻9例(3.4%)。本组268例非手术治疗211例(78.7%),1例血运性肠梗阻合并急性心梗入院后24 h内死亡,其余210非手术治疗者无死亡病例;手术57例(21.3%),术后死亡6例(2.2%)。结论各种原因所致肠粘连仍是肠梗阻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腹部手术后肠粘连最多,在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的情况下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非手术方法仍是治疗肠梗阻的首选方法,在动态观察症状、体征、腹部立位平片、腹部彩超的情况下,对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及时采取手术治疗,能有效的降低并发症、死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不同时期发生的肠梗阻,其病因及治疗上有所不同。术后早期肠梗阻更有其特殊性,如处理不当易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结合本院收治的16例病人并参考有关的文献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5~81岁,平均61.5岁。1.2手术方式:胃、十二指肠手术3例,小肠手术6例,阑尾手术2例,结、直肠手术5例。1.3治疗方法及结果:本组11例行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及抗生素的应用等),经保守治疗肠梗阻症状均得到缓解,保守治疗的缓解时间7~18天,平均12.4天。5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例为… 相似文献
7.
雷尚通|孙凯|薛琪|董泾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2,21(4):492-493
目的:探讨切口裂开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2006—2010年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包括正中切口14例,腹直肌切口27例,斜切口1例。恶性肿瘤例28例,营养不良21例,贫血27例,糖尿病18例,切口感染14例。切口裂开后表现为腹痛38例,切口渗液24例,肠管外露6例,皮下气肿5例。治愈40例,死亡2例。结论:预防感染,重视围术期处理,提高缝合技术,是预防腹部切口裂开的关键。腹腔镜手术可较好的预防腹部切口裂开。 相似文献
8.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SBO)常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周,占术后早期肠梗阻90%以上[1]。近年来,随着对EPISBO认识的不断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EPISBO可能因肠麻痹、内疝、肠扭转、吻合口狭窄、炎性渗出致腹腔内广泛炎性粘连密切相关,虽症状典型但极少发生。正确认识EPISBO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综合治疗已形成一定模式,预后不断得到改善。在EPISBO早期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可缩短疗程,减少患者痛苦及肠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对近3.5年间12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除2例由于腹腔广泛严重粘连而中转剖腹行粘连松解及小肠折叠术外,其余腹腔镜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75min,术中出血量为20~100mL,术后平均住院5d,无手术后并发症。提示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后并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供选择的方法,但手术指征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9例。结果 1例患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8例患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21.5d,无1例肠坏死,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1)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20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轻,部分患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体征虽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3)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丙及时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23例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经保守疗法治愈出院。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治疗上以保守治疗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5.
殷树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6):501-502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粘连或腹腔内粘连带所致的肠梗阻,较为常见,占肠梗阻发病率的20%~40%[1]。临床多表现为反复的顽固性腹痛、腹胀、呕吐、排便、排气等症状,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治疗分为非手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笔者对我院2007年3月—2010年3月治疗的86例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期经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9例。结果 1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分离粘连时引起多发性肠破裂、肠瘘,后经保守治疗治愈; 8例患者均经胃肠减压、抗炎、应用生长抑素等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 21. 5 d,无 1例肠坏死。结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特点: (1)发生于腹部手术后早期,虽有机械性因素,但大多都是腹腔内炎症所致广泛粘连引起; (2)症状以腹胀为主,腹痛相对轻,部分患者有少量肛门排气排便,体征虽典型,但较少发生绞窄; (3)保守治疗大都有效,治疗上最好先予以生长抑素为主的保守治疗,应严密观察,如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则再及时中转手术。 相似文献
17.
术后早期肠梗阻约占术后肠梗阻的20%[1],临床并不少见,如果对其认识不足,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肠瘘、重症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分析20例术后早期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处理不当可引起多发性肠外瘘、重症感染、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现将我科1990年-2002年收治的38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后早期小肠内疝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术后早期小肠内疝的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2006年38例腹部手术后早期小肠梗阻(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EPSB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治疗术后早期小肠梗阻(发生于术后30 d内)的38例中各种原因所致小肠内疝占9例(23.7%).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53.6岁(32~72岁).术后出现症状的平均时间为7.8 d(2~17 d),平均行保守治疗时间为3.4 d(1~8 d).术后早期内疝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完全性机械性梗阻表现,症状重,进展快,可早期出现肠绞窄.影像学检查可能发现特征性内疝表现,以增强CT检查最佳.本组术中见6例患者已发生肠绞窄,其中4例患者发生肠坏死.本组共行肠切除术5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5.8 d(8~42 d).1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无围术期死亡患者.结论 小肠内疝可发生于术后早期,易于发生绞窄坏死,应积极外科手术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