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3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33病例中29例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实质病灶.4例无明确肿块;肝内胆管扩张23例,扩张胆管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5例。所在肝叶萎缩、肝包膜凹陷征25例,三期增强扫描:早期或动脉期明显强化1例;27例早期周边轻度强化,门脉期延迟期周边向中心明显强化呈片状、条状、分隔状;1例均无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肝内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动态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 例IHPCC 病人,均行 CT 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病灶内或病灶周围可见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例,轻度强化17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表现.结论 CT动态增强扫描是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 28例,分别作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在MRI图像上,IHPCC主要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形、混杂密度或信号、无包膜的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肿瘤呈"慢进慢出"表现,动脉期肿瘤以边缘轻~中度强化为主,延迟扫描出现从周边到中心的向心性、延迟强化;其他征象包括瘤内见扩张的胆管8例,病灶周围或远端胆管扩张20例,包膜回缩征象12例,局部肝萎缩8例,肝门后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例,均无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 IHPCC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IHPC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MRI新技术的应用更能反映肿瘤的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特征,加深对IHPCC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IHPCC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结论:IHPCC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与肝内其它常见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增强特征及其病理基础,提高该病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15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6例加做CT延时扫描。结果15例平扫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8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4例,合并钙化2例;增强扫描呈线样强化7例,呈网格样强化6例,结节样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1例;病理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纤维组织丰富,血管稀少。结论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而增强扫描呈线样及网格样强化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体组织检查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8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30个病灶CT平扫均为低密度,病变区或其周围见胆管扩张,其中15例见肝包膜回缩征,11例为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增强9例。门静脉期11例中央网格样增强。延迟期8例呈向心性增强,密度略高于正常肝实质。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  相似文献   

7.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常规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CT平扫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大小约2.5~8.0cm,平均为5.0cm.19例为单发病灶,4例为多发大小不一病灶,其中肝内胆管扩张18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叶变形萎缩9例,局部肝轮廓凹陷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静脉期可见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随时间延长病灶逐步进一步强化,密度等于或大于同层肝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及病灶内胆管扩张是胆管细胞癌的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8.
动态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进行了CT平扫及螺旋动态多期扫描,分析总结了CT表现,并与原发性肝癌及血管作了鉴别诊断。结果:主要的CT表现有:①平扫,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病灶中可有单发或多发的高密度钙化影;②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但明显低于正常肝实质的强化;③延迟扫描,随着时间的延长病灶逐步强化,且由边缘向中央进行,最后病灶强化高于正常肝实质,部分中央无强化,延迟扫描的表现有重要诊断意义;④病灶的周围可见扩张的肝内胆管。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螺旋CT动脉多期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与病理学基础,提高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CT扫描资料。结果:CT平扫12例均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灶,边界不清;病灶周围肝内胆管扩张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征象4例。增强扫描:动脉期与静脉期病灶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延迟后病灶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强化。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病理学基础有助于理解CT征象。  相似文献   

10.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21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11例行MRI检查;9例行DSA检查。结果B超显示病灶15例为低回声,10例为略强或强回声,均匀或不均匀;CT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边界不清,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伴中心低信号,动态CT及MRI检查病灶多表现为渐进性的向心性强化;病灶局部肝包膜可有回缩,周围肝内胆管可有轻度扩张和结石;选择性动脉造影呈乏血管肿瘤改变,超选择性动脉造影显示动脉期肿瘤血管纤细、呈绒球状改变,实质期肿瘤染色明显,轮廓不清;病理表现镜下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腺癌,血管分布稀少,癌巢之间为大量纤维结缔组织。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床病理与CT及MR诊断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与CT及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周围型胆管细胞癌39例,32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1例行MRI扫描,其中4例同时做过CT和MRI检查。结果:肿瘤在CT、MRI上表现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肿块型)、不规则形片状异常密度(信号)影(浸润生长型)和扩张胆管腔内结节样(或菜花样)软组织肿块,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呈轻度强化,以边缘为主,延迟后扫描病灶可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呈现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细胞呈高柱状、立方形或扁平形排列成腺管状,中间含有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在不同类型肿瘤中两者含量和分布特点不同构成不同影像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结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动态增强扫描是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排列成腺管状的瘤细胞造成肿瘤早期强化,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是形成肿瘤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及病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检查,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CT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者13例(44.8%)、周边强化者8例(27.6%);延迟后内部无强化7例(24.1%)、不均匀强化8例(27.6%)、均匀性强化5例(17.2%)。组织病理学上见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影像诊断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胆管细胞癌并发肝脓肿患者的MS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5例肝胆管细胞癌合并肝脓肿患者的MS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CT平扫图像上发现31处边界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包括15处肝内胆管细胞癌和16处肝脓肿。病灶位于肝右叶者12处,位于肝左叶者19处,其中10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同一肝段或肝叶,5例患者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位于不同肝段或肝叶。15处肝胆管细胞癌中,肿块型5处,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环形强化结节,常不伴有周围胆管扩张;管周浸润型4例,表现为沿胆管纵轴生长的树枝状肿块,伴有周围胆管扩张;肿块并管周浸润型6例,表现为肝实质内轻~中度延迟强化结节,常伴周围胆管扩张。16处肝脓肿病灶动态强化CT图像上,表现为中央完全强化者3处;中央不完全强化者6处,其中表现为伴中央小范围不强化者2处,表现为花簇状、多间隔强化者4处;表现为中央不强化者7例,称为肝脓肿的典型表现,即周围环形强化而中央不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有着不同的强化特征,因此动态增强CT对同时患有肝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的患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痛(IHPCC)的CT表现。方法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患者均经常规CT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IHPCC患者中,肝脏左叶和右叶的病变分别见于13和4例;单发与多发病灶分别见于16和1例,圆形与分叶状病灶分别见于8和9例。病变直径2.1~11cm之间。在CT平扫像上,病变密度低于肝实质,CT值介于10—30HU。IHPCC伴胆管扩张和结石分别见于8和1例。病变区肝脏轮廓显示膨隆7例,外部轮廓萎陷6例。在动态增强CT像上,病灶边缘呈连续或不连续的薄环形强化,病灶内部呈线条状或网状强化。在延迟期CT像上,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较动脉期明显。结论IHPCC在CT平扫与动态增强CT像上具有特征性表现,尤其肝内发现边缘强化的低密度病灶伴胆管扩张,以及延迟期像上显著强化,高度提示本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原发性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PIHPCC)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2005年经病理证实15例PIHPCC的CT平扫和强化表现。结果15例中肝左叶10例,右叶5例;单发12例,多发3例;病变直径3~12cm;圆形6例,分叶形9例,平扫低于肝实质,CT值8~29HU,7例见扩张胆管,1例钙化,2例结石;病变区轮廓膨突8例,萎陷7例。CT强化早期见周围不完全、内部条网状强化,延迟扫描强化显著。结论CT检查对PIHPCC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及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HPCC 24例,20例行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5例行MR扫描。结果:CT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19例表现为"慢进慢退",1例表现为"快进慢退";MRI T2WI及T1WI上无特异性,3例双回波T1WI同反相位信号未见衰减,DWI上为高信号。结论:IHPCC的CT、MRI有其特征性表现,特别三期增强扫描强化曲线"慢进慢退"表现对于IHPCC诊断尤为重要。MRI同反相位扫描对于IHPCC与含脂质肝脏肿瘤相鉴别可能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MSCT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或病理证实的28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SCT表现。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19例作延迟扫描;22例作多平面重建。结果:肿块型24例,浸润狭窄型3例,腔内生长型1例。平扫多呈低密度,边缘不清。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至中度周边强化或网格样强化,门静期及平衡期强化逐渐明显并向病灶内部延伸,12例病灶中央出现延迟强化。相邻肝脏局限性萎缩或肝包膜凹陷11例。合并肝内胆管扩张21例,结石6例,肝门及/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本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8.6%。结论:MSCT多期增强扫描,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对周围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